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乾隆皇帝為什麼如此長壽
乾隆命就好來多了,由於自深受爺爺康熙的喜愛,他不用跟兄弟們爭皇位。而且他即位的時候,爺爺爹爹已經辛辛苦苦治理了幾十年,給大清帝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天下太平,不用擔心有人反對他的統治。在一個特別好的歷史節點上,非常順利地登上皇位,讓乾隆可以有一個非常平和愉悅的心境。
而且, 乾隆不僅深諳養生之道,總結了養生四訣「吐納肺腑,活動筋骨,十常四勿,適時進補」,還特別懂得養心,用詩詞歌賦修身養性。
乾隆一生寫了4萬多首詩,雖然後人對他的詩詞評價褒貶不一,但他自己開心啊。除了寫詩,他還練書法,揮毫潑墨的時候需要心正氣和,凝心專注,可以入境、養心,對於養生也是大有好處的。
再有,乾隆還經常出宮巡遊,他曾經六下江南,三上五台,花了國庫不少銀子,但也讓自己悅心怡性了。全國的名山大川、古剎佛寺,這些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觀,不僅能鍛煉身體,還可以陶治情操。
今天我們很多人喜歡旅遊,也是同樣的原因吧。工作煩了、累了,去一個風景優美的陌生地方走走看看,心情就會好上很多,回家以後,也有了活力繼續生活。
雖然也有傷心難過的事,但舒適的生活環境、順心如意的生活節奏、注重養生的好習慣,種種原因綜合起來,讓乾隆一生美滿幸福又長壽。
Ⅱ 康熙、乾隆為啥如此長壽
在古代封建社會中,皇帝就是天下的主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從出生下來就註定是皇帝,平民從出生下來就是平民。皇帝有無盡的榮華富貴可以享受,但是很多帝王都不長壽。與那些不長壽的帝王相比,康熙、乾隆為啥如此長壽?只因他們戒掉了一個帝王通病。
康熙、乾隆為啥如此長壽?康熙與乾隆能夠長壽,很大原因就是他們不相信那些所謂的靈丹妙葯,不亂吃東西,還能夠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尤其是乾隆皇帝,那個時候就知道體育鍛煉對健康的重要性,實在是非常厲害了。
Ⅲ 乾隆為什麼長壽
乾隆一生也沒得過什麼病,榮華富貴,山珍海味卻沒有得上高血壓心臟病,腦血栓等一系列的富貴病,而且乾隆一生身材保持的非常好,不胖不瘦,勤於練功,鍛煉身體,再加上吃各種補品,想不長壽都難受。
Ⅳ 乾隆皇帝是怎麼長壽的呢
悠悠歷史長河中,中國皇帝壽命最長的當然首推乾隆,活了89歲,在位長達60年。乾隆皇帝能如此長壽,這都要歸功於他獨到的養生秘訣,尤其是清晨的保健三件事。乾隆還注意「節飲食,慎起居」。
第三件事:凈大便。
盡可能做到每日清晨大便一次,養成習慣,將前一天體內的毒素排出,保持一天的通暢。
大便時,最好回憶前些天最高興、最愉快的事情,或想著今天和未來最美好的事情。
這種精神和情緒的變化,有助於腸蠕動,能使大便通暢和盡快排出。
Ⅳ 為什麼乾隆這么長壽呢
中國歷代君主小五百人,其中活過70歲的僅有9人,分別是漢武帝、梁武帝、唐高祖、武則天、唐明皇、宋高宗、忽必烈、朱元璋和乾隆。其中,又只有梁武帝、武則天、宋高宗、乾隆活過了80歲,而乾隆以89歲高齡在這四人組中又力拔頭籌,稱他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長壽帝王,那是一點不誇張。即便放在世界范疇內,乾隆的高壽也是近乎第一的,只有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活了整整90歲,乾隆只比他少活了一年半載。
最後來看看洋人描述的80多歲的乾隆是啥樣?
