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心灵涤荡,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
而今,我国已步入老龄化 社会 ,这是不争的事实,面临着老年人如何养老的老生常谈问题。当然我们国家也很正视眼前的现实,正在设法制定、完善相关养老政策、措施。
而今,我们的 社会 飞速发展,生活节奏快捷高效,中生一代因此而"累″得气喘吁吁。"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要工作"的现实,让他们顾此失彼,正提前透支着自己的精力和 健康 ,长此以往,将非常危险。
说实话,将老人送入养老院,当前有相当一部分人还不能接受这个观点,因为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禁锢着我们的思维,"养儿防老",赡养老人是儿孙辈天经地义的事情,都普遍认为将老人送入养老院就是对老人不尊,就是儿孙不孝,将为旁人所不齿。
因此,将老人养入养老院,儿孙辈心有不安,老年人心有不爽,所以老年人在养老院会抑郁,就在所难免。
(一)、儿孙不孝,不敬老、赡老,是老人心中的痛。
其实,老年人也应该体恤一下自己的儿孙,为了生活,为了家庭,他们没日没夜,争分夺秒,可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总有顾此失彼的时候,总不能因生活艰辛的逼迫,出现"白花人送黑发人"的情况吧!
(二)、担忧养老院的生活质量、护理水平会不尽人意。
对于此,其实老人们也不必过于担心,目前政府也非常重视这个问题,也在狠抓质量和管理。人心都是肉长的,大家都有父母,也都已为人父母或即将为人父母,将心比心,养老院的工作人员是不会亏待老人的,会尽心尽力照料的。
况且,老年人最怕孤单寂寞,而养老院人多伴多,能相互交流互动,互相关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充分调动老人语言神经、运动神经,对老人的心胸调养有很大的帮助,能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能减缓老人的痴呆衰老,真可谓一举多得!
老年人充分认识到了小辈的难处,充分了解了养老院的状况和管理,充分放下心中的封建传统思想,加上有养老院完善的管理、上乘的生活质量,再加上政府的监管机制作坚强的后盾,相信,老年人在养老院是不会抑郁的,相反应该更开心、更温馨!
当然,不排除"一粒老鼠屎打烂一锅汤″的现象出现,而让老人伤心,让小辈寒心,但这毕竟是个别,加之国家在这方面会出台更多、更完善的监管制度、措施,况且这种养老模式必将成为大势所趋。
因此,老人也好,小辈也罢,大可不必为此作过多的担忧和苦恼。
最后,祝天下老人
都能安享晚年!
都能 健康 长寿!
都能幸福快乐!
我是心灵涤荡,观点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老年人抑郁,不一定是在养老院发生的,抑郁不分年令,不分地点。
养老院里聚集了大量的老年人,如果自己会调整心态,多交朋友,积极投入到各种活动中去,应该是不会抑郁的。
有个别老年人,可能因为儿女很少来看望,会产生很大的失落感,认为自己被儿女遗弃了,所以导致抑郁。
如果因为工作繁忙不得不把老人送到养老院,平时要多抽时间去看望,嘘寒问暖,陪着说说话什么的。让他们知道,儿女还是随时想着自己的,自己并没有被遗弃。这样,他们也会理解你们的无奈,安心在养老院生活。
是的,老人进养老后都陌生的面容,老人心里会很不好受,想儿女的时候就会流泪,想孙子孙女时也会伤心,不想和养老院的人交往,因对这些人群不了解,儿女们忙看望老人不及时,老人慢慢会抑郁,做儿女的送老人进养老院之前,各方面都要想到,应该想到后果的严重性,你们送老人进养老院,费用也很贵,钱也不少花,为什么?不能给老人请个护工在家养老,去养老院活受罪,花钱买罪受,都站在老人的角度想想,如果儿女们孝顺谁都不舍得把老人送敬老院,图心静,确实老人也不想去老院,困为老人舍不得生活活了一辈子的家,在这个家里老人养大了她的儿女,老人也想不到,儿女们把她送进了养老院,老人的伤心,痛苦只有老人自己知道,我是多么希望天下儿女孝敬自己父母多尽尽孝,工作忙顾不上照顾老人,可以到劳务市场正规部门请个心地善良的护工在门家护理老人,让老人以食无忧开心幸福快乐度过晩年。供参考。
在没有办法的前提下进老人院,有家的有孝顺儿女的都会把长辈留在家里伺候!反哺之恩!
