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老服務 > 致仕養老制度有哪些

致仕養老制度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6-26 15:04:57

① 古代有沒有退休金制度古代人如何養老呢

在中國古代,除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國理念,更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那古代的養老制度會是什麼樣的呢?咱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

清代,康熙、乾隆兩帝憑借國家雄厚的財力、安定的社會環境,先後幾次舉行規模宏大的「千叟宴」,為「康乾盛世」添寫了一段佳話。清朝規定,兒子再窮也必須設法贍養父母,如果因貧困導致父母自縊身亡,要按照過失殺父(母) 罪被杖責100下,流放1500公里。

《詩經·大雅·既醉》雲:「孝不匱,永不爾類。」意即孝子敬老的孝意無窮無盡,勢必經常感化影響整個家庭,乃至整個民族。古代敬老、養老習俗,相沿至今,是值得發揚光大的優良傳統。

看完這些之後,您有沒有想過要穿越到古代去養老呢?

② 古代有沒有退休金制度古代人如何養老

養老,是每個人都關心的問題,同時也是每個時代都關心的問題。養老制度不是今天才產生的新鮮事物,而是從古至今伴隨著文明的進步在不斷地發展變化著。那麼古代人有“養老金”嗎?如果有,是什麼樣的?如果沒有,他們又靠什麼養老呢?

小編通過查閱古代文章典籍才發現,原來古代人的養老方法並不比現在遜色。而且古代以孝治天下,不孝兒女不僅受到社會的唾棄,同樣受到法律的制裁。那麼,他們到底是怎麼做的呢?

一、養兒防老

不用說,靠兒女孝敬養老一直是養老最根深蒂固的思想,尤其在古代農耕社會,人是最重要的勞動力,多生養孩子,不僅能老有所養,還能夠增添家中勞力,從而增加家庭收入。

清代延續明代制度,繼續開辦“養濟院”和“施棺局”。即便到了清末國家較為衰弱之際,對養老的支出也毫不吝嗇。

除了建養老院,政府也通過賞賜財物、減免稅負、授官賜爵等方式讓一部分高齡的或有特殊情況的老人(比如在戰爭中立過功勞的老人)安享晚年。授予老人官位開始於北魏。北魏孝文帝曾下詔,授予70歲以上的老人各種官位。而賜爵的做法在漢代就有了。

五、民間資本養老

古代民間資本養老主要出於公益而不是盈利。很多是富商大官通過捐獻自己的財物秀建養老院。例如在與南宋對峙的金國興中府,有位叫劉廂使的漢族人,遣散家中奴婢,拿出全部財產興建“孤老院”。

除了資源捐獻,有時皇帝也會下令強迫一部分富人捐贈。朱元璋時期就強制或引導,讓富人出錢,在全國各地建立公共墓地,使那些死後無錢買墳地的老者能夠落葉歸根。還有,養濟院和施棺局等救濟機構的運行資金,很多都是民間大戶人家和官宦貴族捐助的。

明清時期,在明清時期,各類養老機構大都是民辦的,養老資金得到了各地中產階層以上人家的大力捐贈。如施棺局,在清代,90%以上都是民辦的。

六、乞討養老

無可否認,社會和家庭都盡最大努力讓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但中國人口眾多,因為各種原因,還是有一部分老人流離漂泊,無依無靠,只能靠街頭乞討來度過餘生。

看完古代的養老制度,不禁感慨,原來他們也有這么多完善的制度,甚至有因為不贍養老人而處以死刑的法律,古人對孝文化的推從不是現代社會能夠比擬的。

③ 退而不休、掛冠自去,古代的這些致仕制度是怎樣的

古代的致仕制度由來已久,據可靠的文獻記載,早在周朝時期就已經開始施行致仕制度,《尚書》裡面就有關於致仕的記載:“大夫七十而致仕,老於鄉里,大夫為父師,士為少師。”一般來說,如果朝廷沒有特別要求的話,一般官員會在七十歲的時候退休,而關於退休後的待遇,不同朝代有不同的規定,下面就簡單介紹一下。

