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隋唐英雄5魯王扮演者
王舉飾演《隋唐英雄5》中的程咬金,長壽魯王,娶花大腳,裴翠翠為妻,在隋末天下大亂之時投奔李世民旗下,追隨其破宋金剛,擒竇建德,降王世充,以功封宿國公,而後又在玄武門之變後改封為魯國公;
個人簡歷:
王舉;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日期:1954年1月
職業:演員、編導、大慶市文聯名譽主席
代表作品:《高粱魂》
演藝經歷:
王舉2015年出演《英雄訣》飾演道衍;2月出演《隋唐英雄5》飾演程咬金;
同年出演《永樂傳奇》飾演道衍;12月出演《地雷英雄傳》飾演駱嘉軒;
2016出演《乞丐大掌櫃》飾演王繼堂
劇情簡介:
大唐高宗永徽年間,奸臣武三思為所欲為,欺壓百姓,為大唐立下汗馬功勞的平遼王薛仁貴之孫、兩遼王薛丁山之子通城虎薛剛好打抱不平,得罪了武三思,武三思陷害忠良,薛家三百八十多口慘遭殺害,薛剛也被關進大牢,紀鸞英與九環公主冒死救出薛剛,薛剛不肯屈服,三祭鐵丘墳,此時武三思陰謀奪位,薛剛為了大唐江山,與程咬金之孫、程鐵牛之子程越虎,羅通之孫、羅章之子羅昌,秦懷玉之孫、秦漢之子秦方,秦文,尉遲寶慶之孫、尉遲青山之子尉遲景,徐美祖,馬登等隋唐小英雄共同對付武三思勢力,保駕廬陵王,最後擊敗武三思,隨後薛剛輔佐李旦,平定四海,百姓安居樂業,為開元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❷ 《盜墓筆記》里的「它」是什麼意思為何九門的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呢
陳文錦口中的「它」指的是汪家。由於汪氏家族的存在,老九門和張家後代非常謹慎。大概3千年前,一顆隕星劃破天空,散落在中國大地上,一個關於「長壽」的家庭誕生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張家家族逐漸壯大。張家人學以致用,世世代代保守著這個秘密。
原來解九爺打算把考古隊滅口的,因為消息不能泄露。結果被突然出現的盤古謀害了整個隊伍。陳文錦和霍玲在水下,所以他們逃過了災難。揭發傑九爺搶劫屍體的事實後,他被「它」追殺。他別無選擇,只好逃到杭州,向吳老狗求助。在知道謝九葉的計劃後,吳邪決定加入。當時正好他在准備盜取一處東夏皇陵,兩人一合計乾脆把那具搶來的屍體和陵墓中的屍體來了個調換。
❸ 經歷了何事的老年孫權,導致他性情大變和以前不同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無論是同時代的曹操、劉備,還是後來的蘇軾、辛棄疾,大家對孫權的評價都很一致——英雄!
有這個評價一點都不意外,從孫堅、孫策開始,老孫家就都是猛人,猛人基因順著傳到孫權手裡,一點都不奇怪。江東這塊地盤,也正是在他手裡,發揚光大,三分天下,從而成就帝王霸業。
而曹操、劉備、孫權三人中,又是孫權活的最長:曹操死於220年,劉備死於223年,孫權則活到了252年,比他兩個老對手足足多活了30年之久。
但是,短命有短命的灑脫,長壽卻也有長壽的煩惱。對於早早離世的曹操和劉備來說,他們逝世之後,再也不用管身後事了,可長壽的孫權卻在晚年陷入了人生的掙扎。
一、公孫淵的反復
赤壁之戰打敗曹操,夷陵之戰打敗劉備,之後又多次挫敗曹丕的小規模進攻,再後來連曹丕都被熬死了,眼瞅著老朋友、老對手們一個個到異世界報到,孫權的人生太寂寞了!
他想找點新鮮事來刺激一下。誒,刺激這種事,說來就來,只是這個刺激來得有點遠:
公元233年,割據遼東的公孫淵居然渡海來向東吳報到。
這讓孫權興奮壞了:什麼叫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啊?連遠隔幾千里的遼東都來稱臣了,這就是威加海內!起碼也能說明名聲在外!對孫權來說,這一南一北,互相呼應,共同對付龐大的曹魏,怎麼看,這都是好事。
孫權的小算盤打得是噼里啪啦亂響,可這事在別人看來,就沒那麼樂觀了:丞相顧雍、輔吳將軍張昭等人舉朝勸諫,說:公孫淵的獨立必然失敗,遼東那麼遠,咱也幫不上忙,大東吳跟這種人結交,是丟面子、惹騷氣。
可是孫權卻堅持要和公孫淵結成「一被子」的好基友,派遣張彌、許晏等人,去冊封公孫淵為燕王。
為這事,老同志張昭,乾脆賭氣罷工不幹了!孫權、張昭倆人玩起了賭氣大比拼!
