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Help!快來啊!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古代,過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質,有些酒現在已經沒有了,只留下許多動人的酒名,如葡萄醅、蘭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蘇酒等等。在這些酒中間,流傳最久、最普遍的,還是屠蘇酒。但是屠蘇酒的名稱是如何來的?又是用什麼製作的?從來傳說不一。
屠蘇是一種草名,也有人說,屠蘇是古代的一種房尾因為在這種房子里釀的酒,所以稱為屠蘇酒。據說屠蘇酒是漢末名醫華佗創制而成的,其配方為大黃、白術、桂枝、防風、花椒、烏頭、附子等中葯入酒中浸制而成。這種葯具有益氣溫陽、祛風散寒、避除疫癧之邪的功效。後由唐代名醫孫思邈流傳開來的。孫思邈每年臘月,總是要分送給眾鄰鄉親一包葯,告訴大家以葯泡酒,除夕進飲,可以預防瘟疫。孫思邈還將自己的屋子起名為屠蘇屋。以後,經過歷代相傳,飲屠蘇酒便成為過年的風俗。古時飲屠蘇酒,方法很別致。一般人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但是飲屠蘇酒卻正好相反,是從最年少的飲起。也就是說合家歡聚喝飲屠蘇酒時,先從年少的小兒開始,年紀較長的在後,逐人飲少許。宋朝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道: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說的就是這種風俗。有人不明白這種習慣的意義,董勛解釋說:少者得歲,故賀之;老者失歲,故罰之。這種風俗在宋朝仍很盛行,如蘇軾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詩中說:但把窮愁博長健,不辭最後飲屠蘇。蘇軾晚年雖然窮困潦倒,但精神卻很樂觀,他認為只要身體健康,雖然年老也不在意,最後罰飲屠蘇酒自然不必推辭。這種別開生面的飲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產生種種感慨,所以給人留有深刻的印象。直至清代,這一習俗仍不衰。今天人們雖已不再大規模盛行此俗,但在節日或平時飲用這些葯酒的習俗仍然存在。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製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葯材,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後,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以後,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
http://bbs.qq.com/cgi-bin/bbs/show/content?groupid=108:11101&st=&sc=&messageid=4977&gpc=0&ggpc=0
中國各地過年習俗
〔湖南省〕
新 化 元 旦 必 定 准 備 極 豐 盛 的 早 餐 , 俗 信 新 年 的 第 一 餐 愈 豐 盛 表 示 這 一 年 愈 豐收 . 長 沙 習 俗 , 有 客 前 來 拜 年 , 要 放 鞭 炮 迎 接 . 入 座 後 , 送 上 兩 枚 檳 榔 , 稱 為 元 寶 , 祝 其 發 財 之 意 .
〔江蘇省〕
江 寧 縣 元 旦 貴 家 於 房 門 口 貼 畫 雄 雞 . 吳 縣 多 於 元 旦 至 通 元 寺 禮 拜 觀 音 大 士 . 蘇 州 習 俗 : 元 旦 一 早 開 門 要 於 三 爆 竹 , 叫 做 「 高 升 三 級 」 . 清 晨 出 門 , 要 遵 循 黃 歷 上 所 指 定 的 方 向 , 叫 做 「 喜 神 方 」. 並 到 城 隍 , 土 地 等 廟 去 燒 香 , 必 歷 經 十 廟 乃 止 , 稱 為 「 燒 十 廟 香 」 . 自 元 旦 至 元 宵, 火 爐 中 燒 巨 煤 墼 , 稱 為 「 歡喜 團 」. 准 安 人 傳 說 , 吃 湯 團 可 以 接 財 神 ,所 以 從 大 年 初 一 清 晨 就 開始 下 湯 團 , 直 到 元 宵, 天 天 都 有 湯 團 吃 . 武 進 縣 婦 女 元 旦 剪 松 柏 枝 , 繞 以 紅 絲 , 戴 在 發 髻 上 , 據 說 可 以 長 壽 .
