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長壽區哪個地方最好耍
在桃花逛街是最好去處, 其次,向陽路壽星廣場那一帶是長壽的經濟中心.有重百和新世紀.還有協信購物廣場,都是shopping的最好去處.還有,黃角灣一帶是長壽的娛樂加飲食的去處.如果你要到長壽的旅遊區去耍.建議你到長壽湖去觀光下.現在長壽湖繼續正處開發階段,但是還是有很多好耍的,湖上有很多的島嶼,可以在島上去觀光和遊玩.還有很多的農家樂,都是比較經濟的.長壽,還有很多好耍的,建議你自己慢慢去體會了.
B. 長壽湖燈光節
長壽湖燈光節是從2016年12月24日開始的,有時間可以去看看
C. 長壽到長壽湖路線
在壽星廣場長壽電影院後面公交車位坐105,104,109A,直接到騎鞍車站下車,然後在那裡坐車,直接到長壽湖的高速,票價9元。
如果自己開車,在桃花轉盤處上到長壽湖的高速路,全程18公里,直達長壽湖,有指示牌,很好找。
D. 重慶長壽區有那些熱鬧街道,急急急
長壽區轄鳳城街抄道、晏家街道、江南街道、渡舟街道、菩提街道、新市街道、八顆街道等7個街道,長壽湖鎮、雲台鎮、葛蘭鎮、但渡鎮、鄰封鎮、雲集鎮、雙龍鎮、龍河鎮、海棠鎮、石堰鎮、洪湖鎮、萬順鎮等12個鎮。 共有28個社區、223個行政村,312個居民小組、1881個村民小組。 區政府駐鳳城街道桃源大道13號。
E. 長壽湖釣魚環境怎麼樣
長壽湖是「一五」期間重點工程獅子灘水電站攔河大壩建成以後而形成的人工淡水湖,水域面積廣大,203個大小島嶼星羅棋布,湖灣島汊交織,淺灘成片,建有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不僅是著名的旅遊景點,同時也是垂釣的一個好地方。
長壽湖湖岸
東岸:背靠湖區山脈,環境宜人,半島由縱深呈梯度排列,擁有寬廣的視野和曲折的湖岸。(規劃為科技商務會務旅遊區和旅遊地產區)
南岸:岸線平整連貫,地勢平緩,包括整個長壽湖鎮范圍和長壽湖景區主壩,縱深為生態河谷濕地。現已經成為長壽湖景區的接待中心,以形成基本接待能力。(規劃為高級旅遊服務及商業配套區)
西岸:岸線擁有長壽湖湖面最寬闊的區域,湖岸坡度平緩,岸線宜人,土地利用率高,為長壽湖觀景的最佳區域。(規劃為休閑度假及旅遊地產區)
北岸:湖汊、內灣豐富,多島嶼、半島,親水性好,向北多緩坡地帶,是長壽湖原生態之精華。(規劃為智力/資金密集型生態產業公園)
長壽湖氣候生態
氣候
長壽湖氣候濕潤,景區內常年平均氣溫為17.7 ℃。月均氣溫8月份最高,8月歷年平均氣溫28.4℃,極端溫度最高40℃.月均氣溫1月份最低,1月歷年平均氣溫為6.7℃,最低零下1℃。
自然生態
充沛的雨量為各種動植物生長繁衍提供了理想場所。長壽湖內植被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與針葉林為主,主要樹種有水杉、銀杏、越桂、沙田柚和夏橙等。動物主要以親水類為主,數量種類繁多。景區內建有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常年棲息鳥類33屬、42種,其中水禽28種,數量達15600餘只。湖區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綠頭鴨、風頭鴨、斑嘴鴨、秋沙鴨等四種,此外還有天鵝、野鴛鴦等珍稀鳥類。
長壽湖中大小島嶼203個,星羅棋布,大如山巒,小似彈丸,形狀各異。多數植被良好,森林茂密;有的已劈為果園、園林、景點,有的則荒嶺禿灘;有的保持原有農田、梯土和植被風光,住有農家、漁舍,或耕耘勞作、或捕魚種果;還有的已開發建成為旅遊景區、景點,設有賓館、茶社、農家樂及各種游樂設施,供遊人賞景、游樂。
長壽湖釣魚規則
長壽湖全湖除魚種區和電站不允許釣魚外,其他地方均收取次票30元/天每人6支竿以內;基礎年票400元(含100元押金),超過3支竿,辦理每支竿加收30元。嚴禁夜釣、嚴禁釣花白鰱、嚴禁武鬥竿、嚴禁放手線和地蚱蜢!
