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老保险 > 200亿养老金

200亿养老金

发布时间:2022-07-13 13:53:01

⑴ 社会大环境下的中国养老政策的变化

中国养老政策随着社会发展,1985年为“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1995年“只生一个好,政府帮养老”,2005年“养老不能靠政府!”,2012年“推迟退休好,自己来养老”。到现在养老金入市都靠投资来养老。
1981第五届人大第十七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决定,成立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作为国务院常设机构,负责全国的计划生育工作,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定“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面对社会对独生子女养老问题的质疑,1985年政府提出“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并很快得到具体落实,政府颁布通知向独生子女家庭60岁以上老人每人发一定的补助来解决养老问题,虽然这是一项养老政策,但我认为,这时的养老政策依然是计划生育政策的辅助,其主要目的依然是鼓励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当中,“养儿防老”原本根深蒂固,但在计划生育实施的大背景下人们选择了相信政府所宣传的“政府来养老”。
1995年政府提出“只生一个好,政府帮养老”从“来养老”到“帮养老”两句话的区别体现在了一个“帮”字上,这个字的变化也反映了政府对养老责任的重新界定。紧接着,1996年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中国的养老保障主要依靠家庭、企业和基层行政,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养老保障的义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副所长何平在2001年出版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研究报告》中指出个人养老金的来源主要有四个:个人缴纳、雇主补贴、基金运营收入和政府负担。这时的养老政策依旧是一种承诺,同样是在积极参与计划生育的前提下,政府承诺会对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给予帮助,社会对这种方式依旧持认可态度。
2005年政府提出“养老不能靠政府” 事实上由于国家财政的支持,社会养老保障的待遇也在逐年提高。从2005年开始,平均年增长率达到10%以上。自90年代末以来,企业平均离退休费一直在不断增长。1998年到2008年,企业离退休费从413元增长到1121元。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时养老问题依旧突出,我认为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未富先老”的特点,仅靠政府买社会保险,远远不能为民众提供足够的保障。事实上我国的人口问题注定养老不可能全由政府负担,如果全部由政府包揽势必会造成巨大的财政负担,并拖垮政府,所以政府一再强调公民的养老是由国家、工作单位以及个人共同分担也让政府在养老问题上的责任逐步减轻。但另一方面,社会依然存在这么一群人,他们并没有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来,属于贫困人群,他们的养老责任也确实需要政府的承担,因为保障全体公民的基本生活是政府应尽的最基本责任。即便养老的方式和责任发生转变,社会对年轻时缴纳社保并努力工作用于退休时养老的方式依旧持认可的态度,并且随着农村的加入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也逐步的增大。
2012年政府提出“推迟退休好,自己来养老”,近几年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不断宣传下,推迟退休年龄已是一种必然趋势,就延迟退休的原因分析我想有两大方面,一、人口结构不合理、我国老龄化问题严重。,据资料显示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由1.26亿增长到1.5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0.2%提高到11.6%,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人口老龄化年均增长率高达3.2%,约为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预计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人,占总人口的17.17%。二、养老金缺口呈上升趋势。截至2010年底,中国养老金个人账户记账额1.9万亿元,其中做实账户仅2039亿元,由此导致了1 .7万亿元的缺口。其主要原因是历史原因,养老金“空账”中,国有企业的欠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1996年之前,国有企业都未曾给职工缴纳社保,社保制度改革后,这些人员的社保“视同缴纳”。这是造成“空账”的重要原因。基于问题的日益严峻我想政府出台相应的延迟退休计划只是时间问题,根据计算出台弹性延迟退休的政策,每年可减缓养老基金缺口约200亿元,但问题能否得到真正的解决只能通过实践去证明。但眼下延迟退休政策依然没有得到公众的认可,根据人民网的调查,有94.1%的网民反对,而只有2.4%的网民支持该政策。分析其主要原因主要是1、国有企业历史遗留的问题由人民承担得不到认同,2、延迟退休势必会加重独生子女这一代人的负担。所以政府实行延迟退休政策还需让社会相信其能否改变现有的社会及养老问题,并且不会添加新的问题。

⑵ 各地养老金基数排名

人们一般地认为,人均养老金的水平,应当是与经济水平成正比,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均养老金水平应当是高水平的,其实则不然。

养老金问题一直是老年人的关注焦点,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起争议。因为大部分老人退休后便没有了经济收入,单靠养老金这笔钱,所以退休金的数额高低,直接影响老人晚年的生活质量。

众所周知,如今我国养老金已经实现了17连涨即将迎来18连涨,大家能领取到的养老金也越来越多。人们一般地认为,人均养老金的水平,应当是与经济水平成正比,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均养老金水平应当是高水平的,其实则不然。

