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古代歷史上哪些皇帝壽命超過了70歲
中國古代第一位活到70歲以上的帝王是南越武帝趙佗他出生於公元前二百四十年公元前一百三十七年去世享年103歲。
南越武帝趙佗雕像
2.中國古代第二位活到70歲以上的帝王是漢武帝劉徹他出生於公元前一百五十六年公元前八十七年病逝享年七十一歲。
漢武帝劉徹
3.中國古代第三位活到70歲以上的帝王是東吳開國皇帝孫權他出生於公元一百八十二年公元二百五十二年去世享年七十一歲。
東吳開國皇帝孫權
4.中國古代第四位活到70歲以上的帝王是梁武帝蕭衍他出生於公元464年公元549年去世享年86歲。
梁武帝蕭衍
5.中國古代第五位活到70歲以上的帝王是武則天她出生於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去世享年82歲。
女皇武則天
6.中國古代第六位活到70歲以上的帝王是唐玄宗李隆基他出生於公元六百八十五年公元七百六十二年去世享年78歲。
唐玄宗李隆基畫像
7.中國古代第七位活到70歲以上的帝王是宋高宗趙構他出生於公元1107年公元1187年去世享年81歲。
宋高宗趙構
8.中國古代第八位活到70歲以上的帝王是元世祖忽必烈他出生於公元一二一五年公元一二九四年去世享年80歲。
元世祖忽必烈
9.中國古代第九位活到70歲以上的帝王是明太祖朱元璋他出生於公元一三二八年公元一三九八年去世享年71歲。
明太祖朱元璋
10.中國古代第十位活到70歲以上的帝王是乾隆皇帝他出生於公元1711年公元1799年去世享年89歲。
乾隆皇帝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活到70歲以上的帝王共有十位。
Ⅱ 乾隆皇帝晚年昏庸到了什麼地步呢
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歷在位長達60年,無論文治還是武功,都可圈可點,況且在位時間之長古今罕見,他對此亦十分得意。史載,乾隆四十五年(1780),弘歷70歲,自稱“古稀老人”,並製作了“古稀天子寶璽”。又因五世同堂,所以又鐫刻了“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璽”。乾隆五十年 (1785),為慶賀自己登極50周年,他特地在紫禁城舉辦“千叟宴” ,特邀朝野1000名年過古稀的老者入宴,以粉飾太平。當他80高齡時,又鐫刻了“八旬耄耋(念)之寶”。他自詡在中國歷代帝王中年歲最高,執政時間最久,實乃前無古人。
和珅受乾隆倚重,遂有恃無恐,大開競奔之門,大肆索賄斂財。史載,和珅位高權重,每天到他門前行賄求職的人絡繹不絕,連門房、家人都跟著大發其財。據說,有人一次送上成百上千兩銀子,和珅竟然連他們的名字都記不住。在乾隆的默許、縱容下,和珅聚斂了龐大的家財,富可敵國。
1799年正月,乾隆駕崩。乾隆死後的第二天,大臣王念孫、廣興立即上書彈劾和珅貪贓枉法的罪行。 新君嘉慶迫不及待地罷黜和珅本兼官職,將其逮捕下獄治罪。當天還抄了他的家,並公布了和珅專權20多年來犯下的20大罪狀,包括僭越、專權、違制、貪贓、納賄等等。
Ⅲ 乾隆皇帝死後,他的妃子們的結局都如何了呢
乾隆皇帝是我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實際掌管最高權力的63年,在嘉慶駕崩4年,享年89歲。據史料記載,乾隆皇帝一生中有43名妃子。
隋貴仁和陳飛一樣,都是嘉慶為泰皇乾隆新選出的靈宮,只和乾隆相處了一年。嘉慶將它尊為孕育貴人,嘉慶14年去世,葬於陵陵碑原寢。
一個人答應
也就是說,約定,嘉慶十四年去世,沒有葬在柳陵公主公園的睡眠中,也沒有記錄葬在哪裡。
乾隆留下的這10個貧民基本上是乾隆駕崩10年前後去世的。最慘的是陳飛和水鬼。兩人進宮一年後,乾隆駕崩。陳飛住在道光年,但她的死亡年齡不大,可能40歲左右。
總之,嘉慶給乾隆留下的10名後宮提供了很好的待遇,大部分都享受了晚年。總的來說,清代處理仙後宮的方法還是有人性的。
Ⅳ 乾隆一生中下過幾次江南
6次。
1、隆帝第一次南巡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准備工作早一年就著手進行,由一位親王督辦此事,勘察路線,整修名勝,興建行宮。
南巡路線確定為:渡黃河後乘船沿運河南下,經揚州、鎮江、常州、蘇州、嘉興至杭州。
2、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年正月,乾隆帝奉皇太後起鑾出京,開始第二次南巡。
南巡路線為:天妃閘,蘇州,杭州、徐州等地。
3、海寧一帶的大堤被沖毀,那麼臨近的蘇州、杭州、嘉興、湖州,這些全國最富庶的地區將會被海水淹沒。因此,乾隆皇帝從「海塘為越中第一保障」的認識出發,在乾隆二十七年第三次南巡之時,親臨海寧勘察。
4、乾隆第四次南巡正月十六日,乾隆奉皇太後從北京啟程乾隆由山東入江蘇境,在宿遷順河集減去部分扈駕兵丁和大部分隨行車輛,然後在徐家集渡過黃河。乾隆在黃淮交匯的清口巡查河務。