〔浙江省〕
烏 程 縣 元 旦 以 長 竿 束 草 於 上 , 點 火 燃 燒 , 並 敲 鑼 打 鼓 , 稱 為 「 慶 田 蠶 」 . 又 點 天 燈 於 竿上 , 直 至 三 月 三 日 止 . 寧 波 元 旦 祭 祖 後 要 吃 豆 粥 . 晚 上 要 關 門 前, 再 於 一 次 「 關 門 炮」 . 紹 興 新 年 以 「 茶 碗 茶 」 待 客 , 里 面 還 要 加 上 橄 欖 和 金 桔 , 同 時 用 茶 葉 蛋 待 客 , 稱 為 「 捧 元 寶」 .
[福建省]
廈 門 人 元 旦 出 門 前 , 都 得 當 空 拜 禱 玉 皇 大 帝 , 稱 為 「 祭 神 」 . 清 晨 祭 神 用 鮮 花 素 果 , 中 午 祭 神 則 用 牲 醴 , 及 一 碗 春 飯 . 春 飯 就 是 在 白 飯 上 插 上 紅 紙 做 的 春 花 . 閩 音 「 春 」 與 「 剩 」 諧 音 , 春 飯 是 取 其 「 年 年 有 余 」 的 好 口 彩 彩 . 漳 州 初 四 稱 為 「 接 尪 」 , 除 了 進 廟 燒 香 外 , 還 要 預 備 一 個 糖 果 糕 餅 盒 , 叫 做 「 薦 盒 」 , 供 上 在 廳 上 迎 神 下 降 .
〔廣東省〕
海 豐 一 帶 , 小輩 向 長 輩 賀 年 時 , 長 輩 會 以 紅 包 或 柑 橘 賞 給 晚 輩 . 潮 州 春 節 節 食 有 菜 粿 , 腐 圓 , 酵 包 , 管 煎 ,五 果 湯 . 初 四 夜 里 , 家 家 要 點 一 盞 燈 , 准 備 一 缸 水 , 叫 做 「 等 神 水 」 . 東 莞 正 月 初 一 祭 神 , 要 供 上 糖 上 煮 芋 頭 , 叫 做 「 富 貴 有 緣 」 .
〔四川省〕
成 都 人 元 旦 不 吃 飯 , 因 為「 飯 」與 「 犯 」 , 同 音 , 為 了 避 諱, 則 吃 湯 圓 或 掛 面 以 祈 求 合 家 團 圓 , 福 壽 綿 長 . 劉 閣 等 地 於 正 月 初 七 「 人 日 」 還 要 「 過 小 年 」 , 除 了 敬 神 , 祭 祖 外 , 也 吃 團 年 飯 . 成 都 人 則 於 人 日 游 西 郊 的 杜 甫 草 堂 . 長 壽 縣 元 旦 於 門 外 燃 九 支 臘 燭 , 稱 為 「 九 品 燭 」 , 以 敬 天 地 .
〔北京〕 北京市初五開市時,掌櫃的要帶領所有伙計們祭神,祭拜後將神禡,紙錢請到門口,放在芝麻秸,松木枝架上一焚,稱為「送神」.伙計們還要去租借各種敲擊樂器,外頭一放起鞭炮,里頭就開始敲鑼打鼓,搖算盤,熱熱鬧鬧的開張,說是「響響當當,大吉大利」.〔很像小時候玩的"吵鬧游戲"!〕 〔湖北省〕
武昌以正月初四為「新婿賀年」,新女婿回岳家,必須忍受岳家人的戲弄而不得動怒.〔很怪的習俗,我喜歡!〕黃陂拜年的順序為「初一拜本家,初二母舅,初三回岳家」.家有親喪者,必以籃紙寫一服字貼在門口,謝絕賀年.
安徽省〕
安徽省自年三十中午十二點就開始拜年,一直拜到初一中午十二點為止.〔也拜太久了吧!〕並互相較量誰家放的鞭炮紙最厚,就表示誰家過年最隆重.〔ㄍㄚˋ鞭炮就對了啦!〕年青人則玩「打老窩」的游戲.
拜年後,在地上挖洞,放進銅錢,各人用自己的銅板用力擲擊,打出洞外的錢就歸他所有.壽春於初四迎財神,商家必備魚頭,茨菇和芋艿等供品,諧音「余頭」,「時至」,「運來」,以為發財的吉兆.
〔山東省〕
寧陽縣元旦吃"餛飩",稱為「填倉」,黃縣,蓬萊一帶,元旦早起要照虛耗.由女主人手持紅燭,把家中各個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驅逐黑暗,然後將年前以麵粉做成的各種窗花放在窗檯上.