據考證,乾隆的身高並不高大,可能也就在1米六六到一米六八之間。
長方同字臉,鼻子有點鷹鉤,不胖不瘦,眼睛有神。
乾隆五十八年七月,英國使團抵達承德,在這里他們見到了這位」天朝上國「的帝王。
馬戛爾尼在回憶錄中說:」余靜觀其人,實一老成長者。形狀與吾英老年紳士相若,精神亦頗壯健,八十老翁,望之猶如六十許人也。「
另一洋人巴羅的記述更為傳神:」八十三歲的乾隆毫無一絲龍鍾老態,有著一個身體健壯,精神矍鑠的六十歲人的外表。他的眼睛漆黑,目光銳利,鼻子鷹鉤,即使在如此高齡,面色仍相當紅潤。我估計他身高約五尺九寸,腰板極其挺拔。雖然八十三歲的他既不算肥胖也不算強壯,但不難看出他曾經有過一副強壯的體魄。他的精神充沛,一生的操勞都沒能令其衰弱。像所有的滿族韃靼人一樣,他熱愛狩獵,從不錯過每年夏季舉行的操練。「
Ⅵ 乾隆皇帝為何能夠長壽呢
乾隆在位時間長,在其生活品味上留下了大量記載。尤其在乾隆飲食上,也非常有意思。
乾隆每天只吃兩頓飯,分別叫「早膳」和「晚膳」。乾隆的早膳時間較早,基本都在6點之前就吃完了。晚膳則在中午的一點到兩點左右。大餐之外,每天又有酒膳、晚點小吃之類的,都是在晚間的多。皇家不說「吃飯」、「用飯」,因為「飯」字與「反」諧音,一般叫 「傳膳」,或「用膳」等語。乾隆用膳平時都是自己一個人,他的妻妾子女不能跟他一起吃,除非重大節日外,他才叫子女跟他吃喝。吃飯的時候,乾隆高高地端坐在主位,嬪妃們分別坐在東西兩排的餐桌邊,按照地位高低坐好,這些人整頓飯都吃的異常安靜,甚至是緊緊張張,談不上大家庭歡快氣氛。
除了飲水,乾隆說自己「平生不飲酒」,在好幾萬首詩集也從未以酒入詩,但是乾隆在晚膳的時候還是喜歡小酌一點。「例進玉泉酒二兩」,這種酒是宮中特製,屬於低度的甜酒,這種喝法算是養生。
乾隆時代的御膳房的廚師都是各地挑選出來的一流大廚,匯聚了許多地方菜特色,也讓乾隆的飲食多了許多地方特色,飲食如此精細,想必也成了乾隆長壽的一個關鍵因素。
Ⅶ 為什麼乾隆長壽,兒子卻大多短命
乾隆皇帝是清朝皇帝中壽命最長的,活到了87歲高齡。比他的爺爺康熙還多活了十九歲。雖然乾隆皇帝一生健康長壽,可他的兒子們卻大多短命。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乾隆的問題。乾隆的皇子們短壽,和乾隆的苛刻不無關系。
乾隆皇帝命好,深得爺爺康熙喜愛,而雍正的子嗣中,順利活下來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只有四位皇子,競爭壓力很小。加上乾隆深諳養生之道,又得養心之術,才能長壽。
再看乾隆的皇子們,處境遠沒有父親那麼好。乾隆爺沒有雍正和康熙的那般寬容,對待兒子們十分苛刻。而在他最心愛的富察皇後病逝之後,脾氣更是古怪。
皇長子就是在富察皇後病逝後,由於表現的不夠悲傷,被廢了皇位,最終抑鬱而死。其他幾位皇子也不乏因斥責而嚇病病逝的。
Ⅷ 清朝皇帝中為什麼乾隆長壽
舒適的生活環境、順心如意的生活節奏、注重養生的好習慣,種種原因綜合起來,讓乾隆版一生美滿幸福又長權壽。
乾隆由於深受爺爺康熙的喜愛,他不用跟兄弟們爭皇位。而且他即位的時候,爺爺、爹爹已經辛辛苦苦治理了幾十年,給大清帝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天下太平,不用擔心有人反對他的統治。在一個特別好的歷史節點上,非常順利地登上皇位,讓乾隆可以有一個非常平和愉悅的心境。
