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缴纳社会保险指标
缴纳社会保险指标
申请人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按国家和省市相关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基内本养老保险和城容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按月缴费的,分别按10分/年累积计算,其中:缴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满6个月的,分别积5分;缴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满12个月的,分别积10分。
解读:(市人社局)
申请人在我市按国家和省市相关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截止2019年5月31日起上溯计算按月连续不间断缴费满6个月的,分别积5分;满12个月的,分别积10分。
提供材料:
1、参保关系在成都市的人员,在成都市人社局门户网站自助查询打印成都市社会保险个人参保缴费证明及成都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信息、成都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缴费信息;
2、参保关系在四川省且单位注册地或生产经营场所在成都市行政区域内的人员,提供省社保局加盖印章的缴费信息(清单)和省医保局加盖印章的缴费信息(清单)。
Ⅱ 养老保险指标可以拍卖吗
1、养老保险可以停交一段时间,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十五年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2、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缴费至满十五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也可以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照国务院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
Ⅲ 养老金的多少和什么指标有紧密的联系
养老金的多与少,跟个人参保的参保工龄、参保的工资金额等有密切的联系。
关于养老金领取的问题,相信很多人都是难以理解的,毕竟同样是60岁退休的人领取的养老金都是不同;影响到养老金领取的条件真的很多,即使同一个月份去申请退休,领取的退休金都是有明显的区别,几乎没有人是完全一样的。
影响养老金领取的标准很多,工龄、参保工资、地方政策等也有密切关系。
Ⅳ 衡量社会保险水平的指标有哪些
去年,新的养老金计发办法出台后,分不同的情况,我测算了十几人,约90%以上的人都收益。我单位2006年退休35人,除退职3人外(降低了),其余32人均有提高,尤其缴费年限长的人,提高幅度较大。由于你的缴费情况等资料我都不掌握,无法为你计算准确的养老金月领取额,所以,只能告诉你计算方法啦。各地情况有差异,但基本原则相同,从2006年1月起执行。因比较专业,你的慢慢学,才会计算。以下是计算方法,你自己算吧!
一、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退休后均按本意见计发基本养老金。
二、 “统账结合”后参加工作且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统账结合”前参加工作,本意见实施后退休且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下同)累计满15年的人员,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和过渡性调节金。
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过渡性调节金分别按下列办法计算:
(一)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计算公式为:基础养老金=(参保人员退休时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
(二)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算公式为:
个人账户养老金=参保人员退休时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计发月数
(三)过渡性养老金月标准以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为基数,“统账结合”前的缴费年限每满1年发给1.2%。计算公式为:
过渡性养老金=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统账结合前的缴费年限×1.2%
(四)过渡性调节金以当地现行标准为基数,2006年至2014年退休的按一定比例计发。2015年及以后退休的,不再发给过渡性调节金。
按上述办法计发基本养老金时,统账结合时间、缴费年限、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过渡性调节金计发比例,按《关于改革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有关问题的解释》(见附件)执行。
三、为了保持待遇水平平稳过渡,设立3年过渡期。在过渡期内按照新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低于原办法的,差额部分予以补齐。高于原办法的,2006年退休的发给高出部分的30%; 2007年退休的发给高出部分的70%;2008年退休的发给高出部分的90%。2009年以后退休的,基本养老金按新办法计算。过渡期满后按新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仍低于原办法的,差额部分予以补齐。
