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就是无后就是不孝的意思吗,为何总有人曲解
作为一名历史创作者,纵横并非历史科班出身,只是一个狂热的历史爱好者,写历史的角度也热衷定位于科普历史,所以写的内容一般都不深,以大白话为写作逻辑,大部分人都能看懂,比较欣慰的是一段时间以来除了文中错别字比较多之外,很少受到读者的吐槽。
当然,在网络上发表文章就像打开门做生意,接受各种各样人的挑剔和谩骂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前一段时间著名作家江南爆出忍受不了压力,身患抑郁症的新闻,对于我辈来说,还是值得警惕的。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很浅显的一句话,为何会引发巨大争议?
最近一段时间,总有人隔三差五的在我的文章中评论,说我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解读为“没有后代”,是错误的用法,这些人我理解为本身水平就一般,还缺乏一些深入了解知识的水平,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换句话说,现在是高中时候严格禁止谈恋爱,而到了大学,家长却鼓励你谈恋爱,你要是能够好好的理解这个现代版的“不孝有三,学文、单身、考研”,是不是更能体会现在社会环境下的爱情观。
我认为我这个同学就将古典国学跟现代文化结合的很好,真正对国学的尊重,是一种怀有敬意的解读,将其想要表达的精神内核以符合时代文化需求的形式展示出来,让人们能够真正读懂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是能够随着时代不断进步的,而不是开历史的倒车,还去搞什么“三纲五常”“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② 究竟是儿女不孝还是老人无德,你怎么看
九月九重阳节!这是思亲节与敬老节,上午向我的岳父岳母送上问候与祝福,想起我的双亲心思沉重,母亲已仙逝多年,而老父亲问题多多,几多感慨!
中午,三哥在家庭微信群中发一图片
回复:没得救了!整天心情坏到极点,到此时此刻睡意全无,我知道我要发狂了。
回忆多年来家中大小事务,虽然我是个尊从孝道之人,然已不能克制对父亲的埋怨,甚至是恨意。我知道我这最后一个真心愿意为他养老送终的儿子也将离他远去,他已众叛亲离。去年底今年初因食用所谓的保健品而引发精神问题,其症状如老年痴呆,住院半月方好,思想工作做了一大堆,如今又开始购买要成仙的保健品,怎不令人愤怒!他的种种行为真是馨竹难书!这个成语也许重了一点,但也差不多了。
多年来,在中国人孝道文化的影响下,我对他是忍了又忍,对兄弟姐妹劝了又劝,可如今是个什么结果呢?老人无德而儿女尽孝是件痛苦的事情。现在我越来越相信命了,也许这就是他的命,他有五个儿女,却注定要落得凄凉而终,我们也注定要成为他眼中的不孝儿孙,大罗金仙也救不了他,也救不了我们。我希望他早一点买到能成仙的保健品,这样对大家都是一种解脱,写到这里有人要骂我了,我不争辩,因为还没到争辩的时候,如果我的父亲诱发了新闻事件,希望报道的记者公平、公正,就用“究竟是儿女不孝还是老人无德!”做新闻标题。
我的三哥少年时不懂事,令双亲操心不少,待其知晓孝道之时母亲已过世,那时对父亲真的是全心全意,曾为让父亲装上假牙,在一牙医开的餐馆中无工钱打工一个多月,你说孝还是不孝?反正是令我动容。现将他今日在家庭微信群中发的信息摘录如下:我:没得救了三哥:买得多了。专人送上门旳。有6盒所谓的冬虫夏草。还有其他的。大姐上个月底问他买没有?他说没买了。国庆时二姐还给我说他肯定不会买了!我说不出一个月照买不误。才仅仅过了一个星期。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不作死就不会死!大嫂:他想爪子嘛就等他爪子嘛,人家用他自己的钱,又不赌又不嫖的,就是找个乐子
以后我不问他就是了
三弟,大姐也晓得你是关心老爸。但实在劝不住就算了嘛,不要动气哈~
三哥:我不动气。我也管不了。我都是泥菩萨过河身难保。我还能管谁。
我现在穷得一无所有。也只剩下唯一的兄弟姐妹了!以后他有任何事情我都不管了。他不配父亲这个神圣的名词!对他来说是亵渎!前20年找女人。成千上万舍得。买保健品同样舍得!给情人交学费舍得。我读驾校需要用钱之时,两次开口借一千块推三阻四。是那么旳艰难……我累了。该歇歇了……
二点半了,我也累了,明天还得去挣我的活命钱,我的家真怪,老人舍得钱,一掷千金,年轻人舍不得钱,天天淘宝。唉!
③ 党员帮助空巢老人的新闻稿件怎么取题名
我觉得取标题的时候一定要简明扼要,贴近主旨,可以取为为空巢老人点亮一盏温暖的灯
④ 102岁老人被护工绑在床上7天,死前一直在挣扎,养老院真的不能去吗
在传统的中国人眼里,儿女送父母去养老院就是不孝。父母也会认为自己被儿女抛弃了,不仅伤心难过,觉得一辈子辛辛苦苦却养大了白眼狼,还会在亲朋面前抬不起头。
哪怕养老院环境优雅舒适宽敞,一日三餐营养丰富,24小时不间断有护工照顾,大多数老人还是不愿意去。
有些老人来养老院,是儿女和自己讲道理的结果,有些老人是身不由己被强迫,更有甚者是毫不知情被骗进来的。无论是怎么进来的,他们都是不习惯的,养老院没有家中的记忆和感情。
住进养老院,就等于脱离了正常的家庭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不是迫不得已谁愿意去养老院?但真的老了,凡事就身不由己了,尤其独生子女父母那一代。
大家响应国家号召只生一个好,在工作岗位上奉献了一辈子,独生子女再孝顺,既要工作赚钱,照顾好自己的儿女,还要赡养几个老人,谈何容易?也许,养老院就是最好的归宿。
只是希望养老院条件好一点,管理人性化一点,儿女们能常来看看,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