1. 錢學森得獎無數,90歲時對妻子說了一句什麼浪漫的情話,讓無數人羨慕
長壽、高矮、智商,這些都和父母的遺傳有一定關系,其實除了這些之外,浪漫也是。比如說錢鏐,他是唐朝有名的武將,能力超群又忠心耿耿,深得皇帝器重。907年,朱溫篡位後,為了防止他起兵奪權,封他為吳越王,錢鏐有了金錢和勢力之後,納了不少妻妾,但他最愛的還是發妻吳氏。
錢學森得獎無數,在90歲時曾對蔣英說過一句浪漫的情話:「錢歸你,獎(蔣)歸我」。雖然這是短短的六個字,卻意味深長,兩人相視一笑,靜靜地依偎在對方身旁。
2. 1960年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歷程
中國航天事業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發展起來的。40多年來,中國航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極其廣泛的影響。
「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描繪了古代中國人登天飛行的理想。20世紀70年代,這一美好願望初步實現了。1970年4月24日,中國發射成功第一顆人造衛星,進入了航天時代。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航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形成了一套完全獨立的航天科研、生產、發射、運行及管理的綜合體系,具備了向各種地球軌道發射各種型號、大小、用途的應用衛星的能力,研製、製造、運行成功科學衛星、多種應用衛星60餘顆。從綜合能力上看,目前中國在世界航天的地位可以排在俄、美之後居第三位。中國航天的影響正日益擴大。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
1956年10月8日,中國成立了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五院。在發展導彈事業的初期,中國曾得到蘇聯的援助,包括培養留學生、派遣技術專家、提供導彈實物等。我國製造的第一枚彈道導彈「1059」就是仿製蘇制P2近程導彈。「1059」的仿製是依照蘇聯提供的P2導彈的圖紙資料進行的。它全長17.7米,起飛質量為20.5噸,起飛推力為36千牛。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發「1059」近程導彈在西北導彈試驗基地發射成功。「東風」2號導彈是在P2導彈的基礎上稍加改進而來的。主要的三項改進是:提高發動機推力和比沖;液氧箱改為單層結構;尾段改成圓柱形的鋁合金結構。1961年3月21日,「東風」2號導彈進行了首次發射試驗。1964年6月29日,修改後的「東風」2號進行了飛行試驗,獲得了成功。1966年10月27日,中國成功地進行了「東風」2號甲和核彈頭的兩彈結合試驗。
在從近程導彈到遠程導彈再到洲際導彈的發展歷程中,中國先後突破了火箭發動機並聯技術、大推力發動機技術、先進結構技術、多級火箭技術、穩定與控制技術、高空發動機技術、再入防熱技術等關鍵難題。1966年12月26日,中程導彈進行首次試驗;1969年11月16日,中遠程導彈首次試射;1971年9月10日洲際導彈首次試射;1980年5月18日洲際導彈進行了首次全程試射試驗。中遠程和洲際導彈的研製成功,為中國航天運載技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中國第一種運載火箭「長征」1號是在中遠程導彈基礎上改進而來的,「長征」2號系列則是在洲際導彈基礎上改進的。直到目前,「長征」2號仍是中國「長征」系列火箭家族中的核心成員。
中國人造衛星研製的設想始於1958年,但研製計劃納入正軌是在1965年召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方案論證會上。1970年4月24日,「長征」1號運載火箭將「東方紅」1號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進入一條近地點439千米、遠地點2 384千米的近地軌道,其軌道傾角為68.4度,運行周期為114分鍾。「東方紅」1號為球形多面體,直徑1米,四周裝有四根桿狀天線。衛星總質量173千克,包括結構、溫控、能源、「東方紅」樂曲播放裝置、短波遙測、跟蹤天線、姿態測量等分系統。在研製過程中,解決的主要技術問題有熱真空模擬試驗、衛星溫度控制、衛星天線釋放、衛星用紅外地面儀、光電技術等。這顆衛星在軌道運行期間基本上完成了預定任務。
中國返回式遙感衛星返回艙正在回收
「東方紅」1號衛星發射成功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它標志著中國跨入了航天時代,同時也是我國擁有洲際核打擊能力的公開宣言。這個重大事件立刻震動了全世界,在國際范圍內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至此,中國宏偉的「兩彈一星」研製目標都初步得已實現。
繼「東方紅」1號試驗衛星之後,中國又研製了「實踐」系列科學衛星。「實踐」1號衛星根據「綜合利用,一次試驗,全面收益」的精神提出了設計方案。為了進行科學探測,上面安裝了大量探測儀器。「實踐」1號衛星也是靠自旋穩定的衛星。它的外形與「東方紅」衛星基本相同,差別是在72面球形多面體上,有28面貼有太陽能電池。「實踐」1號衛星比「東方紅」1號衛星稍大,約為225千克。1971年3月3日,「實踐」1號科學試驗衛星由「長征」1號火箭發射升空,進入近地軌道。它是一顆長壽衛星,在軌道上運行了8年多,向地面發回了大量科學探測和試驗數據。
返回式地球觀測衛星是中國應用衛星中一個重要成員。從1972年到1996年,中國利用「長征」2號火箭發射了17顆返回式衛星,獲得了大量地球觀測資料,對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更為重要的是,研製返回式衛星掌握的再入防熱技術對於載人航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各國載人飛船在返回時,都要經歷再入防熱的嚴峻考驗。
