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花甲」指的是多少歲
在我們國家,自古以來就有著尊老愛幼的傳統習慣。而且在我們漫長的歷史中,也有很多長壽的老人存在。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我們的古人總結了一套,針對不同年齡老人的稱呼方法。對於60歲的老人來講,被人稱為花甲;因為人一旦過了60歲的年齡之後,慢慢的身體機能也會衰老。
隨著年齡的增長,甚至會出現耳聾、視力下降,以及頭發花白的情況。人們在過了60歲之後,也就正式進入了老年人的階段,在這樣情況下,便出現了花甲這個稱謂。
除了這兩種稱呼以外,那些年紀上了100歲的老人,更是世間罕有,他們被人稱為期頤,以上便是我們對於60歲以上老人的全部稱謂。
B. 花甲,知天命,古稀,弱冠,而立,不惑,耄耋,是多大
花甲是60歲。
知天命是50歲。
古稀是70歲。
弱冠是20歲。
而立是歲。
不惑是40歲。
耄耋是80~90歲。
花甲:指60周歲。花甲即一甲子。由天干、地支組合,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六十年為一循環。因干支名號錯綜參互,故稱花甲子。後稱年滿六十為花甲。花甲也指年月、時代、年紀、年歲。
(2)50歲稱花甲擴展閱讀:
三十而立——人在30歲時就應該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
四十不惑——人到了40歲就沒有什麼可以顧慮、疑惑的了。
五十知命——50歲就不得不認命了,已經無法抗拒了。(另一種解釋:看清事物的真相,自然的繁衍事實;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論語·堯曰》),並非是一種對自己生命妥協的負面心態,而是對追尋學問、獲得人生經驗而總結出來的大道)。
六十花甲——60在陰歷來算,已經天乾地支一個輪回了,要認老了。
六十耳順——個人的修行成熟,沒有不順耳之事。按照現代人的觀點,是指:清楚看明白各人觀點不同、慾望不同、處境不同、心態、情緒等的不同,言語表態等等都能夠釋然,容納了,但不等於接受了。
七十古稀——70就已經是糟老頭了,人生快到頭了。(另解:已經很稀有了,源於唐代大詩人杜甫《曲江二首》詩,杜甫吟詠道:「人生七十古來稀。」)
C. 60歲叫花甲,那30、40、50、70、80以上叫什麼
30:而立。人在30歲時就應該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
40:不惑。人到了40歲就沒有什麼可以顧慮、疑惑的了。
50:知天命。到50歲才懂得天命。
70:古稀。人生七十古來稀(人能夠活到七十歲,古來也是很少的了。)。
80:耄耋。耄,年紀約八、九十歲。耋,年紀為七十歲。耄耋指年紀很大的人。
(3)50歲稱花甲擴展閱讀:
古代各年齡段的稱謂:
1、度:小兒初生之時。
2、赤子、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3、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歲的兒童。
4、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5、始齔、齠年:男孩八歲。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6、黃口:十歲以下。
7、指數之年:兒童九歲。
8、幼學:十歲。
9、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10、豆蔻:指女子十三歲。
11、舞勺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歲。
12、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13、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歲。
14、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
15、加冠:指二十歲。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
16、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D. 古代年齡稱謂:垂髫 束發 弱冠 而立 不惑 知命 花甲 古稀! 耄耋 期頤 都表示
1、垂髫(tiáo):3、4歲至8、9的兒童。
2、束發:指15歲。
3、弱冠:指20歲。
4、而立:指30歲。
5、不惑:指40歲。
6、知命(半百):指50歲。
7、花甲(耳順):指60歲。
8、古稀:指70歲。
9、耄耋:指80-90歲。
10、期頤:百歲。
常說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則來自於《論語·為政篇》的記載:「子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漢人戴聖所輯《禮記·曲記篇》中說:「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壯,四十曰強,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還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說法。但後人卻常把「幼學」、「弱冠」等作為年齡稱謂。
(4)50歲稱花甲擴展閱讀
年齡稱謂
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後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比如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是因為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E. 花甲一般指多少歲 70歲稱為什麼