於是,什麼「和霸之爭」、「廢長立幼」,最終的目標,都是為了削弱吳中四姓,平衡東吳的朝堂勢力。
可是,孫權沒想到的是,這一通折騰,把東吳半條命都折騰沒了!曾經人才濟濟的東吳朝堂,已經冷冷清清,若干年後,甚至出現了人才斷層。而在三家歸晉的前夕,東吳已經基本上無人可用,除了孫皓的嘴皮子厲害之外,再也沒有什麼看家本事了。
❹ 歷史問答
武則天這一舉動,想舉賢任能,使人才向著自己,以保自己的江山穩定。
值得後人稱頌的地方:
1.從傳統上和輿論上打擊和削弱一貫反對自己的士族官僚集團,扶植和依靠新興的庶族地主階級。這樣使士族官僚不再有人仕做官的優越條件,也不能因出身豪貴而為所欲為。而對庶族出身的官員,也不再因門第貧賤而受恥受辱於人。
2.重視人才的選拔和使用。她認為「九域之廣,豈一人之強化,必佇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國」、「定邊疆」的人才,她不計門第,不拘資格,一律量才使用。為了廣攬人才,她發展和完善了隋以來的科舉制度,放手招賢,允許自舉為官、試官,並設立員外官。此外,她還首創了殿試和武舉制度,為更多更廣地發現人才,搜羅人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比如,中唐名將郭子儀,就是「自武舉異等出」。這樣,在她施政的年代裡,始終有一批「文似仁傑」,「武類休武」的能臣干將為其效命,有力地維護著武周的政權。
3.重視農業生產。她說:「建國之本,必在務農」,「務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人富」。她規定,能使「田疇墾辟,家有餘糧」的地方官升任;「為政苛濫,戶口流移」的「輕者貶官,甚至非時解替」。這樣,在她執政的年代裡,農業和手工業都得到較大的發展。人口不斷增加。據當時統計,永徽時全國戶數為38O萬戶,到則天臨終的神龍元年,漸增為615萬戶,幾乎增長一倍。僅此一點即可看出這一時期的農業經濟發展情況。
4.在抗擊外來入侵,保護邊境安寧,改善相鄰各國的關系方面,則天施政時期也做了很多努力。對吐蕃貴族的入侵和騷擾,則天給予堅決的抵禦和反擊。長壽二年(692年)她派大將王孝傑擊敗吐蕃,收復安西四鎮,復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之後,又在庭州設置北庭都護府,鞏固西北邊防,打通了一度中斷的通向中亞地區的「絲綢之路」。在她施政的年代裡,堅持邊軍屯田的政策。天授年間,婁師德檢校豐州都督「屯田積谷數百萬,兵以饒給」。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任涼州都督,堅持屯田五年,「軍糧可支數十年」。武氏的這種大范圍的長期屯田。對邊區開發、減輕人民轉輸之勞,以及鞏固邊防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❺ 朱元璋最長壽兒子,與雲南沐王府爭斗多年,為何最終失敗收場
景泰元年三月,朱元璋個兒子中,最長壽的一個去世,享年72歲,這個人就是岷王朱楩。朱楩是朱元璋庶十八子,齒序第十七子,生母為周妃。
身為朱元璋的兒子,可以說自出生起,就註定不平凡。事實也證明,朱元璋能活到成年的兒子,個個都有值得一說的故事。而朱楩最值得一提的事跡,就是他與雲南沐王府多年的爭斗。
而這場爭斗,最終以朱楩失敗告終。他作為明太祖的親兒子,與雲南沐王府爭斗多年,為何最終卻以失敗收場呢?一個明朝直系藩王,為何斗不過外姓功臣?這就要從頭說起了。
朱楩13歲的時候,就被封為岷王,封地在甘肅岷州。他除了有自己岷府的護衛官軍外,在魯王朱檀去世後,朱元璋還將兗州護衛,也調任岷王府。那麼朱楩是如何與沐王府交惡的呢?
朱棣將沐晟召進京訓斥了一番,同時告訴朱楩,沐晟父親沐英對明朝有功,罵一頓也就算了,便讓沐晟回去繼續鎮守雲南。朱棣為了安撫朱楩的情緒,還特意為他加了歲祿。
然而在與沐王府的爭斗中,朱楩最終還是以失敗收場。永樂元年,朱楩被告發“擅收諸司印信,殺戮吏民”。
隨即朱棣將其罷免,並收回三護衛。雖然不久他又被朱棣原諒,可是由於他屢教不改,最終朱棣於永樂六年,徹底將其罷免。
明仁宗朱高熾即位後,便不再採取讓親王坐鎮雲南的策略,便讓人將朱楩送到武岡居住。朱楩到了武岡很久,侄兒朱高熾才允許他修建自己的王府。
明宣宗朱瞻基即位之初,朱楩的世子朱徽焲,因為誣告弟弟,以及誹謗仁宗皇帝和朝廷,從而被朱瞻基廢為庶人。不僅如此,朱楩的另外兩個兒子,也在景泰年間,因意圖與苗人勾結謀反,被明代宗朱祁鈺廢為庶人。
景泰元年三月,朱楩去世,朱祁鈺輟朝三日,賜謚號曰庄,因此朱楩也被稱為岷庄王。