小孩子起床後,要攀著門拴打三個鞦韆,據說可以長得快.有些地區煮餃子時要用芝麻秸燒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升,飯後在鍋內要放上饅頭,意味有「余頭」.
〔河南省〕
陳留縣元旦在天井中用青石壓橫木,稱為「壓千觔」.滎陽縣天未亮時就設祭品在庭院祭天,並燃燒柏柴以逐疫.孟津縣元旦蒸面繭以祈求蠶業有好的收成.郲縣元旦五鼓時,每戶門前都插一支路燈,例同元宵.沘源縣以初三為「穀子生日」,是日不食米飯.初七為火神生日,夜間必放花炮.
〔陝西省〕
富平縣各宗族初一聚集子孫拜拜,祭後就開始飲宴〔大吃大喝啦!〕,稱為「節坐」.初二各戚友間則以麵食,豬肉相贈,稱為「拜節」.
高陵縣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懸掛黃紙於竹竿上以祀天,稱為「接天神」.又以木炭懸於門首,據說可以去瘟疫.石泉縣以黃紙作錢,元旦結綵懸於門,名為「寶蓋錢」.
埔里活動圖
http://cache..com/c?word=%B8%F7%B5%D8%3B%B9%FD%C4%EA%3B%CF%B0%CB%D7&url=http%3A//163%2E27%2E38%2E246/classweb/UploadDocument/3157%5F03%2Edoc&b=0&a=40&user=
⑵ 油絲面條里添加了什麼
油麵又名黃面、涼面。是湖北東部地區傳統小吃,盛產於武漢市黃陂區、黃岡市、黃石市等地區,純手工製作,無需油炸。
中文名
油麵
主要食材
鹽、土鹼,蓬灰水和面
口味
咸
主要地區
湖北東部地區
別名
黃面、涼面
快速
導航
做法
營養價值
菜品特色
油麵,又名黃面、涼面。講究的是用鹽、土鹼、蓬灰水和面,抻成一種銀絲細面,經煮熟後再用涼開水漂洗,放在案板上晾乾表層水分,然後在面絲上撒抹一層熟清油,即成金黃、油亮的油麵,令人望而垂涎。[1]
純手工油麵,中華老字型大小品牌。又稱龍須貢面、掛面、須面、龍鳳見喜、福祿喜面、壽面等。龍牌貢面歷史悠久,明末見於市場,清代被選為宮廷食品,故有「龍須貢面」之稱。以優質麵粉、茶油、薯粉、食鹽等原料,手工精製而成,細如游絲,具有爽而不膩,滑而不糊、口感不粘,易於消化等特點。營養豐富,並具有鍵脾胃、降血壓、發傷感、祛風寒、催母乳等功效,是老、弱、病人、孕婦、嬰兒的理想食品。
油麵其實一點也不油,只不過是在製作的過程中因為使用了菜籽油才得名的,這樣製作出來的面條很滑溜,並且因為加入了鹽,所以味道是很鹹的,食用的時候是不能再放鹽的。雖然經過了晾曬,但是徹底製作好的油麵還是有點潮濕的。
油麵本身就有很好的鮮味,想吃的時候也很簡單。最簡單但是仍然非常好吃的方法就是,把鐵鍋先燒熱,把豬油融化後盛在碗里,然後鍋里添水,放入面條煮,等面條煮熟了就盛進一個個的碗里,在上面澆上之前融化好的豬油,每個人自己把面條和著油在碗里拌一拌就可以吃了。盡管沒有加入任何調料但是味道仍然鮮美。因為油麵的條件已經決定了它的美味事實了
⑶ 南方和北方過年有什麼不同
一、飲食不同
北方吃餃子,南方做年糕、吃湯圓。
北方講究初一吃餃子,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餃子的形狀頗似元寶,煮熟後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的好兆頭;南方則多數做年糕和湯圓,年糕諧音「年高」,取吉祥如意的好兆頭。湯圓也叫「團子」、「圓子」,取「全家團圓」之意。
二、娛樂活動不同
在北方由於氣候寒冷,過年一般都是待在家裡的,和親戚朋友聊聊天打打牌,很少有戶外的娛樂活動。開春以後北方的廟會比較多。逛廟會是北方春季的主要活動,有些地方的廟會從新年就開始了,新年元宵節都有廟會,我們這里的廟會一般從二月開始,二月十五城隍廟、三月十八老君廟。