一定会的。否则为什么大多数老年人都不愿意去养老院!
养老院与抑郁没有必然性。
老年人在养老院会不会抑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一:养老院的档次(环境、设施、文化 娱乐 、护工的素质)
二:老年人的身体是否 健康 、生活能否自理、心态是否平和、性格是否开朗、有没有业余爱好等等。
三:子女是否孝顺,是否会定期去看望老人。
四:逢年过节会不会把老人接回家团聚。
五:是老人主动要求去的,还是因为子女没有时间精力照顾送去的。
如果以上几条都满足的话,老年人应该不会抑郁!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选择入住养老院。有人会问老年人在养老院会抑郁吗?我觉得不会。
因为:老年人在养老院中,他们可以和其他的老年人一起聊天,聊一些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感兴趣的话题,并且由于年龄的相近,老人们往往可以更好的相互理解对方的想法。在空闲的时候,老人们可以相约一起去进行户外运动,松松筋骨,让自己的身体保持活力,不用像在儿女家中一样只可以一天到晚的看着电视或者睡觉。在这里老人们的生活 娱乐 很多,他们还可以进行我国的“国粹”运动——打麻将,并且打麻将还可以帮助老人们活动大脑,预防老年痴呆,这在子女们的家中可没有这么多的麻将搭子。住进养老院以后,子女们可以常常来看望老人们,和老人说一说自己最近的生活情况,或者说说生活中好笑的段子来都老人们开心。
二来就是可以过上集体生活,避免老人产生孤独感。因为很多年轻人工作压力很大,经常没有时间陪伴家里的老人,他们就会经常感到孤独和失望。如果去到养老院,有很多同伴跟自己一起生活,也有护工和他们说话,相对来说,会让老人觉得更加热闹。还有就是在养老院住可以让老人真正地放松自己,不用再为家务活而劳累。因为在家里,老人总是需要帮忙分担一些家务活,长期以来,身体就得不到放松,也会产生不良后果。尤其是年纪大了,更加需要休息和照顾。
看自己年龄性格以及子女、护工以及周围的老龄朋友的态度。
老年抑郁症,发病率不低。中国人的传统是宁肯在家终老,都不愿意送老人到养老院。
如果老人生活能自理,思维清楚,心态也比较平和,体谅子女,那到养老院后子女经常来看望、护工也比较负责任,跟周围的老年朋友多交些伴儿,其实是挺好的。
就怕是反过来的这种老人,他们到养老院后就会很失落、抱怨,久而久之就可能产生老年抑郁症。
希望家庭、 社会 对老年人更多一些关爱。[玫瑰][玫瑰]
❷ 请你谈一下对养老院老年人心理特点的理解,并针对养老院老年人的身心特点为其制作一日生活计划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都是喜欢热闹的,就和小朋友是一样的。
❸ 养老院的老人过得开心吗
我觉得应该是不开心的,毕竟和自己的子女不在一起,感觉自己很多余。
要送养老院自己家庭条件较好,老人自己也有退休金,并且老人在家没有老伴聊天说话,每天比较沉闷。可以选择一个医疗设施,吃住条件都比较好的养老院。老人住进去可以和其他老年朋友跳跳舞、唱唱歌,散散步,可以有助于老人保持好心情。但作为子女的我们一定要时常去看望老人,不要让老人有被抛弃的感觉,让老人感到自己是重要的。
不送养老院自己家庭条件不好,并且老人是很要强的人,感觉被送到养老院很没有面子。送到养老院老人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
我一向很讨厌用中国的儒家文化来捆绑别人,我不会送我的父母去养老院,无论从我所居住的城市的客观原因看,还是从主观因素考虑,我都不会,我就是发自内心的爱他们,要亲自照顾他们,所以不会,至于一部分人说养老院设施有多好多好,我想说你实地考察过了吗,你有客观考虑过吗,一个普通家庭负担得起,每月几万的费用吗?再来说说你送父母去养老院的初衷,你说因为父母在家不快乐?送养老院就会快乐?这是你解决的方式?