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曾為子孫擬名二十字,規定:“所立雙名,每一世取一字以為上字;其下一字,臨時隨意選擇(但必須以五行為偏旁,以火、土、金、水、木為序),以為雙名,編入玉牒。至二十世後,照例續添,永為定式。”
岷王位下為:徽音膺彥譽,定干企禋雍,崇理原諮訪,寬鎔喜賁從。因此大家可以想想,我國哪位著名人物,既姓朱,又是按照明朝祖制起名的?他就是岷王朱楩的後代。
❻ 三國時期的孫家四兄弟中誰是老二 為什麼
《三國演義》中孫權四兄弟排行老二的是孫權。孫權統治江東51年。他的一生,正是吳國創業的黃金時代。到他的晚年,有才華的太子孫登不幸早逝,其他兒子們為了王位明爭暗鬥吳的元氣大傷。太元二年,孫權,這位雄踞江東的傑出政治家在失望中與世長辭,終年71歲,葬在蔣山之陽。赤壁後,孫權與曹操多次在合肥、濡須一代對峙,各有勝負。其間孫權聯合劉備,將妹妹嫁入荊州。又從魯肅之計,將荊州暫與劉備。215五月,征皖城,虜獲廬江太守朱光。同年劉備取蜀成功,孫權討還荊州,劉備不從。盛怒下的孫權以呂蒙為將,連下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劉備亦起兵五萬赴公安,關羽將三萬於益陽與魯肅對峙,大戰一觸即發。然曹操於此時拔漢中,劉備面臨著極大的威脅,與孫權議和,歸還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土地。
孫權自統領江東到逝世為止,前後共52年,長達半個世紀左右,是三國時代在位最久、最長壽的帝王。眾所周知,28年之後孫吳政權才滅亡,這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本應發生很多事,留下很大故事,但由於此後歷史的焦點已不在孫吳這里,孫吳也沒有再出現過非常出類拔萃的人物,所以,這28多年給人的感覺是彈指一揮間。
❼ 明朝最長壽的藩王是誰
明朝是古代封建王朝中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朝代,一直以來都是備受關注。朱元璋在建立明朝時候,為了讓朱家江山能夠天長地久,封了自己兒子在全國各地做藩王。所以,明朝藩王之多,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如朱元璋一共有26個兒子,把各個兒子鎮守四方,希望朱家的天下可以穩固。雖然藩王在名義上沒有兵權,但是可以養兵,這也為後世埋下了隱患。
在這里,就說明朝一個藩王,壽命特別長,兒子孫子又不幸特別短命,這樣也出現了白發人送黑發人的凄涼場面,以致後來差點沒有人繼承他的藩王之位。
當時朱鍾鉉非常傷心,甚至懷疑是不是自己命太硬,才先後剋死了兒子和孫子。後來這個藩王之位是由朱鍾鉉的曾孫來繼承的,也算後繼有人。
最後,朱鍾鉉活了七十五離世,算是歷史上比較長命的藩王了
❽ 平叛之後高宗怎麼的封薛丁山,一虎,羅章,秦漢,秦英,小四,等誅將
封薛丁山為兩遼王,大夫人竇仙童為定國夫人;二夫人陳金定為保國夫人;三夫人樊梨花為威寧侯一品夫人。追謚薛仁貴為文定侯,柳銀環、昭陽封為一品太夫人。
程咬金為開國長壽魯王,程鐵牛為魯國公,程千忠為平西侯。
竇一虎為鎮國侯,薛金蓮為一品夫人,夫妻鎮守白虎關。
秦漢為定西侯,刁月娥為一品夫人,夫妻鎮守青龍關。
羅章為越國公。
秦英為護國公。
尉遲青山為鄂國公。
徐梁為英國公。
江虎、小四為四品左右千牛衛。
陳雲、刁應祥已經亡故,立廟祭祀。
劉仁、劉瑞為都督,出守河南。
❾ 有個歷史問題一直想不通~~~~~
南明政權有好幾個呢!整個就一垃圾!值得一提的就是史可法戰死揚州,鄭成功收復台灣。南明政權就是在上演一出內訌鬧劇,根本不理八旗軍隊,鄭成功,知道吧,他老子鄭芝龍主動讓出戰略要沖——仙霞關,自動投降,當時可以說是一鼓作氣咸魚翻身最好的機會,可惜呀,可惜呀!最後有些皇室逃到緬甸去了,還不是被吳三桂抓住了!
回答第二個問題
遷都只是客觀條件,首先你要了解崇禎的性格特點,天性多疑,剛愎自用,嗜殺成性。他整個就一剛愎自用的典型代表,他一直標榜自己是一個明君,對於整個紫禁城以及朝廷而言,非常勤儉節約,節約的銀子他寧願存在國庫也不願當軍餉發給拖欠工資N久的明朝軍隊,你說他腦子是不是有病,為了一個毛文龍,他竟然自毀長城,殺了袁崇煥——明末的最後一根中流砥柱,在煤山上吊之前他還一直固執地說,都是那些文臣武將害了我呀,殊不知,正是他自己的性格毀了自己!死之前都還要推卸責任,你說,即使遷都,又有何用?只不過晚幾天死罷了!