辦理年票地點:長壽湖獅子灘廣場大門左側。(法定節假日不接待,身份證復印件一張、一寸照片一張,本人親自去才能辦!無論何時辦理,年票生效時間每年1月1日開始,12月30日結束。
長壽湖釣魚所獲魚兒一般歸已,不另付費用,護魚隊收費員會鼓勵你多釣點,還幫你通報何處好釣一點魚情。
一鍵安裝好釣魚APP
找釣場、查看釣魚天氣,跟釣友交流
分享到189
F. 長壽湖鎮的旅遊發展
長壽湖是我國西南地區最大的人工湖,水域面積65千米,流域面積3500平方千米,系重慶市直轄後首批市級風景名勝區和「新巴渝十二景」之一。
據長壽湖鎮黨委書記唐賢明介紹,長壽湖鎮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先後成功創建「全國文明鄉鎮」、「重慶市衛生鎮」、「重慶市最具活力小城鎮」、「長壽區三強街鎮」、「重慶市十佳宜居城鎮」,為創「全國環境優美小城鎮」奠定了良好基礎。
長壽湖鎮「創優」辦公室主任、鎮武裝部長吳詩華說,鎮里從實際出發,創新工作思路,突破工作難點,以環境保護規劃為先導,以環保設施建設為重點,以環境綜合管理為中心,以環保宣傳教育為抓手,全力推進創建重慶市環境優美鄉鎮的各項工作。全鎮幹部群眾的環保意識進一步提高,環境基礎設施全面完善,城鄉環境面貌進一步優化。
三年來,長壽湖鎮累計投入3500萬元用於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維護。僅2008年,就硬化和改造村級公路70餘公里;整治塘56口、水庫5座、堰溝54米,整治、改造(新建)電力提灌站46站/1301KW,打抗旱應急井30口;庫周綠化150畝,公路綠色通道建設68公里,溪河綠化16公里,退耕還林補植補造4200畝,封山育林1.4萬畝,育苗10萬棵,四旁植樹9萬株;退耕還林6000畝,天然林保護10200畝;新建和改建自來水6處,新增受益人口27000人;農村改廁 150個,建沼氣池150口,推廣節能灶50個。
全鎮人均道路面積達8.70平方米;排水管網4990米,服務人口比例達到100%;住宅電話普及率達98.6%;全面綠化了場鎮街道,實施場鎮亮化工程,場鎮面貌進一步改善。
為了讓村民真正改變生活習慣,從而養成保護環境的自覺意識,長壽湖鎮黨委和政府把人飲工程作為重要的民生工作來抓,共投入1200萬元用於自來水廠的建設、地下水的採挖、水質的安全保障等工作。全鎮已建有6座自來水廠,未接通自來水的村,由政府出資採挖20米—50米深的地下水。到2012年,鎮黨委政府還將投入800萬元全面普及自來水。
長壽湖景區規模初現:道路、管網等基礎設施具備,水上、庫岸等游樂設施越來越多,初步改變了「只可游不可留」的狀況。但由於長壽湖受雨季和發電等因素的影響較大,每年枯水月份都會在湖岸形成約10米高的黃色消落帶,與湖水的藍、湖岸的綠形成反差,影響遊客興致。
為此,長壽湖景區管委會與長壽湖鎮聯手在沿湖打造「森林長壽湖工程」:採取業主包片、管委會插漏補缺方式,沿西岸全家埡口到東岸樂山嘴13.5公里的湖岸線,全部栽種水杉、楓楊、池杉、水松、楊柳等喜水樹種,讓湖岸變得四季常綠。 長壽湖鎮從健全規劃、依法管理兩個方面入手,著力構建管理機制,確保環境保護方向明確,從改造到新建工程,都建立了長效管理機制。
2005年,鎮政府投入12萬元委託重慶市環境科學學會編制了《重慶市長壽湖鎮環境規劃(2004-2020)》,對長壽湖鎮環境目標、環境治理、生態環境建設等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具有較強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明確了長壽湖鎮環境保護工作方向。
依據《規劃》,長壽湖鎮相繼實施了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場建設、農村(花山村)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以及石回村生態園建設。