在「長征」2基礎上,中國又研製了「長征」3號和「長征」4號火箭,它們的前兩級基本相同。「長征」3號第三級採用液氫液氧發動機。它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能夠發射地球同步衛星的國家。「長征」3號第三級發動機具有較高的技術水準。「長征」4號是全部採用常規液體推進劑的三級大型運載火箭。1985 年中國正式宣布運載火箭開始
中國「神舟」號飛船返回艙
對外承攬發射任務。為此,決定在原「長征」1號,「長征」2號、「長征」3號和「長征」4號運載火箭的基礎上,進行重大的技術改造,從而派生出幾個新的運載火箭,包括「長征」1D、「長征」2E、「長征」2F、「長征」4A、「長征」2A、「長征」2B和「長征」4B。這些火箭基本上可以滿足從小到大,從低軌道到高軌道各種衛星發射的需要,並且大多已經研製成功。1999年,「長征」2F研製成功,將中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1號送入軌道。目前,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也在研製之中。
應用衛星能夠對國民經濟建設產生巨大影響。中國研製成功了包括通信衛星、氣象衛星、資源衛星、導航衛星在內的各種應用衛星。通信衛星的探索工作始於1970年,到1975年衛星方案基本確定。這是一個一步走的方案,即不進行中、高軌道試驗,不進行國外研製通信衛星初期所作的技術試驗,直接發射高軌道靜止通信衛星。中國的試驗通信衛星呈圓柱體,直徑2.1米,總高3.1米,質量910千克。1984年1月29日,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發射。4月8日,第二顆試驗通信衛星發射,它成功地進入了同步軌道,並定點於東經125度赤道上空。中國的試驗通信衛星上帶有兩個轉發器,設計壽命為3年。1984年5月正式交付使用。
第二代實用通信衛星「東方紅」2號甲轉發器數量比原來增加了一倍;設計壽命提高了1.5倍;它能提供3 000路電話或4路電視,分別比「東方紅」2號提高了3倍和2倍。第一顆「東方紅」2號甲於1988年3月7日發射,並成功定點於東經87.5度的赤道上空。第三代中等容量通信衛星「東方紅」3號於1996年發射成功,它擁有24個轉發器,大大提高了通信能力。
氣象衛星對於國民經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0世紀70年代後期,上海衛星工程研究所開始研製「風雲」系列氣象衛星。「風雲」1號是一顆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衛星本體呈六面體,在主體外側各有三塊太陽能電池板;主體連同電池板共高1.67米,總長8.6米。1988年9月7日,第一顆「風雲」1號衛星由「長征」4號火箭發射升空。1989年9月3日,我國從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又發射了第二顆「風雲」1號試驗氣象衛星。
中國「神舟」3號飛船正在發射之中
從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中國還研製並發射成功靜止氣象衛星「風雲」2號,第三代通信衛星「東方紅」3號,第一代資源衛星「資源」1號和導航衛星「北斗」1號。「東方紅」3號是一顆中等容量通信衛星,星上有24個轉發器。「風雲」2號是一種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其技術性能和遙感能力都有較大的提高。由於處在同步軌道,「風雲」2號觀測的范圍將比「風雲」1號有很大的增加。1997年,「風雲」2號氣象衛星發射成功。兩顆資源衛星在1999年和2000年發射成功。這些衛星的研製成功對我國的通信、氣象、經濟、社會和科技事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3. 中國10個著名的長壽之鄉,都有哪些各地都有什麼習俗
健康長壽,是絕大多數老年人追求的夢想,現在根據我國衛生委發布的數據來看,我國老人的平均年齡在77歲左右。那麼這個數據,是否代表了80歲左右就是健康長壽的年齡,中國10個著名的長壽之鄉,將帶給我們答案。這10個著名的長壽之鄉,高齡老人歲數高達百歲左右,那麼這10個著名的長壽之鄉是哪10個?在他們當地都有些什麼習俗呢?
該地非常推崇傳統文化,孝道文化。據相關數據統計,截止2018年,夏邑縣百歲建寨老人有160多位。第七名山東費縣。費縣城堪稱是沂蒙山區的風水寶地,截至2018年,費縣的百歲建在老人有102位。第八名湖南麻陽,該地屬於中國冰糖橙之鄉之稱。第九名湖南鍾祥,別名長壽,石城。第十名四川彭山,四川天國之府,物產富饒民風淳樸。在以上10個長壽之鄉,該地的老人都生活方式健康,八九十歲仍可下地勞作,這和他們當地的,生活方式,生活習俗息息相關。
4. 錢學森和鄧稼先都很牛,為什麼歷史書和媒體對錢學森的著墨要多一些
鄧稼先長期在西北從事原子彈和氫彈研究,他的工作性質屬於保密性質,連他老婆都不知道他具體住在哪裡?從事什麼工作?出於保密需要,也不允許他接受媒體采訪,也不能公開給學生上課,直到他去世之後,媒體才開始介紹他,大眾才知道他是中國的兩彈元勛。而錢學森可以接受媒體采訪,也可以公開給學生上課,他的弟子更多。而且錢學森也比鄧稼先長壽,在九十年代依然活躍在中國的媒體報道之中,所以歷史書和媒體對錢學森的著墨要多一些。
5. 錢學森的事跡
錢學森在中國工程物理學方面的科學貢獻。錢學森是中國導彈工程和航天工程的領路人,是系統工程式控制制論的創始人。東方紅人造地球衛星和神舟號宇宙飛船的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工程物理學已經走在世界科學的前列!