以下選摘自網路
清朝編纂的《明史》依舊承認他兢兢業業,勤勉勤儉。崇禎下旨停江南織造,自己用的器物都是木頭鐵器。他把全部的內帑都用來充當軍餉,他寵愛的田妃墓葬里的金銀器都是銅鐵,萬年燈只有上面兩寸是油,內府中的人參和器具都變賣了湊軍餉。
崇禎的果斷是有據可查的,誅魏氏,是他十七年皇帝生涯中最光輝的事情。
崇禎對民仁慈寬容有據可查的:在最後關頭分秒必爭的緊急時刻,命令吳三桂進京勤王仍然要他棄地不要棄民。遺書中寫著「勿傷朕百姓一人」。(崇禎遺書:「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反之的是崇禎對於官員的殘暴。崇禎在當時文臣階級乃至文人的眼中,無疑是個暴君:在位十七年通過錦衣衛等特務機關,以各種莫須有的罪名誅殺無辜地方官員及朝廷重臣,極大的損害削弱了明朝上層階級的利益,加強了中央集權,然而也為時已晚,再整個動盪的大環境下為日後埋下了禍根。
崇禎的一生可以說充滿了悲劇色彩,他擁有極強的政治手腕,心思縝密,果斷干練,並且精力充沛,幾乎擁有歷史上所有明君的特徵:
崇禎在用人方面存在很大的爭議,他提拔了一批忠臣良將,組建了一套極具效率的政治軍事框架。明朝滅亡後,南明還能夠迅速建立政權,並且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擁有百萬大軍,以南明的腐敗無能,也支撐到了康熙年間才最終覆滅,皆受崇禎之惠。
但同時, 崇禎在位十七年,換了五十個大學士,對比宋朝自從開國到元佑初百三十年,司馬光、呂公著、呂大防、范純仁擔任宰相時,不過五十一人。崇禎提拔重用的人,入《明史·奸臣傳》的就有溫體仁、周延儒二人,而整個《明史·奸臣傳》所列者不過十人,其餘明朝兩百多年中只有胡惟庸、嚴嵩、陳瑛等六個,而自命不凡的崇禎十七年就佔了兩個,極端腐敗的南明也佔了馬士英、阮大鋮兩個。崇禎年間換了十一個刑部尚書,十四個兵部尚書,誅殺總督七人,殺死巡撫十一人、逼死一人。這其中就包括總督袁崇煥。
之所以會有這樣自相矛盾的情況出現,主流觀點認為,他是知人善用的,危卵般的成長經歷埋下了他多疑的性格,再加上明末的文官與君權的利益及對抗,通過對官員的不斷調換問罪,削弱文官集團的勢力及影響力,同時也為平衡各方勢力不至於出現較大的動盪局面,麻痹文官集團,而進行妥協,其中冤殺袁崇煥即是例子。
崇禎的是非功過充滿爭議,是中國歷史上最具悲劇色彩的皇帝之一。
南明史,詳細內容請見:
http://test.448.cn/bbs/printpage.asp?BoardID=19&ID=221
南明三政權:
南明第一個政權是福王朱由崧於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在南京建立的,年號弘光,史稱「弘光政權」或「福王政權」。這個政權為東閣大學士馬士英和閹黨、兵部尚書阮大鋮所壟斷,政治黑暗,貪贓妄法,內部矛盾重重。史可法受排斥,以督師之名駐守江北揚州。順治二年四月,清軍破揚州,史可法被執而死,福王被俘。弘光政權滅亡。
南明第二個政權是唐王朱聿鍵於順治二年(1645年)在福州建立的,年號隆武,史稱「隆武政權」或「唐王政權」。次年,清軍入福建,他被俘而死。
南明第三個政權是桂王朱由榔於順治三年(1646年)在廣東肇慶建立的,年號永曆,史稱「永曆政權」。這個政權後來退守雲、貴,利用李自成、張獻忠的余部抗清,因之存在了十五年之久。
============================================================
‖南明政權的六個帝王‖
南明弘光帝-福王—朱由菘
弘光帝朱由菘(公元?-1646年),明神宗朱翊鈞孫。崇禎帝堂弟。崇禎帝在北京自殺後,他在南京被擁立為帝。在位2年,水戰中被叛將縛送清軍後被殺,葬處不明。
朱由菘,福王朱常洵長子。公元1641年李自成攻破洛陽殺朱常洵時,他逃脫而流落江淮。公元1643年襲封福王。清兵入關後,逃至淮安(今江蘇省淮安縣)。公元1644年5月,由鳳陽總督馬士英和總兵高傑、劉澤清、黃得功、劉良佐等人在南京擁立為監國,壬寅日稱帝,改年號為弘光,建立了南明第一個政權。
朱由菘稱帝後,與農民軍為敵,幻想和清軍議和。他大難當頭卻又昏庸腐朽,不理朝政,只顧沉湎酒色,強征民女入宮,將大權委於馬士英、阮大鋮等佞臣宦官,排斥以史可法為首的東林黨人。
朱由菘為什麼要排斥東林黨人?這裡面有一個小插曲。原來朱由菘的父親,福王朱常洵是萬曆時期「國本之爭」的失敗者,當時萬曆皇帝寵愛鄭貴妃,更是將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視若掌上明珠,加上鄭貴妃整天在萬曆皇帝枕邊吹風,萬曆皇帝早就有廢長立幼的想法。萬曆皇帝先是封了鄭氏為貴妃,而長子的母親卻還是妃子,這是不合古制的,其次是在朱常洛長大後遲遲不讓他上學,然後又想出了三王並封的主意,將眾皇子都封為王以降低長子的地位,被大臣們(主要是東林黨人)所阻而沒有得逞。之後在立太子的問題上,雙方爭奪激烈,東林黨人根據封建宗法制「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堅決反對立朱常洵為太子,拖延了10餘年,至公元 1600年長子朱常洛才被萬曆皇帝立為太子,而朱常洵最終被出封洛陽為福王,這個福王最後在洛陽被李自成所殺。所以作為福王朱常洵兒子的朱由菘,對東林黨人從心理上就沒有什麼好感。自然而然地就偏向於東林黨人的對頭——閹黨。
