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武術大師李和生還健在嗎
中國著名武術家、內功太極拳一代宗師李和生先生,於2015年11月19日晨在京逝世,終年90歲。
⑵ 老武術家陳濟生的師父是誰
摘要 陳濟生先生是河北唐山市人,出生在一個武術世家,祖父陳鵬萬擅長八掌和梨花槍,父親陳德蒲拳械功夫也甚精深。自幼耳染目熏,喜弄拳腳,八歲從父學習少林五子拳、五子棍、十手藝,續之從祖父(時年八十餘歲)學練八盤掌,祖父教人甚嚴,欲練八盤掌,必先練三年腰腿,爾後方練八盤掌,底功龍盤,掌形虎勢,頗吃功夫,奇特、非常人可耐。因祖父愛於練藝刻苦,又教梨花槍等器械,爾後又從陳子素老師,表叔陳鴻濱老師,申萬林、薄凱、趙慶長、左雙臣等名師,學習太極拳、形意拳、形意太極拳、大槍、特別技能點穴法、六合法、迷魂掌、少林等功夫,各門武藝。而祖父陳鵬萬的八盤掌乃董漢清先生的八卦掌系眼睛程所授,無分寒暑刻苦研練,於是對少林、形意、八卦、太極各門功夫,一應精通而其中尤以游身八卦掌、八盤掌、迷魂掌和活步太極為世間罕見,獨特功夫為稀世之珍。陳濟生先生對於氣功還深有研究,數十年來練功不輟,與各種武術功夫內外兼修相輔相成,並與無林同道王子平、孫祿堂、姜榕樵、傅劍秋、孫錫昆、陳盛莆、白道春等經常切磋武藝,故至今八十餘年,仍精深飽滿,身手靈活,運用起各種腿法,其高捷便利,然與高手較藝,無不以以當十,在長期刻苦研練與實踐中積累了豐富底經驗。三零年在山東打擂獲金盾。
⑶ 現代中國武術家有哪些
1、王子平:回族武術家,被世界公認為「第一大力士」、「神力千斤王」,擊敗了包括周遊四十六國無對手的俄國大力士康泰爾等八位世界著名大力士。
影片《武林志》就是以他為原形,但王子平擊敗康泰爾並不像影片中所描述的那樣費勁,其實只用了兩個回合,甚至於觀眾連他的長相都沒有看清。在德國租借,面對前來挑戰的德國人,王子平舉起一個大磨盤,令那些德國人目瞪口呆;王子平還曾經將一群日本憲兵從樓上扔到樓下。
2、韓慕俠:世界上第二個擊敗康泰爾的著名拳師。周恩來同韓慕俠之間的友誼被傳為一代佳話。
3、顧汝章:一代鐵砂掌大師,可以一掌打裂豆腐下面的磚而豆腐不破。
4、蔡龍雲:在四十後代的中西拳擊對抗賽上,年僅十四歲的蔡龍雲十四次踢倒對手獲勝,被稱作「神拳大龍」。三年後,美國拳手魯塞爾口出狂言,說離開了腿蔡龍雲就不行了,蔡龍雲又用我們中國的拳法打倒魯塞爾。
5、孫劍雲。孫式太極拳創始人孫祿堂之女,也是孫式太極拳的傳人。
6、萬籟聲:杜心武的高徒,自然門的繼承人,他把一生獻給武術事業,在他上大學期間,所有的業余時間都用來習武,其功力被公認超過他的師傅杜心武,只可惜後無人能夠達到他的境界,無法將自然門發揚光大。
7、李小龍。自幼練習詠春拳,後創截拳道,李三腳和二節棍是他的兩大絕技。在日本評選的「二十世紀世界十大武術家」中有九人都是日本人,另一人便是李小龍;
在美國評選的「二十世紀世界七大武術家」中,李小龍名列榜首;李小龍還兩次入選美國《黑帶雜志》年度人物;在同世界上各個拳種的較量中,李小龍獲得全勝,被稱作「功夫之王」。
在拍攝電影《唐山大兄》時,李小龍有機會結識了一位泰拳冠軍並同他交手,結果李小龍憑借絕技「李三腳」取勝;在電影《猛龍過江》中同李小龍演對手戲的是一位世界空手道冠軍,他很不服氣,並向李小龍挑戰,結果李小龍以點數取勝。
8、陳小旺。陳氏太極拳傳人,曾參加《太極神功》《神丐》等影片的拍攝,並擔任《少林寺弟子》等影片的武打設計,在國外有相當的知名度。
9、陳正雷。同為陳氏太極拳傳人,是目前國內最知名的太極拳教練。
