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叫長壽文化
長壽文化漫談
長壽,可以說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追求。「長生不老」的夢想,幾乎與人類文明歷史一樣久遠,長壽還是一種內涵豐富的文化。中華民族的長壽文化有其自己的特點,這就是古樸、凝重,既注重理念的作用,又注重實踐的功效,源遠流長,多姿多彩。
自古以來,中國人從未中斷過對長壽的追求,在我國民間,嫦娥偷靈葯、彭祖不老、秦始皇求仙、漢武帝煉丹……流傳著一個個美麗動人的傳說經典故事。
中國人用字十分講究字意。有趣的是,人從生到死,均有「壽」字組成的詞相伴。例如:在出生時,有壽誕、壽辰等;祝願活得安康快樂方面,有壽安、壽康、壽愷等;過生日時,有壽桃、壽酒、壽面等;為老人祝壽時,有壽詩、壽聯、壽面等方面的內容;人「走」了,又稱為壽終、壽寢。
祝壽的吉祥語很多,內容豐富,含義深遠。如南山之壽、壽比南山、福海壽山、萬壽無疆、長命百歲、長命富貴、與天地同壽、福壽安寧、壽倒三松、延年益壽等等。
現在,按世界衛生組織的劃分:44歲以下為青年人,45~60歲為中年人,60~75歲為年輕老年人,75~90歲為老年人,90歲以上為長壽老人。我國在《老年人權保障法》中規定,60歲以上公民稱為老年人,一般退休年齡也以此為准。
我國長壽的老人,各年齡段擁有許多別稱,各有其一定的文化內涵和意義。
60歲被人們稱為「花甲」。孔子的《論語》曾寫:「六十而耳順。」所以60歲的老年人,又常稱為「耳順之年」。
70歲被人們稱為「古稀之年」。它源於杜甫的《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70歲,又稱「杖國之年」。
80歲被人們稱為「耋」,80歲以上稱為「髦」。80~90歲的老年人,稱為「髦耋之年」。給這個年齡段的老人祝壽,常常送一幅「貓戲蝴蝶」畫,貓是「髦」的諧音,蝶是「耋」的諧音,是恭祝老人長壽的意思。80歲,也稱為「杖朝之年」。88歲,稱為「米壽」,這是因為「米」字可以分成8份。
90歲被人們稱為「九秩」、「九齡」、「眉壽」等。所謂「眉壽」,是指老年人的眉毛甚長,也是老年人長壽的特徵。99歲稱為「白壽」,因為「百」字去掉一橫即為「白」字。所以,稱99歲大壽為「白壽」。
我國民間通常說來,從60歲開始,過生日叫「做壽」,在每逢整十之前的九,如69、79、89、99歲生日時,則要過大壽。民間習俗有「賀九不賀十」的說法。操辦大壽,壽禮、壽俗更加豐富多彩,如壽堂、壽樟、壽聯、壽文、壽燭、壽桃、壽面、壽酒等等,一應俱全,洋溢著濃郁的「壽」文化傳統色彩。
為老年人操辦壽宴,無論宴席豐盛與否,均少不了面條,特稱為「長壽面」。面條越長越好,其含意是祝福壽命很長。老人吃一碗長壽面後,如果還想吃的話,親人要給老人加面條,稱為「添壽」。在壽宴上,還要給老年人敬壽酒,諧音「壽久」,有祝福長壽的美意。
另外,民間還有敬「壽桃」的習慣,如果一時無法購買鮮桃,就用米粉製成桃子形狀,它也是祝壽的吉祥物。女兒去娘家為親人祝壽,往往送8個壽桃,象徵「八仙慶壽」,也有的地方習俗是送9個,象徵「長久」。
由此可見,我國的「壽」文化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內容豐富,含意深刻,備受重視,代代傳承,達到最高境界。
http://www.sinotds.com/printpage.asp?ArticleID=900
㈡ 文化素質與長壽有何關系
調查資料證明,人的壽命與人的文化素質有一定的關系。文化素質越高,其平均壽命越長;文化素質越低,其平均壽命就越短。
據我國第四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湖南省全省生前有職業的死亡人口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死亡率為3.3‰,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機關工作人員死亡率為3.6‰,工人(含產業工人、運輸工人、建築工人等)死亡率為4.5‰,農林牧漁勞動者死亡率為9.6‰。四川省各民族人口中,回族的文化指數8.41,平均預期壽命為72.3歲;漢族的文化指數6.27,平均預期壽命為68.44歲;彝族的文化指數最低,僅為1.8,其平均預期壽命也最短,為57.11歲。
另據來自美國保健統計中心的資料,1986年他們對44216名24~64歲的美國人進行了壽命調查,並與1960年的同種調查結果作比較。結果表明,具有不同學歷的人,死亡率亦不同:1986年高中學歷以下的白人女性死亡率為3.4‰,黑人女性死亡率為6.2‰,黑人男性死亡率為13.4‰;而大學畢業以上學歷的同類人的死亡率卻分別為1.8‰、2.2‰、6‰。與1960年對比,26年間,高中畢業以下者的死亡率從9‰減至7.6‰,大學畢業以上者的死亡率則從5.7‰減為2.8‰。
以上資料充分說明,文化素質的高低與人口的預期壽命有著密切的聯系。其原因主要在於:一是文化程度越高,知識越豐富,衛生保健知識了解得也越多;二是文化程度越高,防病治病的能力也越強,自我修養與控制的能力也越強;三是文化程度越高,自我生活的能力越強,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生活條件較優裕,自然也就延長了壽命。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提高文化素質綜合指數是提高人們平均壽命的重要一招。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來,我國有些文化素質較高的中年知識分子卻英年早逝,這是違背上述規律的。這是由於前些年收入分配關系還未理順、腦體倒掛、事業與家庭負擔過重以及生活條件和醫療保健條件較差等綜合因素造成的。我國政府和社會,正在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思想指導下,多方採取措施改變這種狀況。中年知識分子本人也應自覺增強自己的保健意識,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勞逸結合。有張有弛地工作,並要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以求健康長壽,更多地為祖國和人民做貢獻。