宋代

宋代的致仕制度較前朝要更加嚴格,一般年滿七十歲的官員朝廷會強行要求致仕,年滿七十不想致仕的官員會受到嚴厲的處罰。宋代的官員致仕一般會在原有官位的基礎之上加官一級。四品以上的文官和六品以上的武官致仕之後可以蔭補自己一到三名後輩,五品和六品文官以及七品武官可以蔭補一名後輩。宋代官員致仕拿到的退休金和前朝差不多,都是官員俸祿的一半,不過朝廷會在他們退休之後經常性發放慰問品。

④ 「養老制度」唐朝就有了,那個時候的養老制度的怎麼樣的

孝敬父母,在父母晚年的時候,以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幫助父母,愛護父母,是每個人的義務,唐代的制度就是以孝治天下的治國理念。在唐朝體弱多病到70歲的人就可以退休,會得到一定數量的田地用來養老,讓他們晚年生活變得比較好一點。 在唐朝每個人都非常的尊敬老人,愛護老人。

每次到了秋天,或者是重大節日的時候就會舉行養老活動,就連皇帝也會親自的參加,可見分量極其重要,如果遇上一些比較吉利的事情,會給天下的老人一些獎勵,而且頒布不得一些關於養老的條例,非常的全,也非常的多,而且也非常照顧老年人精神上的照顧,會給老年人一些精神上的獎勵。

⑤ 先秦和秦代的養老制度,通過哪些事情能看出來

衰老是每一個生命都需要面對的事情,如同生老病死,沒有哪一個人類不在這裡面轉,中國自古以來就不缺乏尋仙問道求永生的人。行走在這條大路上的人,有的是富貴逼人、權勢滔天者,而那些平民百姓往往從未思考過這一問題,因為對於他們來說,好好活著都是件很困難的事。所有人都有老去的一天,都有面對自己孱弱無力、步履艱難的一天。自古以來的中國人就塑造出一副理想掛毯,孔子在《禮記·禮運篇》中這么說道:「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即所謂天下大同,步入大同社會,這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傳統中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

⑥ 中國古代致仕制度發展的歷程

致仕制度,就是古代官員的退休制度。

源於周代,漢以後形成制度。

古代官員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還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稱,蓋指官員辭職歸家。

1、西周時期,周天予以下的卿大夫、士和其他職官,都是按照宗法血緣關系確定職位高低的。他們的職位一經確立,便世代相承,父死子繼。這就是史書上所說的「世官世祿制度」

2、春秋戰國以來,隨著奴隸制的瓦解,封建制的確立,作為上層建築的政治制度,相應地發生了變化,原有的世官制度也逐漸為官僚制度所取代。

社會經濟的發展,出現了封建生產關系的萌芽。新興地主階級通過變法改革,發展了封建生產關系,確立了封建制,廢除了世官世祿制,開始實行官僚制。並建立了從任免、考核到致仕的一套管理制度。這一時期的文獻關於致仕的記載很多:《左傳》襄公七年:「冬十月,晉韓獻子告老」,就是因年老而請求退休。

當時各國為了擴大自己的實力,以利於在與其他諸侯國的爭戰中取勝,需要提高行政效率,加之世官制本身的弊病,以及新興地主階級為爭取政治地位,反對舊貴壟斷仕途,因此,告老致仕制度為各國所重視,而且相繼實施,在我國古代政治制度史上開創了一個新局面,並對後世封建社會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3、致仕,作為行政立法的一項重要內容並形成一套制度,大約是在漢代。這時,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進一步發展,官僚機構隨之擴大,為使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官僚機構發揮統治效能,需要建立一套官吏管理制度,包括官吏的培養,選舉,任用、考核,獎懲、告老致仕等制度。