而且,乾隆不僅深諳養生之道,總結了養生四訣「吐納肺腑,活動筋骨,十常四勿,適時進補」,還特別懂得養心,用詩詞歌賦修身養性。乾隆一生寫了四萬多首詩,雖然後人對他的詩詞評價褒貶不一,但他自己開心。除了寫詩,他還練書法,揮毫潑墨的時候需要心正氣和,凝心專注,可以入境、養心,對於養生也是大有好處的。
再有,乾隆還經常出宮巡遊,他曾經六下江南,三上五台,花了國庫不少銀子,但也讓自己悅心怡性了。全國的名山大川、古剎佛寺,這些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觀,不僅能鍛煉身體,還可以陶治情操。
Ⅸ 乾隆為什麼盟長壽
乾隆帝生於1711年9月25日,卒於1799年2月7日,號長春居士、信天主人,又稱古稀天子、十全老人。他中青年時代體格健壯,視力極好,走起路來堅定挺拔,晚年雖有「痔血」及尿頻之患,但總體上相當健康,終生未用眼鏡,87歲時還能外出狩獵,臨終前不久尚能讀書寫字。
乾隆帝對自己能夠長壽十分得意,他在自己的「七旬萬壽」時,特撰寫《古稀說》,並喜刻印章,自稱「古稀天子」。到80歲時,更覺自己「仰荷天眷,至為深厚」,「不特雲稀,且自古所未有也」。於是,又刻「八征耄念之寶」,御制《八征耄念之寶記》,以抒發自己春風得意、躊躇滿志之情思。英國使臣馬戛爾尼到承德避暑山莊朝見乾隆帝後,對乾隆作了這樣的描述:「觀其風神,年雖83歲,望之如60許人,精神矍鑠,可以凌駕少年;飲食之際,次序規則,嚴其肅,殊甚驚異。」
按照常理,封建社會的皇帝地位至高無上,普天之下皆為皇室所有,一般都擁有三宮六院,納妾招妃,聲色犬馬,過著縱欲無度的糜爛生活,因而夭折者多,長壽者少。那麼為何乾隆帝獨獨能夠長壽、盡其天年呢?
清宮醫案研究專家認為,乾隆長壽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注重體育鍛煉,喜歡狩獵,並遍游名山大川;二是生活有規律,節飲食,慎起居;三是長期對症服用長壽葯。
早在康熙時期,康熙帝就經常出巡旅遊。據史書記載,活了69歲的康熙皇帝曾六次巡視江南,行至江蘇、浙江,覽遍大江南北的名勝古跡。四次出巡塞外,駐蹕多羅諾爾、克魯倫河、狼居胥山和索岳爾濟山。四次登臨佛教聖地五台山,領略北國風光。並且登泰山,祀東岳,西幸太原和西安。
一心效法祖父的乾隆帝也六下江南,巡察素有「人間天堂」之稱的蘇州和杭州,在大運河上泛舟賦詩,被人們傳為佳話。
皇帝出巡,雖然可以騎馬、坐轎,且前呼後擁,後勤供應一路有充足的保障,但在當時的物質和交通條件下,曠日持久的跋山涉水、鞍馬勞頓,也是夠辛苦的了。這種辛苦的磨練對身心健康自然大有好處。筆者算了一筆帳:乾隆六次下江南,共費時666天,平均每次111天,如此長時間地外出遠游,自然要有強健的身體,同時也能大大促進身心健康。
此外,同祖父一樣,乾隆帝也非常喜歡射獵。康熙五十八年,康熙帝曾對自己的近侍衛諸臣說:「朕自幼至老,凡用鳥槍弓矢,獲虎一百三十五,熊二十,豹二十五,猞猁猻十,麇鹿十四,狼九十六,野豬一百三十二,哨獲之鹿,凡數百。其餘射獲諸獸,不勝記矣。又於一日內射兔三百一十八。」
如此大規模的狩獵活動,無疑大大增強了康熙及皇室成員的體質。康熙帝不但熱衷於騎射,以增強身體體質,還將騎射定為「祖制」傳承下去,要求後輩要做「馬上天子」。可見,眼光遠大的康熙帝不僅把騎射視為一種鍛煉身體、磨煉意志的重要途徑,也視為增強國力、維持滿族統治的必要條件。乾隆帝繼承了其皇祖父喜歡騎射的傳統。乾隆自幼喜歡巡遊打獵,史稱乾隆帝「善射」,九矢九中,體魄健壯,活了89歲。乾隆帝常在夏日接見武官後在宮門外較射,秋天出塞時亦復如此。射時均以三番為率,每番三矢,每發多中圓的,九矢可六七。已巳年十月,偶在大西門前射,九矢九中,錢麓驚為異事,乃作《聖射記》進呈,感嘆「聖藝優嫻」雲雲。