由於弘光帝在其內部的黨爭中偏向馬士英、阮大鋮等佞臣宦官,對外又不作防禦清軍的准備,這直接導致了弘光帝的失敗。
公元1645年,風雨飄搖的弘光小朝廷內,又鬧起了所謂的「三疑案」,即大悲案、太子案、童妃案。首先是大悲案。大悲是個和尚,俗家姓朱,潞王信佛,曾和他認做本家。由於東林黨人曾想立潞王為帝,所以弘光帝對潞王一直嚴加防範,生怕他奪了自己的帝位。此時大悲和尚來到南京,弘光帝懷疑他是來為潞王刺探情報,便將他下獄,定成死罪。其次是太子案,有一個自稱是崇禎太子朱慈糧的年輕人,從北方來到南京,弘光帝又怕自己的寶座被他奪去,匆匆定他是假太子,投入獄中。最後是童妃案,當年李自成攻下洛陽時,時為福王世子的朱由菘扒城逃脫,在開封與周王府宮女童氏私定終身,而今童妃千里尋夫到南京,他卻堅不承認,將他投入獄中折磨而死。
這三案鬧成滿城風雨,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尤其是太子案,加速了弘光政權的滅亡。當時鎮守南京上游的左良玉,早年是東林黨人侯恂一手提拔起來的,跟東林黨人關系很好,與馬、阮等閹黨和弘光帝相互猜疑,太子案為他提供了一個借口,於是他便以清君側的名義浮江東下,與此同時,清朝豫親王多鐸率領的清軍在進佔西安,擊敗李自成農民軍之後,正以狂風暴雨之勢,橫掃中原,直撲江北,進抵淮河一線。此時的弘光帝與馬士英等人,卻命令江北防線的明軍回師攻打左良玉,以致江北防線大開,不戰自亂。
公元1645年5月,清朝豫親王多鐸率清軍血洗揚州後渡江直撲南京。警報傳來,朱由菘還在飲酒作樂。他慌忙收拾行裝,於10日深夜攜帶愛妃,暗暗從通濟門出走,棄城逃至蕪湖黃得功軍中。第二天,清軍追到,朱由菘與愛妃避入黃得功船中。兩軍展開了水戰,黃得功被冷箭射死,部將田維乘機反叛,捆綁了朱由菘及其愛妃,送與清軍邀功。5月25日被押回南京。9月,被押送到北京。第二年,被殺於北京宣武門外的柴市。
朱由菘又史稱弘光帝,也稱福王。
------------------------------------------------------------
南明永曆帝-桂王—朱由榔
永曆帝朱由榔(公元1623-1662年),明神宗朱翊鈞孫。清兵入關,他於廣東肇慶稱帝,在位15年,被清兵追逼而逃入緬甸,後為吳三桂索回絞殺於昆明,終年40歲。葬處不明。
朱由榔,桂王朱常瀛子,襲封桂王,崇禎年間受封永明王。清兵入關後,他流徙廣西,居於梧州。公元1646年1月,受丁楚魁、呂大器、陳子壯等人擁為監國,接著稱帝於廣東肇慶,建年號為永曆。
而此時唐王弟朱聿粵稱帝於廣州,建元紹武。永曆政權和紹武政權在關鍵時刻卻不能團結一致,為爭所謂的正統地位而大動干戈,互相攻伐。紹武政權僅存在40天就被清軍消滅,朱由榔也在清軍進逼下逃往廣西,顛沛流離,處境極為險惡。
此時永曆政權開始與農民軍協同抗清。朱由榔先和李自成的大順軍余部合作。自李自成死後,他的余部分為二支,分別由郝搖旗、劉體純和李過、高一功率領,先後進入湖南,與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合抗清。1647年,郝搖旗部護衛逃來廣西的桂王居柳州,並出擊桂林。年底,大敗清軍於全州,進入湖南。次年,大順軍余部又同何騰蛟、瞿式耜的部隊一起,在湖南連連取得勝利,幾乎收復了湖南全境。這時,廣東、四川等地的抗清斗爭再起,在江西的降清將領金聲桓和在廣州的降清將領李成棟先後反正,清軍後方的抗清力量也發動了廣泛的攻勢。一時間,永曆政權控制的區域擴大到了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一次抗清斗爭的高潮。
但永曆政權內部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勢力互相攻訐,農民軍也倍受排擠打擊,不能團結對敵,這就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1649—1650年,農民軍將領何騰蛟、瞿式耜先後在湘潭、桂林的戰役中被俘犧牲,清軍重新佔領湖南、廣西;其他剛剛收復的失地也相繼丟掉了。不久,李過病亡,其子李來亨同其他農民軍將領率部脫離南明永曆政權,獨立抗清。
1652年,走投無路的朱由榔接受張獻忠的大西軍余部孫可望、李定國聯合抗清建議,在貴州安隆所投靠了農民軍。這時,由孫可望、李定國已據有雲南全境。這年,李定國發動反攻,率軍8萬東出廣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廣東。使駐守桂林的清定南王孔有德戰敗自殺;隨後又在衡州殺清軍統帥敬謹親王尼堪,「兩蹶名王,天下震動」。 同時,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克復川南。東南沿海的張煌言等的抗清軍隊也發動攻勢,並接受了永曆封號。抗清斗爭再次出現高潮。