60歲稱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70歲稱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花甲,是指人到六十歲。這與中國古代干支紀年有關。十天干與十二地支按順序錯綜搭配成六十個單位,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六十年周而復始形成一循環;其中有一句,叫六十而耳順,這其中的耳順,和花甲一樣也用來代指六十歲,因此人們常說的花甲之年和耳順之年是同一個意思。
年齡稱呼的注意事項和重點須知:
從心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70歲為「從心之年」。
古代人活到70歲,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古稀壽:指70歲壽辰。源於杜甫「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詩句。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古稀老人
F.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來稀八十為耄耋九十是什麼
九十鮐背。
鮐背之年是古人對九十歲的別稱,鮐背泛指長壽的老人。該語出自《詩經·大雅·行葦》,在《愈膏肓疾賦》《東門行寄陳氏》等文中也有記載。另外,辭書《爾雅·釋詁》《揚子·方言》《說文解字》也均對這一用法做了解釋,尤其在《釋名·釋長幼》中,明確指出,」九十曰鮐背「。
(6)50歲稱花甲擴展閱讀:
《論語·為政》中記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解釋為,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知道了天賦使命;六十歲能夠順應天命;七十歲隨心所欲而不越規矩。」
八十為耄耋(mào dié),古人用耄耋指八九十歲,常常用耄耋之年來形容人年紀十分大的時候。出自曹操《對酒歌》:「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意思是說老人都能夠只因為壽命到頭而終結(不因疾病、孤獨、貧苦而亡)。 遍施恩澤,連草木蟲魚都能得到好處。
G. 耳順之年指的是多少歲 50歲稱「花甲」,70歲稱「古稀」,「耳順」指多少歲
不滿周歲——襁褓;
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H. 50歲,60歲,70歲,100歲的人分別是什麼
50歲是知命之年、60歲是花甲之年、70歲稱為古稀之年、100歲是期頤之年。
知命之年——作賓專語;指50歲,用於男性。
花甲屬之年——花甲:舊時用天乾和地支相互配合作為紀年,六十年為一花甲,亦稱一個甲子。花:形容干支名號錯綜參差。指六十歲。
古稀之年——偏正式;作賓語;指男性70歲。
期頤之年——用以指活到百歲之人。
(8)50歲稱花甲擴展閱讀
其他年齡段稱呼:
1、嬰兒:人初生。
2、襁褓:泛指一歲以下。
3、孩提:兩至三歲。
4、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5、始齔、齠年:男孩八歲。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6、總角:幼年泛稱。
7、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發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8、黃口:十歲以下。
9、幼學:十歲。
10、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11、豆蔻年華:女子十三四歲。
I.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來稀,八十為耄耋之年
這是古時候形容年齡的別稱,從小到大分別為:
人初生叫嬰兒,不滿周歲稱襁褓。
2至3歲稱孩提。
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
10歲以下稱黃口。
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16歲稱碧玉年華;
20歲稱桃李年華。
24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稱票?梅之年。
男子20歲稱弱冠。
30歲稱而立之年。
40歲稱不惑之年。
50歲稱知命之年。
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杖朝之年。
80至90歲稱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歲樂期頤。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歲。耄,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紀很大的老人
拓展資料:
耋dié
(形聲。從老、至聲。本義:年老。古指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 同本義 [age over seventy or eighty]
年八十曰耊。字亦作耋。--東漢·許慎《說文》
則大耋之嗟。--《易·離》。馬注:"七十曰耋。"
使率一二耋老而綏焉。--《公羊傳·宣公十二年》
耆耋好禮。--《禮記·射義》
又如:耋老(年老;老年人);耋吏(老吏);耋耄(高壽);耋壽(指高壽的人;老人);耋耄之年。
耄mào
<形>
(形聲。從老,毛聲。本義:年老)
同本義。古稱大約七十至九十歲的年紀
匪我言耄。--《詩·大雅·板》
亦聿既耄。--《詩·大雅·抑》
老夫耄矣,無能為也。--《左傳·隱公四年》
又如:耄兒(老人和兒童);耄年(老年);耄老(老年、老年人);耄荒(年老);耄學(年耄碩學之士);耄聵(年老糊塗);耄勤(年老倦勤);耄期(高年);耄耋(八十歲的年齡;高齡、高壽);耄儒(老儒)。
年老昏亂
耄期倦於勤。--《書·大禹謨》
又如:耄思(思緒紛亂);耄耄(紛亂貌);耄亂(謂年老昏亂的人);耄夫(年老昏庸之人);耄昏(年老昏憒);耄聵(年老糊塗);耄朽(老朽;衰老);耄衰(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