❹ 为什么养老院很多老人都面无表情
因为在养老院的很多老人都有一种心如死灰似的心态。
在中国老人的观念里,总觉得养老院不是什么好去处,能在家里就在家里,所以被送到养老院去,很多老人都有一种被子女抛弃的感觉。当然事实并不是这样,也许是子女实在忙碌,没有空照顾老人,但是在老人心里总会有这样的感觉。
总而言之,养老院对于老人来说真的不是个好的选择,虽然方便了子女,但是老人也会不开心。
❺ 现在越来越多的老人去敬老院,这是为什么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主动要求去养老院。与一开始的不愿意,形成了相反的状态。其实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有很多理由,比如说不给儿女添麻烦、同龄人有话题、养老机构的成熟等。从这些方面来说,去养老院要比在子女家好很多。
当然,这仅仅限于部分情况,毕竟养老院不会纯粹的福利机构,老人入住是要花钱的。一些高级私立养老院,每个月可能要花掉上万块,普通的公立养老院也要大几百或者上千。更适合有退休金,又不想给儿女添麻烦的老人。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国家的养老机构越来越成熟,在生活上完全是有保障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结合其他因素,去养老院不是受苦而是“享福”。其实只要我们仔细关注老人,就会发现他们特别逞强,哪怕孩子孝顺,也不想承认自己老去,在家里被照顾。
我身边有很多人都是如此,家里老人主动提出去养老院,孩子们也并非是不孝顺,每周休息去探望一次,老人也感觉开心。孝顺不一定是照顾好父母,让他们觉得有存在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❻ 很多老人去了养老院才知道:养老院其实和想象的不一样,你怎么看
我姐姐的婆婆,80多岁高龄,因为脑梗生活不能自理,公公去世的早,姐姐和姐夫又都上班,无人照顾,就和姐夫商量把婆婆送养老院去。
最后在咨询了多家养老院后,选择了一家条件比较好的养老院,价格是每个月5300多元,这在我们当地属于比较高档的养老院,目的就是让婆婆在这里生活的比较好。
总结下来:
我觉得如果家庭条件允许还是请一个住家保姆比较合适,从许多个例来看,请保姆要比送养老院对老人来说要好许多,一对一的服务好过养老院那种乱哄哄的找不到人的服务。
当然请保姆,最好身边有人陪伴,这样也不怕保姆虐待老人,如果身边无法有人,那就至少悄悄安装一个摄像头监控她,因为现在无良保姆也很多。
❼ 养老院中老人的心理问题
养老院中老人的心理问题
“有几个老太太有点糊涂,得让着她们,她们才能赢几把!” 80岁的张稳坐在屋头的阴凉地里,就着一张小桌子与三位老人一起打“跑得快”。
他是老年公寓的一位普通老人,每天6点左右起床,然后逗逗小狗,再去菜地里数数自己种的白菜,早饭后或者午饭后跟一帮“志同道合”的老人们玩牌。
不过,老爷子念念不忘当初和儿子打的那场拆迁款官司。“人年纪越大,心就越小。等变老了,脾气性格都跟小孩子一样,得好好哄着。”嘉德老年公寓法人王岩在经营了5年养老院后,觉得开养老院跟幼儿园没什么两样。
随着子女外出工作成为常态,以及住房等生活负担的增加、“421”家庭的增多,将老人送到养老院已经成为一些家庭的选择。
在目前情况下,人们为老人挑选养老院的因素包括:可以为老人提供良好的住宿、饮食条件,有经过培训的专业陪护、服务人员,足够的医疗支持等等。
然而,赡养并不仅包括良好的硬件条件。对于这些步入人生最后阶段的老人来讲,他们的黄昏更为特殊和敏感。
“周五病”
“哎呦,疼啊!我这浑身都疼,腰疼、背疼、大腿也疼,我得上医院!”护工将韩淑琴一推进养老院的办公室,她就开始大声喊疼。
