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关重阳节的古诗词五首(含赏析)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就是重阳节。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在古时候,人们普遍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所以会在这一天登高祈福、拜神祭祖、饮宴祈寿等。重阳节也是感恩敬老的日子,因为九在民俗观念中是最大的数字,所以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重阳节是古代很重要的节日,今天小编就来说几首关于重阳节的诗词吧。
一、行香子·天与秋光
【宋代】李清照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恓恓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1.翻译
天气反复变化,已经是秋日风光,心情也渐渐变得悲伤,仔细观察一下黄色菊花就知重阳节快到了。刚刚试穿了一件粗糙的衣服,品尝了新酿成的绿蚁酒,在阴雨风凉的反复变化中,每刮一次风,下一次雨,天气便渐次转凉。
黄昏时刻的院落,总感觉冷冷清清,凄凄惨惨,酒醒过后往事涌上心头,愁上加愁。怎么能忍受这漫漫长夜,明月照在这空床之上。听着远处的捣衣声,稀微的蛩鸣声,还有漫长的漏声,感觉时光过的太慢了。
2.赏析
李清照曾经为丈夫赵明诚在重阳佳节的时候,写过一首《醉花阴》。这首词也是李清照在重阳临近的一天,写给丈夫的。只不过世事无常,阴阳两隔,表达的是死别。
这首词的上半部分写环境,通过重阳时节,秋风、秋雨、秋凉,来描写主人翁所处的悲凉之境。下半部分写主人翁所处的院落,夕阳、长夜、明月等事物和砧声、蟋蟀声、漏声等声音烘托主人翁的落寂心情。此词声声凄切,字字血泪,作者的哀愁是国家屈辱投降下的痛苦呻吟,是夫死妇丧、妻离子散、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的艰苦。
二、蟾宫曲·九日
【元代】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1.翻译
我面对着青山勉强整理着头上的乌纱。归家的大雁从秋天的高空穿过,困倦的游子思念着家乡。还记得歌女殷勤的劝酒,用金子做的酒杯一齐举起,还有歌女弹奏着琵琶助兴。西风萧瑟,人已经衰老、满头白发了,蝴蝶也愁明天的菊花开放。回过头来看天涯茫茫,只有夕阳西下的一缕阳光,远处还有几只飞走的乌鸦。
2.赏析
这是一首小令,彼时正是秋高气爽、大雁南归的时节,这样的秋景却引发了游子的哀愁。
前三句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是作者在重阳节登高所见到的景象,归雁这一物象传达出了作者这一困倦游子对家乡的思念。这种情感就像陶渊明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样,虽然这一生都是在时隐时仕、辗转流浪下度过的,但是在古稀之年,还是容易想到家乡,内心无比惆怅。
紧跟着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三句,诗人就将眼前景转为对往日生活的回忆。其中的翠袖金杯玉手就是诗人回忆起往昔快乐生活时的浓缩而成的意象,写尽了宴客场景的繁华热闹。乐景写哀,回忆有多快乐潇洒,现在的处境就有多孤寂凄凉。
后面的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两句,又化用了苏轼的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这是全曲的名句,也是诗人有感于眼前之景,回忆着过往,今非昔比的现状而发出的感慨。连黄花都有凋零破败的一天,更何况人呢?人生苦短、人也易老,游子还是不要留恋他乡了。
最后三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作为全曲的终结,诗人以景结情,写出了眼前的凄凉景象。作者回过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只觉得是漂泊无依、困倦疲劳,思乡之情怎么也剪不断。整首曲子作者从眼前真实的景物写起,再到触景生情、回忆往昔。真是清雅自然,堪称元散曲中的精品了。
三、九月十日即事
【唐代】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1.翻译
昨天刚登完龙山,今天是小重阳,又要举杯宴饮。
菊花为何这样受苦,遭到两个重阳的采折之罪?
2.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借菊花的遭遇,抒发自己的哀情。因为在唐宋时代,人们会在重阳节当天宴请宾客,第二天是小重阳,会再次登高宴饮,所以说两重阳。作者借酒浇愁,仿佛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这个被朝廷放逐的弃臣。他只好痛苦地发问:菊花为什么要遭到两重阳的重创?
