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國的退休制度從哪個朝代就開始了其制度是如何規定的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新興的地主階級就廢除了舊的世卿世祿制度,代之以新的致仕制度。到了漢代,致仕逐漸形成一整套人事行政制度。據東漢班固等編撰的《白虎通義》記載:官吏年七十,耳目不聰,腿腳不便,就得致仕;告老退休後,朝廷給其原官職俸祿三分之一,以示尊賢。
唐宋時期,退休官吏的經濟待遇有了很大提高。唐制規定,凡職事官年七十以上均應退休,或者「年歲少,形容衰老者,亦聽致仕」。
退休後,五品以上官吏(唐代官階分9品)可得厚祿。有功之臣,蒙天子恩典,亦可得全祿。京官品6品以下,外官5品以下致仕者,各有永業田可以養老。宋代致仕雖有明文規定,但官吏貪利不退者多,該退知退者少。
元規定:「集賢,翰林老臣」不致仕,即使3品以下,也可例外。如天文、歷法專家郭守敬,逾70歲申請退休,朝廷不準,86歲卒於知太史院事任上。
明清兩代,封建社會進入末期,致仕制度亦有新的變化;
1.退休年齡由七十歲提前到六十歲。明孝宗弘治4年,進一步規定:自願告退者,不分年歲,俱令致仕。
2.致仕官俸給,明初規定內外文武官致仕者,3品以上原俸,4品以下各升1等,給誥赦。清初凡大小官致仕,有世職者照品給俸;無世職者,年六十致仕,仍給半俸;未至六十致仕,不給。
3.特殊優待。明初官員凡以禮致仕者,與現任官員待遇同。
近現代退休制度於19世紀中葉在英、美國家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西方國家的退休制度主要表現為實行由政府部分自營的各種年金制度。戰後,由於政府退休金負擔日增,各國相繼改為由保險機構專營的社會保險制度。有些國家(如美國)的退休制度表現為兼有社會保險制度和年金制度。
B. 古代哪個朝代的退休待遇最好,古人退休後都做什麼
要說古代的退休待遇哪個最好,就非宋朝莫屬了。宋朝可以說是古代退休待遇最好的了,退休工資也高,生活也清閑。工資也不會因為退休了而受到影響。每個朝代退休後去做什麼都是不一樣的,比如元朝要求退休的官員去教書育人,清朝的回家養老,明朝的也大多是回家養老,朝廷還會承擔回家的路費,不會像別的朝代退休官員連回家的路費都沒有。
可見好的退休條件對國家的政治還是有一定影響的。如果有幸去古代做官,一定要去像宋朝條件這么好的呀,老年生活一定不錯。
C. 養老問題是所有人都關注的問題。古代的老年人是如何養老的呢
在先秦和古代,老年人誰不能繼續工作,在那個時候,老人呢?中國人一向尊重「孝道」這個詞。不公正是不尊重。我們都應該聽一句老話,叫做「養兒防老」原始社會末期,人們已經有了養老的意識,下一代夏商也有了養老的方法,這在《君主禮記》中有記載。
在古代,古人是如何供養老人的?他們解決了養老金問題嗎?唐宋以後,國家有什麼制度來保護官員尋找母親的政策?唐宋是中國的一個問題,人們對它的討論越來越多。宗教文化。那麼,古人是如何處理懲罰養老金結果的呢?國家有什麼制度來保障老年人的生命?古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唐代「正言政府」與「開元興盛」。
以上就是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D. 中國古代的退休制度是啥樣
中國古代的退休制度
發布日期:2014-07-29 文章來源:安陽網-安陽日報 作者:倪方六
在中國古代,退休年齡同樣是一個敏感話題,有的朝代要求寬松,有的朝代要求嚴格。古人管退休叫致仕,另有致事、致政、休致等多種說法,意思都是把手中的權力交還出來,退休回家。還有的朝代管退休叫懸車,也是年老不再使用的意思。
古代退休年齡是多少
在中國古代,退休年齡同樣是一個敏感話題,有的朝代要求寬松,有的朝代要求嚴格。古人管退休叫致仕,另有致事、致政、休致等多種說法,意思都是把手中的權力交還出來,退休回家。還有的朝代管退休叫懸車,也是年老不再使用的意思。
中國是規定退休年齡較早的國家。《禮記·曲禮(上)》中有這樣的文字:「大夫七十而致事。」這說明早在周代便規定了退休年齡。70歲退休,其實是約定俗成,到南北朝時期的南齊武帝永明七年,這一人事制度才有了法律內涵。時御史中丞沈淵表奏:「百官年老七十者,皆令致仕。」