10、柳海龍。中國當代武術散打界的標志性人物,畢業於解放軍體育學院武術系,擅長拳法、腿法和摔跤,獨創「披掛腿」絕技,雖在身形上似乎屬於力量型選手,但其技術動作幾乎無懈可擊,
在國內外高水平的職業散打搏擊擂台上是一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超級散打王,除多次榮獲全國散打冠軍之外,還曾獲得80公斤級世界散打冠軍,曾多次在擂台上擊敗外國頂級自由搏擊高手,包括多位泰國拳王和日本武士,成為現代中國武術散打界名副其實的第一人。
⑷ 盤點近代百歲武術家,看看他們為什麼能過活到100歲
生理和心理的強化夠了。
⑸ 武術家謝德勝百科
謝德勝,中國國籍,廣東潮州人,是一位90後雙節棍武術家,2016年成功登頂香港國際武術節雙節棍全能冠軍。 2016年更登頂澳門國際武術節雙截棍全能冠軍
2017年7月份,英超足球隊阿森納隊來到上海舉行球員見面會,謝德勝受邀為國外球員表演中國武術 ,並指導球員學習了解各類武術拳種。球員們對謝德勝的雙節棍武藝贊不絕口,紛紛表示要拜其門下。
⑹ 民國十大武術家的李堯臣
「最後的鏢王」、「無極刀王」李堯臣 武功:精通三皇炮捶、太極拳無極刀、十八般兵器、飛鏢暗器等武功。 影響:京劇武生宗匠楊小樓為演《安天會》(即《鬧天宮》),曾向他請教猴拳;京劇旦角大師梅蘭芳為演《霸王別姬》,亦向他學劍術。29軍副軍長佟麟閣曾特聘他教部下大刀,喜峰口一役,「大刀向鬼子的頭上砍去」,讓其無極刀法從此天下聞名。李堯臣(1876年~1973年),河北冀縣人,是民國武術名家中最長壽之人,年近百歲方逝。年輕時走鏢為生,18歲進北京八大鏢局中歷史最久、聲譽最著名的會友鏢局。入鏢局後即拜三皇炮錘,又學十八般兵器,及水上、車上、馬上功夫,同時還練躥房越脊、飛檐走壁和飛鏢暗器等功。李堯臣在會友鏢局前後計27年。1921年,經營了300年的會友鏢局解散了,李堯臣便在天橋水沁亭開設「武術茶社」,繼續倡導武術。李堯臣一生充滿傳奇色彩,經歷了前清、北洋、日偽、民國、新中國等各個時期,曾在慈禧太後面前表演過八仙慶壽劍;教過京劇武生大師楊小樓演《安天會》(即《鬧天宮》)中的猴拳動作;亦教過京劇旦角大師梅蘭芳《霸王別姬》中的舞劍手法;他開過北平名聲鼎盛一時的「武術茶社」,也主持過名聲赫赫的「北京精武體育研究會」;他在擂台上擊敗過日本拳師;解放後,他年已古稀,還在懷仁堂為毛主席、周總理等新政府班子作過精彩的武術表演。李堯臣一生中最自豪的卻是應29軍副軍長佟麟閣之邀教授其部下用大刀臨陣殺敵,當時29軍槍支彈葯極缺,高層沒有辦法只能尋找武術名師教授普通士兵白刃作戰。李堯臣根據戰刀的特點,結合無極子路刀練法,創編出一種套路,起名無極刀。這趟刀實戰性很強,揮舞起來,既可當刀劈,又可當劍刺,大大增強了士兵白刃戰本領。在長城要隘喜峰口戰役中,二十九軍將士充分發揮了大刀的作用,追殺日軍六十餘里,砍殺敵人數百名,繳獲大炮十八門,成為當時極為振奮全國抗戰士氣的事跡。
⑺ 傳統武術家王曉帆的資料
王曉帆-簡介王曉帆,遼寧省沈陽市人,傳統派武術家,北腿戳腳翻子拳傳人,現任遼寧省戳腳翻子拳研究會副秘書長,武術高級教練,中華尚武會創辦者。
成長經歷王曉帆,自幼5歲習得正宗中國傳統武術,戳腳翻子拳,其特點「出拳密如雨,脆快一掛鞭」此拳系統全面精湛,運腿如臂,靈活多變,即為「南拳北腿」中,北腿的代表拳種。因對武術痴迷,後受多名內外家拳大師指點習得(武當內家拳,陳氏太極拳,詠春拳,少林拳,螳螂拳,鷹爪拳等,以及刀槍劍棍等多種器械),2012年由遼寧省戳腳翻子拳研究會頒發聘書,現任遼寧省戳腳翻子拳研究會副秘書長。為弘揚中國傳統武術,並於2015年5月成立中華尚武會。