附:
关于改革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有关问题的解释
一、统账结合时间
统账结合是指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统账结合时间,2005年12月31日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从按照缴费工资基数11%或12%计入个人账户的时间算起;2006年1月1日后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从建立个人账户的时间算起。
二、缴费年限
缴费年限是指依据有关规定实行个人缴费至职工退休时,单位和个人实际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年限。实行个人缴费制度之前,按国家和自治区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可视同缴费年限。计发办法中的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缴费年限不足整年的,按月数除以12换算,保留两位小数。
三、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计算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使用的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以统计部门公布的盟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准。参加自治区统筹的原养老保险行业统筹企业、电力企业,以统计部门公布的自治区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准,其他企业要逐步过渡到自治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四、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
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005年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平均缴费工资指数
(二)新办法中的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以实行个人缴费制度至职工退休前的缴费工资、缴费年限和盟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依据(1998年以前以职工平均工资为依据),按下列公式计算:
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退休时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平均缴费工资指数
上式中,平均缴费工资指数按下列公式计算:
平均缴费工资指数= ------职工退休当年、前一年,二年......n-1年的年缴费工资基数,年缴费工资基数等于每个月的缴费工资基数之和。
------ 职工退休前一年,前二年......前n年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实行个人缴费制度至职工退休前的缴费年限。不足整年的,按缴费月数除以12换算。
五、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
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按本人退休年龄所对应的下表所列标准执行。非整数年龄按月数除以12换算后四舍五入。
退休年龄/ 计发月数
40/ 233
50/ 195
60/ 139
41/ 230
51/ 190
61/ 132
42/ 226
52/ 185
62/ 125
43/ 223
53/ 180
63/ 117
44/ 220
54/ 175
64/ 109
45/ 216
55/ 170
65/ 101
46/ 212
56/ 164
66/ 93
47/ 208
57/ 158
67/ 84
48/ 204
58/ 152
68/ 75
49/ 199
59/ 145
69/ 65
70/ 56
Ⅳ 社会保险统计指标由哪几类指标构成
目前中国社会保障统计转型尚未到位,构建新型社会保障统计体系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管理基础工程。南京财经大学林治芬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研究》从国际、国内两个视角,理论、实践、统计资料三个维度,分析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主线和体系构成,为中国建立新型社会保障统计提供理论和设计参考,推动国际社会保障统计标准的建立及其国际比较。这项成果的创新之处有:
1.提出国际社会保障统计标准问题。成果全面分析了国际社会保障统计现状,认为当前各国及各国际组织有关社会保障的统计口径差别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社会保障本身包括的项目内容和形式不同,二是政府对社会保障管理的方式和范围不同,三是社会保障行政管理费是否包括在内。由于没有国际通用的社会保障统计标准,社会保障统计信息难以进行对比,严重影响着社会保障的国际比较研究,并制约着世界各国社会保障方向道路的选择,理论界亟须加强对国际社会保障统计标准的研究。