之前,小编就为大家盘点了8个对中央财政有净贡献的省份,今天为大家盘点养老金最高的7个省份,大家自己看看经济水平是否与养老金成正比。

NO.1 西藏

养老金金额:5084元

去年及以前,西藏是定额调整最高的省份,去年就达到了113元/月,截至2021年,调整后的养老金额可达5084元。西藏不仅有基础养老金,还有高原补助养老金,是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5%-15% )。

大家是不是很吃惊,养老金最高的省份不是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竟然是西藏。要知道,西藏2021GDP为2080.17亿元,排名很靠后,那怎么会有如此高的养老金呢?

实际上西藏之所以调整标准如此之高,首先与其地理位置有密不可分的因素,我们都知道,西藏在我国的西南位置,基本上整个西藏都属于是我国的艰苦边远地区。由于地处高原,在这里的工作条件也不是很理想,也导致这里的医疗水平相对比较差一些。当地人的平均寿命相对于其他地区的人的寿命较低。目前全国平均寿命为76.2岁,西藏人民平均寿命比全国人均寿命低了4岁

其次,西藏的退休老人较少。西藏不要说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连国有企业都很少。也就是说在西藏大多数是中央派驻单位工作,那么一旦退休就回到内地了,他们退休之后倾向于到一线城市养老,就不再继续在西藏偏远地区待着了。所以总体而言西藏地区退休人口很少,但是养老金整体资源十分丰富。所以少数人平分这个大多数资源,那你每个人收到的养老金也就达到一个不错的水平。

另外,国家对在西藏工作的人员,因为大多数都是体制内机关、事业单位、国企,还是给予很好的补贴的,所以西藏排名全国第一位可以理解。根据拉萨人社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在2020年的时候,拉萨市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平均工资,就达到了11805元,而企业退休人员的平均工资也达到了5000元。

其实,我们也不用太羡慕西藏的养老金上涨幅度高,毕竟这里的环境艰苦,在这里工作的人付出得也比较多。

NO.2 上海

养老金金额:4668元


上海从去年起挂钩调整实施了单挂钩,完全以基本养老金水平确定上涨多少钱,上海作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好的城市之一,对于人口需求上,已经不满足于人口数量多,而是要逐渐将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刺激优胜劣汰。

另外,上海市的养老金调整方案当中,还有一个比较友好的方面,就是在高龄倾斜方面很多地区的高龄倾斜门槛都是设定在了70岁,而上海市的高龄门槛,是在男性65周岁,女性60周岁,从这一点来说,上海市的养老金调整还是比较人性化的。

基本养老金挂钩调整上,上海去年达到3%的高水平,超过全国所有省份,按照这个比例计算养老金,养老金水平越高,能享受的增长部分越多,想要养老金能多涨,参保期间,增加缴费水平,延长缴费年限是必然。

而近日,按照人社部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上海市会确保570余万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看到这个数字令人非常惊讶,上海市总共才多少人?离退休人员就有这么多吗?

根据上海市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数量达到了2489.43万人,领取职工基本养老金的离退休人员数量占到了23%。

那么,上海市的退休人员真的有这么多吗?

根据国家统计年鉴中分地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情况(2020年)显示,上海市当年参保职工数量是1094.9万人,而离退休人员数量是521.8万人,养老保险基金的总收入是2036.7亿元,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为2982.4亿元,累计结余是1214.1亿元。

经过一年多左右的时间,上海市离退休人员数量增长到571万,虽然有些快,但是也差不太多。但是最令人担心的还是上海市的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2020年的当期结余为负的945.7亿元,一年多的时间也该花光了吧。更何况2021年的人均养老金水平还再次上涨了4.5%,退休人员数量也增加了近50万

NO.3 北京

养老金金额:4561元


北京市是属于我国养老金比较高的地区之一,仅次于上海。按照2021年相关部门的统计,北京市的平均养老金为4561元,仅次于西藏和上海,位居全国第三位。但西藏由于属于边高地区,养老金水平不是内地城市可以比拟的。从内地城市来讲,北京市的养老金是处于第二位的。

养老金计发水平提高离不开地方经济支撑。近年来,北京在金融服务、数字经济、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优势非常突出,还有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等‘北京智造’特色优势产业作为支撑,这些都是北京GDP和财政收入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的基础,也为每年养老金计发基数上涨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近日,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2022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标准,今年的缴费标准与去年相同,最低缴费标准为年缴费1000元,最高缴费标准为年缴费9000元,参保人可在这个区间内自选缴费金额。