不幸的是,這時孫可望同李定國之間矛盾爆發,破壞了大好形勢。孫可望妒忌李定國功高勢大,陰謀殺李。李定國避往廣東,希望與鄭成功會師,收復廣州,但戰斗失利,實力大損。他撤到貴州,接走了被孫可望劫持的永曆帝,1656年李定國擁桂王回師雲南。次年孫可望率軍征討李定國,大西軍內部同室操戈。孫可望兵力雖眾,但驕橫妒功,軍心不附,陣前倒戈,被李定國所敗。公元1658年,孫可望部降清,貴州、廣西均為清軍進占,使朱由榔失盡了地盤。公元1659年,清兵三路追逼,朱由榔無奈,於12月逃入緬甸境內,被緬甸人解除武裝後安置於草房之中,十分困辱。李定國曾連連交涉,欲迎他回雲南,均為緬甸國王拒絕。
公元1662年,吳三桂進兵緬甸,向緬甸國王索取朱由榔,緬甸國王哇達姆摩剛弒兄自立,內部不穩,無力與吳三桂對抗,只得答應吳三桂的請求,發兵 3000,圍住朱由榔的住所,假稱要與朱由榔盟誓,要他的隨從出屋飲咒水。他的隨從次第而出,一個個被殺,共死42人。朱由榔自知難以脫身,哭著寫信給吳三桂,斥責了吳三桂叛明助清,忘恩負義。最後他卻又說,我如今兵衰力弱,命運懸在你的手中,倘若能留我一條活命,我什麼東西都願意給你。吳三桂不允,仍加緊向緬甸國王催索。緬甸國王派兵士把朱由榔連人帶座地抬到吳三桂軍營,眷屬25人哭著相隨。吳三桂將他押回雲南,拘禁於昆明。吳三桂擔心如將他押送北京,中途有被反清人士劫奪的危險,經清廷批准,於4月14日,將朱由榔及其眷屬25人押到昆明篦子坡絞死,從此,篦子坡改名為迫死坡。
朱由榔史稱永曆帝,又稱為桂王。
-------------------------------------------------------------
南明紹武帝-朱聿擙
朱聿擙(公元?-1647年),隆武帝朱聿鍵弟,隆武帝被俘,他被擁立為帝,在位40天,為清軍俘虜後自縊而死,葬處不明。
朱聿擙,其兄朱聿鍵於公元1646年8月被清軍俘後,他便從福州逃奔廣州。同年11月,隆武朝大學士蘇觀生與顧元鏡、林察等人擁立他為帝,改年號為紹武。
朱聿擙即位時,竟還大講排場。為了准備宮殿、衣冠、鹵簿而騷擾百姓,並下令家家都要張燈結綵,夜如白晝。在即位後的10天之內,他就任命了幾千個官吏,要他們都穿著朝服進宮參見。官吏們沒有朝服,只得借戲裝代用,被時人傳為笑話。
朱聿擙一登上帝位,就和同月稱帝於廣東肇慶的桂王爭奪正統地位而攻戰不已。他又收編各路海盜,以圖充實力。潮州有個無賴叫楊明亮的,到廣州來吹噓說,他在潮州、惠州一帶有10萬精兵,朱聿擙竟然封他為潮惠巡撫,將當地全部官吏的任免權都授予他,還發給官印。楊明亮回鄉後,就一手收錢,一手交貨,拍賣官職。
同年12月,清將李成棟乘唐.桂兩王自相殘殺的機會,從福建攻入廣東潮.惠地區,當地用錢買來職位的官吏都紛紛降清,李成棟就命令他們仍然按時向廣州朱聿擙報告民情,使朱聿擙還不知潮、惠地區已經落入清軍之手。接著,李成棟揮軍進攻廣州。12月25日,朱聿擙正准備由蘇觀生陪同去檢查軍隊的訓練情況時,突然接到報告說清軍已經逼近城門口,蘇觀生還大罵報告的人胡說八道。清兵殺入城門,朱聿擙的主力部隊因調去和桂王作戰,無力抵抗,只得慌忙逃到大臣王應華宅弟躲避。事中梁烘為了降清而騙蘇觀生自縊後,又自告奮勇帶領清兵闖入王應華宅弟,搜得朱聿擙,關押於東察院。清兵送來飯食,朱聿擙說如果我飲你們一滴水,怎麼去見地下的祖先,堅決絕食,當天晚上,趁守兵不防備,他解下腰帶自縊而死。他死後,在廣州的明朝皇族24人,都被清兵捕殺。
朱聿擙史稱紹武帝。朱聿擙並不是一個好皇帝,但在被俘後卻表現出了一定的氣節,也是值得稱道的。
------------------------------------------------------------
南明魯王—朱以海
魯王朱以海(公元1618-1662年),魯王朱檀九世孫,清兵入關,他被擁立為監國。監國九年,一說被鄭成功沉殺於海中,一說病死。終年45歲。
朱以海,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魯王朱檀九世孫,於公元1644年襲封為魯王。清兵入關後,他流徙台州(今浙江省臨海縣)。公元1645年5月,弘光帝被俘後,張國維、張煌言、錢肅樂等擁立他於紹興「監國」。
朱以海剛監國,就為所謂的正統地位與福建隆武帝朱聿鍵的政權相互傾軋,爭斗不已。
公元1646年,清貝勒博洛乘朱以海主力與隆武帝作戰的機會,渡過錢塘江,張國維兵敗身亡。前來投靠朱以海的原弘光帝佞臣馬士英、阮大鋮,乘機唆使部將劫持朱以海降清。朱以海察覺後,慌忙單身一人逃到石浦,遇到了定西侯張名振。在張名振的護衛下,他登船入海,以南澳島為根據地,公元1649年入據舟山,和張煌言謀劃復明。公元1651年,舟山為清兵攻陷,朱以海又在張名振、張煌言陪同下,取消監國名義,赴夏門依靠鄭成功。鄭成功原為隆武帝政權的堅決支持者,不滿朱以海大敵當前還與隆武帝自相殘殺,削弱了抗清的力量,但念朱以海是為明朝宗室,還是以禮相待,安排他居住於金門。公元1662年,朱以海要浮海重返南澳島發展力量,引起鄭成功的不滿,鄭成功就派人將他沉殺於海中,一說朱以海是病死。