轮椅上的韩淑琴今年70多岁,脑血栓后遗症让她再也无法下地。虽然嘴里大声喊着疼,但老人厚厚的老花镜片下,不停转动的眼睛里不时还会透出一丝“狡黠”。
韩淑琴家里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儿子都是司机,女儿做护士,有两个孙子还在读书。因为子女们无暇照顾老人,将她送到了嘉德老年公寓。
“到周五了,是该疼了,一见到儿子就好了!”坐在办公室里的郭俊笑着悄悄对本刊记者说。其实,老人平时身体还不错,但每到周五这天,她就害怕子女们因为各种原因不来看她。所以,她总是以身上疼为理由让孩子们带她去医院检查。这样,她就可以和家人待在一起。
“人老了心也越来越小,逐渐回归到跟孩子一样。如果想要孩子们陪着了,他们就会耍一点点小聪明。”郭俊是嘉德老年公寓的专职大夫,今年已经58岁,退休前曾在云南一家医院担任心外科副主任医师。作为嘉德老年公寓的专职医师,他的日常工作不仅包括老人们身体诊疗,还要对老人进行心理帮助和护理。
郭俊举例说,老人只是牙周炎出点血,快到周末时也会打电话跟孩子讲吐血了,“孩子听见后,立马赶来探望。”
“有时候,都住在养老院的老两口之间也会制造一些小摩擦,希望引起子女们的注意,”北京协和医院心理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洪霞说,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称为躯体化症状:就是像小孩子一样,老人也会通过身体的方式表达自己想要的内容,以引起周围人的注意。
如果平时和家人一起居住,老人们也会有类似情况。但养老院的生活使他们表现得更为明显。
它反映了一个突出问题:老人们即使接受养老院的生活,仍不会把这里当做自己的家,他们还是需要和家人在一起。所以,把老人送到老家的养老院寄养,自己在另外一个城市工作,并非很好的选择。
一直以来,在可以得到更好的看护以外,人们都认为老人们在养老院可以和很多同龄人在一起,不会太寂寞。但养老院的陪护人员仍然要面对老人们新的心理问题。
退休后遗症
下午3点多,77岁的王淑兴没有和其他老人一起玩牌或者喂狗,而是一个人径直走到老年公寓大门前,双手紧紧攀住门锁,嘴里念叨着“下班了,下班了”。她要打开门出去找老伴、找孙子。
“她已经糊涂了,经常念叨上下班的.事情。”王岩说,王淑兴患有老年痴呆,老伴过世后一个人住进养老院。她每天除了念叨着要下班,就念叨当年上班时的事情。
“其实退休对人的影响特别大。之前在位时权势在身,退休后突然安静下来,很多人很长时间都无法适应过来,”郭俊说,养老院里有个老人退休前是通州一家中学的校长,同样患有老年痴呆症,见面一开口就说开会。如果不答应,老人就会闹脾气。
为了满足老人的愿望,王岩还经常向他“汇报”养老院发展的事情,“老人就特别高兴,每次都会很认真地听,听完后总是说:这个问题我要考虑考虑。”
其实对于普通人来讲,个人生活能力、工作能力的下降也会导致明显的失落感。特别在进入养老院初期,很多人都会觉得到这里就是对社会没有作用了。
遇到周末,许多子女到养老院探望老人或者将老人接回家时,子女没有出现的老人就会非常失落。王岩说,这时养老院往往安排聚餐或者组织文艺活动,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老人们一般都很敏感。王岩举例说,比如有的老人睡觉时打呼噜,即使很轻,同屋老人第二天肯定闹脾气。再比如,听见有人咳嗽,有些老人就怀疑会不会有传染病,“我们还得给他们解释这是什么类型的咳嗽,讲咳嗽的医学常识,告诉他们普通支气管炎比较容易治疗,也不会传染。”
还有位老人得知孙子要出国后非常不开心,甚至拒绝跟周围的人讲话。王岩安排老人通过视频聊天跟孙子说话,老人的情绪才逐渐稳定下来。“现在他们家有哪些人、做什么工作、发生过什么事情,他都掌握得一清二楚。”