截至2021年底,本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包括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领取福利养老金待遇人员)的覆盖人群为192.43万人,已基本实现城乡居民“人人老有所养”的目标。

NO.4 青海

养老金金额:4264元

青海每月4264元的养老金在全国也处于领先水平,因为这个数据已经超过了2021年全国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202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128元,每月只有2927元。

青海省2021年养老金调整方案也非常简洁,在所有已发布方案的省市中,青海省的方案和去年相比变化是最小的,只有定额调整一项降低了22元,每人月增长47元,其余项目的调整方案和2020年完全一致。

由此可见,青海的退休人员养老金是很高的,除了北京上海两个发达城市之外,江苏、广东、浙江、山东等经济发达省份也达不到青海的水平。

NO.5 浙江

养老金金额:3899元

浙江省早期是以农业人口为主,很难与直辖市相比,在农村管理人口和城市化率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

在这些省份中,养老保险人均排名前两位的是浙江和江苏,这也不愧为全国民生保障最好的地区

浙江更优秀,不仅在金额上远超江苏,还有一个特殊之处那就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领取人数不仅只有江苏省的一半左右,而且低于城市退休人数,这在各省中是罕见的。

这是因为浙江省有转保政策从2017年7月1日起,浙江省被征地农民可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因此,浙江省目前有数百万农民领取工人养老金

2021年浙江的养老金计发基数为6594元,相比2020年的养老金计发基数5960元,上涨了634元,涨幅达到了10%左右,这是比较大的了。相信2022年养老金计发基数将继续上调,预计可以达到7000元左右

此外,对于2022年上半年退休的人员来说,由于当年的养老金计发基数没有公布,到时养老金也会进行补发。

不过,对于浙江2022年退休的人员来说,也有可能会遇到延迟退休政策的出台,这需要有心理准备。不过延迟退休政策会有一个过渡期,也不用太担心。

NO.6 山西

养老金金额:3651元

2021年,山西省全年GDP总量超过2万亿元,达到2.259万亿元,增长9.1%,全国排名第20位,较上年前进1位。全省人均GDP继2020年突破5万元后,2021年迈上6万元新台阶,达到1万美元。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8.1%、10.2%、8.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8%。在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的同时,山西省经济发展韧性愈发强劲,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山西省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长。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以来,山西省60岁及以上人口由411.78万人增长到660.70万人,10年间增加248.92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由270.53万人增长到450.47万人,增加179.93万人。山西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8.9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2.90%。处于轻度老龄化阶段,但接近中度老龄化

虽然2022年山西的养老金调整方案仍未公布,但是参照2021年的调整方案,山西省养老金调整方案中最突出的是,向企业退休职工明显倾斜了。如果企业退休人员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条件完全一样,无论是涨幅的比例,还是涨钱金额的"绝对值",企业退休职工都涨钱更多。这会给予企业退休老人更多的鼓舞,实现更大程度上的公平,这也是山西省养老金调整方案中最大的亮点。

NO.7 山东

养老金金额:3647元

山东的经济发展不错,这两年受到疫情的冲击,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受到一定影响,山东省的恢复速度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小编最近看到一个报告,说山东省经济在疫情之后恢复快、发展好、态势足,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的山东省2020年的人均GDP排在全国第3位,你想经济发展的这么好,那就给山东省涨这个养老金提供底气了。

相比其他省份,山东省的调整档次有5档之多,标准分别为:1、15年及以下的部分,每满1年,月增加1元;2、16年以上至25年的部分,每满1年,月增加1.3元;3、26年以上至35年的部分,每满1年,月增加1.6元;4、36年以上至45年的部分,每满1年,月增加1.9元;5、46年以上的部分,每满1年,月增加2.2元。

而且,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山东不同城市的基础养老金标准是不一样的。有些城市他们的标准是高于山东省的最低基础养老金标准的。比如说山东省发展比较好的城市,青岛。青岛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是200元,而济南的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也比较高达到了160元。也就是说,即便是同属山东省不同城市的退休老人能够拿到的钱也是不一样的。除了这部分基础养老金之外,还有个人账户养老金也决定了老人退休待遇水平的高低

而在今年在国家发布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中提到了要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地方会议上,山东也提及这一措施。其实,山东对退休时间晚,缴费时间长的人,福利已经实施多年,因此,如果十四五真的要实施延迟退休实施,山东省试点的几率是比较高的

⑶ 战略配售基金募集上限降至200亿是真的吗

“监管层的窗口指导意见仅仅是建议基金公司将500亿元总规模中的300亿元留给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则给出约200亿元的额度。 ”6月11日,据知情人士透露,此前市场传言6只战略配售基金募集总额下调至200亿元的说法实为误传。