同時,鎮、村還層層落實相關管理制度,建立環境長效管理機制。相繼成立了環保工作領導小組,落實了環境保護工作目標任務,制訂了崗位職責和目標考核等制度,從「制度保證」、「法制保證」兩個方面建立環境長效管理機制,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制。
長壽湖鎮一直把建設生態文明新鎮、營造和諧優美環境作為近年的重點工作。圍繞「創優」活動,把握未來的空間發展走勢,通過建設重點工程、完善配套基礎設施、開展環境整治,達到了人與自然相和諧、建築物與環境相統一,提升了城鎮品位,營造了和諧環境。
高標准建設了一批重點工程。投入1.8億元相繼完成了雙羅公路加寬改造、長壽湖遊客接待中心、行政中心、夾牆口至凱源賓館的公路綠化、湖濱公園、長壽湖景區湖岸綜合整治工程、長壽湖「美食天街」、獅子灘社區服務中心綜合樓、環境綠化、街道燈飾工程、退耕還林、天然林管護、治理水土流失等項目建設。完成了約8公里道路油化和各處人行道的整治;初步建成南大門廣場約17000m2,附屬草坪面積約12000m2;場鎮風貌改造已初見成效。投資上億的高速公路以及沿路綠化景觀正啟動建設。
2010,長壽湖鎮已啟動森林長壽湖建設,擬投資8.8億元對「五邊、四園」進行綠化,一期試驗工程已初見成效。場鎮功能日趨完善,城鄉環境美化靚化。
長壽湖鎮還專門成立了長壽湖鎮環保工作領導小組,由鎮長張德利擔任組長,副鎮長周聯芳分管環保,抽調區環保局下派的技術幹部周莉萍主抓環境管理工作,負責協助區環保局對轄區內排污企業的日常監督檢查,並先後對污染治理設施不健全的長壽湖造船廠、李記食品廠實行關閉。
調整充實完善長壽湖綜合執法大隊,負責長壽湖風景區內環保、規劃、交通、漁業、水利、林業、防疫、旅遊,保護和改善了長壽湖的水環境。建成區清潔能源使用率達81.21%,實施餐飲油煙治理,改善了長壽湖的大氣環境。通過限速、鎮中心區禁止鳴號、水泥路改為瀝青路等措施控制交通雜訊,改善了長壽湖的聲環境。
同時,積極配合區環保局等職能部門開展長壽湖環境綜合執法專項整治,嚴厲打擊企業違法排污行為,加強環境信訪投訴處理,對跨街鎮的污染投訴,積極協調各部門和街鎮盡快解決,環境信訪投訴處理率達100%,維護了社會穩定。嚴格執行限期治理制度、環境目標責任制度等環境管理制度,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地面水質達標率、重點行業工業廢水達標率均為100%,近三年內沒有發生過重大環境污染事故或重大生態破壞事件。
結合「重慶市衛生鎮」復查工作,加強了垃圾車、灑水車、垃圾中轉站、果皮箱等環衛設施、設備的管理和維護,設施設備運轉正常;加強公共廁所的維護和管理,添置了保潔設施,水沖式公廁達100%,保潔人員按時清掃,及時消毒滅害,保證了所有公廁無積便、無污垢,基本無臭、無蠅,全鎮環境衛生水平全面改善。
開展道路沿線違章建築、不規范設置招牌及佔道堆放、佔道經營等影響公路暢通和鎮容鎮貌行為的整治。經過大半個月的集中整治,投入20萬元清理垃圾20餘噸,更換破損的人行預制板4000塊,理順下水道溝渠2000平方米,有效美化了場鎮環境。
整治畜禽養殖污染。鎮政府與區畜牧局一道,對轄區內的蓄禽養殖場進行大規模的環保整治,要求種雞場建立制度,糞便保證隨有隨清,對老污染進行清理,保證污水不外排。由於長壽湖轄區內屬禁養區,對新建蓄禽養殖場進行限批,引導村民向適養區搬遷。
整治農業面源污染。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管理和生產環節投入品使用的監督管理與治理,2009、2010年全鎮轄區內的蔬菜基地、夏橙生產基地、水稻生產基地農葯殘留合格率為100%,農用化肥施用強度為252.92公斤/公頃。委託西南大學編制了《城鄉統籌示範——重慶市長壽區鼎龍農業生態園發展規劃》,石回村生態園建設已初見成效。