“我永远都不能原谅他”
其实无论如何,老人们都无法脱离与家庭的关系,甚至体现在他们对子女的怨恨上。
8月14号是张稳80岁生日。身高有一米八的老爷子虽然年已八旬,但看起来非常健壮。他已经习惯在夏天里光着膀子,肩膀头搭着一条毛巾,说会儿话就抓起毛巾擦擦脸上的汗水。
张稳在嘉德老年公寓已经度过了4年时光。他16岁就当了八路军。解放后从部队转业学习修车,1990年以44年工龄从北京建工集团退休。
老人有过两次婚姻。第一次离婚后,由他抚养儿子,再婚后又生了个女儿。他在朝阳区有两处平房,后来拆迁时有108万元补偿。本来他准备将这些钱平分给儿子和女儿,没想到儿子将他诉至法院,独自获得这笔补偿款。
“我永远都不能原谅他!”一提这件事,老人就满脸愤怒,拐棍连续戳地,白色的胡须和眉毛随着呼吸不停地翕动。
张稳说,现在他只有女儿一个亲人了,女儿、女婿时常带着5岁的外孙女来看他,这些都让他觉得幸福。没事打打扑克,带领大伙高声唱《大海航行靠舵手》,“只要不想起儿子”,这些有规律的作息和生活都让他觉得十分开心。
“中国人并不喜欢恨这个感受。”洪霞说,老年人对子女仍然有无法释怀的恨意并不多见,“人老了以后更多地愿意为儿女牺牲。但老人的心理需求最基本的就是亲情等等。如果这些最基本的都得不到满足的时候,让他们原谅什么事情就特别困难。”
所以,在养老院为老人提供了很好的物质条件以外,心理赡养仍然是子女们无法避免的问题。
;❽ 为什么进养老院的老人一个个都这么沉默 不讲几句话
养老院是什么?是一个等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物理上的照顾。精神层面是空虚的,没有儿女管,心理寂寞才是最大的原因。
❾ 为何越来越多的老人选择去养老院
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人的思想也越来越开放了,以前很多老人会认为去养老院是因为自己的儿女抛弃自己,或者片面地认为去到养老院会被员工虐待。现在有了相关部分的监督和大众的监督,很多养老院都已经进行了整改,很多护工都接受过专业的培训。所以虐待老人这类事情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了。
还有就是在养老院住可以让老人真正地放松自己,不用再为家务活而劳累。因为在家里,老人总是需要帮忙分担一些家务活,长期以来,身体就得不到放松,也会产生不良后果。尤其是年纪大了,更加需要休息和照顾。
其实现在住养老院真的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不用给儿女增添麻烦,自己也过得舒适。
❿ 老年人在养老院会抑郁吗
这个不一定,要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而定。有些老人家是自愿去养老院的,那就不会抑郁,他反而会在里面过得很开心很滋润。
但是有些老人家是被家人强迫送过去的,他自己心理始终认为是儿女都不要他了,嫌弃他麻烦,时间久了如果没有得到开导,就会变得抑郁。
我的外婆走了之后,外公就主动要求去养老院里住。在办丧礼的时候,他就已经像亲戚朋友透露出了这个想法。当时村里的老人家都劝他不要,去儿女家住好过去养老院。
在我的印象里,每次我陪同妈妈去养老院看望外公,他都是笑呵呵的。院长也经常跟我们说,外公的心态很好,他还会帮忙开解其他的老人家。
有些老人家刚来一段时间,经常说想家,外公就会主动找他们聊天,帮忙开导他们。在养老院里也有很多的活动,外公都会积极参加。在最后的那段时间,他在院里过得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