在古代中國,退休年齡發生變化是在明朝出現的。朱元璋(明太祖)當了皇帝後,對舊的人事制度做了較大調整,其中規定了新的退休年齡。洪武十三年二月,朱元璋「命文武官員六十以上者,皆聽致仕」,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將退休年齡提前至60歲。
5年後,即洪武十八年八月,朱元璋又出人事新政,將相當於今部隊、警察系統的中下級官員的退休年齡提前至50歲。此即《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七十四)中所記:「命內外指揮、千、百戶、鎮撫,凡年五十以上者許以子孫代職。」
但朱元璋規定的退休年齡在明代200多年間並沒有一直貫徹下去,朱棣(明成祖)登基後即恢復「70歲退休」的古制。此後,有關退休年齡的制度被不斷反復修改,但明代退休年齡基本上是60歲以上。
在明代朱祐樘(明孝宗)當皇帝時,還出現了類似於今天內退的規定,即凡主動提出退休的官員,無年齡限制,即使40歲提出退休也會被批准。
古代推遲退休是什麼原因
在古代中國,提前退休與推遲退休,很多時候都是根據政務需要和具體人、具體崗位來決定的,並沒有現代的養老金不足的因素,有時甚至不允許退休,特別是高級官員,很多都死在任內。有的人即便退休了,也會被返聘或改當顧問。
南北朝時期,拓跋燾(北魏太武帝)當皇帝後,委任已107歲的羅結為「侍中、外都大官,總三十六曹事」,羅結一直干到110歲時才退休,並且在退休後仍為朝廷出謀劃策,直到120歲。
古代中國推遲退休,有些時候是由腐敗引起的。如唐代中後期,由於宦官專權,貪戀祿位,退休年齡成了橡皮筋,可大可小,只要官場里有人就能推遲退休。白居易對此十分憤慨,在其系列長詩《秦中吟》之《不致仕》中寫道:「可憐八九十,齒墜雙眸昏……」
至於提前退休,其在古代非正常退休中所佔的比例是非常小的,一般不是身體原因就是因為犯錯誤而被勒令致仕。
古人退休後的待遇如何
在古代中國,包括低級官員在內的普通公務員退休後是沒有工資可領的,只有部分高級官員和特殊人員才能領取部分退休工資,全俸則很少見,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清朝滅亡。如果退休前沒有「腐敗」,退休後吃飯都成問題。
在漢代,高級官員退休後才能領到原俸祿1/3的退休工資。《漢書·平帝紀》記載,劉衎(漢平帝)當皇帝的元始元年規定:「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三分故祿,以一與之,終其身。」自此,漢代退休工資有了固定標准。
從這條「退休令」來看,「比二千石以上」的官員都是相當於今天中央部委、省級領導的高級官員,他們退休後也只能領到在職時1/3的退休工資,而相當於今廳、局、市、縣領導的官員退休後則一分錢也沒有。
即便到了隋朝,七品(相當於今縣長)以上且有病的退休官員,才能酌情領取部分俸祿。
完善的退休制度在唐代形成,退休待遇也得到提高,但也有級別規定,相當於今副廳級的五品以上的官員退休才能領到原來工資的一半,五品以下是否拿退休工資不見下文。詩聖杜甫從工部員外郎任上退下後便無退休金,靠嚴武等一班朋友照顧,在成都還蓋了草堂。
E. 古代官員老了不做官後政府會不會發養老金
古代官員有致仕和乞骸骨這兩種退休方式。致仕一般指的就是年滿70歲或者身體確實不行了的官員,就有了退休的資格,一般都是旁人幫著提請退休。乞骸骨指的是官員們主動提出退休。這種情況也是在年紀達標和身體受不了的情況下,才會主動提出。
不管哪種方法退休,一般都是有退休金的。每個朝代退休金政策不同的。以唐宋為例:
唐朝對官員們的退休政策是比較嚴苛的,一般規定也是70歲退休,身體不好的可以提前申請退休。唐朝的官員一般情況下,是沒有退休金的!唐朝的皇帝一般會以田產的方式補貼退休官員,也就是說不直接給你錢,而是給你一定數量的田產,每年靠收租或者收成養活自己。
宋朝沒有十分嚴格的退休年齡限制,很多人都不願意退休,因為在職的時候工資實在是太高了。同等級別的官員,宋朝的工資是漢朝的10倍,也是清朝的數倍。但是宋朝的退休金的確少得可憐。比如說辛棄疾吧,他在職的時候,月工資大概有50萬左右,可是退休以後,每個月只能拿不到3萬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