王曉帆-他人評價:王曉帆年輕有為,心胸寬廣,又不乏面面俱到,不拘小節,又不失大家風范,持身謹嚴,謙虛,幽默。對弟子以身試教,眾多弟子中不乏比自己年長者沖著為人而來,他常說習武要有武德,做人亦如此。
王曉帆-夢想追求:武術是國粹,現在中國人都覺得神秘,應該弘揚,但是保守的觀念讓不少傳統的武術失傳。夢想是把正宗傳統的中國武術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了解學習傳統武術。人人習武,人人尚武,養生修心。
參考資料http://www.ke.com/wiki/王曉帆
⑻ 李小龍個人資料
李小龍,本名李振藩(英語:Bruce Jun Fan Lee,1940年11月27日-1973年7月20日),國際著名華人武打演員、武術家、導演、截拳道創始人。香港粵劇丑生李海泉之子,李小龍有兩個姐姐、一個哥哥和一個弟弟。
1、家庭背景
李小龍的父親李海泉為香港粵劇四大名丑之一,母親何愛瑜為香港富商何東爵士同母異父之弟何甘棠之養女。李小龍有兩姊李秋源、李秋鳳、兄李忠琛(林燕妮、張瑪莉之前丈夫)及弟李振輝。妻子蓮達·艾米莉為其誕下兒子李國豪和女兒李香凝。
2、童年
1939年,李小龍的父親李海泉偕妻子及三個兒女從香港遠赴舊金山唐人街演出粵劇。1940年為庚辰年,中國人稱為龍年,且小龍生於辰(龍)時,後呼應其乳名「細鳳」,而藝名「李小龍」為《細路祥》作者袁步雲取名,在1950年公映的《細路祥》首次使用。(然而細路祥一片的片頭字幕與當年在報章上所載之名字卻是"李龍"。)而李小龍的英文名「Bruce」的起名者則據說是東華醫院的醫師瑪麗·格洛弗。
1941年,李小龍跟隨父母返回香港,開始時與兄長入讀嘉諾撒聖瑪利書院。1949年因應天主教區要求,所有男生都需轉往德信學校繼續學業,及後再轉讀喇沙書院。盡管少年李小龍家境比較富裕,但其居住的地區由於人口激增而逐漸產生了幫派沖突,變得擁擠,危險。李小龍讀至中四因打架及曠課被趕出校,轉到聖芳濟書院繼續學業。李小龍自幼身體孱弱,其父為了兒子體魄的強壯,在他7歲時便教其練習太極拳,以鍛煉身體。
1955年16歲時,李小龍重返校院,他在一次幫派沖突中受挫,於是到油麻地利達街拜葉問為師學習詠春拳。雖然詠春練習並不固定,但李小龍曾因詠春練習單調而放棄,後因與街頭流氓打架時使出一招詠春的日字沖拳擊倒對方而重新回到詠春門下。
在葉問門下學武期間,李小龍曾遇到重重阻力,但李小龍堅持不懈,繼續學習。授業師兄(相當於教練)為有「講手王」之稱的黃淳梁。半年後,葉問搬遷到李鄭屋邨,李小龍比較少到這里。在拳術方面,多與同樣曾習西洋拳的黃淳梁練習。
此外,他還練過洪拳、白鶴拳、功力拳、蔡李佛、太極拳、譚腿、少林拳、戳腳、節拳等拳種。葉問試圖讓青少年們參加有組織的拳擊,以此阻止他們參與街頭幫派的沖突。作為葉問為數不多的親授學生,李小龍1957年奪得香港校際拳擊比賽少年組冠軍。
3、回港發展
1970年代,邵氏兄弟曾透過李小龍好友小麒麟接洽邀他回港拍片,但當時李小龍提出影片製作成本不能低於60萬港元、要擔任影片的武術指導、有權修改劇本,以及由他邀請的外國演員要以美金支薪等要求,令邵氏高層無法接受,最終合作未能成事。其後,邵氏首席執行官鄒文懷離職出走,另組嘉禾,並派導演羅維的太太劉亮華到美國邀請李小龍回港發展。
(8)90歲武術家擴展閱讀:
猝逝——