在南方溫度比北方高,室外的活動比較多,南方舞龍燈也是一種形式,集「舞獅、舞龍、劃綵船、跑竹馬、踩高蹺等。
三、守歲方式不同
大年除夕的晚上,北方人一般是待在家裡,一邊吃著年夜飯,一邊看著春節聯歡晚會。如果是在農村,火盆和火爐是少不了的,火象徵著紅紅火火,除夕這天一定要把火燒的大,燒的旺,紅彤彤的花苗照在身上,照在牆壁上,不僅身子暖,心裡也是暖洋洋的。
南方人,吃過年夜飯以後,老年人在家圍爐而坐,拉拉家常,談談一年的收獲和明年的打算,年輕人則外出逛街遊玩,迎接新年的到來。
四、零食不同
除了主食之外,零食是過年必不可少的。不管是同村的鄰居,還是遠道而來的親戚,零食的作用不可小覷。零食可以哄小孩,可以作為飯前的墊食,同時也可以打發無聊的時間。北方的零食以堅果為主,像瓜子、花生等,北方過年的時候要買一大包瓜子。
南方的零食以甜點為主,像年糕、桂花糕等,年糕又名諧音」年年高「,預示著工作更上一層樓,年糕是南方過年必備的糕點。
五、過小年時間不同
小年是相對於大年而言的,是祭祀灶君的節日。送灶寄託著中國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祈求神明保佑新年合家平安,吉祥如意,歲歲平安。
小年的時間南北方是不一樣的。北方過小年一般是臘月二十三,而南方過小年一般是臘月二十四。
⑷ 湖北春節特色
湖北團風人春節第一餐喝雞湯,象徵「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有希望的後生"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骨頭,有「出人頭地"之意。秭歸人第一餐吃袖炸的白蒿,取其諧音「百好"以圖吉利。荊州、沙市一帶,第-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個煮得很嫩,可透過蛋白見蛋黃的「荷包蛋",意即「銀包金,金纏銀,得金得銀"。
武昌以正月初四為「新婿賀年」,新女婿回岳家,必須忍受岳家人的戲弄而不得動怒。黃陂拜年的順序為「初一拜本家、初二母舅、初三回岳家」。家有親喪者,必以籃紙寫一服字貼在門口,謝絕賀年。
孝感
孝感位於江漢平原,但節令習俗與鄂東北大部分地區基本一致,卻也獨有趣味。
大年初一早起,人們先拜天地、家神、尊長,然後出門拜年。拜年是不問親疏的,稱為「拜年無大小」。家中來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俗語有「拜年拜節,糍粑發裂。」拜年一般拜到初三、初四為止。
這里的人們還有以初一這天聽到的飛禽叫聲來判斷新年的生產情況的習俗。五更鳥先叫就宜於養鴨;鵲先鳴宜於養雞;天亮時麻雀噪飛就是豐年;人們還認為初一聽到狗群吠不是好兆頭。
除夕之夜12點的時候,各家要把一個做好的金元寶模型送到門外,代表在新的一年裡會招財進寶
大年初一、初二這兩天人們不掃地、不汲水甚至不動火,飯菜都預先弄熟,稱為「壓歲」。初三才開始挑水,並在井池邊燒紙錢說是「買水」。門神也要在初二取下燒掉,俗諺說:「初三燒了門神紙,各人尋生理。」新年伊始,舉筆寫字時,在過去要先用紅紙寫一幅「新正舉動蛇筆,萬事大吉利」的話貼在牆上。
正月十五是春節的高潮,鑼鼓敲得震天響,沒有鑼鼓或鑼鼓少的時候,人們把鐵罐子也當成鑼鼓敲。所以孝感民間有「正月半敲鐵罐」的俗語。
龍燈會是孝感民間正月十五節慶活動的中心。人們一般從初八開始扎龍,還扎獅子、綵船、竹馬、高蹺、平台等樣式。正月十五這天男女老幼同游同樂,唱各種彩詞。采蓮船走村串戶,見到什麼人家就唱什麼詞,例如「老者添壽、少者安寧、家事如意、四季大平、五穀豐登、鹿鶴同春、七星轉斗、八仙臨門、久久富貴、十福大全」等祝福的吉利語。