除了加強體育鍛煉,乾隆帝還愛好多樣,精神生活豐富,這也正符合中醫所強調的「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之病也,看花解悶,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葯者」的道理。據史書記載,乾隆帝喜歡聽音樂,經常要求樂工為其更換新曲,所謂「盼晴則月殿雲開之曲」雲雲,可見他深諳音樂與健康的關系。
乾隆帝還喜歡寫詩,酷愛書法。乾隆帝一生遍游名山大川,到處寫詩題詞,一生共寫詩43,630首,其數量之多,在中國歷史上無人望其項背。詩能言志放懷,陶冶人的性情,這也是「養生重在養性」的一種體驗吧;乾隆走到哪裡寫到哪裡,到處都留下了他的墨跡。這大概也是他健康長壽的一個原因。因為寫字時要求「不思聲色,不思得失,不思榮辱,寧神靜氣,氣貫於一」,不意間達到了靜心、養性、舒氣、健腦、通脈、活血、壯骨、安神的目的,可謂一舉數得的養生之道。
乾隆帝在總結自己的養生經驗時認為:「節飲食,慎起居,實卻病之良方也」。「凡人飲食之類,當各擇其宜於身者,所好之物不可多食。」又說「老年人飲食宜淡薄,每兼蔬菜食之則少病,於身有益。所以農夫身體強壯,至老猶健者,皆此故也。」這些觀點都值得今天的人們重視。
此外,自古帝王多好酒色,致使命門火衰,腎精虧損,下元不固,故衰老之徵常早見。乾隆帝壽達89歲,與節制酒色無不有關。
研究清宮醫案的專家們認為,乾隆帝的長壽和其日常所用的抗衰老醫方也有很大關系。
乾隆經常服用的補益葯方有:龜齡集、龜齡湯、松齡太平春酒方、椿齡益壽葯酒方、健脾滋腎壯元方、秘傳固本仙方等。
這6個長壽仙方多屬於脾腎雙補之品。如龜齡集方,就由人參、鹿茸、雀腦、枸杞、肉蓯蓉、熟地、牛膝、杜仲等大量補腎葯組成,主治筋骨乏力、頭暈眼花、盜汗、遺精、陽痿,以及陰寒腹痛等症。秘傳固本仙方,由41味葯物組成,大都是強腎補益之品,以丸劑方式緩調,方中由補骨脂、魚鰾、馬驢腎、鹿茸、黃狗腎、益智仁等大量補腎強壯葯組成,故名「固本」,「固本」者即「固腎」也。這是因為,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先天之本既充,體質自當健康矣。
健脾滋腎壯元方,由九香蟲、杜仲、車前子、鹿茸、淫羊藿、枸杞、懷山葯等組成。方中配有香附、木香等利氣之葯,使本方在達到補益作用的同時,避免有脘膈脹悶的副作用。九香蟲為蝽科昆蟲,《本草綱目》稱此葯可治「脾腎虧損,壯元陽」,配以補腎之葯,其益腎壯陽的效果更加明顯。
除上述方劑外,乾隆帝常用的還有具補腎作用之長壽廣嗣丹、三一腎氣丸等;具補脾作用之八珍膏、補益資生丸等;具雙補脾腎作用之補益蒺藜丸、瓊玉膏、五芝地仙金髓丹等;具補氣血作用之噙化人參、黃芪膏、百齡丸、保元益壽丹等。但有些葯在闡述其療效時用所謂「其妙不能盡述」等語,則應該進行系統的醫學研究,並進行一定數量的動物壽命實驗研究,加以證實,不可盲目輕信
乾隆帝一生沒有患過嚴重疾病,其臨終脈案證明了這一點。嘉慶四年大年初一乾隆脈案記載:「皇上聖脈安和,惟氣弱脾虛,議用參蓮飲。人參一錢五分,建蓮三錢,老米一錢炒,水煎服。」時隔兩天,即大年初三,乾隆安然駕崩。這說明,他基本上是盡其天年,壽終正寢。