錢學森在中國理論物理學方面的科學貢獻。錢學森提出了宇宙的三大層次——微觀世界、宏觀世界和宇觀世界。在錢學森科學思想指導下,《易腦》提出了《宇宙統一論》,發現了宇宙結構關系式,給出了宇宙五大基本作用力的計算公式。
(5)兩彈一星長壽擴展閱讀:
錢學森在力學的許多領域都做過開創性工作。他在空氣動力學方面取得很多研究成果,最突出的是提出了跨聲速流動相似律,並與卡門一起,最早提出高超聲速流的概念,為飛機在早期克服熱障、聲障,提供了理論依據, 為空氣動力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高亞聲速飛機設計中採用的公式是以卡門和錢學森名字命名的卡門-錢學森公式。此外,錢學森和卡門在30年代末還共 同提出了球殼和圓柱殼的新的非線性失穩理論。
錢學森在應用力學的空氣動力學方面和固體力學方面都做過開拓性工作;與馮·卡門合作進行的可壓縮邊界層的研究,揭示了這一領域的一些溫度變化情況,創立了「卡門—錢近似」方程。與郭永懷合作最早在跨聲速流動問題中引入上下臨界馬赫數的概念。
錢學森一生默默治學,但無論在什麼時代,什麼地方,他所選擇的,既是一個科學家的最高職責,也是一個炎黃子孫的最高使命。
他一生的經歷和成就,在中國的國家史、華人的民族史和人類的世界史上,同時留下了耀眼的光芒,照亮了來路。作為中國航天事業的先行人,他不僅是知識的寶藏、科學的旗幟,而且是民族的脊樑、全球華人的典範,他向世界展示了華人的風采。
6. 盤點一下今年去世的公眾人物吧。。
1月22日——梁羽生,武俠小說大師(85歲)
(一代武俠小說大師梁羽生因病在悉尼去世,享年85歲。梁羽生原名陳文統,1924年3月22日生於廣西蒙山一個書香門第,被譽為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祖師,其代表作有《白發魔女傳》、《七劍下天山》、《萍蹤俠影錄》等。)
對武俠小說略有耳聞的人大多知道這位大師級的人物, 當時梁羽生, 古龍,金庸三大高手並駕齊驅,各具特色, 開創新武俠小說先河, (說實話,就作品而言,卧龍生,蕭逸,溫瑞安這幾個人只能靠邊站), 從造詣上講梁還是前輩, 他的作品裡深得舊武俠小說遺風, 雖小說內容有過正過邪之嫌, 情節構造不如金庸想像力豐富, 但其文學功底可以說是在武俠小說界首屈一指, 他的幾乎任何小說里都充滿了大量詩詞賦歌賦, 文字其其優美, 當年家裡書箱里有一本<萍蹤俠影>,講張丹楓與雲蕾的故事,描寫生動細膩, 本人看的如痴如醉, 如今已不復當年之心情,只能去回想最後那些了....