按照此前披露的信息,单个战略配售基金产品募资规模的上限是500亿元。如果零售渠道完成了500亿元募资,则提前结束募资并启动按比例配售。
不过,随着发行的启动,银行个人零售渠道方面很快向客户传递这样一则消息,“接基金公司紧急通知,每只战略配售基金规模上限将调整至200亿元左右,募满即提前终止,不会进行比例配售。”

“此前仅仅是说了一个募资总规模,明确个人投资者可以优先认购,但并没有明确其中多少给机构,多少给个人。那如果个人投资者认购太踊跃,就没有机构什么事啦,因此监管层后来就通过窗口指导的方式,建议基金公司将总规模中的200亿元发售给个人,并为机构留300亿元额度。”上述知情人士称,截至目前,监管层并没有对产品募资总规模的500亿元上限做出调整。如果真的调整募集规模,基金公司也会发布公告。

⑷ 延迟领取养老金有什么好处

这个因人而已异,有的人在职时收入高,退休后养老金比工资低很多,那他肯定愿意延迟退休;有的人在职时工作压力大,收入又不高,那他肯定愿意提前退休。
对国家来说,大家都晚退休,养老保险的缴费额就多些,养老保险基金支付退休金的压力就小些。缴费多支出少,政府当然愿意了,现在各国政府都在动这个脑筋。
只对政府有好处!
干了一辈子,干不动该退休享福了,才发现离死也不远了.退休金嘛喂狗喂猫就由不得你喽.
就是多缴几年养老金!辛苦干了几十年了,该歇歇了,怎么还得多干5年!
制定政策的,良心大大的坏了!叫他也到基层干干就知道了!
我们不光是做领导的,还想多为XXX、“为人民服务”多奉献几年!!那是因为权力这东西,谁都不想撒手!
可以说对于老百姓没有一点好处,有的人交了一辈子的养老金,一分钱没得到就挂了。