元宵之夜,孝感當地還流傳著請七姐、問年成和乞巧的習俗。七姐當地叫做張七姐,傳說是玉皇大帝的第七個女兒,她最心靈手巧,且心地十分善良。一天,七姐得知丹陽境內(今孝感)有一年輕人姓董名永,因家貧無錢安葬死去的父親,只得賣身為奴。七姐深受感動,私下天庭與董永結百年之好,在大槐樹下成就姻緣。可惜作媒人的大槐樹一時高興,把「百年好合」說成「百天好合」,害得董永六姐只有百日緣分。七姐用巧手金梭織出了10匹錦絹贖出了董永,准備整治家園恩愛白頭。不料玉皇大帝得知十分震怒,急召七姐回宮,七姐不得不忍痛飛去。她的織布校化成了飛梭石,織機留在了人間,人們在夜深人靜時仍能聽到「咔喳、咔喳」的織機聲。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身著盛裝的姑娘聚集在飛梭石旁,手捧針線盒向七姐乞巧,唱乞巧歌。唱完乞巧歌後,還要詢問年成好壞、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此外,有的人家用糯米粉作成鵝蛋形狀,讓孕婦燒「鵝卵」以占生男生女。卵裂就兆生女,卵起小疣子兆生男。
當地民間還傳說正月十五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人們不能在家裡喧鬧。婦女要在床下點一盞麻油燈,邊拜邊說:「請紅娘子看燈。」據說這樣,一年就沒有臭蟲騷擾了。人們還用竹籃從屋上拋過去占棉花豐歉。仰則主豐收,仆則歉收。
另外,孝感地區還有一個有趣的習俗,五更時,人們用火照栗、梨等果木,邊照邊用刀斧敲打樹干。一人邊敲邊問:「結不結?」一人在旁邊應道:「結!「據說這樣做新的一年裡就會果實滿枝頭。
⑸ 中國過年祭拜的神
1,門神
門神之神誕之日為正月十五日,民間多有在新春時節,祭祀門神並於大門口張貼門神的習俗。
2,財神
中國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所以過了年初一,接下來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接財神,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
3,灶神
祭拜灶神是農歷十二月廿四日所舉行的中國民俗活動,俗謂送神上天言事之日。灶神作為中國民間各地最富代表性,最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流行神,祭拜的來歷為古代的中國民間傳說。
4,路頭神
人們在正月初五祭拜路頭神,並以此日為其生日,祭曬迎接,頗為壯觀。文武財神是中國民間所謂的正財神,在正財神之外,還有偏財神,這是就財神所在的神像位置而言的。中國民間的偏財神經常是指被稱為「五路神」的財神。
(5)黃陂長壽面擴展閱讀
接財神的傳說:宋朝蔡京富有,民間傳說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於正月初五,所以民間把他當作財神來祭拜。後蔡京被貶,民間另換財神,當時宋朝的國姓為趙,玄字為"嵐"字的一個組成部分,便給財神起了一個趙玄壇的名字加以敬拜。
五路神的傳說:五路神是指我國民間主要信奉的五大財神,分別是東路財神比干、南路財神柴榮、西路財神關公、北路財神趙公明、中斌財神王亥。
⑹ 湖北人有什麼習俗
湖北人飲食習俗:
楚人飲食之原料,為楚地所產,它的特色和水平,與楚地物產資源特色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相一致。楚人飲食文化最鮮明地體現了魚米之鄉的特色,其主要特點是:
稻為主食
