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一般多少歲會死
人類文明,源遠流長。在認識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人們逐漸掌握了自然規律,使自身的智力更發達,體能更強健,壽命也更長了。 在遠古洪荒年代,人們掌握的技能少,面臨的環境險惡,壽命是短暫的,很多人剛活到成年就去世了;到了後來,雖然出現了許多百齡壽星,但大多數人的平均壽命並不高,以我國解放前為例,平均壽命尚不足40歲;解放後,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現代醫療的普及,我國人民的壽命大大延長,目前已達70歲左右。 在科技水平突飛猛進的20世紀,人類的認識已進入原子核和細胞核水平,有科學家預言人類的壽命可以延長到150歲甚至200歲以上。我們相信,隨著21世紀科學的進一步發展,人類的壽命將可以延長一個數量級以上,甚至出現永生的生命也不足為奇。當然,也有人對此表示懷疑,認為日中而昃、月盈而虧,人的壽命也有一個由短而長、又由長變短的過程。那麼,人的壽命究竟有多長呢? 從我們周圍的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我們看到物質是永恆不滅的,但每一個事物都有自己的壽命。放射元素有半衰期,化學鍵會斷裂,生物有生老病死,社會有跌宕起伏,食品有保質期,房屋有使用期,計算機有摩爾定律。古代的冷兵器壽命很長,越王勾踐劍曾在地下沉睡數千年,出土時依然寒氣逼人。而新技術產品的壽命就比較短,以電話機為例,早期的電話機用酚醛樹脂製作外殼,使用壽命達上百年,但出產沒過多久,它們就靜靜地躺在博物館里了。現代新穎的電話機設計壽命只有幾年,但人們仍熱衷於以舊換新。模擬式行動電話機曾被尊稱為"大哥大",不到十年就被數字式手機取代了。在新技術產品中,人工智慧的產品壽命常常更短一些,計算機微處理器一般18個月就有一個飛躍,很多電腦盡管沒有老化,但兩年以後就不是主流了。常用的電腦軟體,幾個月就更新換代一次。作為宇宙間最高等的智能體,人的命運會不會也是這樣呢? 量子論和相對論的出現,把人類的視野引入原子核;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和基因草圖的繪制完成使人類開始真正地認識了人本身。隨著科學的進一步發展,分子設計和基因設計將成為可能,人類終將具備改造自身的能力,疾病和衰老將被征服、被新的矛盾所取代。利用基因技術,人類會高速地向"更高、更快、更強"的目標發展,思維能力更快,記憶容量更大,知覺更敏銳,肌肉更雄健,反應更敏捷,技能將更廣泛。也許數百年之後的人們看待今人,就好比今人看待炎黃一樣,既感到遙不可及,又充滿孺慕之情。與此同時,人類的生存競爭也將更加激烈,由於科技的飛速發展,人類個體的差異會更加顯著,並導致社會地位的懸殊。一個人當他剛成年時,他是天之驕子,社會的寵兒。然而不久,技能更優越的新一代又相繼涌現,以前的優勢不復存在了。人們一方面要努力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設法使自己不落伍,一方面擔心自己的子侄落後於未來的時代,於是都大力地改進後代的基因。變異的速度,將大大加快。當一個人感覺到自己不適應社會的發展時,雖然他的身體依然健康,但他會選擇悄悄地離去,將空間留給後人。也許到那時,人們追求的已不再是永恆的生命,而是片刻的輝煌。對比無盡的宇宙,人類是如此的渺小,而人類推己及人、自強不息的精神,又是如此的偉大,並終將成為人類的靈魂,帶領人們去征服更加廣博的未知世界。 前瞻人類的未來,我們浮想聯翩,個人的一生只是人類歷史的一個短促的環節,未來是今日的傳承,永恆的是人類的道德和精神。我們為什麼不珍惜今日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而去糾纏於壽命的短長呢?
採納哦
B. 人的正常死亡年齡是多少歲
我國國民的平均壽命是大約70歲,物資的增長,科學的發達,現在的壽命都遠大於從前,現在百歲都不是很稀奇的事了啊
C. 人正常能活到多少歲 正常的自然死亡
人的壽限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古人雲「人生七十古來稀」。清朝時人均壽命33歲,民國時期只不過35歲,而目前我國的人均壽命已達75歲。那麼,人的壽命究竟該有多長呢?科學研究結果表明,人類的正常壽命不應該少於100歲。科學家研究哺乳動物時發現,其最高壽命相當於生長期的5~7倍。例如,狗的生長期為2年,壽命約為10~14年;馬的生長期為5年,其壽命為30~40年。人也是哺乳動物,生長期為20~25年,自然壽命則應為100~175歲。另外研究還發現,細胞分裂的次數、周期,與壽命是相關的,可用細胞分裂次數乘以分裂周期,求得每種動物的壽命。如小白鼠的細胞約分裂12次,分裂周期為0.25年,其壽命為3年。而組成人體的細胞大約分裂50次,每次分裂周期為2.4年,故人的壽命約為120歲。 不管按哪種觀點推測,人的壽限都應在百歲之上。事實上,人類的人均壽命遠未達到此標准。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人類活不到自然壽命呢?一般認為是;1. 人從直立行走後,以胸式呼吸為主,不僅限制了肺活量,還影響到消化系統功能。 2. 縮小了全身運動幅度,脊椎負荷加重,頭高位運動易導致大腦缺血、缺氧,雙手作用不均勻,導致大腦缺乏逆相調節,心臟負荷加 3. 運動不足,減少了心血管的鍛煉。 4. 消化功能的萎縮,咀嚼力下降,胃腸道細胞構成改變。5.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消極情緒的產生與發展,減少了自然壽命。