5、第五次南巡時乾隆已70歲,出發前他盤算著煙雨樓頂多隻能再來—次了,因為千里勞頓,體力已吃不消。
6、乾隆帝第六次南巡時已是74歲的老人了,他的勤於政事、崇尚務實和好大喜功、奢侈浪費都疊印在他南巡的履痕足跡中。
(4)乾隆70歲擴展閱讀:
南巡的目的:
1、遊山玩水
乾隆帝貴為帝王,驕奢靡費。加之當時南方眾多城市,人口稠密,物產豐盈,經濟繁華,無論是名勝古跡景色還是美女,都可以說是堪稱當時之絕。他為「眺覽山川之佳秀,民物之豐美」而六下江南。
2、禮仕和科舉人才
南巡期間,乾隆對禮遇致仕大臣和「培養士類」做了大量工作。他重新起用或擢用辦事實心頗有政績的大臣,像原任大學士的陳世倌、史貽直和大學士管江南河道總督的高斌,都是當時的能臣,僅因小過或一時不順上意,而被降被革被致仕,使其才幹無所施展,於國於己皆有損害,借南巡之機,乾隆諭命他們三位都官復原職。
3、其他
南巡期間,乾隆還在蘇州、杭州、江寧、嘉興等地多次閱兵,檢閱軍隊操練,整飭營務,對所到之地的地方官員予以考核獎懲升降。另外,他還游遍江南名勝,觀古賞景,悅目怡心,賦詩唱和,題字留念,廣寫匾額。
Ⅳ 中國古代哪些皇帝壽命超過了70歲
明太祖(洪武) 朱元璋 71歲 (1328年-1398年)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即明太祖(1368年—1398年在位),字國瑞,
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濠州鍾離人(今安徽鳳陽),政治家,戰略家,軍事統帥,明朝開國皇帝。
吳大帝 孫權 71歲 (182年-252年)
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三國時代孫吳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後燕成武帝 慕容垂 71歲 (326年-396年)
後燕成武帝慕容垂(326年11月4日—396年6月2日),字道明(一說字道業、叔仁),原名霸,鮮卑名阿六敦。慕容儁在位時賜名「夬」,後改為垂。昌黎棘城(今遼寧義縣)鮮卑族人。十六國後燕開國君主。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的第五子,生母蘭淑儀。
偽齊 劉豫 71歲 (1073年-1143年)
劉豫(1073年—1143年或1146年),字彥游,永靜軍阜城(今屬河北)人,元符時進士及第。北宋末任河北西路提點刑獄,金兵南下即棄職逃走。金朝扶植的傀儡政權偽齊皇帝。
前蜀高祖 王建 72歲 (847年-918年)
前蜀高祖王建(847年—918年),字光圖,許州舞陽(今河南舞陽)人,五代十國時期前蜀開國皇帝。王建於唐末加入忠武軍,成為忠武八都的都將之一。因救護唐僖宗有功,成為神策軍將領。後被排擠出朝,任利州刺史,此後不斷發展勢力,逐漸壯大。
唐玄宗 李隆基 78歲 (685年-762年)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與武則天之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稱李三郎,母竇德妃。
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寶十五載(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亂退位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亦是唐朝極盛時期的皇帝。
元世祖 孛兒只斤·忽必烈 80歲 (1215年-1294年)
孛兒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即元世祖,蒙古族,政治家、軍事家。監國托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弟。大蒙古國的末代可汗,同時也是元朝的開國皇帝。蒙古尊號「薛禪汗」。
宋高宗 趙構 81歲 (1107年-1187年)
宋高宗趙構(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首任皇帝,宋徽宗趙佶第九子、宋欽宗趙桓之弟。
武則天 武瞾 82歲 (624年-705年)
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本名珝,後改名曌(zhào)
,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東)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的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與漢朝的呂後並稱為「呂武」。
梁武帝蕭衍 86歲 (464年-549年)