京山屈家嶺、江陵毛家山、澧縣夢溪鎮古文化遺址出土的大量稻穀殼、稻穀表明,早在距今8000到4600年前,荊楚大地就聚居著以種水稻為主的氏族部落。他們除主食稻米和雜糧外,千百年間,隨著生產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改善:食品製作也走向多樣化、精細化,如米粉、米粑、糍粑、年糕、湯元、粽子等。
嗜好魚肉
考古發掘曾發現大量的動物遺骸和栩栩如生的雞羊魚等動物陶型。這表明楚地先民在距今數千年前,就飼養豬狗雞羊,捕撈魚蚌。平原河谷地區除禽畜外,以魚類為重要營養品。山區、平原、丘陵,都吃豬牛羊肉和野味。至今,在荊楚大地婚喪喜慶節日宴席中,也是「無魚不成席」。荊楚魚米鄉,魚的製作和吃法十分豐繁,令人眼花繚亂。干魚臘肉是楚地冬臘月的一道風景線:「仲冬天氣肅鳳霜,臘肉腌魚盡出缸。生怕寒潮收不盡.天天高掛曬台傍。」一些高寒山區。除了池塘養魚外,多數農戶無魚。為了年年有餘魚,春節前都要走出深山去買魚,如大別山深山老林里的農民就三五結伴去太湖、望江、黃梅魚區去挑魚。
蔬食多樣
楚地民眾食用蔬菜瓜果,可概括為鮮、泡、腌、干四字。泡菜歷史悠久,常年常月可做,古往今來在荊楚大地十分普遍。昔日在大別山英霍潛太的深山老林里,很多農戶家都有幾口能裝3—6擔水的大菜缸。每到秋天,分類裝菜,也有辣椒蘿卜腌在一起的,裝好菜,放些鹽,壓結實,而後放幾個圓滾滾的石頭菜石頭,上加木蓋,糊泥密封,吃時開缸,滿屋溢香。取出酸辣菜放在吊鍋上煮,加上季節性的鮮菜如黃瓜、莧菜、扁豆、蘿卜等。醬腐乳,吊鍋煮鹹菜合鮮菜,紅苕飯,爐子火,一家人圍坐而食,倒也愜意。無論是泡是腌,風味特殊,酸辣鮮脆,清香可口,開胃下飯。曬乾菜也是楚地一道風景。蘿卜、白菜、芥菜、薺菜、辣椒、茄子、豇豆、四季豆、土豆、扁豆、刀豆、椿苗、金針、竹筍、馬齒莧、紅苕稈和葉以及薇菜等等,均可曬干。以備不時之需。
湯品繁多
楚地人愛湯與這一地區的氣象、水土、氣候及其他條件有關。人們愛煨湯:逢年過節要煨湯;生日喜慶要煨湯;貴客臨門要煨湯;婦女「坐月子」要煨湯;病人病後補身子要煨湯。煨湯品種繁多,有排骨湯、雞湯、牛、羊肉湯。最為珍貴的是甲魚湯、八卦湯。總之魚、肉、菜、果、野味、山珍海味都是良好的煨湯原科。一般家庭最喜愛的是排骨煨藕湯。湯的製作多種多樣,有煮有熬,有煨有燉。家庭煨湯多用「砂鍋罐子」。煨湯講火候,猛火燒開,文火細煨,即人們常說的「大火煮粥,小火煨湯。」湯汁油而不膩,湯料爛而不糊。湯是開胃妙飲,能促進血液循環。寒冬,以湯驅寒;炎夏,以湯開胃,可以補充身體需要的鹽分、水分和營養。這里還需要補幾句的是,山區人昔日吃年飯有個禁忌,即不喝湯,說是喝了湯,出遠門落雨,麻煩多。在英山某些地方,喪事不用湯,席上連湯匙都不擺。
好酒多茶
楚地港河湖汊甚多,人們種田做漁業,適當飲酒,可以驅寒祛濕,自古相沿成習。楚地糧產豐富,自古有飲燒酒之習。至今仍喜飲用糯米酒。這糯米酒各地叫法不一,有的叫「水老古」;有的叫「雙料雙」;有的叫「洑子酒」;有的叫「甜酒」或「米酒」等等。有資料說,湖北麻城東山老米酒叫「擺頭酒」。當今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大范圍的人喜愛老米酒,或許與江西填湖廣和湖廣填四川有關。
湖北過春節習俗
「大人盼插田,小孩盼過年」。在湖北,過年是從臘月二十三開始的。有民謠雲:「二十三,送燈盞;二十四,剔魚刺;二十五,敲大鼓;二十六,福豬肉;二十七,除臟跡;二十八,福雞鴨;二十九,家家有。」一直和農耕文化息息相關的中國年,不管在物資短缺年代還是經濟發達時期,從來都是人們渴盼的特殊節日。湖北省群藝館研究員、《楚風楚俗》等湖北風俗畫冊的拍攝者吳志堅感慨,「龍鳳呈祥、高蹺龍燈、海馬、趕象、三十的火、十五的燈……在濃郁的荊風楚韻中,那些最古老而淳樸的湖北年俗,實在讓人大開眼界!」
「談年飯」邊吃邊聊迎新年
