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重阳节主题画黑板报

重阳节主题画黑板报

发布时间:2025-10-08 02:06:37

① 九九重阳黑板报内容

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那么关于九九重阳黑板报怎么做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些九九重阳黑板报的文字资料和图片,希望对你有用,欢迎阅读!
九九重阳黑板报图片:
九九重阳黑板报图片1

九九重阳黑板报图片2

九九重阳黑板报图片3

1: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

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

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

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丢掷,只见宝剑闪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2:
《九日登巴台》

唐·白居易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

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

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

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

旅鬓寻已白,乡书久不来。

临觞一搔首,座客亦徘徊。

《重阳日中外同欢,以诗言志,因示群官》

唐·李适

炎节在重九,物华新雨余。

清秋黄叶下,菊散金潭初。

万实行就稔,百工欣所如。

欢心畅遐迩,殊俗同车书。

至化自敦睦,佳辰宜宴胥。

锵锵间丝生,济济罗簪裾。

此乐匪足耽,此诚期永孚。 看过此黑板报的人,还:

② 重阳节黑板报

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下面是我整理的重阳节黑板报,欢迎阅读。

重阳节黑板报(一)

重阳节黑板报(二)

重阳节黑板报(三)

重阳节的习俗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推荐阅读:

③ 重阳节黑板报颜色 有老师说那个花颜色太单调了求怎么变 老人家外面是一个圆。请问圆用什么颜色

白色,在黑板上够突出,而且有一点孤寂老人的意境

④ 重阳节黑板报内容是什么

可以写些关于老人的内容,重阳节有的地方又称老人节,还有的地方定为长寿节。

例如:

1、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2、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相关诗句

1、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3、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4、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5、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6、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郑谷《菊》

7、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8、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李白《九日龙山饮》

⑤ 九九重阳节黑板报内容资料

重阳节的起源其一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⑥ 黑板报重阳节诗句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句诗出自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描绘了深秋时节,女子在西风中独自凭栏,思念之情涌上心头,憔悴得仿佛比那秋日黄花还要瘦弱。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在《九日齐山登高》中以此句表达了对人生短暂、欢乐难得的感慨,同时寄托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重阳佳节,人们纷纷登高望远,将菊花插满枝头,仿佛这样就能将快乐与幸福带回家。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然美景的向往。重阳时节,再次相约赏菊,共叙友情,成为人生中的一大乐事。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再次在《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描绘了与爱人共饮菊花酒的美好场景,黄昏时分,菊花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令人陶醉。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中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重阳佳节对远方兄弟的深深思念。登高远眺,遍插茱萸,却少了一人的陪伴,让人倍感孤独。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张可久的《折桂令·九日》中这句词,描绘了人生易老、时光匆匆的无奈。西风中的白发老人,如同蝴蝶对明日的黄花充满忧虑,让人不禁感叹岁月的无情。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这句词出自《采桑子·重阳》,表达了人生短暂而自然永恒的主题。岁岁重阳,人们登高望远、赏菊饮酒,试图在自然的变迁中寻找永恒的意义。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中这句诗,描绘了重阳时节菊花盛开的景象。满园的金黄色菊花中,有一丛白菊格外引人注目,如同霜降后的洁白。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卢照邻的《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中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异乡重阳时节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共酌金花酒、同悲鸿雁天,让人倍感孤独和思乡之情。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王勃的《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中这句诗,描绘了重阳佳节登高远眺、思念家乡的情景。他席他乡送客杯,让人不禁想起远方的亲人和朋友。

这些诗句不仅描绘了重阳佳节的美丽景色和人们的欢乐心情,更蕴含了深深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它们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也让我们在岁月的流转中感受到人生的真谛。

阅读全文

与重阳节主题画黑板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老公60岁吸奶 浏览:336
怡倍康养老服务中心怎么样 浏览:146
老年人吃海参的量是多少 浏览:518
被60岁老 浏览:332
养老服务供给模式有哪些 浏览:269
公务员考试体检安排在什么时间 浏览:685
老年人眼袋皱纹怎么办 浏览:938
幼儿园重阳节相片 浏览:55
唐山丰南农村养老金发放2015 浏览:825
部队给军属交养老保险什么规定 浏览:929
武汉人去农村养老 浏览:289
中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研究 浏览:834
2016个人养老保险总数 浏览:102
老年痴呆症腿脚会逐渐萎缩么 浏览:873
九九重阳节忌讳什么 浏览:928
60岁生日贺卡 浏览:825
安顺市金太阳老年公寓 浏览:262
夸人孝顺的话 浏览:556
学车的时候体检什么 浏览:512
养生馆如何提升项目价格 浏览: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