⑸ 养老金并轨的解决方案

“我们各方面的制度漏洞太多,社会保险方面的制度漏洞太多,如果我们不把这些制度的漏洞堵上,提供一些有约束,有激励的机制的安排,包括管理的方式,给多少钱也会吃光。”在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表示。
社保资金没有形成全国统筹、投资保值体系不健全、事业单位改革拖后腿等问题,一直是社保体制难以跨越的障碍,弥补这些缺陷的直接办法就是财政补贴。
以2011年为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当期结余约为4000亿元,但当年养老金财政补贴2200多亿,还有1800亿元的非正常缴费收入。如果剔除财政补贴和非正常缴费收入,正常缴费只能仅仅抵消支出。
由于地区之间养老金结余情况不同,发达地区如广东等地盈余巨大,绝大部分西部地区仍处于收不抵支的状态,主要依靠财政补贴。
养老金尚未实现全国统筹,广东等省份的余额,不能转移给西部收不抵支的省份,财政必须要拿出两千多亿来补贴分割的养老制度,主要流向那些当期收不抵支的省份。
“这两千亿看起来补贴了西部省份,但本质上是补贴给了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实际上是留在了少数几个盈余大户省,年复一年存在下去的。”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
长期以来社保重融资补贴,轻投资保值增值的管理方式,使得补贴从1998年的24亿到2011年的2272亿;从占GDP的0.03%到0.42%,结余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于财政补贴。
一方面是财政累计对收不抵支地区万亿元补贴,另一方面,发达地区社保金躺在银行内缩水。没有解决保值增值问题,银行利率跑不赢CPI,就意味着社保资金一直在缩水,而且养老金的基数越大,缩水越多。
据相关人士透露,按照方案设计,在提高社保统筹层次上,将逐步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
2012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达到3.6万多亿元,业内人士预计,到2013年末将达到4.09万多亿元。社保基金规模日益巨大,如果不通过改革填补自身的漏洞,未来财政对社保补贴力不从心。
“国家一定要加快这一制度的全国统筹步伐,为基金集中管理并有效投资创造条件,尽快制定专门的投资法律或法规,否则,基金贬值的风险将持续扩张。这就是我为什么一直在呼吁重视基金贬值问题的原因。”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人民大学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表示。
根据财政部预算报告,在社保基金累计结余增加的同时,2013年全国社保基金当期收支结余将比2012年下降1000亿,据相关人士介绍,主要是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收支结余的下降,养老金的支付额将大幅增长。
无论是养老还是医疗,很多事业单位包括机关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正在推进,人员与企业职工一样参加了各类社会保险。
随着社保标准的提高和改革的不断推进,“双轨制”终将合并统一。2013年的中央预算安排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继续增长,按照10%左右的标准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为不同制度下的养老金并轨,打下基础。
“从长远看,由政府财政补贴的社保制度不可持续,各个参数都需要调整,否则将存在严峻的财务风险,必须改革。”郑秉文表示。
据悉,在调整企业社保制度的同时,解决双轨制方案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有效衔接,实现新老制度的平稳过渡。
根据国务院2015年发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后,各省份陆续出台实施办法,对缴费和待遇、改革的范围、改革前后待遇衔接、基金管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职业年金等政策进行了明确。
根据安排,机关及参公管理单位、行政类、公益一类二类事业单位及其编制内的工作人员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单位按本单位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 人员的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之和的20%、个人按本人工资收入的8%缴费。同时建立职业年金制度,个人、单位分别按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4%、8%缴费,全 部计入职业年金个人账户。
此外,各地实施意见对于改革范围也作出界定。要求按照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管理规定确定参保人员范围,编制外人员应依法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对于编制管理不规范的单位,要先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清理规范,待明确工作人员身份后再纳入相应的养老保险制度。
对于资金的筹集问题,各地的方案表述基本一致,均要求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社会保障资金投入,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同时为建立职业年 金制度提供相应的经费保障。云南等地更进一步明确,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所需财政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按行政隶属关系和现行经费保障渠道解 决。
不过,由于各地实际情况的差别和省级以下地区具体贯彻意见拟订进度的不同,启动改革实施工作的时间也将有所差别。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改革实行“老人”老办法、“中人”中办法、“新人”新办法。相对于“新人”(办法实施后参加工作的)和“老人”(本办法实施前为编制内 工作人员且已经退休的),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且累计缴费年限满15年的“中人”的待遇如何过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对此,各地实施办法均明确提出,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依据“视同缴费年限”长短发给过渡性养老金。不过,对于过渡性养老金的具体计发等问题,一些地区尚未给出具体过渡办法,未来或将另行制定。