武漢早期的居民大多是明末清初由周邊地區(沔陽、漢陽、黃陂、孝感等地)遷入的,因此,武漢的過年習俗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除了要收拾屋子,換春聯,貼門神,過小年時要請灶神,除夕這天,男人還要將水缸挑滿,這叫「福水長流,子孫富足」,女人要在之前做好全家人的新鞋,這叫「過年穿新鞋,喜事一起來」。等到了年三十這天,全家歡聚一堂吃上一頓豐盛的「談年飯」(如今多稱為「團年飯」)。
武漢的年夜飯,一般要上「三全」(全雞、全鴨、全魚)、「三糕」(魚糕、肉糕、羊糕)、「三丸」(魚丸、肉丸、藕丸)。開飯時間多在天黑之前,有的家庭一直吃到轉鍾,表示「越吃越亮」,既然是「談年」,還得邊吃飯邊聊天,回顧過去展望未來,互表祝福。
除夕夜漫山遍野「點墳燈」
在湖北江漢平原上,特別是農村地區,每到除夕夜來臨之前,人們習慣給已故的親人「上墳燈」,也叫「送燈亮」。就是把好吃好喝的送到祖墳上,再點上蠟燭祭祖。不過,這種風俗在很多地方已淡化。最讓吳志堅難忘的,是到湖北十堰鄖西縣「上墳燈」的經歷,有一年,他還特意帶兒子一起去鄖西過年。
十五晚「趕毛狗」唱「燈歌」
「耍毛狗,耍毛狗,耍到你家灶門口……」在湖北的鄂西土家族中至今還流傳著「趕毛狗」的歌謠。毛狗就是狐狸。它原來和人是朋友,但卻常偷雞吃。激怒人類放火燒了它的老窩。從此就有了正月十五晚放爆竹燒草竹趕毛狗的風俗。「趕毛狗」的風俗非常古老,最早可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據說,只有趕走了毛狗才會六畜平安,田地不長雜草。
「利川燈歌」起源於利川市柏楊一帶,距今有上百年歷史。利川燈歌中的眾多民歌和古老的竹枝歌一脈相承,具有很高的民族文化藝術價值。有記載從清朝開始,群眾逢年過節、喜慶集會、玩龍船時都要唱燈歌,現在知名的「龍船調」前身就是利川燈歌。目前,《利川燈歌》已經成功進入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而在龍船調的故鄉利川,正月十五晚,還有唱「燈歌」的風俗。一到十五的晚上,當地農民就會組成幾十人的隊伍,高舉著紮成龍形的花燈,走街串巷,經過誰家門口,誰家就放鞭炮,幾熱鬧。如果隊伍停在了誰家門口,就會開始唱「燈歌」,周圍會唱的人都會跟著唱。
⑺ 宜昌小吃有哪些
蝦
涼蝦是湖北宜昌、四川、重慶等一帶十分常見的特色的一種小吃,滑糯清爽,柔軟清甜。它用大米制漿煮熟,用漏勺漏入涼水盆中而成。因頭大尾細形似蝦,故此得名,再放置紅糖水。是人們消暑的一道甜品。
秭歸粽子
秭歸粽子,是宜昌秭歸縣有名的特色小吃,又稱秭歸清水粽子,色晶瑩潔白,質地柔糯,具蘆葉香味,清甜爽口。在屈原故里秭歸縣,每年端午節都以劃龍舟、吃粽子來紀念屈原
花籽
赤花籽,方言稱其為「瓷娃子」,是宜昌所特有的消暑小吃。透明膠狀飲品,口感細嫩幼爽,多為路邊小販經營,也可家庭自製。
三游神仙雞
三游神仙雞,是湖北宜昌市一道傳統菜,系選用肥嫩仔雞為原料,經宰殺治凈後,以整雞置砂缽用多種調味料腌漬,再加高湯及香料、冰糖等調料燒沸,然後移小火至汁濃雞熟裝盤。色亮香醇,原汁原味。
油脆
是宜昌風味小吃之一,用糯米蒸成糍巴,包入白糖和芝麻餡,做成稜子形,炸成金黃色即成。食之外脆內軟、香甜可口。
家蒸肉
土家蒸肉屬於鄂菜系。由玉米面、鮮肉、南瓜、土豆、炸辣椒製成。然後把做好的蒸肉盛進土家蒸蒸肉的專用蒸格並放於鍋里煮,約半個小時光景見蒸格有大氣冒出即可食用。其香奇醇其味奇美,鮮香,色香味俱全。
炕土豆
「炕」是湖北宜昌地區、恩施地區的方言,是煎炒燜炸之外的一種做菜方式,介於用少量食用油煎與炸之間的一種烹飪方式。「洋芋」就是土豆。俗話說「高山的洋芋,低山的苕。」就是說高山上的洋芋味道好,在湖北西部高山上出產..
