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評價中國目前使用的失業率指標
於中國失業率的分析
一、 中國失業率的衡量
失業率是評價一個國家或地區失業狀況的主要指標。目前,中國官方惟一定期發布的失業率為「城鎮登記失業率」。它是指城鎮登記失業人員與城鎮單位就業人員(扣除使用的農村勞動力、聘用的離退休人員、港澳台及外方人員)、城鎮單位中的不在崗職工、城鎮私營業主、個體戶主、城鎮私營企業和個體就業人員、城鎮登記失業人員之和的比。此定義下的失業人員指擁有非農業戶口、在一定的勞動年齡內(16周歲至退休年齡)、有勞動能力、無業而要求就業,並在當地就業服務機構進行求職登記的人員。換句話說,凡是沒有非農業戶口,或者有非農業戶口,但是沒有進行求職登記的都不算失業者。
城鎮登記失業人口忽略了隱性失業人口,排除了大學畢業生和農民工,而這兩者的失業率是比較高的,因而結果偏低,因此這種統計方法是不合理的。近年我國正在試點採取更加科學的調查失業率,以使失業率更加更反映中國人的失業狀況。
二、 中國失業率及其與經濟周期波動的關系
近年中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總體上處於小幅攀升態勢。1999年到2000年,失業率保持在3.1%左右,2001年升至3.6%,2002年底為4%,2003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將達9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左右。之後的幾年裡,失業率處於小幅下降狀態,2007年金融風暴後,失業率又開始上升。
改革開放後,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尤其是90年代以來。但同時隨著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城市經濟優化升級,必然導致工人結構性失業,加上我國勞動力市場和社會保障體制發展的不完善,自然失業率本身就比較高;進入21世紀之後,社會住處轉型時期,科技和人的矛盾日益加深,企業在產業結構升級的時候導致一些人的失業,其中很多失業人口素質低下,無法實現失業人口充分再就業;最低工資的提高,使得勞動力市場需求增加供給減少,非自願失業更加嚴重;但由於我國近10年左右的經濟一直保持較為平穩高速的發展,創造了大量的工作崗位,加上政府宏觀政策的調控,使得失業率雖然總體上升但保持在較低的水平。
② 巴山輪會議的國內外嘉賓
外國人,有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1981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詹姆斯·托賓,那句「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到一個籃子里」名言的講述者;英國劍橋大學教授、格拉斯哥大學名譽校長阿來克·凱思克勞斯;英國牛津大學安瑟尼學院高級研究員弗拉基米爾·布魯斯;聯邦德國證券抵押銀行理事長奧特瑪·埃明格爾;匈牙利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部主任諾什·科爾奈;南斯拉夫政府經濟改革執行委員會委員亞歷山大·巴伊特;日本興業銀行董事、調查部部長小林實等。堪稱是一群當時世界一流的經濟學家。
還有一位重要的外國代表,菲律賓籍華人林重庚。他當時是世界銀行駐中國首席代表。巴山輪會議,最早是林重庚和中國體改委委員廖季立開始協商籌辦的,廖季立後來因病未能與會。而參加會議的外國經濟學家,主要也是林重庚請的。巴山輪會議以三家單位的名義主辦: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中國社科院、世界銀行駐京辦事處。
中國嘉賓
中國方面,領銜者為年已81歲的經濟學界元老薛暮橋,薛不僅是學界泰斗,而且曾任國家計劃委員會副主任等要職,當時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安志文,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兼黨組書記;馬洪,國務院經濟技術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總幹事;童大林,體改委副主任,等等。這些都是參與制定國家經濟政策的重要官員,年齡都在60歲上下。
除了官員,另一部分人是經濟學家:劉國光(社科院副院長)、高尚全(體改委副主任)、吳敬璉(國務院發展中心)、趙人偉、張卓元(社科院財貿研究所所長)、周叔蓮(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等。「可以說,當時社科院與經濟有關的研究所所長都來了。」趙人偉回憶。除了劉國光外,這批學者多數當時50歲上下,正值壯年。
另有一批參加會議的「小字輩」,他們在今天格外引人注目:
項懷誠,46歲,時任財政部綜合計劃司副司長,後任財政部長,現剛從社保基金會理事長位置上退休不久;
洪虎,45歲,時任體改委秘書長,現職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3副主任;
樓繼偉,35歲,時任國辦研究室主任,現職國務院副秘書長、財政部部長;
郭樹清,29歲,當時還是社科院博士研究生,曾任建設銀行董事長、證監會主席,現職山東省省長。他和樓繼偉,都是「擠」進來參加的會。
「當時年輕人還沒起來。而我們這批人,包括來自體改委和社科院的這兩部分學者,都是1978年以後投入改革開放中的,正站在改革的前沿。」對於這批後來成為中國改革中堅的學者們,傳統的社會主義經濟學理論顯然已經不能解釋現實問題,那麼應該到哪裡去尋求方向?——這不僅是學者們巨大的困惑,對於整個國家都是如此。
③ 高分懸賞:改革開放30年祖國的重要變化
沒現成的,只有材料,需要您綜合運用和糅合
1.30年來的大事
1978~1992
1978年,中國開始對計劃經濟體制進行改革。1979年,農村推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戶被給予充分的生產經營自主權。1984年,中國做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1992年10月,中國明確...