全面開展生態農業建設,畜禽養殖糞便發酵後用作果肥和沼氣能,全鎮規模化畜禽養殖糞便綜合利用率100%,污水達標率100%。高度重視農作物秸稈無害化處理,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為97.7%。全鎮公共綠化地面積133462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5.3平方米;主次幹道4.7公里,已全部綠化。切實加強水土流失治理,採取坡改梯、種植水土保持林、經濟果木、種草以及修建蓄水池、沉沙凼、灌排水渠等一系列措施,治理水土流失面積約25.24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率達75.2%。
加強對長壽湖場鎮建築施工的執法監督,嚴格建築施工時間,禁止夜間施工;規范施工場地、人員的管理,施工廢水和施工人員的生活廢水必須經過處理,嚴禁直排入長壽湖;施工車輛嚴禁超高運輸,保持禁鳴,防止施工雜訊擾民;採取圍欄和灑水的方式降塵;建築垃圾運往指定地點,不準隨意傾倒,保證文明施工,有效維護了市容市貌和環境衛生。對施工現場採用圍牆隔離,車輛沖洗干凈,不帶泥上路,做到了文明施工。
保護湖水,整治水體養殖污染和船舶污染。鎮政府和管委會一道制訂了《長壽湖旅遊船隻營運管理實施辦法》、《長壽湖旅遊船隻營運管理若干規定》、《重慶市長壽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水上救援應急預案》和《重慶市長壽區港行管理處關於長壽湖船舶防污整治實施方案》。成立「長壽湖防船舶污染領導小組」,加強對流域內船舶的管理,新建船舶垃圾回收處理站4座,安裝船舶防油污、生活污水處理器。
為了實施科學養殖,逐步形成「以魚養水」的養殖模式,政府正逐步回收養殖承包權,採用科學的自然放養方式,根據水環境承載力,投放魚苗。
為了發展循環經濟,提升區域環境質量,堅持發展循環經濟,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堅持嚴把招商選資關。在招商過程中全面落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認真執行「三同時」制度和排污許可證制度。對轄區內的新建水產養殖、新建奶牛場等蓄禽養殖項目實行禁批。
堅持推動發展循環經濟。按照循環經濟理念,努力實現廢物零排放,最大限度地降低資源消耗,達到環境、經濟、資源效益的最大化。
加快經濟轉型升級。關閉了重慶造船廠、重慶市長壽區李記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重點污染企業;對轄區內的蓄禽養殖開展綜合整治,引導分散的蓄禽養殖向西山等適養區發展;大力推進第三產業發展,突出發展人文旅遊,促進經濟轉型升級。
全鎮地表水環境質量、空氣環境質量、聲環境質量等各項環境指標達到國家標准。 為了讓長壽湖可持續發展,為了保護長壽湖和飲用水水源,鎮政府投入150萬元委託全國湖泊首席專家編制《重慶長壽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和生境改善規劃》,對長壽湖流域進行全面系統的調查,制定水環境承載力計算與總量控制方案,編制長壽湖湖區產業結構現狀調查與主要問題分析報告,提出了科學系統的治理方案。
通過了《森林長壽湖方案》,2009年投入300多萬元在長壽湖山莊湖邊開展了長壽湖消落帶治理試點,已取得初步成效。現已納入森林長壽的建設中,在湖邊和島嶼大規模開展防護林建設,減少水土流失面積,以保障飲用水源水質安全,改善長壽湖濕地生態系統,全面提高長壽湖生態環境質量。