2.提出中国社会保障统计转型命题和发展趋势预判。成果系统梳理了中国社会保障统计历史与现状,指出中国计划经济时期以生产统计为主,从1986年开始国家统计年鉴中增加了民政福利救济统计,1990年增加了保险福利费统计,2001年增加了失业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统计,2007年社会保险取代保险福利统计,连同公共财政中不断增加的政府社会保障支出统计,我国单位保障向社会保障转变的新型统计体系初步形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未来的中国社会保障统计势必成为一个独立的统计大类。
3.厘定社会保障统计的内涵和外延,提出调整有关部门分工的建议。成果提出中国社会保障统计应包括10类内容,涵盖五大部门。与理论规范相适应,应将医疗救助和教育救助统归民政部门管理和统计;新农合统归人社部门管理与统计;职业介绍统计从就业与工资大类中分出,与失业保险合并组成就业保障统计;劳动关系等劳动管理内容排除在社会保障统计之外;实行国家统计局的综合统计与民政、人社、住建、卫生、财政五部门的分项统计相结合。
4.提出以社会保障统计信息需求为主线,以分类分层为重点,以第三方立场设计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的总体思路。成果探讨了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指出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的建构要服从于人的发展的最终目标,满足政府、社会、民众和理论研究的需要。中国近期社会保障统计体系建设的着力点是:社会保险统计以健全为主,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统计以规范精练为主,财政社会保障统计以协调衔接为主,住房保障统计以加强建设为主,就业促进统计以体系归类为主。
5.提出四重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检验和修正。成果以描述反映、监控管理、理论研究、绩效评价四大功能需求的复合为逻辑主线,以制度覆盖、待遇水平、负担程度、财务可持续、政府贡献比、公众满意度为核心,设计了包括29个核心指标和39个基础指标在内的四重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厘清其中三个基本分类的复合:一是理论标志与实践标志分别采用,二是城乡与社会保障内容的复合分类应“先项目、后城乡”,三是基本与补充两个层次社会保险与其项目的复合分类应“先层次、后项目”。
6.提出全国社会保障支出总量的汇总方法和其他操作性建议。在民政、人社、住建、卫生、财政五部门社会保障支出相加的基础上,扣除其重复部分,得出全国社会保障支出总量,而不是在各部门的支出中扣除,以保持各部分的独立经济意义和社会保障总量信息的准确。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均应区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统计其收支余;“社会保障/GDP”不是水平而是社会保障相对规模;养老保险负担指标不是抚养比而是赡养比;社会保障国际比较两大核心指标中的“社会保障相对规模”应采用全口径的社会保障支出,“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则应采取财政口径的社会保障支出以及社会保障基本术语的中英文对照等等。
Ⅵ 什么是社会保险统计指标
社保办理方式: 个人名义交纳需要到户口所在地社保局申请,其手续包括:本人身份证,近期免冠一寸照片备两张,保费,申请书等即可。且只能办理养老,医疗保险两种。另外,养老保险最低交纳年限为180个月即15年,医疗保险至少需要交纳25/30年,达到退休年龄就可以申请享受养老金待遇和医疗报销(只要续费平时也是可以的)。以单位方式代交的身份购买社保,只能通过单位方式购买社保。
Ⅶ 江苏城镇养老保险2020年的指标多少
养老保险没有你说的指标,只有社保缴费基数。
2020年各地社会平均工资大都没公布(社保缴费基数就是社会平均工资),因此暂不知道。
Ⅷ 养老保险关键指标分析与思考
学习大纲1、由替代率问题启发的深入思考2、社会养老保险产生的基础3、国外社会养老保险的模式及分析4、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模式及分析5、总结由替代率问题引发的深入思考替代率是衡量老年保障程度的关键性指标,也是衡量个人退休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基本指标之一!替代率=退休后收入/退休前某一时期内员工工资我国社保养老金的目标替代率为58.5%,但现实情况是,目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金的实际替代率仅为30%---40%!与目标替代率有较大差距!由替代率问题引发的深入思考社会保险产生的基础1、自然基础风险的自然存在!2、经济基础钱!国外养老保险的模式一、国家统筹型二、个人储蓄型国家统筹型(现收现付型)资金来源:保险基金全部来自于政府税收,个人不需要缴费。且不足部分由国家负责兜底。国家社会保险税是这些国家的第一税种(用人单位纳税,个人不需要缴费)!特点:1、完全实行现收现付制度2、本国居民的“生老病死残”由国家统一包干,覆盖人“从摇篮到坟墓”的整个一生的人身风险保障!国家举例:瑞典、挪威、丹麦、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国家统筹模式的优缺点优点:1、国家福利水平高2、操作简单、易于运行3、抵御通货膨胀能力强缺点:1、社保经费庞大,政府财政不堪重负,企业负担过重,限制了经济的持续发展!2、容易造成人的惰性,形成“动力真空”!个人储蓄型(自我保障型)资金来源:保险基金全部来源于雇员和单位两个方面,雇员为主,单位为辅。国家不进行任何投入。特点:1、养老基金完全汇入个人账户,由国家或专门的养老金公司负责资金运作,实现个人养老金账户的保值或增值。2、当居民进入养老年龄时,本人可按月或一次性提取养老金进入晚年生活。国家举例:新加坡、马来西亚、智利、巴西、阿根廷等国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