飄萍倦侶,算茫茫人海,友朋知否? 劍匣詩囊長作伴,踏破晚風朝露,長嘯穿雲,高歌散霧,孤雁來還去!盟鷗社燕,雪泥鴻爪無據。
3月14日一一李鈺,演員(33歲)
(3月14日22時48分,女演員李鈺(原名李郁)因患淋巴癌醫治無效,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終年33歲。李鈺出生於1976年12月20日,因在瓊瑤劇《情深深雨蒙蒙》中出演方瑜一角而成名)
對這位演員唯一的印象就是<情深深雨蒙蒙>那部瓊瑤戲,總的說來感覺這位演員非常聰明,長相可以,可是目光有些銳利,與男人對視, 男的會心一凜的來,開個玩笑, 33歲,大好年華,可惜了。
3月16日——林耀基,音樂教育家(72歲)
大師,絕對的大師,小提琴教育家中的教父級人物, 1954年至1960年在中央音樂學院隨馬思聰學習小提琴。1960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後赴蘇聯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深造,師從小提琴家楊柯列維奇(yankelevich),專攻小提琴演奏與教學法。柯列維奇曾預言,林耀基將會為中國的小提琴教育事業做出巨大貢獻。
林耀基在40年的執教生涯中博採眾長,實踐總結出一套深入淺出的教學方法。與其同事多年的央音教授梁大南在感嘆林老師「高尚品德」的同時,對其特殊的教學法也贊嘆有加:「他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激情,挖掘其潛能,給予准確定位。特別是他能把自己所總結的教學方法變成打油詩一樣通俗易懂,就算外行聽了也感興趣。」林耀基經常讓學生體會「弦外」之音,形象地與他們一起想像音樂中的畫面情境,讓弓子「滑翔」,督促有小動作的學生去掉音樂中的「多餘脂肪」。
中國音樂界把林耀基稱作「采礦大師」,小提琴界獲國際大獎的中國學生,90%是他調教出來的。有人說,林耀基是「冠軍教授」。而這位冠軍教授卻時常給學生拎包、提琴。其大弟子薛偉感言,「老師一直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關愛我,生活上照顧得無微不至,完全不像以往的傳統師生關系。」
當時去世時我真的不知道, 魚兒的小提琴論壇我很久沒有光顧了,慚愧一下。
4月6日——阿桑,台灣歌手(34歲)
(4月6日,歌手阿桑因為去年十月罹患乳癌末期,病逝於台灣新店慈濟醫院,享年34歲。本名黃嬿璘的阿桑,曾經待過藝工隊,也短暫唱過PUB,因演唱電視劇《薔薇之戀》片尾曲而走紅。)
其實最近幾年我不太聽新的流行歌曲,因為感覺越來越沒有內涵,絕大多數歌曲和八九十年代的歌曲根本不能比,旋律似曾相識,歌詞平庸造作。第一次聽她的歌還是走在大街小巷裡,再加上老婆偶爾給我啟蒙下,一度懷疑下她嘴巴里的阿桑和江美琪是否為同一個人。真正注意到她是聽到那首挺陽春白雪的《葉子》,歌詞旋律非常有意境,再加上她特有的沙啞嗓音,一下子記住了這個名字,另外她翻唱的《溫柔的慈悲》也不錯,以及那首比較經典的《寂寞在唱歌》,沒聽過的朋友,去聽聽吧
4月12日——閆懷禮,著名演員(73歲)
(4月12日上午,《西遊記》中沙僧扮演者閆懷禮因肺部感染在北京去世。享年73歲。)
《西遊記》中的沙僧扮演者,兒時的記憶是不會忘的,最遺憾的是他沒有等到「二師兄」的臨別一眼。。。