通過對乾隆帝長壽原因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到,包括清宮醫案在內的祖國醫學是長壽研究之寶庫。在清宮醫案中,記載著不少有一定延年益壽作用的葯方,諸如還少丹、瓊玉膏、青蛾丸、斑龍丸、七寶美髯丹、資生丸和首烏延壽丹,等等。其中多數具有補腎健脾、益氣活血之功用,既壯先天又補後天,既補元氣又補中氣。這些都值得今人進一步研究和挖掘。
總之,清朝的皇帝和後妃都十分重視養生、益壽,尤其是年臻「古稀」的康熙、乾隆和慈禧太後最為突出。他們大多深諳「聖人以勞為福、以逸為禍」的養生之道,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筆者認為,清初「康乾盛世」的出現,固然是他們高瞻遠矚、勵精圖治的結果,但也與康熙、乾隆兩位皇帝的健康長壽有很大關系。在清入關後的267年中,「康乾盛世」就佔一半,僅康熙、乾隆兩朝就維持了121年。如果他們兩位沒有健康的體質和旺盛的精力,如果他們都像順治、同治那樣短命,那麼大清的歷史恐怕就是另外一番模樣了。
Ⅹ 乾隆皇帝為什麼辣么長壽
了解歷史的都會知道,在古代的皇帝中,特別長壽的是很少見的,比如功蓋千秋的秦皇(49)漢武(69);比如名垂青史的唐宗(51)宋祖(49);比如一代天驕成吉思汗(65);還比如在位時間最長的千古一帝康熙(69)。
然而,號稱十全皇帝的乾隆,卻是歷史上少見的長壽皇帝,他活了八十九歲,而且還是無疾而終,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乾隆帝在八十三歲時仍然在處理國家大事,面容只像六十歲的人,健康程度可與少年相比,能夠做到這樣,必須得有一套養生的秘訣。而這套秘訣就是「十常四勿」。
那麼,「十常四勿」究竟是什麼呢?我們先來看看十常,即齒常叩、津常咽、耳常彈、鼻常揉、目常運、面常搓、足常擦、腹常摩、肢常伸、肛常提。再來看看四勿,也就是食勿言、卧勿語、飲勿醉、色勿迷。
「十常」是在「養生十六宜」中增刪而來,但與「養生十六宜」又不完全一樣。那麼這十常又該如何操作呢?我們先來看看「叩齒」吧。在叩齒的時候,應有先後順序,一般來說是先叩大牙,再叩前牙,但次數不限,在叩齒完畢後,以舌頭抵上齶,再滿口攪動,待唾液增多時,鼓漱十多下。這樣不僅有固齒的功效。
那麼,乾隆皇帝養生秘訣的「四勿」究竟又有什麼說辭呢?其實這在古代的養生書籍中也有過類似記載。比如「食勿言、卧勿語」早已約定俗成,那麼為什麼吃飯和睡覺時不要說話呢?吃飯時說話應影響消化系統的正常運行,也不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若是長期如此,就會出現胃腸不適營養不良,甚至還會出現厭食等症;至於睡覺時不要說話,是人在睡覺時需要安靜,如此才能心神安寧,便於盡快進入深度睡眠,反之,睡覺時還不斷講話或者思考問題,會引起神經興奮,導致難以入眠,輾轉反側。
再來看看「飲勿醉、色勿迷」,這兩個句意在告誡人們不要貪戀「酒色」。我們都知道,少量飲酒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但過量飲酒至大醉,不僅會傷肝、傷胃,還會影響大腦的活力。另外,對於女色,更是要慎之又慎。
乾隆皇帝的這些養生秘訣,其實也就是一些十分簡單的養生方法。正如有句名言所說的那樣,真理是簡單的。是的,真正的養生理念,是接地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