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十歲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出自什麼
出自:《禮記·曲禮》。
《禮記》的作者不止一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後,其中多數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意思是:十歲的時候不發愁,二十歲的時候不後悔,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便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八十皮膚變黑色如鐵。
原文: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四十曰強,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與耄,雖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頤。
釋義:男子長到十歲叫做幼,這時候該出外上學了;二十歲叫做弱,這時候就該加冠了;三十歲叫做壯,這時候就該娶妻了;四十歲叫做強,這時候就該做官了;
五十歲叫做艾,這時候就該參與國家的政事了;六十歲叫做耆 ,這時候就該役使他人了。七十歲叫做老,這時候就該把家事交給兒孫掌管了;八九十歲的人叫做耄 ;七歲的孩子叫做悼。被稱為耄與悼的老人和幼兒,即令有罪,也不對他們判刑。百歲老人叫做期,兒孫要盡心加以供養。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
《禮記》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禮意,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作人的准則。
實際上,這部九萬字左右的著作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歷法、地理等諸多方面,幾乎包羅萬象,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禮記》全書用散文寫成,一些篇章具有相當的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闡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劃,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闢而深刻。
Ⅱ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什麼意思
(孔子說):「我15歲時,立志於學習,30歲能自立於世,40歲時遇事就不迷惑,50歲時懂得了什麼是天命,60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了70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做什麼便做什麼,也不會超出規矩.」
Ⅲ 何謂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
釋義
三十而立:三十歲,知道規矩,能在社會上站得住腳;
四十不惑:四十歲,知識較豐富,聽各種不同議論,不致迷惑;
五十知天命:五十歲,知道大自然賦予人們的命運;
六十耳順: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能分別真假,判明是非。
原文出自《論語第二·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Ⅳ ① 十歲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出自
這句話出自《禮記·曲禮》。
《禮記·曲禮》是著名儒家巨作《禮記》中的一篇文章。
《禮記》是戰國到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的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禮記》的作者有多人不是一人編寫,而是多人合作完成的。據說,其中多篇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另外裡面也兼收了先秦的其它典籍。
(4)50歲知天命60歲耳順擴展閱讀:
原文相關段落:
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四十曰強,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
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與耄,雖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頤。
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謝,則必賜之幾杖,行役以婦人,適四方,乘安車,自稱曰老夫,於其國則稱名,越國而問焉,必告之以其制。
白話譯文:
男子長到十歲叫做幼,這時候該出外上學了;二十歲叫做弱,這時候就該加冠了;三十歲叫做壯,這時候就該娶妻了;四十歲叫做強,這時候就該做官了;五十歲叫做艾,這時候就該參與國家的政事了;六十歲叫做耆 ,這時候就該役使他人了。
七十歲叫做老,這時候就該把家事交給兒孫掌管了;八九十歲的人叫做耄 ;七歲的孩子叫做悼。被稱為耄與悼的老人和幼兒,即令有罪,也不對他們判刑。百歲老人叫做期,兒孫要盡心加以供養。
大夫級別的官員,到了七十歲就可以把所掌管的事情交還君主而告老。如果告老未得允許,那麼君主一定要賜給大夫幾和杖,在本國因公外出,可以有婦人陪從。若出使異國,可以乘坐安車。
在上述場合與人講話,可以自稱「老夫」,但在朝廷上與自己的國君講話則要自稱己名。鄰國來問,國君必問於老者以答之。
參考資料:網路-禮記·曲禮
Ⅳ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是什麼意思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是: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Ⅵ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是什麼意思
三十而立,是說在前面階段的學習和充實自己修養的基礎上,確立自己在為人處事,對待生活的態度和原則。
四十不惑,是三十而立的下一個階段,四十不惑,是說用自己的原則在經歷許多的人和事後,對自己的原則不惑,而不是說對什麼都不疑惑,如果都不疑惑那就成為神人了。
五十知天命,也不是所謂的宿命論,而是明白所謂命運,現在的一切一切,都是自己造就的,因此就應不怨天、不尤人。
六十而耳順,是說這個時候,能明白是非,好的壞的自己能辨別。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說到了七十歲時的時候,你在為人處事的方方面面都成熟,做事的時候就基本不會犯錯,而不是說隨心所欲,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Ⅶ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第二章·為政篇》
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
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作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
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范,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三十而立,是說在前面階段的學習和充實自己修養的基礎上,確立自己在為人處事,對待生活的態度和原則。
四十不惑,是三十而立的下一個階段,四十不惑,是說用自己的原則在經歷許多的人和事後,對自己的原則不惑,而不是說對什麼都不疑惑,如果都不疑惑那就成為神人了。
五十知天命,也不是所謂的宿命論,而是明白所謂命運,現在的一切一切,都是自己造就的,因此就應不怨天、不尤人。
六十而耳順,是說這個時候,能明白是非,好的壞的自己能辨別。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說到了七十歲時的時候,你在為人處事的方方面面都成熟,做事的時候就基本不會犯錯,而不是說隨心所欲,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我們讀論語是不能粗心大意,不能片面的從文字上理解,而要深入了解這些話的用意,並把它應用到生活中去。
Ⅷ 為什麼人們常說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隨心所欲呢這些是什麼意思
四十不惑抄:意思並非一個襲人到了四十歲,就什麼也不迷惑了。四十不惑的真正意思應該是:一個人到了四十歲,經歷了許多,已經有自己的判斷力了;
五十知天命:「知天命」不是聽天由命、無所作為,而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為但不企求結果。 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說五十歲之後,知道了理想實現之艱難,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結果;
六十耳順:六十歲時聽別人言語便可判斷是非真假;
七十隨心所欲:七十順心而為,自然合法,也就是動念不離乎道。
(8)50歲知天命60歲耳順擴展閱讀:
典源:
《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隨心所欲」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范,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Ⅸ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的意思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出處:《論語為政篇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便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Ⅹ 知命之年是指50歲,耳順之年稱為60歲,那麼八九十歲高齡被稱為什麼之年
嬰兒:人初生襁褓:周歲以下 孩提:2至3歲、垂髫:童年 髫年:女孩7歲 齠年:男孩7歲 黃口:10歲以下 舞勺:13歲至15歲 舞象:15歲至20歲 豆蔻:女子13歲 及笄:女子15歲 弱冠:男子20歲 而立:30 不惑:40 知天命:50 花甲,耳順:60 古稀:70 仗朝:80 耄耋:90 期頤:100 花甲重開:120歲 古稀雙慶:140歲 部分農村地區在人死亡時稱呼年齡 0——20歲為夭折 21——30歲為短壽 31——40歲為強壽 41——50歲為艾壽 51——60歲為周壽 61——70歲為稀壽 71——80歲為耋壽 81——90歲為耄壽 91——100歲為期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