1992~2001
「九五」計劃時期,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面對的國內外環境,是歷次五年計劃實施中比較少見的。 國際上,全球化趨勢進一步增強,1997年始發於泰國的金融危機迅速波及整個亞洲,...
2001~2008
回顧2001年,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對宏觀經濟運行做出了如下的判斷: 宏觀景氣———先揚後抑,仍處適度增長區間 在宏觀經濟趨好的基礎上,2001年上半年景氣度穩步提升……
2.1.
在策劃報道選題時,防止"重城輕鄉"現象,避免注重經濟建設成就報道,忽視社會事業和人們精神風貌方面的變化。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始,我們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尤以經濟建設成就顯著,有目共睹。所以不少地方在運作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宣傳報道時,自然而然會全面反映本地經濟建設方面的成就。這固然值得肯定,但整個主題報道要注意城鄉兼顧,經濟建設與社會事業發展進步兼顧,物質變化與人的精神面貌變化兼顧。不能只反映城市變化和企業發展,忽視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村變化情況。三十年來,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都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媒體要全方位地反映報道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巨大成就,不能有失偏頗。
2. 參考資料,相信對您有用!
在報道30年來巨大成就的視角和切入點上,要防止"重大輕小",目光只盯著影響大的"政績工程"。
地方媒體報道時,要更多地從農村變化說起,從中小企業和創業者在好的政策下脫貧致富的事實說起,從基層群眾共享改革開放實實在在的成果說起。這樣的報道以"小"見"大",見"微"知"著", 才有說服力。有些地方媒體從業人員往往認為成就報道是做給領導看的,多反映領導重視的政績,領導高興就行,花大力氣報道影響大的"政績工程",而對事關民生的諸多變化卻不屑一顧,使報道遠離群眾。在今年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宣傳報道中,一定要注意克服這種"重大輕小"的現象,力求使每一篇宣傳報道都能讓領導、群眾和報道對象,打心眼裡贊成、滿意。
防止"虛報浮誇",只憑觀點和數據說空話、套話。
圍繞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進行系列主題報道,同樣要恪守真實性原則,不能有絲毫虛報浮誇。然而,一些地方媒體以往的重大節慶主題報道,有誇大不實的現象。成就報道令觀眾厭煩,傳播效果可想而知。
在報道的時間性上,防止"重近輕遠",忽略改革開放以來地方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現象。
改革開放事業是黨的第二代、第三代領導集體共同開創的。報道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成就,就應該尊重這種歷史延續性。無論農村還是城市,無論經濟領域還是思想文化等其它各條戰線,應該全面、系統、科學地報道成就。不能舍近求遠,也不能舍遠求近,隨心所欲。值得提醒的是,地方媒體有些從業人員誤以為成就報道不太講究歷史的延續,談遠了,現任領導不高興,取得成就的時間段要從現任主要領導任職的年份算起,動輒以現在的增長速度否定和壓低以前的成績。久而久之對媒體失去信任,媒體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在報道對象上,防止"重官輕民"。
報道30周年來的成就時,固然要采訪一些見證30年變化的領導幹部、或企業老總,也要盡可能地多采訪一些有切身感受的離退休人員、工人、農民、市民和其他階層的人士,讓他們也成為"同期聲" 的主角。尤其是新聞由頭的切入和主人公的選擇,要多從普通百姓身上著眼,讓老百姓自己講述自己的故事。這樣的節目才有代表性,才好看、耐看。
④ 講講祖國近年來的變化~!