4月13日——朱敏,朱德元帥唯一的女兒、原北京師范大學俄語系教授(83歲)
5月8日——藤澤秀行 日本名譽圍棋棋聖(83歲)
「我不認為圍棋是這么狹隘的東西,只有中國棋手達到足夠與日本棋手抗衡的時候,日本圍棋的強大才更有意義!」——當有人看見藤澤秀行先生不遺餘力幫助中國棋手成長時,很為不解,藤澤如是說。
對中國圍棋事業幫助最大的人不是吳清源,而是藤澤秀行,善良,正直,不羈,好酒,好賭,熱情,幽默,三次患癌症,三十幾年來相繼被查出胃癌、淋巴瘤、前列腺癌,巨大的病痛都被藤澤先生一一克服。這是一個真實生動的人物,他曾經多次自費帶團(秀行兵團)來華交流,無論是當時的中國的聶衛平,馬曉春,常昊等數代高手無不受到秀行的指導(韓國的曹熏炫就更不用說了),是廣受中國棋界尊重的老人。
其本人紋坪上的故事也很有傳奇色彩,慣於嘗鮮是最有趣的經歷,他先後獲得了首相杯、日本棋院第一位決定戰、名人戰、天元戰、棋聖戰等比賽的第一屆冠軍,棋聖戰更是六連霸(當時已近六十歲),幾乎把當時的青年才俊一網打盡
1991年,他在日本第39期王座戰五番棋決戰中,3比1挑戰羽根泰正王座成功,創66歲奪冠紀錄;次年他接受其時如日中天的小林光一棋聖·名人挑戰,在先失一局的情況下,仍然豪氣滿懷地宣稱:「輸了第一局後,我對戰勝他更有信心了!」結果,藤澤秀行3比2技壓小林光一,首次衛冕王座成功,同時再創最高齡奪冠紀錄。至今,該紀錄還由他保持著。
5月9日一一李文華,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82歲)
相聲界的一位老前輩了,擅長捧艮,他們那個年代說的茶館式加長袍相聲,是需要細細品位的,懷念他和姜昆的那段《想入非非》
5月23日——盧武鉉,韓國前總統(62歲)
5月26日——丁聰,漫畫大師(93歲)
5月31日——米莉維娜·迪恩,「泰坦尼克」號最後一名倖存者(97歲)
6月3日一一石堅,香港演員(96歲)
前幾天某個台還在放83射鵰,現在一算,原來這位老人演裘千仞時已經70歲了,真不容易啊,另ps一句,82版天龍八部中的蕭峰的爹蕭遠山是他演的。不過老前輩和狄龍,姜大衛一樣,想必都是六七十年代風雲一時的人物,景仰之。。。
6月5日——羅京,央視主持人(48歲)
(著名播音員羅京因淋巴癌於2009年6月5日病逝)
自從有記憶開始,我就習慣了新聞聯播中的他和邢質彬,莊重,沉穩,大氣就是他的風格,我小時候甚至在想這人生活中啥樣的,前階段看到他唱《千里之外》的樣子,感覺很有意思,沒想到,已經走了,他的去世帶走了一個時代的記憶,有人在他去世時把陳先生的wife搬出來做對比,實在是。。。
6月25日——邁克爾·傑克遜,美國歌星(50歲)
其實用美國歌星這個字眼來描述是遠遠不夠的,看這段:
譽為流行音樂之王,是繼之後西方流行樂壇最具影響力的音樂家,其成就已超越貓王,是出色的音樂全才,在作詞,作曲,場景製作,編曲,演唱,舞蹈,樂器演奏方面都有著卓越的成就。邁克爾與貓王、兩組歌手並列為流行樂史上最偉大的不朽象徵,他開創了現代MV,他把流行音樂推向了巔峰,有權威樂評說:如果沒有邁克爾·傑克遜,世界至少將遲50年才有現代MV,流行樂壇將退後至少20年,他融合了黑人節奏藍調與白人搖滾的獨特的MJ樂風,時而高亢激憤、時而柔美靈動的聲音,空前絕後的高水準音樂錄影,規模宏大的演唱會無不在世界各地引起極大轟動.