梁武帝蕭衍(464年—549年6月12日),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郡武進縣東城裡(今江蘇省丹陽市訪仙鎮)人,南北朝時期梁朝的建立者(502年—549年在位)。出身蘭陵蕭氏,為西漢相國蕭何的二十五世孫。
清高宗(乾隆)愛新覺羅·弘歷 89歲 (1711年-1799年)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後的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禪位後又繼續訓政,實際行使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最長壽的皇帝。
Ⅵ 乾隆皇帝幾下江南
乾隆皇帝曾經六下江南。康熙皇帝曾六次南巡,一心想要效仿祖父的乾隆也有過六次南巡。
並且前兩次和他的祖父康熙一樣,以浙江杭州為終點,還登上紹興會稽山祭禹陵而還,意在炫耀國力、安撫江南民心、視察耗費巨大的錢塘江海塘工程。
乾隆帝六下江南目的大體上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蠲賦恩賞、巡視河工、觀民察吏、加恩士紳、培植士族、閱兵祭陵。
(6)乾隆70歲擴展閱讀:
乾隆帝歷次南巡
第一次南巡:乾隆帝第一次南巡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准備工作早一年就著手進行,由一位親王督辦此事,勘察路線,整修名勝,興建行宮。乾隆對地方官吏的奉承獻媚,不僅不加阻止,反而重金獎勵,凡建有行宮的,各「賞銀二萬兩充用」。二月,乾隆抵達蘇州吳江,嘉興知府早—日就率領地方官員出境迎駕,不敢怠慢。
第二次南巡: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年正月,乾隆帝奉皇太後起鑾出京,開始第二次南巡。到了無錫以後召見了無錫學者顧棟高。金廷標乘乾隆南巡之季,以獻《白描羅漢圖》冊得到乾隆皇帝的認可,旋入宮供職。同年,乾隆命人編著《南巡盛典》所未輯錄者,該書較詳細地記錄了乾隆帝第二次出巡前及南巡途中所發布的諭旨。對其南巡的主要活動亦逐日有所記載。
第三次南巡:在乾隆二十七年第三次南巡之時,親臨海寧勘察。從乾隆二十五年開始,海潮北趨,海寧一帶潮信告急。一旦海寧一帶的大堤被沖毀,那麼臨近的蘇州、杭州、嘉興、湖州,這些全國最富庶的地區將會被海水淹沒。
第四次南巡:乾隆奉皇太後從北京啟程,巡遊結束後乾隆由德州上岸,皇太後則走水路回京。此次南巡從正月十六日出發,至四月二十五日太後返京,共計四月有餘(其中二月為閏月),總數126天,為六次南巡中時間最長的一次 。
第五次南巡:第五次南巡時乾隆已70歲,據傳出發前他盤算著煙雨樓頂多隻能再來—次了,因為千里勞頓,體力已吃不消。
第六次南巡:乾隆帝第六次南巡時已是74歲的老人了,他的勤於政事、崇尚務實和好大喜功、奢侈浪費都疊印在他南巡的履痕足跡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乾隆帝南巡
Ⅶ 乾隆70歲時候寫了一首詩,你知道寫了什麼嗎
乾隆皇帝70歲時,他甚至來到哲公主的陵墓,寫了一首詩:我抓住了他七十多歲,讓他活到一百歲,幻覺驚呆了,老人們沒有落下。也就是說,他周圍的這些人現在都老了。如果你還在那裡,你應該老了。乾隆皇帝對哲公主仍有深厚的感情。畢竟,乾隆皇帝很少有悼念詩。哲公主在乾隆皇帝心中應該是特別的,乾隆皇帝後來兩次給哲公主加上這個頭銜。
康乾盛世已達到頂峰,乾隆皇帝優雅而浪漫,他一生都在寫詩和背誦詩,他的詩歌達到4.2萬余首,與整個唐詩幾乎一致,注重文物、古籍的收集整理,將《內府集》編成《石渠珍藏》、《西青古籍》等。乾隆皇帝最突出的文化成就是在全國范圍內藏書,編纂了鞠躬盡瘁的《四庫全書》。
Ⅷ 算命先生獻天書,預測大清可存八百年,乾隆對他做了什麼狠事
乾隆聽到這個預測之後,直接派人把那個算命的抓來,一刀給砍了,並說他妖言惑眾。雖然算命先生說大清可存八百年,但這個算命卻在預測中,寫了乾隆只能活到80歲,而當時的乾隆已經70歲了,也就是說,乾隆看到這個時候,他還有不到十年的壽命,這時的他肯定很憤怒了,所以殺了他也很正常了。
然後果然乾隆命人去調查這個算命的人,智天豹最後招供說這只是用來騙取榮華富貴的手段,他是故意這么說的,而最後這個算命的也以蠱惑人心的罪名被斬首。就這樣一個自作聰明的算命的,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而失去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Ⅸ 乾隆為何在晚年時期下令凌遲尹嘉銓
清朝退休官員尹嘉銓,在70多歲的時候,向乾隆皇帝遞了一本奏摺。乾隆不收,讓他不要再遞這種摺子了。結果他不聽,又追加了一本。乾隆冒火了,把他抓起來,對他一通嚴查,刑部判他一個凌遲處死的罪行。最後乾隆皇帝開恩,不凌遲,改為「絞立決」。
(張廷玉劇照)
那麼,尹嘉銓為什麼一定要上那兩道奏摺?而乾隆皇帝又為什麼一定要大動干戈,置尹嘉銓於死地呢?