為生命扣上「安全帶」
安全生產是黨和政府重點監管的領域之一,《安全生產法》出台、改革國家安全監管體制、違法違規行為被嚴懲等舉措,受到廣泛關注。但我國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煤礦等高危行業事故多發。按照安全生產中長期奮斗目標,到2007年,我國將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安全監管體系,全國安全生產狀況將穩步好轉,重點行業和領域事故多發狀況將得到扭轉,工礦企業事故死亡人數、煤礦百萬噸死亡率、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等指標將出現一定幅度的下降。
孩子上得起學
2004年,我國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8.3年,超過世界平均水平1年。但教育從業人員中受過高等教育的僅為7.2%,教育投依然嚴重不足。2006年,普及和鞏固農村義務教育將成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財政性教育支增長將高於財政支出的增長,教師工資、生均公用經費等逐步增長,辦學條件差、運轉困難、教育亂收費等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將逐步得到解決。到2010年,全國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人口覆蓋率將接近100%。
看病心裡舒暢
過去的5年,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突破了靠政府單一發展的模式,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展最快的時期。但醫療體制、機制還存在著諸多障礙,公立醫療機構片面追求經濟利益的傾向嚴重,小病「大處方」、「濫檢查」,看病難、看病貴成為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2006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面將擴大到40%,群眾因病致貧、返貧現象將得到進一步遏制;國家將落實必要的經費,支持鄉衛生院和縣醫院的建設,為農民提供安全、廉價的基本醫療服務;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將為城市低收入者提供基本醫療服務保障。
放心喝水吃肉
2005年,為加強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推進重點流域區域污染防治工作,著力解決嚴重危害人民群眾健康安全的環境污染,特別是水污染、大氣污染等問題,國家關閉了15種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小企業,實行工業污染源限期達標排放。2006年,讓百姓喝上潔凈的水,呼吸新鮮的空氣,已成為各級政府的重要目標之一。國家已經明確,到「十一五」末期,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要比「十五」末期降低20%左右,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越來越成為全社會共識。
支起「保護傘」
2005年前10個月,我國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人員880萬人,「十五」期間實現城鎮新增就業4000萬人的目標已提前實現。但我國已進入勞動年齡人口增長高峰期,今後幾年裡,每年勞動力供求缺口仍將達到1300萬~1400萬人。今後,企業不得集中將富餘人員推向社會,國家也將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培訓機構指標體系。「十一五」期間,將新增4500萬個就業崗位。一些歧視性就業協議將被禁止。優化就業環境,成為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居者有其屋
2005年,在國務院統一部署下,多部門聯手出擊調控房地產市場,市場秩序得到好轉。但對普通百姓而言,商品房價格仍然「高高在上」。隨著中央穩定住房價格政策的陸續實施,房地產市場將朝著遏制投資、控制投資、引導合理消費、穩定房價的預期目標方向發展,投機性購房行為將得到遏制,中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問題將會得到更多關注,房價將在更大范圍與百姓對接。
老有所養
統計顯示,全國離退休人員社會保險費19年增長119倍。但目前我國公共養老覆蓋面只佔總人口的15%,一部分退休人員生活窘迫,農村老人基本不享受社會保障。隨著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不斷完善,以非公有制企業、城鎮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參保工作為重點,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范圍將逐步擴大。國家逐步做實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越來越多的人將過上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生活。
共享發展的成果
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但目前佔全國總人口20%的最貧困人口的收入或消費的份額只有4.7%,而占總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其收入或消費的份額高達50%。2006年,政府將從調整國民收入分配製度和國家財政支出結構入手,建立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體系,讓公共服務惠及農民;今後,新增財力將重點投向農村、農業和農民,而且增長幅度還會大大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戰略舉措,也將加快共同富裕的步伐。
農民工及時拿到工錢
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各地陸續掀起清欠農民工工資行動。截至2005年9月,全國累計清償2003年以前竣工項目拖欠工程款1410億元,占拖欠總額的75.82%。但漠視、侵害農民工利益的現象仍時有發生,務工環境仍待根本改觀。2006年,讓農民工按時、足額拿到工錢,成為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隨著國家有效加強對企業的監管,業主行為將會得到進一步規范,在建和新建項目拖欠工資的現象將得到遏制;農民進城務工的環境將更加寬松。
生活更有質量
統計顯示,目前我國城鄉居民平均出遊率達到84.8%,文化產品也大大豐富。但和老百姓日益高漲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文化服務網點還很不健全,一些景點高昂的票價依然讓百姓「望景卻步」。2006年,讓普通百姓看得起風景,享受更有質量的生活,給政府留下了更多思考和努力的空間。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推進,百姓將享受到日益完善的文化服務;在農村,影院、文化館、圖書館等設施的普及,將把農民的傳統日常生活概念大大拓展。
⑤ 有關近年來祖國或家鄉發生的變化緊急作業啊!幫幫忙!!~~
為生命扣上「安全帶」
安全生產是黨和政府重點監管的領域之一,《安全生產法》出台、改革國家安全監管體制、違法違規行為被嚴懲等舉措,受到廣泛關注。但我國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煤礦等高危行業事故多發。按照安全生產中長期奮斗目標,到2007年,我國將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安全監管體系,全國安全生產狀況將穩步好轉,重點行業和領域事故多發狀況將得到扭轉,工礦企業事故死亡人數、煤礦百萬噸死亡率、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等指標將出現一定幅度的下降。
孩子上得起學
2004年,我國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8.3年,超過世界平均水平1年。但教育從業人員中受過高等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