據2006年底統計,其正版專輯全球銷量已超過7.5億,被載入「吉尼斯世界記錄大全」。他是音樂史上第一位在美國以外賣出上億張唱片的藝術家。他魔幻般的舞步更是讓無數的明星效仿。2006年,吉尼斯世界紀錄頒發了一個最新認證:世界歷史上最成功的藝術家!他一個人支持了世界上39個慈善救助基金會,保持著2006年的吉尼斯世界個人慈善紀錄,是全世界以個人名義捐助慈善事業最多的人。有人說邁克爾傑克遜是一個神奇的怪物,渾身上下充滿了一股神秘的力量,在音樂響起時他的節奏能帶動全世界的脈搏。至今全世界仍有數以億計歌迷。
他去世第二天,各大報紙媒體廣為報道,我曾經到他的貼吧里去看,帖子之多,更新之快讓人瞠目結舌,因為更新的速度是以秒計的,也就是說每秒就有一個跟帖(或者主題帖子),我因為小時候看過一個很有趣的MV(他引誘一國之皇後)就發了個主題帖子問了下歌名,三分鍾後我的帖子幾乎找不到了。截止到現在,貼吧已經有150多萬條帖子,可見其影響力之大。
7月11日——季羨林,著名學者、國學大師(98歲)
10月31日--錢學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榮膺過兩彈一星功勛獎章殊榮的錢學森,曾為中美兩國的導彈和航天計劃都作出過重大貢獻。1950年代經過幾番波折回國後,在中國的火箭和導彈技術、航空航天等領域作出了跨越式的貢獻。中國科協將國際編號為3763號的小行星命名為「錢學森星」。
有大部分我們都不熟悉,但是我們要緬懷他們
7. 科學家的名人名言。
1、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不抓好預先研究,搞好技術貯備,那是會受到科學規律懲罰的。——任新民
(任新民,航天技術與液體火箭發動機技術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的重要開拓者之一。)
2、我是一名科技人員,不是什麼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樣也不想要。——錢學森
(錢學森,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3、我們中國是要出頭的,我們的民族再也不是一個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們已經站起來了!——朱光亞
(朱光亞,中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吉林大學物理學創始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入選「感動中國2011年度人物」,被譽為「中國工程科學界支柱性的科學家」、「中國科技眾帥之帥」。)
4、孩子有好奇心是件好事。他能拆開玩具證明他有求知慾望,能研究問題。當父母的要支持他才對。——陳景潤
(陳景潤,當代數學家。1949年至1953年就讀於廈門大學數學系,1953年9月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1955年2月由當時廈門大學的校長王亞南先生舉薦,回母校廈門大學數學系任助教。1957年10月,由於華羅庚教授的賞識,陳景潤被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
5、古往今來,能成就事業,對人類有作為的,無一不是腳踏實地攀登的結果。——錢三強
(錢三強,核物理學家,數學家,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始人,中國「兩彈一星」元勛,中國科學院院士。)
8. 錢學森今年多少歲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男,漢族,浙江杭州人,到今年12月11日是101周歲。他是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享譽海內外的傑出科學家和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七、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
9. 中國除了四大發明外,現在還有什麼發明比得上它們
1950~1959
1.李四光:陸相成油理論
發明簡介:20世紀50-60年代,"陸相盆地生油理論"和"陸相盆地成油理論"指導了大慶油田的發現。人們一直認為只有在海相地層中才有可能出現的大的油田,我們的科學家經過研究提出了只要條件適宜,陸相沉積也可能生成大油田的理論。
影響:李四光的「陸相成油理論」讓中國人徹底摘掉了貧油國的帽子,為咱中國人長了一回臉。大慶、大港、勝利等地連續建成大油田,陸相成油理論的作用功不可沒。此前,人們一直認為只有在海相地層中才有可能出現的大的油田,而中國一些大型中新生代盆地多為陸相沉積,因此西方人認定中國為貧油國。為此,我們的科學家經過研究提出了只要條件適宜,陸相沉積也可能生成大油田的理論。這個基礎理論的突破,讓我們發現了自己腳下的油氣資源。
2.倪志福:「三尖七刃」鑽頭
發明簡介:1953年,倪志福在北京永定機械廠當鉗工時,經過反復試驗,發明了高效、長壽、優質(加工精度高)的「三尖七刃」鑽頭,用倪志福革新後的鑽頭鑽削鋼件時,軸向力和扭榘分別比標准麻花鑽降低30~50%和10~30%,切削時產生的熱量顯著減少。 此外,革新後的鑽頭三個尖頂,可改善鑽削時的定心性,提高鑽孔精度。「倪志福鑽頭」比當時國際標准鑽頭壽命長3.4倍,效率約高1倍。但倪志福謙虛地把「倪志福鑽頭」稱為「群鑽」。意思是群眾參與了改進和完善。
影響:1953年當倪志福還是一名鉗工時,他針對普通麻花鑽鑽不動抗美援朝中破損裝甲車特種鋼板的難題,發明了高效、長壽、優質的「三尖七刃」鑽頭。與修磨前的普通麻花鑽相比,「群鑽」有前角比較合理、鑽削力降低、耐用度提高、鑽孔質量改善等優點;而且,分屑、斷屑、排屑性能亦較好。但是由於當時我國沒有專利制度,倪志福公布了技術成果而喪失了專利申請權,這一發明一直在全世界范圍內被無償使用。1965年,當時的科委主任聶榮臻為倪志福頒發了「發明證書」,1986年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也因此為倪志福頒發了金質獎章和證書。
3.矮稈秈良種
發明簡介:秈稻 ,一種一年生的禾草,水稻的一種,米粒細而長,在溫暖氣候下廣泛栽培,種子用作人類食物,谷殼和其他副產品可飼養家畜,稻桿用來造紙。早在1956年,廣東省的農民育種專家就培育出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矮稈秈良種。
影響:高稈品種的最大弱點是不耐肥,容易倒伏,稀植低產。隨著一系列矮稈品種的育成和推廣,1965年,我國南方稻區基本上實現秈稻矮稈化,每畝產量由200—2 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4.我國第一架噴氣式飛機