後世學者曾分析,尹嘉銓之所以想上那兩道奏章,目的是繼續在乾隆皇帝面前增加存在感。因為乾隆皇帝到保定時,並沒有召見他。他想要通過這種方式,重新獲得乾隆的青睞。就算退休了,乾隆不可能再用他了,但是受到乾隆的召見,也可以在家鄉人面前耀武揚威一下。
不過,我覺得尹嘉銓的目的還不僅僅在於此。尹嘉銓是個著書立說的人,著書立說的人,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留名青史」。比如「上謚號」「從祀孔廟」這些榮譽,就是留名青史的事情。被尹嘉銓列為「名臣」的張廷玉,就曾因為雍正答應把他「從祀孔廟」,他退休時,讓乾隆認可,結果惹得乾隆大發雷霆,對他進行嚴厲打擊。尹嘉銓不吸取教訓,也想這樣做,無非也就是想青史留名。
可惜,最終他不但丟了命,而且所有的著述都被禁毀。連有他寫「序」的書也被銷毀了不少。他寫的那些碑文,也被磨毀。
那麼,乾隆皇帝為什麼一定要打擊尹嘉銓,而且說出「大肆狂吠」這種侮辱性的話,把尹嘉銓形容為一個瘋狗呢?
顯然,乾隆皇帝想要的,就是絕不能讓大臣依靠文章著述,或者是自己要來的榮譽「青史留名」。皇帝可以讓一個大臣「青史留名」,除非這個大臣對皇帝絕對忠臣,忠心耿耿為皇帝付出,為皇帝赴湯蹈火捨生忘死。除此以外,都是在被絕對禁止之列。
如此看來,這不能不說是皇權社會里,作為「人臣」的一種悲哀。
Ⅹ 都說清朝是乾隆後期開始衰敗的那麼具體是乾隆幾年呢主要原因是什麼
清朝的衰敗,始於康熙五十年。康熙八歲登基,在位六十多年,是歷史上在位比較久的君王之一。
康熙五十年,康熙已經五十七八歲了,晚年的康熙覺得自己,事業上算是比較成功的帝王,也算是「彪炳史冊」了。歷史上,很少有帝王能夠活過六十歲,他也想要成為一個「彪炳史冊」的長壽君王。所以,康熙五十年後,他開始減少自己的工作強度。
同時,康熙五十年後,他開始有計劃地,培養自己的皇子們。希望能夠從皇子中,選出一位有能力的儲君。讓他能夠早日退休,成為歷史上古往今來,首位主動退隱的「聖賢君王」。他的決定,從而導致了皇子們,大量進入中樞掌權任職,讓朝廷內部的派系矛盾,更加的尖銳和殘酷。
皇子們為了發展勢力、經營派系,紛紛鼓動各自手下官員設法斂財,導致朝廷的行政成本劇烈飆升,朝廷的財務虧空日益增大。以至於乾隆皇帝的父親,雍正皇帝在繼承皇位後,不但要消滅其他派系的影響,還要努力填補康熙末年朝廷的虧空,足足當了十年的苦逼皇帝,最後還累死在皇帝位置上。
得意於雍正皇帝的努力補空,乾隆皇帝登基之後,滿清的朝廷才暫時保持了基本的活力。
乾隆皇帝登基後,學習他的爺爺康熙的辦法,重用漢人中有能力的官員具體辦實事。只不過,他與他爺爺有所不同的是,他把不能辦事的滿族貴族,徹底的優厚供養了起來,只要不給朝廷添亂就好。從而導致滿人貴族中,吃喝玩樂的廢物越來越多。
乾隆皇帝晚年,想到自己父親雍正皇帝,登基後填補虧空的辛苦,特意培養了超級巨貪和珅,留給兒子嘉慶皇帝,用來「殺貪立威」,抵充國庫的虧空。
康熙年間,軍隊中能夠披甲的滿族官員比比皆是,但歷史推後到了乾隆末年,軍隊中的滿族官員大多擰著鳥籠來點卯。
可以說,康熙末年玩垮了滿清朝廷的財政,乾隆末年則玩垮了滿族軍隊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