制訂了《長壽區城市飲用水源地環境保護規劃》、《重慶市長壽湖風景名勝區保護辦法》、《長壽湖風景名勝管理辦法》,《長壽湖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重慶市長壽區長壽湖風景區西岸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調整》、《重慶市長壽湖風景區旅遊發展規劃》、《長壽湖旅遊度假區總體規劃》、《長壽湖風景區島嶼風貌規劃》、《長壽區長壽湖鎮風情街詳細規劃及建築設計》等並已開始實施。
突出自然資源優勢,高品質的打造擁有國家級生態旅遊休閑度假區、重慶市十佳旅遊風景區的城鎮特色優美環境。長壽湖自然資源豐富,湖區內島嶼星羅棋布,風姿獨特如鬼斧神工,形成自然天成的「壽」島。擁有生態濕地和42種鳥類、28種水禽的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溫泉、鹽泉、天賜壽島、碧水、湖汊景緻各異。根據「一心三組團」的長壽湖景區發展規劃,全面推進長壽湖旅遊建設。在抓好各項目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突出開發人文自然景區、特色景點,帶動文體娛樂、休閑養生、生態觀光、水上運動、餐飲、運輸、旅遊產品加工等行業的發展,建成一批休閑、運動、觀景的景點,成為養生休閑、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優美環境。
突出電力歷史人文優勢和「壽」文化特色,營造具有濃郁人文氛圍的社會環境。長壽湖是長壽湖國電力的搖籃,留下了周總理、朱德、李先念、劉伯承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光輝足跡;宋代以來佛教聖地東林寺,白堊紀恐龍化石和紅岩小說,成就了長壽湖歷史的底蘊與厚重。圍繞這些歷史人文資源,在開發中,加強了歷史文物保護,著力打造「壽」文化,營造了人文氛圍,彰顯歷史人文底蘊。
突出旅遊優勢,高品質的建設長壽湖水鄉名鎮。長壽湖是重慶市最大的湖泊旅遊風景區,長壽湖景區絕大部分水域位於長壽湖鎮。圍繞建設水鄉名鎮,扎實推進旅遊開發。圍繞旅遊產業的特色,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大量栽種特色果林,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發展生態有機魚、血臍、血橙、夏橙、沙田柚等特色農產品,托起真正的長壽水鄉。通過開發建設,吸引了和記黃埔、碧桂園、格力、康普、渝安、維豐等公司紛紛落戶長壽湖,加快了建設水鄉名鎮的進程。
G. 長壽湖的氣候生態
充沛的雨量為各種動植物生長繁衍提供了理想場所。長壽湖內植被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與專針葉林為屬主,主要樹種有水杉、銀杏、越桂、沙田柚和夏橙等。動物主要以親水類為主,數量種類繁多。景區內建有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常年棲息鳥類33屬、42種,其中水禽28種,數量達15600餘只。湖區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綠頭鴨、風頭鴨、斑嘴鴨、秋沙鴨等四種,此外還有天鵝、野鴛鴦等珍稀鳥類。
長壽湖中大小島嶼203個,星羅棋布,大如山巒,小似彈丸,形狀各異。多數植被良好,森林茂密;有的已劈為果園、園林、景點,有的則荒嶺禿灘;有的保持原有農田、梯土和植被風光,住有農家、漁舍,或耕耘勞作、或捕魚種果;還有的已開發建成為旅遊景區、景點,設有賓館、茶社、農家樂及各種游樂設施,供遊人賞景、游樂。
圖冊來源
H. 重慶長壽現在方圓多少
網路里的長壽區有些小錯誤,如現在長壽區有4個街道辦事處,14個鎮。
長壽區:
長壽區位於重慶市域東北部,距重慶主城區60多公里,其東越黃草山與涪陵區相連,西跨明月山與渝北區接壤,北接墊江縣,南鄰巴南區,是重慶東部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圖1-1)全區已發展為轄4個街道辦事處,14個鎮,226個村、22個社區。2008年全區戶籍人口89.87萬,常住人口為76.29萬人。