------------------------------------------------------------
南明定武帝-韓王—朱本鉉
定武帝朱本鉉(公元?-1664年),明宗室,被李自成部將推立為帝,在位18年,1664年死,死因,葬處不明。
朱本鉉,襲封為韓王。公元1646年,李自成部將郝永忠(原名郝搖旗)為聯明抗清,推立他為帝,改年號為定武。
朱本鉉政權依靠農民軍的支撐,先後活動於湖南、湖北、廣西、四川一帶,與清兵相抗衡。公元1663年,農民軍進攻四川巫山時被清軍戰敗,郝永忠被俘殺。第二年,朱本鉉死,死因不明。
南明滅亡。朱本鉉史稱定武帝,又稱為韓王。
------------------------------------------------------------
南明隆武帝-唐王
唐王即南明隆武帝,名朱聿鍵(1602-1646),小字長壽。明太祖九世孫,崇禎五年(1632年)襲唐王爵,居南陽。九年(1636年)以擅自率護軍勤王,廢為庶人,置於鳳陽。後逢弘光朝大赦,徙居平樂。弘光亡,受鄭鴻逵、黃道周等擁戴,於福州監國。旋即帝位,年號隆武,曾聯絡各地抗清義軍,並屢議出師北伐,然受制於鄭芝龍,且與浙東魯王政權互相傾軋,終無所成。隆武二年(順治三年,1646年),清兵入福建,逃至汀州被殺。永曆朝尊為思文皇帝。
回答第二個問題
遷都只是客觀條件,首先你要了解崇禎的性格特點,天性多疑,剛愎自用,嗜殺成性。他整個就一剛愎自用的典型代表,他一直標榜自己是一個明君,對於整個紫禁城以及朝廷而言,非常勤儉節約,節約的銀子他寧願存在國庫也不願當軍餉發給拖欠工資N久的明朝軍隊,你說他腦子是不是有病,為了一個毛文龍,他竟然自毀長城,殺了袁崇煥——明末的最後一根中流砥柱,在煤山上吊之前他還一直固執地說,都是那些文臣武將害了我呀,殊不知,正是他自己的性格毀了自己!死之前都還要推卸責任,你說,即使遷都,又有何用,只不過晚幾天死罷了!
以下選摘自網路
清朝編纂的《明史》依舊承認他兢兢業業,勤勉勤儉。崇禎下旨停江南織造,自己用的器物都是木頭鐵器。他把全部的內帑都用來充當軍餉,他寵愛的田妃墓葬里的金銀器都是銅鐵,萬年燈只有上面兩寸是油,內府中的人參和器具都變賣了湊軍餉。
崇禎的果斷是有據可查的,誅魏氏,是他十七年皇帝生涯中最光輝的事情。
崇禎對民仁慈寬容有據可查的:在最後關頭分秒必爭的緊急時刻,命令吳三桂進京勤王仍然要他棄地不要棄民。遺書中寫著「勿傷朕百姓一人」。(崇禎遺書:「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反之的是崇禎對於官員的殘暴。崇禎在當時文臣階級乃至文人的眼中,無疑是個暴君:在位十七年通過錦衣衛等特務機關,以各種莫須有的罪名誅殺無辜地方官員及朝廷重臣,極大的損害削弱了明朝上層階級的利益,加強了中央集權,然而也為時已晚,再整個動盪的大環境下為日後埋下了禍根。
崇禎的一生可以說充滿了悲劇色彩,他擁有極強的政治手腕,心思縝密,果斷干練,並且精力充沛,幾乎擁有歷史上所有明君的特徵:
崇禎在用人方面存在很大的爭議,他提拔了一批忠臣良將,組建了一套極具效率的政治軍事框架。明朝滅亡後,南明還能夠迅速建立政權,並且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擁有百萬大軍,以南明的腐敗無能,也支撐到了康熙年間才最終覆滅,皆受崇禎之惠。
但同時, 崇禎在位十七年,換了五十個大學士,對比宋朝自從開國到元佑初百三十年,司馬光、呂公著、呂大防、范純仁擔任宰相時,不過五十一人。崇禎提拔重用的人,入《明史·奸臣傳》的就有溫體仁、周延儒二人,而整個《明史·奸臣傳》所列者不過十人,其餘明朝兩百多年中只有胡惟庸、嚴嵩、陳瑛等六個,而自命不凡的崇禎十七年就佔了兩個,極端腐敗的南明也佔了馬士英、阮大鋮兩個。崇禎年間換了十一個刑部尚書,十四個兵部尚書,誅殺總督七人,殺死巡撫十一人、逼死一人。這其中就包括總督袁崇煥。
之所以會有這樣自相矛盾的情況出現,主流觀點認為,他是知人善用的,危卵般的成長經歷埋下了他多疑的性格,再加上明末的文官與君權的利益及對抗,通過對官員的不斷調換問罪,削弱文官集團的勢力及影響力,同時也為平衡各方勢力不至於出現較大的動盪局面,麻痹文官集團,而進行妥協,其中冤殺袁崇煥即是例子。
崇禎的是非功過充滿爭議,是中國歷史上最具悲劇色彩的皇帝之一。
http://ke..com/view/115567.html?wtp=tt#4
明朝滅亡的原因
歷史的確是像樓主說的那樣.火槍火炮裝備的明軍敗給了冷兵器的清軍.因為,火槍火炮,尤其是火炮,雖然威力大,但是笨重,不適宜野戰爭鋒,只有和堅固的城牆結合時,才能發揮它的最大優勢.但是,明軍恰恰是放棄了這一點.多次和持冷兵器的清軍野戰爭鋒.這就好比以己之短擊人之長,當然是要輸了.要知道,清軍可北方的游牧民族,從小生長在馬背上,騎兵是他的主要兵力.