《漢書》記載,景帝時對職位較高的官員,年老時是以特恩致仕。例如「萬石君以上大夫祿歸老於家,以歲時為朝臣」。

武帝時,以周仁為先帝重臣,「乃病免,以二千石祿歸老」。御史大夫張毆,「老篤,請免,天子亦寵以上大夫祿,歸老於家」。

至漢平帝時,詔令「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參分故祿,以一與之,終其身」。

這是從制度上明確規定致仕條件和待遇的最早記載。不過也只限於比二千石以上高級官吏致仕,方可帶原俸三分之一養老,比二千石以下的官吏致仕還鄉,並不享受任何優待。

漢代官吏致仕年齡規定為70歲。《禮記·曲禮上》雲:「大夫七十而致事」。為什麼劃定為70歲呢?東漢班固等編撰的《白虎通義》解釋說:「七十陽道極,耳目不聰明,趾跨之屬是以退之」。意思是男子到七十歲便已衰老,耳聾眼花,行動不便,應該告老退休。

4、漢代以後,歷代王朝大抵皆以70歲為致仕年齡。

南朝齊明帝時,「百官年登七十皆令致仕」。

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詔:凡朝官「已滿七十,方求更敘者,吏部可依令不奏」。「可給本官半祿,以終其身」。

唐令規定,諸職事官70聽致仕。

但依官品等級的不同,對申請致仕的程序做了不同的規定,即五品以上官吏(據《唐書》記載,文官包括三師、三公、宰相、六部尚書、侍郎、九寺卿、少卿以及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和五監的正副監等高級職官。武官包括上將軍、大將軍、將軍等高級將領。地方官包括都督府的都督、長史、司馬、州刺史、長史等高級地方官。)請求致仕,須直接奏請皇帝批准。

六品以下官吏則徑向尚書省申請,批准後由尚書奏聞皇帝即可。這一規定反映了唐王朝對高級官吏的重視(因為他們在政權中作用較大,故採取慎重態度)。

宋、元、明、清亦皆以70歲致仕,惟在洪武十三年二月。曾詔令「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聽致仕」。對致仕年齡開始放寬。這年正月,左丞相胡惟庸為以謀反罪處死,株連者達一萬五千餘人,遂有罷中書省廢丞相,更定六部官秩,改大都督府為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之舉。朱元璋建立了極端君主專制的統治,放寬文武官吏致仕年齡,是緩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和減少對集權統治離心力量的一項權宜措施。洪武二十六年以後則規定為70歲方准致仕。

清代,隨著皇權的加強,官員致仕「皆出自特恩,不具載」。從實際情況來看,致仕年齡大約在60歲以上。康熙五年詔諭:「年老解任官員,其歷任幾年及效力情由,俱著明白開列,應否給與半俸,請旨具奏」。可見,清代官員致仕,皆由皇帝裁決。

5、歷代致仕一般先由到達年齡的官吏本人提出請求,所謂「乞骸骨」,經皇帝批准方能離任。表示「君不使自去者,尊賢者也」。據說這是按照禮法關於「大夫七十而致仕」的規定。

但是明清兩朝在對官吏定期(一般為三年)考察中,則把致仕作為內容之一,往往是對年邁、病疾、無能而又不自請休致者採用,由上級主管長吏提出,令其致仕。清代則專稱「勒令致仕」。

自魏晉以來對一些德望素著和對國家建有功勛的大臣(國家需要),可不令致仕,以示優崇。


6、我國古代官吏致仕以後,一般都享有優厚待遇,同時隨著封建王朝的政治需要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待遇也有所提高,而且名目繁多。總的說來可分政治和經濟兩個方面。


7、詳細內容太多,請參見:

網路文庫--教育專區--高等教育--歷史學--中國古代的致仕制度網頁鏈接

⑦ 中國古代官員退休後有何待遇

明朝起,將退休年齡提前了十年以上,只要年滿六十歲,就鼓勵退休。如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詔令「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聽致仕」。弘治四年(1491年),明孝宗朱佑樘又詔「自願告退官員,不分年歲,俱令致仕」。明代的開國功臣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平定天下後,於洪武四年,未滿60歲時就告老還鄉。中央官員退休後享受半俸,一般情況下不給退休官員發退休金,家裡實在太窮的話,根據個人申請,「有司月給米二石,終其身」。 清朝官員退休年齡也為六十歲,如果沒有年滿六十歲而因病提前退休是沒有俸祿的,而滿六十歲又有世職的可以拿半俸,但對那些有特殊功績的官員,如打仗負傷者,則全數發給。 對於中國古代的普通老百姓來說,養老制度是以家庭養老為主,一家之內,晚輩負有不可推脫的養老義務,而國家也有相應的政策法規,主要是減免老人及其子孫的賦稅(向國家繳納一定的錢物)和徭役(為國家提供一定期限的無償勞動)。國家甚至還通過授官賜爵、賞賜財物以確保老人安享晚年。