涼拌魚腥草
涼拌魚腥草,一道冷盤,主料是魚腥草。有清火解毒、止咳之功效。是湖北宜昌當地熱門的特色家常菜之一。適合在夏季使用。特點是清火稍有苦澀。
燒銅魚
宜昌以上長江干支流中盛產的銅魚與鯿魴齊名。魚身呈古銅色,身體圓,頭小肉厚,肉質特別細嫩,味道異常鮮美。干燒銅元是將一斤多重的銅魚配以肉丁、辣椒、蒜、姜、醬油、高湯、白糖等佐料製作,色澤紅亮,紅油包汁,味香鮮...
泥桃花魚
雞泥桃花魚是長江三峽附近的宜昌城的一道傳統的漢族名菜,用桃花魚、雞脯肉、魚等原料製成的,成菜在湯碗里邊猶如一朵朵清新艷麗的桃花,特別惹人喜愛。此湯湯味清香,營養豐富,乃湯中上品。
談炎記水餃
"談炎記"是武漢地區有著悠久歷史的專營特色水餃的老字型大小風味小品牌。始創於1920年。20世紀20年代,湖北黃陂人談志祥下漢口開作坊經營小吃餛飩,以其獨特的精製手法,誠信地服務手段,贏得了食客們的普遍贊賞,被譽為水餃大.
夢魚面
「雲夢魚面」是用麵粉及青魚、鯉魚(或草魚)魚肉為主料製作而成食品,是湖北地區的名吃。主產於湖北省雲夢縣,並因此而得名。這種食品營養十分豐富,食之易於消化吸收,並具有溫補益氣的作用,被人們美譽為「長壽面」。
感麻糖
湖北孝感地區的特色地方名產孝感麻糖,被美食家評價為香、甜、薄、脆、老少咸宜的風味佳品,早已聞名於全國。麻糖以香、甜、薄、脆的獨特風味聞名於世,具有香而不艷,甜而不膩,回味無窮,形似玉梳白似壁,薄如蟬翼甜如蜜...
⑻ 湖北省特色美食
黃陂糖蒸肉又稱東坡糖蒸肉,糖蒸肉是湖北著名的傳統美食之一,在省內外享有盛名。蘇東坡詩贊:「咸閑官客不屑去,甜添豕豚堪稱鮮
⑼ 湖北的10大小吃是什麼
湖北小吃由武漢小吃、荊沙小吃、襄陽小吃、恩施民族小吃等組合而成,其取料廣、技法多樣,多以米、豆、面、藕製品最具特色,有著鮮明的楚國文化和濃郁的魚米風情,歷史故事豐富,知名度高。下面就來看看湖北的10大小吃,本地人愛吃,外地食客稱贊,看看有沒有你愛吃的。
1、老通城豆皮頂頂糕,是湖北宜昌、恩施、荊門、荊州等地的特色糕類小吃之一。頂頂糕以大米粉、糯米粉、紅糖粉為原料,放入特製的小木格內,加上一點紅糖桂花,放在滾水的瓶口利用那濃濃的蒸汽,只需兩三分鍾,一塊塊圓圓的小白糕就做成了。其特點是松軟帶糯,味清香甜正。頂頂糕具有紅糖可以補血,補氣的功效。由於價格實惠、口感香甜,深受人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