長壽區三個層級的主導產業排序。
第一層級是化工、鋼鐵工業;
第二層級是電子高新技術、製造業、材料工業、農副產品加工業;
第三層級是物流業,旅遊業及服務業。
歷史沿革
據史料記載:早在七千多年前,長壽境內就有土著民族居住。至周代(公元前十一世紀),「巴人」在四川東建立巴國,定都今重慶。長壽時稱巴國枳邑。秦惠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滅巴,建巴都郡(今重慶),在枳地(今涪陵城東枳里鄉)置枳縣,今長壽地屬枳縣。 蜀漢(公元220—263年)巴郡益州治江州縣,先帝劉備在今長壽城附近設常安縣(屬枳縣)。北周武民三年(561)廢枳縣,其地並巴縣。長壽老人 唐代武德二年,因其地常溫,禾稼早熟,民樂之,故定名為樂溫縣,隸屬涪州。元末明玉珍及其子明升踞蜀十年(公元1361--1371年),建立農民政權,國號夏,都重慶。明代洪武六年九月,明玉珍以「縣北有長壽山,居其下者,人多壽考」將樂溫縣改名長壽縣。 2001年12月25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區。
關於長壽得名,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 明代洪武年間,當朝宰相戴渠亨,一次下鄉察訪民情,路過今長壽區新市鎮河石井,突遇大雨滂沱,便在酒店歇息躲雨,得見酒店對面一家庭院張燈結綵,鼓樂齊鳴,笙歌不輟,人來客往,十分熱鬧,正待問個究竟。卻見一位老翁,滿頭白發,銀須齊胸,年約九十有餘,來店沽酒,自稱是給爺爺做壽。 這位宰相聽後,興趣油然而生,便向老翁問道:「令祖父高齡幾何?」老翁笑答:「我的祖父正滿一百五十歲」。宰相越發驚奇,正欲細問,又見一個年約四十多歲的中年人來到老翁面前,口稱爺爺,給你送來雨傘。片刻,又有一個兒童蹦蹦跳跳歡天喜地前來,稱送傘者為爺爺,要他回去拜壽行禮。宰相在這里再也按捺不住,於是親赴壽翁家祝賀,賓主動寒喧中,主人察顏觀色,深感來人談吐不凡,遂取出文房四寶,請其題詞留念。 宰相亦不推諉,接過筆來,龍飛鳳舞地寫下「花眼偶文」四個大字。主人不解其意,向他請教,宰相便以每個字為句首,寫下四句詩:「花甲兩輪半,眼觀七代孫;偶遇風雨阻,文星拜壽星。」下方落款是:「天子門生門生天子」。主賓們才恍然大悟,方知客人是當朝宰相,又是皇帝的老師,大家不由肅然起敬。 戴渠亨通過察訪,了解到樂溫縣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山青水秀,景色宜人,民風淳樸,熱愛勞動,百歲老人比比皆是。便回朝奏明天子,從是年九月開始,遂改樂溫縣為長壽縣。
旅遊景點:
長壽湖廣場「領袖群雕」
長壽湖大壩西部,是與大壩緊緊相連的長壽湖廣場。經廣場至湖邊長壽湖廣場「領袖群雕」,是乘船至各島嶼的長壽湖旅遊碼頭。廣場里,花台錯落有致,台內花木扶疏。場內正中偏西一側,是為紀念周總理、朱德委員長和李富春、李先念副總理視察、游覽長壽湖,而修建的領袖群雕《周總理來到長壽湖》。領袖群雕…(詳情請進:長壽湖廣場「領袖群雕」)
鳳山游樂公園
位於重慶市長壽區主幹道長壽路段,大門正對長壽路與向陽街相交路口。該公園是長壽區解放後第一個最大的人造公園,於1982年9月動工,總體規劃分期完成。迄今已完成下列工程:兒童樂園、游泳池、人工湖、老年活動中心、烈士陵園、荷花池、室外旱冰場、門球場等。園內清山綠水,樓台…(詳情請進:鳳山游樂公園)楠木院羅山森林公園
位於長壽區城東北部的雙龍鎮。距長壽城區22公里。屬人文宗教森林公園。主要有大羅山和小羅山兩大景點,內含一寨兩寺。大羅山與小羅山相互依託,有姐妹山之說,並以大羅山為主山,此山海拔645米,異峰突起,山上樹木繁多、鳥語花香、山青水秀,具有幽、秀、奇、古之特點,風景宜…(詳情請進:羅山森林公園)