⑧ 據材料概括宋朝尊老養老的舉措

兩宋時期是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高峰時期,對於老人們的晚年生活,趙宋王朝也給予了較高的關注,並積累了一系列史料。例如《宋史》、《宋會要輯稿》、《續資治通鑒長編》等,在這些文獻中,大量記載了兩宋時期的養老的法律、政策、制度狀況。1、致仕(退休)制度。一是年七十以上;二是年雖不及七十但體弱多病;三是在職期間政績不佳。凡到之一條件的,都允許他們退休。「應曾任文武職事官恩許致仕者,並給半俸,以他物充,於所在州縣支給」。景祐三年,朝廷規定:凡文武臣僚年滿七十者,並令申請致仕,給本官全俸。——可見朝廷對退休官員的優待。
2、恩蔭制度。一定品級官員退休,朝廷允許他們舉薦定量的子侄為官,也就是所謂的「恩蔭」制度。—— 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朝廷的敬老態度。
3、救濟制度。對老人的社會優待,對孤貧老人的社會救濟。朝廷為救助老人建立了如福田院、居養院等官方養老機構,制定了優老措施。特別是對於老弱、孤貧的救濟,從法律上予以保障他們的生存權。定期賜物,也是救濟制度的一種重要形式。如賜予財帛、減免稅賦等。「北宋中期以後,推行已久的高年賜物政策逐漸被有組織地賑濟老疾活動所取代。與前期賜物主要局限於八十歲以上老人相比,政府賑濟的對象是六十歲以上的貧老(年齡最低界限曾降至五十歲),無論是賑濟范圍還是實際效果都較前期明顯不同」。在遭遇災荒時,宋王朝採取了一系列救濟措施,並且優先考慮老疾這樣的弱勢群體。
4、忠孝文化。旌表孝德孝行,通過制訂縝密完備的法律條文遏制、打擊各種不孝犯罪以及在官場人事制度中以孝悌品行舉人選官、黜陟遷轉官吏等等,形成了宋代民間社會講孝行孝的濃厚氣氛。在孝觀念作用下,老人的生存狀況自然改善。
註:以上是查多方有關研究資料概括整理出來的。

⑨ 兩漢時期官員的致仕制度:承先秦,啟隋唐,都是怎樣的

眾所周知,現在正常情況下,只要滿足“男子滿60周歲,女子滿50周歲,參加工作時間滿10年”(或是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5周歲,參加革命工作年限滿十年的)這個條件的就可以申請退休。退休後,人們不用再工作,就可依法享受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合法權益。可以說,現如今的退休制度已經是很完善了,它不限身份,不限性別,只要滿足年齡、工作時間的要求,任何人就都可以申請退休。

但是你們知道嗎?在古代,也有類似於現在的退休制度,那就是形成於漢朝的致仕制度(不過需注意古代的“致仕”與現代的退休是不一樣的,最大的不同在於“致仕”只適用於官員,平民百姓是不適用的,簡而意賅的說古代只有官員才有退休的資格,其餘工商農等行業的平民百姓都是沒有這個資格的)。

“致仕”一詞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春秋公羊傳》載:“退而致仕”,東漢經學家何休在這里註解到“致仕,還祿於君”,可見,致仕的最初意思就是將權力交還於君主的意思。而與此同時,同樣在先秦時期,先秦就有官員在70後致仕的規矩,《禮記.曲禮上》載:“大夫七十而致仕”,東漢經學大師鄭玄在此註解到“致其所掌之事於君而告老”,就是大臣將權力交還君主,然後告老還鄉。