对于登高赏菊的人们来说,重阳节的欢乐意犹未尽,所以在九月十日小重阳这天还要继续宴饮。但是菊花作为一种生命个体,却要惨遭两次采撷的痛苦。诗人不禁为此感到苦闷痛心。
四、忆秦娥·箫声咽
【唐代】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1.翻译
玉箫的声音凄凉悲哀,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眼见秦家楼外一轮清冷明月。清冷的明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
又是一年重阳佳节,登上乐游原,秦娥遥望咸阳古道,可叹那人了无影踪、音信断绝。良人不见啊音信断绝,只有西风萧瑟,残阳似血,拂照着那汉家帝王的陵阙。
2.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又是一年重阳佳节了,自己思念的爱人还没有回来。这名孤独地女子只能在梦中与爱人相会,可是凄凉婉转的箫声惊扰了女子的好梦。整首词描绘出秦娥内心的失望和哀婉欲绝的情思。
五、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翻译
我独自一人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来临我都更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了茱萸,只可惜缺少我这个人。
2.赏析
这首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这首诗开篇就紧扣题目,写独自一人在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寂寞,写常常会思念起故土和家人。每当良辰佳节,都会使思念更加深沉。远在家乡的兄弟,正在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的时候,是不是也会怀念不在他们身边的自己呢?整首诗思维跳跃、语句朴素自然,把作者在重阳佳节的内心感受描写的淋漓尽致。彼时正是昔日的好兄弟一起登高的日子,自己却还在遥远的异乡做着这异客,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愈发强烈。虽然作者的一字一句都很朴素平淡,但是字里行间的陌生孤单呼之欲出,十分的生动。
作者想到了自己没有在家乡和亲人们欢度佳节,那么自己的亲人在插茱萸时也会发现少了一个人,从而想起他的。这样的描写非同一般,反而使整首诗的感情更加质朴自然了。
古往今来,有很多的诗词都和良辰佳节有关,重阳节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日。对于现在来说,节日气氛逐渐冷淡,除了春节、中秋之外,很少有节日还有以前热闹的氛围了。
2. 重阳佳节就菊花——唐代咏重阳诗赏析(下)
重阳佳节就菊花
——唐代咏重阳诗赏析(下)
王传学
重阳节赏菊花,饮菊花酒,是古诗中常表现的雅事。
唐代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把重阳节赏菊花作为自己的期盼: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此诗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主客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像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 朴亲切。
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淡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和品菊花酒。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也真切的反映了重阳节赏菊花品菊花酒的节日风俗。
再看盛唐诗人皇甫冉的《重阳日酬李观》:
不见白衣来送酒,但令黄菊自开花。
愁看日晚良辰过,步步行寻陶令家。
诗的意思是:没有见到友人来送酒,只有黄菊独自开放。郁闷得眼看着天色渐晚良辰已过,我只好自己一步步走去陶县令的家。
这里的陶令根据前面的黄菊推断应该是指陶渊明,诗中用陶渊明代指自己,感叹自己与友人李观分别后,再没有人给自己送酒了,在重阳佳节,也不能饮酒赏菊,只好让菊花独自开放。诗人用白衣人给陶渊明送酒的典故,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怀念,
与重阳节有关的文人故事,恐怕要算白衣人给陶渊明送酒最有名、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了。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最爱菊花,简直是个“菊迷”。菊花是经得起秋后风霜摧折的花卉,象征着高洁的品格。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的乱世,不满当时的政治倾轧和官吏的腐败,也有高洁的品格,正和菊花的精神契合。他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柴桑(今江西)隐居,在宅旁东篱边种了许多菊花,朝夕观赏。他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为人传颂。陶渊明又喜欢喝酒,可是因为家贫,时常缺酒。那年重阳,陶渊明在篱边赏菊,却没有酒喝,不能一醉,多煞风景!他只得采了一把菊花在手里,嗅嗅嚼嚼,聊以为遣。古人认为菊花有延年益寿的功效,所以不但用来酿酒,也用来食用。屈原的《离骚》所谓“餐秋菊之落英”,即是一例。然而菊花毕竟不能代酒,陶渊明正在百无聊赖的时候,忽然远处来了一个白衣人,那人原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的差人,特地送酒来给陶渊明的。陶渊明真是喜出望外,立即打开酒瓮,对着菊花开怀畅饮,尽醉方罢。
大诗人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借菊花两遭采摘,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心情: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这首诗是李白在当涂(今安徽当涂)龙山登高之作,时在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秋重阳节后一日。诗人已于前一日登过一次龙山,并作了首《九日龙山饮》, 这属于第二次登山宴赏,故诗人感叹菊花连续两天遭到采摘,联想到自己两入长安,都遭到政治上的重创,不由得感慨万端。
在唐宋时代,九月十日被称为“小重阳”,诗人从这一角度入手,说菊花在大小重阳两天内连续遇到人们的登高、宴饮,两次遭到采撷,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诗人以醉浇愁,朦胧中,仿佛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这个朝廷“逐臣”,他痛苦地发问:菊花为什么要遭到“两重阳”的重创?对于赏菊的人们来说,重阳节的欢乐情绪言犹未尽,所以九月十日还要继续宴饮;但菊花作为一种生命的个体,却要忍受两遭采撷之苦。诗人以其极为敏感、幽微的灵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场上,发现了这一诗意的空间。实际上,诗人是借菊花之苦来寄托自己内心的极度苦闷。借叹菊花,而感慨自己被馋离京、流放夜郎的坎坷与不幸,正见其愁怀难以排解。此诗语虽平淡,内涵却十分深沉。 主要表现了诗人一生屡遭挫败和打击,而在节日里所引发的忧伤情绪。
唐代边塞诗人岑参一次在行军途中,恰逢重阳节,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这首诗: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孟浩然就有“待到重阳日,再来就菊花”(《过故人庄》)的诗句,表现了喜爱农家生活的雅兴。而岑参是在行军途中,时逢安史之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给陶渊明送酒的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这就勾起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诗人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既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诗写到这里,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应傍战场开”。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大诗人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别有情趣: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这首《重阳席上赋白菊》诗,写得新颖而别致,词约而意丰。此诗一、二两句写诗人看到满园金黄色的菊花中间,有一朵雪白的菊花,感到无限的欣喜;三、四两句是采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那朵雪白的菊花比作是参加“歌舞席”的老人,和青少年在一起载歌载舞。全诗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仍有青少年的情趣。抒发了人老心壮的慨叹之情。