1973年5月10日下午17時,李小龍於片場為電影龍爭虎鬥配音時突然嘔吐及抽筋,陷入半昏迷,呼吸困難,情況一度危殆,被送入浸會醫院搶救。2小時後逐漸蘇醒,經醫生診斷證實為發高熱及低血壓,事後李小龍對醫生說:「當我在片場突然暈倒後,就什麼都不知道了。」之後轉到九龍法國醫院,留醫一星期後出院,經醫生檢查一切如常,只是並未照X光檢驗腦部,李又再全情投入電影工作。
1973年7月20日下午15時,李小龍與鄒文懷轉到位於九龍塘筆架山道67號碧華閣A座2樓3室的台灣女星丁佩家中,商談合作拍攝《死亡游戲》。
約20時30分,丁首次進入房內查看,發現李正在熟睡,接著致電餐廳知會鄒文懷,鄒回應給李多休息一會。約21時,丁第二次入房,這時李仍處熟睡狀態,且無法叫醒,遂第二次撥電告知鄒,此時鄒已接近完成晚飯,並謂會回來查看。
21時30至45分,鄒回到丁佩家中,發現李毫無反應,心感不妙,遂致電丁的私人醫生協助。22時10分,住在附近的私人醫生趕到,為李小龍立即檢查,發現他沒有脈搏、心臟停止跳動,毫無生命徵兆,遂於22時30分電召救護車,救護員到場為李小龍施行人工呼吸並用手急救兩分鍾,後轉用氧氣機協助其呼吸,沒有效果後立即將李送往醫院。
23時送抵伊利沙伯醫院後雖經證實瞳孔放大,對光線毫無反應,心跳、呼吸完全停止,但仍被搶救一段時間,包括在左胸注射強心針並作心臟按摩,但情況並無改善,直至23時38分終被簽發死亡證,正式宣告其死亡。
⑼ 寧夏回族民間武術的解放後寧夏回族民間武術發展概述
1949年新中國成立,寧夏回族民間武術開始煥發生機和活力。1951年寧夏人民運動會上武術被列為表演項目。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一些武術人才,如王新武、蔣鴻燕調寧支援文化建設,區體委多次舉辦各種規模、形式的武術比賽和表演來促進寧夏武術事業的開展,推薦和選拔優秀運動員參加全國比賽。這一時期回族武術家和優秀運動員有馬洪、馬振武、王新武、蔣鴻燕、楊其生、何金德、楊懷中等。在第一、二、三屆全運會武術大賽中蔣鴻燕的七節鞭首獲二等獎,以後九節鞭又獲全國第二、六名,太極拳獲第四名,並且還獲全國總項目優秀表演獎。王新武先獲太極拳第三名、大刀三等獎,1975年取得了全國太極拳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著名回族老藝人、民間武術家馬振武1979年在南寧全國首屆傳統武術觀摩交流大會上表演了「十八羅漢拳」,以精湛的武功絕技首獲金牌獎,此後又在第二、四屆、五屆全國傳統武術觀摩交流大會上連續獲得傳統武術優秀獎。1988年馬振武在杭州舉行的國際武術邀請賽上再獲傳統武術優秀獎,並且被選入京向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全國黨代會代表表演武術。國家體委也非常重視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寧夏體委已舉行過四屆全區少數民族運動會,並選拔出於子祥、馬振武、馬生紅、王良、馬卉、何建功、馬萬武等一批優秀回族武術運動員參加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1991年在南寧舉行的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上,王良獲九節鞭第二名。寧夏涇源縣「踏腳」代表隊榮獲表演一等獎,為寧夏回族穆斯林爭得了榮譽。