而對於地方官員或者是致仕回老家的中低級官員,他們去世後,皇帝一般會“遣使視喪”,就是派使者代替皇帝前往喪禮進行弔唁,亦或是下詔書褒揚、贈印綬,如西漢宣帝時期右扶風尹翁歸去世後,宣帝下詔“朕夙興夜寐,以求賢為右,不異親疏近遠,務在安民而已。扶風翁歸廉平鄉正,治民異等,早夭不遂,不得終其功業,朕甚憐之”,以此褒獎尹翁歸生前的功績。

總得說,從漢朝給予致仕官員的經濟待遇、政治待遇、喪葬待遇來看,漢朝對於致仕官員還是比較重視的。此時漢朝的致仕官員雖然沒有了世襲的采邑和封地,但是朝廷給予他們的養老俸祿,物品、金錢賞賜,再加上他們為官期間的積蓄,已經足以讓他們衣食無憂的度過餘生。同時朝廷在給予他們豐厚的經濟待遇的同時,還給予了他們較高的政治待遇,如可以指定一定嫡系子弟入朝為官等,可謂是給足了面子。

當然此時的漢朝在致仕制度上並不是很完善,漢時多數對於致仕官員的禮遇都只是針對二千石以上的,而對於二千石以下的卻沒有太多的禮遇。

⑩ 古代官員「退休」之後都是怎麼養老的怎樣才能告老還鄉

看古裝劇,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個詞——「告老還鄉」。

古代的官員老了,都能「告老還鄉」?那可不一定。

更進一步說,「告老還鄉」就等於可以頤養天年嗎?那也不一定,而且可能凶多吉少。

而對於京城的皇帝來說,最怕的是一些致仕的官員,利用自己舊有的關系網路和朝廷給予的權勢,以另一種心態繼續發揮「余熱」,對地方政務施加影響、徇私舞弊,擾亂朝廷的統治秩序。

於是,針對已經致仕官員的監管措施,也就愈加嚴密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一是規定致仕官員回鄉後,必須到地方官府登記備案,名義上是方便慰問,實際上是便於地方對其進行監管。

二是要求地方官府對致仕的官員嚴加管理,他們平時的書信往來、交友情況,都要被記錄在案,而如其有違法行為,更要及時上奏朝廷加以處置。

三是朝廷特使們的「特殊關懷」。如果朝廷擔心致仕官員與地方勾結,不能讓真實情況上達天聽,還會派出特使進行監督巡查。

如明初時期,吏部尚書吳琳退休後,朱元璋專門派使者到其家鄉暗訪。在聽說吳琳沒有一點架子,甚至被田間老農直呼其名後,朱元璋這才如釋重負,嘉獎吳琳的優良品行。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我們可以看到,在封建時代,致仕官員雖然身已退,但他們仍然要活在君王的意志之下。

閱讀全文

與致仕養老制度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什麼是城鄉養老保險交多少年 瀏覽:359
4月份的養老金什麼時候發 瀏覽:347
養生堂肉怎麼吃 瀏覽:295
紅十字會在重陽節上的講話 瀏覽:154
醫院體檢哪些免費 瀏覽:125
養老保險內容包括哪些 瀏覽:599
2016年90歲什麼屬相 瀏覽:335
西藏長壽果籽 瀏覽:408
老人手指甲邊緣開裂是什麼原因 瀏覽:826
養老險還有什麼險種 瀏覽:413
80歲腦梗病人血壓范圍 瀏覽:301
老人一熱身上就癢怎麼辦 瀏覽:925
太原個人去哪裡繳納養老金 瀏覽:507
養老金實現十三連漲 瀏覽:740
父母不會溝通女兒怎麼辦 瀏覽:400
重慶落實養老機構安全 瀏覽:417
老年人棋牌類比賽活動 瀏覽:915
人家說怎麼養老怎麼回 瀏覽:78
老人便血該怎麼辦 瀏覽:132
退休工人2016一月份工資發放時間 瀏覽: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