唐代诗人齐己的《对菊》,写出了对菊花的真心喜爱:
无艳无妖别有香,栽多不为待重阳。
莫嫌醒眼相看过,却是真心爱淡黄。
诗的意思是:菊花姿不妖艳但别有清香,栽种很多不只是为了等到重阳节来欣赏。睡醒了还起来看她,只是真心喜爱她的淡黄颜色。写出了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之情。
最后看唐代诗人郑谷的《菊》: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诗题为菊,通篇不用一个菊字,但句句写菊。
“王孙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种野生草,个头较高,从外形看,与菊苗没有太大的差别,养尊处优的公子王孙们,是很容易把菊苗当作蓬蒿的。诗人直抒胸臆,直截了当地训斥王孙公子“菊草不分”。其实这是鄙视他们不识人才。下一句就更能看出作者的用意了。
“九日枝枝近鬓毛”,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重阳节,这一天,我们的先人登高、赏菊、饮酒,佩茱萸囊,把菊花插戴于鬓上。这句是说,菊苗到了重阳节,就会开出美丽的花朵,这与蓬蒿有了本质的区别。你看,一枝又一枝的菊花插在大家的鬓发间。请问:有乱插蓬蒿的吗?作为菊花是多么自豪啊,人们终于认识到它的价值。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露湿秋香满池岸”,寥寥七字,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在这里,“湿”字很有讲究,让人想见那片片花瓣缀满露珠,分外滋润,分外明丽。“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交织融合所产生的魅力。
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 “由来不羡瓦松高”。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没有什么用处。诗人以池塘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这结尾一句使诗的主题在此得到了揭示,诗意得到了升华。
3. 高适《重阳》赏析
重阳节有很多古诗值得我们去读一读,你知道高适《重阳》这首诗吗?以下是我为你介绍的高适《重阳》赏析,欢迎阅读。
高适《重阳》赏析
重阳
朝代:唐代
作者:高适
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
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
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
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译文】季节物候更新速度快得惊人,不知不觉使人双鬓斑白如花。节届重九,攀绕东篱的黄菊却未开花。自顾年过半百,对国家赤胆忠心,从不计较得失,象令尹子文三已之无愠色。远在天涯的家乡,五亩之家的田园快要荒芜了,也从未回去料理。难道有白衣人敲门给我送酒来?重阳节了,任凭风吹乌帽,让它倾斜。我孤寂得独坐书斋,搔首深思。只听得屋外寒柳萧萧,暮鸦乱啼。
【赏析】
《重阳》是一首节日抒怀诗。首先便以时序更替甚速而感到人生易老,鬓毛斑白了。作者自顾半百年来对国事忠心耿耿,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离家万里,五亩之家的田园荒芜也从未过问。节到重阳,却无人送酒,无花无酒,任凭风吹帽落,冷冷清清地度此重阳佳节。真是孤寂得搔首白思,听门外寒柳萧萧,暮鸦乱啼。心境更形凄楚了。
重阳节诗词鉴赏
《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赏析
这首公元845年(唐武宗会昌五年)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重阳佳节,诗人和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这就是所谓翠微。人们登山,仿佛是登在这一片可爱的颜色上。由高处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他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了笑容,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诗人意识到,尘世间像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得,在这种心境支配下,他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这中间四句给人一种感觉:诗人似乎想用偶然的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内心中的郁闷,但郁闷仍然存在着,尘世终归是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于是,诗人进一步安慰自己:“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就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至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
诗人的愁闷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除了因为杜牧自己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诗中所称的“客”有关。这位“客”不是别人,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江苏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这才是诗人无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
诗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为爽利豪宕;诗人的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笑”、“不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的凄恻低回,愁情拂去又来,愈排遣愈无能为力。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诗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
重阳节诗句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 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 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 李白《九日龙山饮》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 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 王勃《蜀中九日 》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少年自负凌云笔。 —— 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 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 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 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对青山强整乌纱。 —— 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猜你喜欢:
1. 关于离别的古诗高适《别董大》赏析
2. 励志的七绝古诗精选
3. 高中经典古诗词赏析
4. 关于边塞诗的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