三道拐古街
位於長壽區城西南部,居長壽區城中心半坡之間。三道拐古街屬清朝建成的商家民房古街。一條石板大道貫穿整個古街,全長2.5公里,沿山勢而築,由3000多級石梯蜿蜒曲折拾級而上,因轉三個急彎,得名「三道拐」。民房均為典型巴渝特色的竹木夾壁結構,堪稱三峽庫區唯一現存古街。三道拐依山傍…(詳情請進:三道拐古街)
三洞溝峽谷
三洞溝峽谷位於長壽城區東北隅。距長壽城區不足1公里。屬自然風景區。景區由絕壁瀑布、石窟石筍、水電博物館等景點組成。景區上游有一桃花溪,水流至此受阻,形成三級瀑布、三道岩洞、三個潭,而得名三洞溝。三洞溝長2.4公里,寬0.5公里~0.7公里,橫斷面呈「V」字型,底頂相差…(詳情請進:三洞溝峽谷)
白塔風景區
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長壽區城近郊5公里處。景區集觀光、健身、休閑、人文歷史、古建築於一身。主要景點有桓侯宮、文峰塔、赤甲山、和尚墳、古棧道、不語灘和黃草山。桓侯宮始建於宋大觀年間(1107-1110),宋徽宗賜額,廟宇由山門、正殿、橫殿組成。山門是牌坊式磚石結構…(詳情請進:白塔風景區)
西岩觀
位於重慶市長壽區城南望江路,背靠鳳城,面向長江,為昔日長壽八景之一。因原有西岩觀古廟而得名,現尚存較完整的建於明代天順年間的城門和一段古城牆,1988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景點主要有明代城門、西岩瀑布、森林公園、長壽纜車。八十年代中期在城門上建有一古雅亭台。亭…(詳情請進:西岩觀)
天台寺
位於重慶市長壽區葛蘭鎮麒潛山。天台寺距長壽城區約20公里。天台寺歷來是當地的佛教重地。寺廟建於宋末元初,因山如一高大石柱、柱頂平整如台而得名天台,主要景觀有觀音殿、奈何橋、牌坊、奶子山、天豐寨、匾岩寨等。寺廟的牌坊建築系磚砌白方柱,四角飛檐,琉璃瓦,飾藍色雲紋。山腰…(詳情請進:天台寺)
龍山寨
位於重慶市長壽區長江南岸。距長壽區主城約15公里。是集自然景觀與文化歷史為一體的風景旅遊區。重慶歷史古代名人巴寡婦•清的生葬地就在景區內。巴寡婦•清,是戰國末期至秦朝時期積邑積里鄉人(今重慶市長壽區江南鎮人),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為其作傳。…(詳情請進:龍山寨)
大洪湖
位於長壽區西面,緊鄰重慶渝北區。距長壽城區約30公里。大洪湖是因1958年修建大洪河水電站在清雲峽築壩截流御臨河而成,屬自然風景區。湖區跨越長壽和鄰水兩地。水面呈枝葉狀,水庫控制流域長90公里,水庫面積43平方公里,總庫容量1.6億立方米。湖區地勢平坦,水面寬廣,湖中僅有青雞嘴…(詳情請進:大洪湖)
楠木院
市級森林公園。位於重慶市長壽區東側。距長壽城區約10公里,渝涪高速路可直達。因有古廟和遍山楠木,故依景取名楠木院,有「小竹海」之稱。楠木院始建於唐代的鹿困寺,歷經唐、宋、元三代五百餘載,至明代重修,更名為觀音寺,清光緒年間修葺擴建,因森林演變為楠木林冠,便得名楠木院。…(詳情請進:楠木院)
東林寺
東林古剎為區內著名的佛教勝地。始建於宋代淳熙年間,東林寺距今已有820多年歷史。至明代成化年間,擴建為四合院三重殿(不含山門),建築面積約2000平方米。至十年浩劫時,東林寺大部分廟宇及佛像已遭損毀。僅存正殿、右廂房及寨門右側的摩崖石刻千手觀音座像。1986年,東林寺被政府列為文物…(詳情請進:東林寺)
長壽湖
重慶市市級風景名勝區、新巴蜀十二景之一。位於重慶版圖的中心位置,國道318、319線在此交匯,是川、渝兩地通往上海、武漢、廈門的必經之道。距重慶主城區1小時車程,處於都市休閑、旅遊黃金圈范圍內。形成於1954年國家「一五」計劃重點工程建設的獅子灘水力發電站,庫容量10億…
歷史文化等可以參考http://ke..com/view/535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