㈢ 請問,在中國文化裡面,長壽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啊
長壽當然是好事,長壽說明這個人老了但是身體各方面都很健全,這個人比別的人活的時間長。
㈣ 沒文化能長壽嗎
當然可以啊。
人能不能長壽和
有沒有文化沒多大關系的。
像這種年代沒文化的確實不多。
只是文化程度高低差別而已
㈤ 中華文化為何長壽
中華民族悠悠五千年,孕育形成了具有獨特東方特色的文化體系,在其自身不斷發展和成熟中、在推動世界文明的發展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繼承與發展是中國文化能夠不斷發展的兩個重要原因。繼承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一個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凝聚了該民族世世代代的創造和智慧,是該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力量,一個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復興,離不開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離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文化發展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繼承的目的是為了發展,不能原封不動地承襲傳統,必須要把握時代的脈搏,與時俱進,有所淘汰,有所發揚,從而使文化得到發展。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要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有自強不息、勇於進取的信念;有善於學習其他優秀民族藝術之長的包容心態在這個過程中,不斷革除陳舊的、過時的舊文化,推出體現時代精神的新文化,這就是「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和文化的東方國度,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才能進行正確的文化選擇,成為自覺的文化傳承者和享用者。我們的中國文化才能夠生生不息的流傳下去。
㈥ 社會中文化程度特別低的農村人最後都怎麼樣了
對前幾代農民工來說,沒少吃文化程度低的虧,處處碰壁的農民工也是痛定思痛,深深了解了知識的重要性,所以農民在生活上可以寵著子女,但是在對待子女學習的問題上,大都是十分的嚴格。把自己的希望寄託在了子女的身上。
㈦ 探究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長壽且充滿活力的原因
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美的享受和愛的教育,使我懷著對祖國的無限熱愛,更加自信地面對未來無限的挫折與挑戰。進行的道德品質教育,有利於大學生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進而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要繼承並發揚傳統美德,從自己做起,孝敬父母、長輩,以一顆仁愛之心面對身邊的人,做到長幼有序、尊敬師長、友愛同學,守信用, 遵守自己的承諾並積極地去履行, 做一個講信用的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染身邊的人。
㈧ 文化低能幹什麼
人是活到老學到老的,文化這東西只想說呵呵了。。。
有些高等文化的在素養方面還不如你。文化高可能第一個好找工作吧,畢竟現在很多企業看的就是這個,相當於敲門磚,起點比別人要高些,但在職場了,不一定你文化高就能爬的高。。現在那部《小歡喜》正好說明了這一切,人這一生學的有很多的,你在某個行業領域你堅持了,那你可能就是專家,別半途而廢就好,不然你高文化也不行。。。。希望我幫到你吧
㈨ 文化低的人很可怕
這不是素質低、而是思想簡單、他們有他們自己思考問題和做事的風格、換位思考、他們也會認為有學問的人整天就知道一肚子大道理、而很多簡單的事都不會、往往思想簡單的人活的才快樂、精彩。。。。
㈩ 為什麼有些人文化水平很低,年齡小,認知水平低卻自以為是胡思亂想
1、國家應試教育的失敗,終其一生就讀了幾本教科書,就以為得道了。
2、國家經濟大發展了,拜金主義,知識無用論抬頭了,以無知為榮了,
3、社會多元化,思想禁錮少,以為有了異想就可以天開了。於是胡思亂想,胡言亂語越來越多了。
4、黃鍾毀棄瓦釜雷鳴,以爭當鳳姐以丑為美,大話連天了。
總而言之是無知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