事实上,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过程中,相关政策也作出了过渡期的安排,对改革中的“中人”,从社会统筹基金中支付过渡性养老金。目前随着“中人”逐渐退休、“新人”越来越多,过渡性的政策安排逐步弱化,新制度逐渐居于主体地位,体现了平稳过渡的改革方针。
对此,专家表示,通俗来讲,“中人”退休后待遇将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职业年金和过渡性养老金四部分组成。并轨时职工的年龄越大,在其实际领到 的退休金中,基本养老金占到的比例就越小,过渡性养老金占到的比例就越大。“改革不是一蹴而就,毕竟有很多人在机关工作多年,如果一下退休金少很多,可能 会引发社会问题,同时也会给改革带来更大阻力。职业年金和过渡性养老金可以充当平滑剂的作用,填平改革前后养老金待遇鸿沟,实现平稳过渡。”上述专家说。
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认为,过渡期结束后,“中人”养老待遇会因人而异,但是差距不会太大。因为到时候不仅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有了一定 的缴费积累,而且养老金还随着待遇调整机制会不断上调,再加上累积的职业年金,几项相加之后的养老金绝对额可能还会增加。
对于过渡期的时间究竟有多长的问题,多地在实施办发中提出设立10年过渡期,并在过渡期内实行新老待遇计发办法对比,“保低限高”。如北京市提出,过渡期 内,新办法(含职业年金待遇)计发待遇低于老办法待遇标准的,按老办法待遇标准发放,保持待遇不降低,新办法计发待遇高于老办法待遇标准的,超出的部分分年度按比例予以限制。
未来随着改革推进,各类人群的养老待遇也将平稳过渡。过去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待遇与 职务职级关联较大,今后新人退休待遇更多地会与工资水平、基金运营等因素发生关联,制度公平的实现将为以后进一步消除待遇差距提供可能性,并为最终实现养 老金待遇公平化奠定基础。 从五个方面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双轨制”改革,一是统账结合,二是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三是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四是改革基本养老金待遇调整办法,五是建立职业年金。
2008年初,国务院通过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和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工作。2009年1月,人社部正式公布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对这项改革路径给出清晰勾画。
近6年过去,由于受多重因素限制,各试点省市进展缓慢。
一位接近决策层的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过去几年,一直是人社部一家主要倡导和推动这项改革,其他部委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回应。
在上一轮地方改革试点中,并没有明确改革后养老金水平是否变化,只笼统提到要建立职业年金,没有具体细节和收入弥补措施。
此项改革的目标是将80%-90%的养老金替代率下调至50%左右。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是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生活水平差异的基本指标之一。
上述接近人社部的人士表示,未来的改革方案重在转机制,而非降待遇,改革可能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来适当调整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水平,弥补因个人缴费而增加的支出,维持改革前后职工的基本生活水平。
改革方案还包括,同步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以免造成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之间的群体分化和新的社会不公;并且要将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纳入统一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的基本养老保险缴纳,也按照企业职工的模式推进,应明确是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依法缴费。 延迟退休政策的信号一经释放,就引发这样那样的争论。“增加艰苦岗位工作人士的工作时长”、“加剧就业紧张形势”等反对声音迭起。但不少社保专家认为,随着人均寿命不断增长、受教育年限持续提高,延迟退休是维系养老金制度正常运转的必然选择。
《决定》为上述争论给出了基调,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这也是这项政策第一次写进中央文件。
参保人延迟一年退休,中国可减少养老金支出490亿元,并可增加缴费230亿元,相当于多收入720亿元,如果推迟5年退休,就能增加3500亿元,按照2011年全国平均水平计算,足够支付2000万人一年的养老金。
所谓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有三方面内容,第一是有一个预告期,提前几年告知社会;第二要分步骤,可能会考虑从现在规定的退休年龄最低的群体开始;第三,要“迈小步”,以“一年提高几个月”这样的方式,一步一步来,用较长的一段时间逐步完成平滑过渡。
推行延迟退休政策的第一步,应先对提前退休的现象予以规范。
现行男性60岁退休、女干部和科技人员55岁退休,以及女工人50岁退休的政策,是从1951年起开始实行的。在过去多年,为配合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提前退休政策,最低标准是女性40岁便可以办理提前退休。
人社部门的数据显示,中国居民的实际退休年龄比法定年龄还要低不少。由于现实中实行了一些提前退休政策,中国居民领取养老金的平均年龄仅有53岁,其中男性大约为56岁,女性还不到50岁。
退休年龄过低并不意味着给年轻人腾出了更多就业岗位。在退休人员中,继续在岗从业的超过了20%。
在规范提前退休之后,第二步则应把女性的退休年龄推迟。可以先将女工人的退休年龄与女干部、事业单位的女职工统一起来。然后再将女性的退休年龄整体提高,缩小与男性退休年龄之间的差距。“根据国际经验,男女退休年龄差两岁是比较合适的。”上述人士表示。
最终形成的方案并不会对所有人采取一刀切的办法。金维刚透露,政策对不同的群体将会产生不一样的影响,还会针对特殊群体出台相应的妥善安排。记者从人社部社保研究所了解到,延迟退休政策的出台还没有时间表,也没有形成具体方案,仍处于研究讨论阶段。
如果现在开始启动,那么每年可能延后退休两三个月,对人们不会有太大影响。但如果再过几年启动,那时的老龄化问题更为严重,也许每年就要延后六七个月了。“调整来得越晚,对社会冲击越大。”