即中醫所言「七情」損傷機體,「識神」侵害「元神」,而致減壽。而現代人類的平均壽命,因其時代不同、地區不一樣,因而差別很大,人類社會是不斷進步的,人口平均壽命也是不斷增長的。大量的統計資料證明,現代人的人口平均壽命已大大超過古代人。有關資料顯示,大約在兩千年以前,人類的人口平均壽命約為20歲;18世紀增長到 30歲左右;19世紀末期,也還僅僅平均為40歲上下;1980年,世界人口平均壽命已達61歲,發達國家為72歲,發展中國家為57歲:1985年,世界人口平均壽命提高到62歲,發達國家為73歲,發展中國家為58歲。冰島及日本為世界上人口平均壽命最高的國家,均為77歲。科學家預言,在本世紀末或下世紀初,將攻破癌症難關,那時候,人類的人口平均壽命將再次飛躍,世界人口平均壽命將超過80歲。全球最長壽的前10名國家依次為: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西班牙、新加坡、希臘、以色列、義大利和瑞典,這些國家的人口平均壽命都超過了78歲。中國人的平均壽命為69.98歲。全球人均壽命最短的國家是非洲地區的獅子山,1997年的平均壽命僅為36.62歲,比全球最長壽的日本人整整少40歲。總的來說,在我國的正常健康人理論上講應該能活到120左右,但由於疾病和環境污染以及不恰當的飲食等問題,一般來說,能活到八九十已經很好了。不知是否解答了你的問題。
D. 中國平均年齡多大死亡
2015年5月14日 綜合外媒報道,世界衛生組織(who)13日發布了2015年版《世界衛生統計》報告。報告指出,從總體上看,全世界人口的壽命都較以往有所增加。中國在此次報告中的人口平均壽命為:男性74歲,女性77
報告指出,目前全球人口平均壽命為71歲,其中女性73歲、男性68歲。而這一數據與1990年出生嬰兒的預期壽命相比,都各增長了6歲。
E. 為什麼有些老人到了70歲過不了幾年就去世了呢
民間曾經流傳著一種說法:“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 其實這是迷信說法,七十歲之後本來就屬於高齡,身體素質急劇下降,死亡率也就更高。
這種衰老感會在很多方面得以體現:
1、老年人的視覺聽覺開始下降,味覺變得緩慢遲鈍。
以前鍾愛的食物開始覺得無味,與此同時,他們視線模糊。眾多因素造成他們對生活的興趣直線下降。他們也清晰地感覺到自己知覺和感覺的退化,會為自己感到悲哀。
2、他們的言語開始變得細碎,並且喜歡嘮叨。
不再對新鮮事物有好奇,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衰退,在記事方面感到很吃力。因為學習能力的下降。他們拒絕學習新的事物。年輕時對生活的積極狀態不復存在。
F. 人的正常年齡是活到多少就去世了
人的正常壽命應該是多大? 現在的人們一說一個人能活到80歲,那就是長壽了,包括世界第一長壽國的平均壽命也就是在80歲左右。難道說人的壽命真的就局限在這個范圍嗎? 其實不然。中國民間有句俗話,說「73,84,閻王不叫自己去。」這種說法據資料記載,源於秦朝,可以說是一種迷信的說法,許多不明白其來歷的老人,一到這個年齡就會在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壓力,精神緊張,形掘敬畢成了弊導思維,這樣就給大腦造成了分泌有害荷爾蒙,分泌有毒的去甲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沒有病也惹病上身,說不定就真的沒熬過去這個「坎兒」。
G. 人的壽命一般是70多歲,這是為什麼呢
從古至今,人都一直在找尋更加長壽的方法。其實在小編的心目當中覺得,活到一定的年齡,對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已經看透了。人有生老病死,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沒有必要總是想著活的時間太長。其實相比較來說,現在的生活條件比古代的生活條件更適合人居住。因此現在有很多的老年人都能夠活到100歲以上,這也是一個很大的福氣。
因此,在平時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家一定是要注意的。而現如今平均的壽命在70歲,這也是通過大數據顯示的。其實也有活到100歲以上的,但普遍都是活60多歲,70多歲。根據每個人的生活習慣不一樣,還有每個人操心的事情不一樣,那麼活著的年齡也都是不一樣的。
H. 一個人正常死亡年齡是多大
130歲
I. 七十多歲去世是壽終正寢,是喜喪嗎
80歲或80歲以上去世,才可以稱為喜喪。但是70多歲是壽終正寢的,應該也可以算
J. 老人多少歲死是算喜喪啊
按歲抄數最少要七十。
《清稗類鈔》「喪祭類」載:「喜喪」,「人家之有喪,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於喜。而俗有所謂喜喪者,則以死者之福壽兼備為可喜也。」老北京人謂「喜喪」是「福壽全歸」(「全」字應作「圓滿」解)。即全福,全壽、全終。此基本條件缺一不可:
(一)全福。生前自家門內確系「螽斯衍慶」,人丁興旺,形成一大家族。本身是大家族的家長,甚至已被尊為祖者
(二)全壽。亡人滿八九十歲,甚至突破百歲大關,最低也須超過「古稀」(七十歲)之年。年紀越大、越老,越符合「喜喪」的條件。故其全稱為「老喜喪」。
(三)全終。亦稱「善終」,意為圓圓滿滿地結束了一生。民間以為,死者生前積德行善,廣做功德,臨終則不受病痛的折磨,甚至「無疾而終」,自然老死。此即被視為「喜喪」的根本條件。如果只具備上述第一、二兩項條件,但不是正常死亡的,如意外的天災人禍致死,則不能算作「老喜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