其實,這只是明朝滅亡的表面原因.而真正的原因則是錯綜復雜的.據書的作者閻崇年老師講,明亡原因可以從長、中、短三個時間序列來分析:首先,朱元璋制定的制度和政策就是一把雙刃劍,既鞏固了明朝的統治,又埋下了後世沒落的禍根;其次,萬曆帝的怠政、泰昌帝的短命、天啟帝的閹亂等,都加速了明朝的滅亡;最後,是崇禎皇帝亡國!
總體來說,閻老師給明亡清興概括了兩個字:「分」與「合」!明--「分」;清--「合」!
一、民族分
1、對待滿洲
明朝對女真滿洲的主要政策就是使女真諸部「各相雄長,不相歸一」。具體說就是:「分其枝,離其勢,互令爭長仇殺,以貽中國之安。」明朝對女真各部一直是:支持一部,打擊另一部,拉此打彼,分而治之。女真滿洲本是明朝大家庭中的一員,努爾哈赤也曾經是明朝的朝廷命官,受到明朝的信任。但就是因為明朝一直堅持「分」的政策,最後真的把女真給分了出去!
2、對待蒙古
如果說,明朝只把女真滿洲分了出去,不分蒙古,那麼難題也許還能解決。但是,明朝對蒙古也採取了「分」的政策,使蒙古成為了自己的敵人,與女真滿洲聯合共同對抗明朝。
例如,漠南蒙古鬧災,明朝卻不準「市米」。與明相反,清太宗皇太極則對蒙古進行救濟,又採取聯姻、編旗、重教、封賞等一系列措施同蒙古結盟。
在對待蒙古和滿洲兩個北方最大的少數民族方面,明朝先是以「東夷制北虜」,後又以「北虜制東夷」。最後的結果是「東夷」和「北虜」聯合,共同對付明朝!
--------------------------------------------------
再看滿洲:首先是建州女真合,接著海西女真合,再是東海女真合、黑龍江女真合,最後共同合成滿洲。然後,滿洲與蒙古結盟,同漢軍結盟,同東北達斡爾、錫伯、赫哲、鄂溫克等少數民族合,組成了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聯合打明朝!
二、官民分
1、花錢買官
官員花錢買官,做官之後再搜刮百姓。「未用一官,先行賄賂,文武俱是一般。」此話出於崇禎帝之口,可見當時問題之普遍與嚴重。
2、兩極分化
官員貪;老百姓的土地則被侵佔,貧富兩極分化,社會矛盾尖銳。「富者動連阡陌,貧者地鮮立錐。飢寒切身,亂之生也。」
3、災荒嚴重
「抗旱四載,顆粒無收,飢謹薦臻,脅從彌眾」。飢民吃泥土、吃雁糞,甚至易子而食,析骨而爨。鬻人肉於市,腌人肉於家,人剛死而被割,兒剛死而被食。
4、官逼民分
財政緊缺,官員加緊搜刮,結果是百姓被逼,鋌而走險。
三、君臣分
甲申之變,明朝滅亡,農民起義和滿洲的興起只是兩個外在因素,真正的內因還是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
明朝宦官專權,朋黨相爭,到明末是越演越烈,即便是在國家危難存亡的關鍵時刻,朝廷上依然在爭吵不休,致使大量的好時機被浪費。
--------------------------------------------------
另:明亡清興的60年間,明清政壇上各自的三位君主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明: 萬曆帝長期怠政,二十幾年不上朝。君臣阻隔,彼此不協;天啟帝日夜貪玩,委政於宦官魏忠賢。大學士、兵部尚書、薊遼總督孫承宗想借給天啟帝祝壽的機會諫言,卻不得相見;崇禎帝雖然勤政,但剛愎暴戾濫殺。
清: 努爾哈赤開創基業,兢兢業業做事;皇太極長於謀略,文治武功取得成效;攝政王多爾袞則抓住機遇,入關問鼎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