尤其在去年昆明舉行的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上, 寧夏回族運動員王良獲九節鞭第三名,吳越獲撲刀第二名、八極拳第八名。回族女運動員哈瑾、馬榮對練獲第六名,馬榮獲九節鞭第七名,寧夏回族青少年運動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績,顯示了寧夏回族武術事業後繼有人,欣欣向榮。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老一輩武術家王新武以寧夏武協主席的身份被選為全國武協副主席、武術國家級裁判。蔣鴻燕以寧夏武協副主席和高級教練員的身份入選為全國武協委員。國家級裁判還有寧夏體校的回族教練員黃俊敏。1979年初國家體委發出了《關於挖掘、整理武術遺產的通知》,區體委成立了武術「挖整」小組,歷時一年多,對全區民間武術進行了走訪調查,普查了152名拳師、16個拳種569個套路、20種練功方法、20多部武術著作、拳譜和史料,對70歲以上的老拳師錄相留檔。尤其對回族武術的珍稀拳種「回回十八肘」、「魚尾劍」、「穆斯林八卦太極拳」、「穆林拳」進行了重點挖掘整理。挖整工作在登記和文字記述基礎上匯編出《寧夏拳械錄》。它對推進寧夏武術尤其是回族民間武術的研究功不可沒。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
1.寧夏回族武術主流屬於西北民間武術,具有濃郁的西北地方特色,與甘肅、青海等地的民間武術既相區別又有著廣泛密切的聯系,尤其與甘肅的民間武術有著源流共生關系。解放後,山東、河北、河南等地的拳系又以不同方式傳入寧夏,從而豐富了寧夏武術內容,並促進了寧夏回族民間武術的發展。
2.歷史實踐表明,回族民間武術包括「教門拳」,實際上是回族人民在捍衛民族生存的斗爭中總結、發展、創造出具有回族民族特徵的武術拳系和流派,是中華武術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套路為主要演練形式是中華武術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特徵,「回回十八肘」及其「五種劍法」未能例外。由此可見,回族武術正是華夏武術這棵古老而又繁茂的大樹上結出的碩果,與兄弟民族武術水乳交融,互相影響又相互促進,共同創造了中華武術這一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3.寧夏回族具有奉教尚武的優良傳統,回族重視武術的實用性和擊技性並多有建樹。由於回族習武歷史悠久,且世代相傳也總結積累了許多寶貴的健身經驗和功法,有著很高的健身價值。寧夏回族武術家大都長壽,如馬洪、於子祥、居奎都曾是年近百歲的長壽老人。著名的回族民間武術家馬振武1997年時已是90歲的高齡了,耳不聾、眼不花、頭腦清楚、身體硬朗、精神爽爍,仍在習武練功。1990年全區第四次人口普查統計「寧夏百歲老人33位,其中回族百歲老人26位,佔78.8%」。這也表明回族長壽除了其它因素以外,與回族勤勞潔凈、虔誠奉教、不染煙酒、尚武健身的優良傳統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
⑽ 現代武術家的平均壽命是多少歲
113左右,昨天看大家說法時一個老師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