發明簡介:噴氣式飛機所使用的噴氣發動機靠燃料燃燒時產生的氣體向後高速噴射的反沖作用使飛機向前飛行,它可使飛機獲得更大的推力,我國第一架噴氣式飛機誕生於1956年。
影響:我國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殲5試製成功,結束了中國不能製造噴氣式殲擊機的歷史。1956年7月19日,是我們難以忘懷的日子。我國第一架噴氣式殲5飛機「中0101」號到達沈陽於洪機場,成功地飛上了祖國的萬里藍天。試驗證明:「中0101」號飛機在最大速度和最大高度時,特種設備、發動機等的各項性能、數據全部達到試飛大綱要求。9月8日,國家驗收委員會在廠舉行了驗收簽字儀式,並命名該機為「56式機」(以後按系列命名為殲5)。
5.我國第一台高精度電應坐標鏜床
發明簡介:1957年7月,昆明機床廠試製成功我國第一台高精度電應坐標鏜床。
6.我國第一台1150毫米初軋機
發明簡介:1957年10月,鞍鋼第二初軋廠試製成功我國第一台1150毫米初軋機。
7.中國第一輛國產高級轎車
發明簡介:1958年4月,中國歷史上第一輛國產轎車在一汽誕生,取名「東風」,因為當時毛澤東主席對世界形勢有個著名論斷:「東風壓倒西風」。東風轎車發動機仿製「賓士-190」,底盤、車身參考「西姆卡--維迪娣」:車頭標志為一條金龍,因為世界上常以龍象徵中國。
影響:第一輛「東風」牌國產小轎車出產,標志著中國汽車工業技術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此後,一汽的技術水平再上新的台階,又成功地製造出中國第一輛「紅旗」牌轎車。為了向新中國十年大慶獻禮,「一汽』選送了33輛轎車和兩輛敞蓬檢閱車,運往北京。紅旗轎車為新中國十年大慶增添了新的亮點。首都街頭駛過的紅旗轎車成為當時一個特有的景觀。
8.我國第一台計算機
發明簡介:1958年8月1日,我國第一台數字電子計算機——103機誕生,平均運算速度為每秒30次。經改進配置了磁心存儲器,計算機的運算速度提高到每秒1800次。北京有線電廠生產了36台,定名為DJS-1型計算機。
影響:1957年4月,我國經政府途徑訂購了M-3計算機和БЭСМ計算機圖紙資料。在考察和取得圖紙資料的基礎上,研製工作開始了。以張梓昌、莫根生為首,組織了M-3(代號103)計算機工程組。通過全體研製人員的努力和北京有線電廠的密切配合,於1958年8月1日研製成功了我國第一台數字電子計算機。這台運算速度為每秒30次的電子管計算機,填補了我國現代電子計算機的空白
9.我國第一批解放牌汽車
發明簡介:1956年7月13日,第一批解放牌汽車在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試製成功。
影響:世界上第一輛汽車是1885年誕生的,不久汽車就傳到我國。解放前,我國的公路上,就像開辦「萬國汽車展覽」一樣,行駛著130多種不同牌號的汽車,但卻沒有一種是我國製造的。解放牌汽車的問世,結束了我國不能生產汽車的歷史。
10.第一座原子反應堆
發明簡介:1958年6月30日,我國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已經正式運轉。反應堆是使原子核分裂維持鏈式反應的一種裝置,它是目前利用原子核內部能量的主要形式。我國新建成的這座原子反應堆是重水型的,熱功率為7000棗l萬千瓦,主要用途是進行科學研究和製造同位素。它是用鈾作燃料,用重水作慢化劑和導熱劑,所以叫做實驗性重水型反應堆。6月13日下午,這座反應堆開始發生鏈式反應,並逐步提高功率。
影響:1958年6月30日,新華社報道了我國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已經正式運轉,迴旋加速器已經建成,正在准備進行科學研究工作。這標志著我國已經開始跨進了原子能時代。
1960~1969
1.人工合成牛胰島素
發明簡介:1965年9月17日,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
影響: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人工合成有生命的蛋白質。過去世界普遍認為生命體是天然的,大都認為人工合成生命體是不可能的,中國人首次讓它變成可能。人工牛胰島素的合成,標志著人類在認識生命、探索生命奧秘的征途中,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2.中國首台晶體管計算機
發明簡介:在國外技術封鎖、國內沒有先例、國產晶體管性能又不穩定的情況下,1964 年末,康鵬研製小組終於用國產半導體元器件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晶體管通用電子計算機— 441-B-I型計算機。
康鵬1962年稱為「隔離阻塞」的計算機發明成為存入中央檔案館的發明;康鵬作為負責人和設計師及使用其發明的441-B計算機成為中國首台半導體計算機。康鵬由此獲我國1965年首設的國家最高獎,即獲得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的「發明證書」和親筆題寫鑄有「發明」二字的金質獎章。如此事實,2009年才被發現。
影響:1965年2月該機通過國家鑒定,連續運行268 小時未發生任何故障,穩定性達到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1965年末他們又研製成功441-B-Ⅱ型計算機。哈軍工的「441-B」不僅是中國第一台晶體管計算機,也是中國首次自主創新且實現工業化批量生產的計算機,它應用在「兩彈一星」、殲六、海軍、空軍、二炮,以及中國電信、大慶油田等。
3.兩彈一星
發明簡介:「兩彈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星。「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人民在攀登現代科學高峰征途中創造的「兩彈一星」的人間奇跡。
影響:以鄧稼先為首的老一輩科學家挑選了20多名剛畢業的大學生在缺乏資料的「真空」狀態下,夜以繼日地工作,終於在羅布泊的戈壁沙灘上空點燃神奇之火,生成原子彈爆炸特有的「蘑菇雲」。研製成功原子彈兩年零八個月後,1967年氫彈研究成功。從原子彈到氫彈,美國用了七年零四個月,前蘇聯用了四年,英國用了四年零七個月,法國用了八年零四個月,中國只用了兩年零八個月。這表明中國的核科技水平已居世界前列。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衛星的國家。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4.我國第一枚導彈
發明簡介:1960年,我國第一枚導彈在中國的土地上發射成功,開創了我軍武器裝備的新紀元!