⑹ 国家有没有专门针对老年人的补贴

专门给予老年人的补贴还是比较多的。下面,我来简单地说介绍一下。
1、城乡居民的基础养老金。城乡居民的基础养老金,是现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的法定组成部分。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前者国家拨,后者自己缴,各负各责。

基础养老金,由国家统一确定最低标准,各省、市、自治区可以视本地区财力状态适当地提高标准,并随着时间的延续分国家和省级政府两个层次进行正常调整。基础养老金,说到底就是国家和地方政府专门免费、无偿地发放给60周岁以上的城乡居民中的老年人的财政补助资金。是国家依法履行对每一位老年人的法定养老责任,是对老年人的关怀和经济支持,体现的当然是国家责任,自然也是国家白给的。
必须强调的是:城乡居民的基础养老金,对我国除了城镇职工以外的所有城乡居民,只要年满60周岁,达到了老年人的年龄标准,不论本人是否缴费参保,都一视同仁、毫无例外地免费予以发放。当然,如果个人干脆一分钱没缴过,根本没有参保,其领取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其实仅仅只是基础养老金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讲,基础养老金当然是专门针对60周岁岁以上的所有老年人的财政补助资金,涉及面最广,适用面最宽,国家正常地按月足额及时拨付,对老年人养老所起的作用更大。毫无疑问:这肯定是属于社会保险政策范畴的专项补贴。
2、高龄津贴(或老龄津贴)。我国完整意义上的高龄津贴,是专门针对老年人的专项老年人福利政策,只要符合政策规定的条件,就统一发放。包括了三项具体内容:高龄津贴、养老服务补贴、护理补贴。目前,1、高龄津贴主要的补贴对象是80周岁以上的城乡老年人,目前既没有全国统一标准,也没有专项的财政补贴资金,由各省自行制定补贴标准。但有的地方下调了年龄标准,最低的为65岁;有的地方上调了年龄标准到90周岁甚至是100周岁以上,各地补贴标准的差别也很大,这项执行得比较好。2、养老服务补贴,执行的地方并不是很多,主要在经济发达地区。3、护理补贴,也仅在一部分地方执行。政策依据是财政部、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关于建立健全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等老年人补贴制度的通知》(财社〔2014〕113号),补贴对象为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各地的具体标准不一,由各省自行决定。
如果总结一下,目前没有缴费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老年人所领到的财政补贴资金,主要就是两项:城乡居民的基础养老金、高龄津贴。前者是社会保险,后者是社会福利。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涉及面比较小、涉及人数很少的补贴项目,下面继续予以介绍。
3、特困人员中的老年人和低保对象中的老年人。总体而言,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和低保,属于社会救助政策的范畴,仅仅适用于我国社会的极少数人,两项人员的占比大约3.42%,略高于我国总人口的1/30。毫无疑问,我国的社会救助对象中,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始终占了不小的比例。其中,特困人员之中,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是三大类人员之一,占了很大的比例;低保对象中也有一部分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老年人,由政府分别按月发放特困人员救助供养金和低保金。但总体上人数还是比较有限。也就是说:社会救助政策,肯定会关注到困难老年人,但确实不是专门针对老年人,还有其他社会群体必须关注到,如孤儿、重度残疾人、重大疾病患者等。
4、残疾人两项补贴。说到底:残疾两项补贴是以残疾人为特定补贴对象的残疾人专项福利政策,具体名称分别为: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但无可否认的是:残疾人之中,确实有一部分是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这两项补助,前者的补贴对象是低保对象中的残疾人,专门补贴因残疾造成的生活额外支出;后者可以单独使用,专门补贴重度残疾人的长期护理需求。
概括一个:无论是特困人员中的老年人,还是低保对象中的老年人,以及按照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给予补贴的残疾人中的老年人,使用的都是财政资金,也都是免费发放的。但这两类政策涉及到的老年人人数总体上十分有限,根本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⑺ 如何解决养老金缺口

笔者以为,解决养老金缺口最合适的选择,还是增加养老金的来源,比如加大央企分红力度,比如完善国有股转持办法。
针对近日一些社会人士对个人养老金账户缺口1.3万亿元的担忧,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日前回应说,我国有能力增加社会保障资金,也有能力解决养老金的收支缺口。
由于国家掌握许多资源,“我国有能力解决养老金缺口”是毋庸置疑的。不过,由于养老金涉及到全国人民的切身利益,所以笔者以为,尽管国人都相信“我国有能力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要拿出切实的措施,尽早将养老金的缺口补上,让老百姓放心。
仅就戴相龙的讲话来看,养老金缺口问题的解决还真是不能令人放心。他之所以对解决养老金缺口表示乐观,原因之一在于过去10年社保基金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一方面是社保基金从2000年成立以来,目前累计投资收益达到2448亿元,10年里年均投资收益率9.8%,超过同期年均通货膨胀率7.7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是社保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也从最初的200亿元达到7766亿元,10年增长了38倍。正是基于社保基金在过去10年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所以对于社保基金未来5年规模翻番的目标,戴相龙主要将其建立在这样两个渠道的基础上:一是巩固现有的融资渠道不变,而且适当能有所增加;二是在股市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同时还开辟一些新的渠道,提高投资收益率。
在过去的10年中,社保基金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保基金规模的迅速扩大,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但在社保基金颇具规模后,想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其难度显然比原来要大得多。因此,过去10年38倍的增长,并不能表明未来10年社保基金规模也能这样快速增长。
而投资收益的增加,是过去10年社保基金规模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之一。戴相龙也将其列为未来5年社保基金规模翻番的重要基础,这一点其实是最令人不安的。
社保基金应追求的是安全投资,为此美国社保基金根本就不准投资股票市场,只能投资于美国政府对其本息均予以担保的“孽息型有价证券”,更不允许投资国外市场。但我国社保基金似乎要冒进得多,不仅投资内地股市,而且还准备到国外去一显身手,这是很难令人放心的。其实,社保基金在过去的10年里之所以在内地股市百战百胜,政策上的“先知先觉”是非常重要的原因,这种“先知先觉”是有损证券市场三公原则的。而社保基金进入国外市场,没有了这种“先知先觉”的优势,其结果如何,实在是让人捏了一把汗。因此,试图通过开辟新的渠道,尤其是增加股票投资,特别是增加国外股票投资,来提高投资收益率,这种做法缺少安全保障。
笔者以为,解决养老金缺口最合适的选择,还是增加养老金的来源。在这方面,戴相龙表示,“巩固现有的融资渠道不变,而且适当能有所增加”。在这个问题上,笔者认为需要有进一步的措施才行,比如加大央企分红力度,用央企分红来补充养老金缺口;比如完善国有股转持办法,将上市公司国有股的10%划转社保基金持有,用于填补养老金缺口等。