影響:1960年11月5日,中國第一枚地對地近程導彈--"東風"1號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向掌握導彈技術方面邁出了突破性的一步。 第一枚「爭氣彈」的成功發射,打破了霸權國家「中國的導彈永遠上不了天」的預言,開創了人民共和國戰略導彈部隊的通天之路。
5.T—7M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
發明簡介:1960年2月19日,上海機電設計院自行設計製造的T—7M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在上海南匯簡易發射場試射成功。
影響:這一成果開始了中國的「空間時代」。這是中國探空火箭技術取得的第一個具有工程實踐意義的成果。
6.中國第一台萬噸水壓機
發明簡介:1961年12月,江南造船廠成功地建成國內第一台12000噸水壓機,為中國重型機械工業填補了一項空白
7.集成電路
發明簡介:1965年,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塊集成電路在上海誕生,僅比美國晚了7年。
影響:自1965年研究開發成功第一塊單片集成電路以來,我國建立了幾個集成電路重點科研和生產基地。現在每年可生產2.5億塊電路,增長幅度達45%。「九五」末期集成電路批量生產的水平為1—1.5微米,研究水平為0.8微米,並在0.5—0.6微米工藝技術預研取得成果。
1970~1979
1.雜交水稻
發明簡介:被世界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於1973年在世界上首稱育成秈型雜交水稻。
秈型雜交水稻比傳統水稻增產30%以上,它在全國的推廣應用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水稻生產上利用雜種優勢的國家。
影響:直到90年代,雜交水稻的影響還在繼續。袁隆平2001年獲得中國國家最高獎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許多第三世界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問題已經成為了加劇社會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雜交水稻的誕生,雜交水稻不僅解決了13億中國人的肚子問題,還為世界糧食短缺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為世界糧食短缺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
2.激光照排技術
發明簡介:從1975年開始,王選主持我國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和以後的電子出版系統的研究開發,跨越當時日本的光機式二代機和歐美的陰極射線管式三代機階段,開創性地研製當時國外尚無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統。所謂激光照排技術,就是將文字通過計算機分解為點陣,然後控制激光在感光底片上掃描,用曝光點的點陣組成文字和圖像。通俗一點來講,實際上就是電子排版系統的簡稱。
影響:激光照排與活字印刷的意義十分接近,這也是它的主要發明人王選被譽為當代畢升的原因。激光照排的出現,使印刷業告別了危險(易引起鉛中毒)、低效的鉛字印刷,走上了高效便捷之路。事實上,激光照排的作用意義不僅僅是華文印刷技術的改革和升級,它對中華文化傳播所產生的積極影響和推動作用,已經遠遠超出了其科技范疇,在漢字信息處理領域掀起了一場技術革命。
3.青蒿素
發明簡介:1972年,科研人員終於從青蒿里提煉出抗瘧疾的化合物―――青蒿素,並於1973年在雲南和海南等瘧疾高發區進行了臨床試驗。青蒿素是新中國研製的第一個化學葯品,標志著我國新葯研發取得歷史性突破。
影響:治療瘧疾快速、高效、抗葯性小的青蒿素,被國際社會譽為抗瘧葯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復方蒿甲醚是第一個由中國發現的全新化學結構的葯品,也是目前在國際上獲得廣泛認可的中國原創葯品。它在瘧疾這一高傳染性疾病治療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截至2002年,已獲得包括中國、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和歐共體等49個國家和地區的復方葯物發明專利權,成為我國率先在國際上獲得專利的化學葯品,也是世界復方類葯物中擁有發明專利保護國別最多、專利覆蓋面最大的葯物之一。
4.我國第一艘核潛艇
發明簡介:1971年8月22日,中國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首次以核動力駛向試驗海區,進行航行試驗。1974年1月進行檢驗性試航,1974年8月1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命名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為「長征1號」,正式編入海軍序列。
影響:從此中國海軍作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海軍跨入了世界核海軍的行列,它標志著中國艦艇裝備技術已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5.中國第一台托卡馬克裝置(CT-6)
發明簡介:從1972年起,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陳春先和中科院電工研究所嚴陸光等人組成課題組,開始研製我國第一台鐵芯變壓器托卡馬克裝置——北京托卡馬克6號(CT-6),並於1974年正式建成,引起國際物理學界的高度重視。該裝置於1974年開始運行.利用該裝置,進行了平衡不穩定邊界的觀測以及微波預電離、清洗放電等實驗工作。
影響:北京托卡馬克6號的研製成功不僅是我國當年最好的科技成果,也打破西方發達國家對核聚變的壟斷。
6.人造衛星
發明簡介:1970年4月24日,我國進行了首次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成功地將第一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1972年3月3日,我國又發射了第二顆科學技術試驗衛星。1975年11月16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發射成功。
影響: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類已先後發射了約5000多個人造航天器,其中絕大部分是人造地球衛星。我國在1970年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衛星質量超過了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等國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總和,這說明我國衛星技術的起步水平高。等等,還有好多。
10. 92歲許鹿希:苦等鄧稼先28年,卻天人永隔,今為什麼仍住60平舊房
上世紀60年代,剛剛成立不久的新中國飽受著國際上的壓力。西方帝國主義介於對中國的不了解,和政治形態上的差異,對中國更是虎視眈眈,恨不得將這只剛剛蘇醒過來的東方雄獅一口吞下。
為了盡快樹立新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形象,恢復中國在國際上的合法地位,特別是不再飽受西方國家核武器的威脅。
在黨中央的領導下,中國開啟了自主核武器研發計劃,一大批熱血青年和知識分子,為了新中國的發展,甘願隱姓埋名、奮勇向前,為新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夯實的基礎。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無論是曾號稱"可以阻擋美軍一個師"的"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還是最年輕的"娃娃博士"、"兩彈一星"的功勛院士鄧稼先,都在這項國家大計中,不論個人得失,貢獻了巨大的力量。
"每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在他們"隱姓埋名","拋妻棄子"的歲月里,默默地隱忍和付出著。
老人的身體還健康,多年養成的生活習慣日復一日的重復著。如今兒孫滿堂的許鹿希也可以享受著天倫之樂,只是身邊的那個熟悉而又陌生的身影,還經常出現在腦海里,往事已成追憶,回憶卻都是甜蜜。
鄧稼先夫婦二人都曾為我們國家的發展奮斗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評價更是毫無過分之處,作為後輩,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作為晚輩,祝福老人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