⑻ 全国平均退休金一览表

法律分析: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0年上半年全国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数据。使用这个统计表,我们可以大致整理出中国31个省和自治区的养老金金额。全国退休金排名最高城市2020是西藏,人均每月4865元,也是唯一一个超过4500元的省份。所以以4500为线,做了一些梳理,发现从实际情况来看,全国真正能领取4500养老金的人不多,机关单位占40%。一、全国平均养老金。目前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城镇退休员工12310万人,养老保险支出49228亿元。总额除以人数简单计算外,每个城镇员工的平均养老金约为3300元。我们探索的4500元比平均水平高35%。根据以上比例,我们可以大致得出,全国养老金超过4500元的人不会超过20%。二、全国各地平均养老金。我国各省、自治区在养老金支付方面仍然相互独立,不是国家统一规定的金额,因此不同省份的退休工资差异很大。从下表可以看出,西藏已经超过北上广,成为养老金第一的省份。全国只有四个省的养老金超过4000元,而广东、江苏、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的人均养老金也在3000元左右。目前,我国真正能领取4500元以上养老金的人数保守估计为2000万人,机关事业单位至少900万人,相当于40%左右。事业单位占参保人员总数的12.8%,但4500人以上养老金人数可占40%。这个数据太羡慕了。前三十年看嘴,后三十年看编。

法律依据:《劳动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劳动者在下列情形下,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一)退休;(二)患病、负伤;(三)因工伤残或者患职业病;(四)失业;(五)生育。劳动者死亡后,其遗属依法享受遗属津贴。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条件和标准由法律、法规规定。劳动者享受的社会保险金必须按时足额支付。

⑼ 没有退休金今年58岁有二百万存款如何养老

没有退休金。你58岁有200万存款,那还不容易养老了。不必缴纳养老金有用多了。你上个医疗保险。就好了。等有病的时候有医疗保险就稳当多了。然后200亿存在银行每年有固定的收益。另100万做点儿小买卖。

⑽ 养老金并轨解读 职业年金什么意思

养老金“并轨”:指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和企业职工一样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其目的在转机制,而非降待遇,改革可能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适当调整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水平,弥补因个人缴费而增加的支出,维持改革前后职工的基本生活水平。双轨制——企业养老金和事业养老金采取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

(10)200亿养老金扩展阅读:

全国统筹:

“我们各方面的制度漏洞太多,社会保险方面的制度漏洞太多,如果我们不把这些制度的漏洞堵上,提供一些有约束,有激励的机制的安排,包括管理的方式,给多少钱也会吃光。”在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表示。

社保资金没有形成全国统筹、投资保值体系不健全、事业单位改革拖后腿等问题,一直是社保体制难以跨越的障碍,弥补这些缺陷的直接办法就是财政补贴。

以2011年为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当期结余约为4000亿元,但当年养老金财政补贴2200多亿,还有1800亿元的非正常缴费收入。如果剔除财政补贴和非正常缴费收入,正常缴费只能仅仅抵消支出。

由于地区之间养老金结余情况不同,发达地区如广东等地盈余巨大,绝大部分西部地区仍处于收不抵支的状态,主要依靠财政补贴。

阅读全文

与200亿养老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老年人如何治疗近视 浏览:924
来广营有老年大学吗 浏览:439
中老年人健康危机怎么办 浏览:349
上海老年人服刑 浏览:640
团支部开展敬老院慰问活动 浏览:730
个人缴纳养老保险最低档交费多少 浏览:517
农村申请老年公寓 浏览:1
女狱警体检考什么 浏览:886
公务员比事业单位退休工资高吗 浏览:709
退休工资认证单 浏览:450
老年大学报名为何火热 浏览:448
宁波老年大学都学什么条件 浏览:30
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存款如何处理 浏览:32
老人遗尿要用什么药 浏览:841
老人体型消瘦大汗淋漓是怎么回事 浏览:211
江西省身份置换退休年龄 浏览:240
老年人旅游车上主持词 浏览:249
80岁后养老保险能领多少 浏览:784
长寿区取景 浏览:459
老年人忽然脚抽筋怎么回事 浏览: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