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讽刺不孝敬父母的句子
1. 最大的悲哀是父母跟着受委屈,女儿不孝。
2. 乌鸦知反哺,乳牛知跪哺,不孝敬者禽兽不如。
3.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4. 很少会觉得自己自私。都说大母脚趾长的人不孝顺。也许是吧。我想说没办法。可旁悄还是会脸红。没办法。
5.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雀罩。
6. 头尖身细白如银,论秤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在屁股上,只认衣衫不认人!
7.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8. 拼命提醒自己。工资不允许我任性!xxxxxxxxx中!对不起干爹。今年我就不孝顺您老人家了!
9. 勿以不孝身,枉着人子皮。
10. 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
11. 我终究不能让她得偿心愿,最后更是让她白发人送黑发人,你说,如此不孝之人,怎配再得亲情。
12. 我最见不得两种人的眼泪:女孩儿的眼泪、老人的眼泪。前者说明我们无能,后者控诉我们不孝。
13. 慈善行及至亲,但不应仅此为止。
14. 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间谷。天地虽广大,难容忤逆族。
15. 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也;欲言无知,恐不孝子孙弃而不葬也。
16. 不孝顺的儿子到处都有,不爱惜自己子女的母亲世所罕见。
17. 不孝子!”你运岁渣不慈,别怪我不孝。”老子养大你已经仁至义尽。
18. 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19. 生者父母,若才者不孝,智者冷心,归结起来,便是”恶心”
20. 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
B. 老子是一招判断孝与不孝。给我们的一点启示
01
老子西行,经函谷关,在关令尹喜家中做客。
尹喜家有二子,他一边手里把玩着元宝,一边问老子他今后能跟哪个儿子享福。客人们都认为老二聪明伶俐,以后会有本领,肯定会跟老二享福。
老子把尹喜手上的元宝拿过来,对老大说打你爹一下,元宝给你。老大不接元宝也不打爹,只是木讷地看着老子。老二却迫不及待地打了爹一下,欢欢喜喜地拿到了元宝。
大家哈哈大笑,果然老二有出息,头脑灵活。只有老子说尹喜将来会跟老大享福,大家都不太相信他的话。
几十年后,尹喜卧病在床,老大守在床头,穷到靠要饭养活老爹,而老二的确出息了,手里有很多钱,可是却理也不理尹喜。
老子的办法很简单。老大重义不重利;老二爱财,无真情。从小看到大,辨别了孝与不孝。
02
可是,今天我们的家庭教育,好像只有一个目标:成绩好,分数高。
哈佛大学近日一项研究指出,约80%的青年调查对象表示,父母更关注他们的成绩或开心与否,而不在意他们是否关心别人。
正如地铁里那位不断背着唐诗的小男孩,戴着眼镜笑意盈盈的外婆,一边教他读诗,一边爱怜地扶着他。他背累了,就一巴掌拍在外婆的脸上。
外婆并不恼,还是笑着让他再背一遍,他的手又一次拍向外婆的脸颊,接着把书按在外婆脸上,使劲地揉。很显然不是第一次这样做。
这时,手机响了,孩子接过电话,喊了声妈妈。就听见听筒里传来妈妈询问孩子是否背诗了的声音。
在家长眼里,知识是孩子上学的主要目的,来不及考虑孩子要不要孝敬,要不要以礼待人,善良孝顺,只能被学业的压力挤到夹缝里。
孩子放学回家后,家长第一句话往往是“有作业吗?”接着就是“你写作业,什么都不让你做!”平日里“你只要学习就行了,其它什么都不要你问”的论调随处可见。
03
当今社会,家长要多教教孩子,教给孩子课堂知识以外的东西,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最起码要知晓有两条宗旨。
第一条:懂孝悌,知感恩。
不久前,看到一个新闻,一个叛逆期的儿子和父亲打作一团,很明显,父亲不舍得打儿子,可儿子却拼尽全力地撕扯。那一幕,让人心痛。
曾经,我们背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传承着孝文化。几时起,孩子可以冲撞打骂父母了呢?请不要用“叛逆”二字来为孩子解脱,那实实在在是教育的疏忽和失败!
第二条:有责任感,有担当!
告诉孩子,人活在世上,总有一些事情是自己抛也抛不掉的,比如大人上班,比如孩子上学。同理,家庭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自己的房间自己打扫,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社会上,每个公民要尽的义务,也要了然于心,踏实执行,几点小建议。
1、父母要多给孩子信心,鼓励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父母要适当地狠下心来,看着孩子自己独立完成事情,少插手,少代办。
3、奖惩分明,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负责。
04
国人常常说,养儿为防老。即使观念更新,我们不会全指望儿女养老,但是养一个好孩子却是我们晚年享福的保证。
想想六月初,日本前农林水产省事务次官熊泽英昭,76岁的高龄,亲手杀害44岁的一直啃老的儿子。
据警方透露,他曾多次遭到儿子的激烈施暴,他也担心儿子危害社会。这令人震惊的案件背后,一定有小时候教育留下的痕迹。
当我们培养出优秀的子女,享受甜蜜的果实的时候。我们就会明白,我们晚年享福不享福,建立在孩子的懂事明礼,善良孝顺,敢于担当的美好品质上。
孩子分数高不高,能不能赚钱,是他们的生活能力。幸福,往往不来自于智商,而来自于人类的美德和信仰,而美德的精神将源远流长!
C. 子不孝父之过出自哪里
出自宋代王应麟的《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
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子不孝父之过意思是仅仅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作品影响
中国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知名度极高。古代儿童都是通过背诵《三字经》来识字知理的。
《三字经》用简洁通俗的白话讲出了亘古不变的哲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将经史子集等各部类的知识揉合在一起,全文用典极多,全篇充满乐观精神;《三字经》以三言形式出现,读起来轻松愉快,更符合儿歌特点。《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三大国学启蒙读物。
国际
从明朝开始,《三字经》就已流传至中国以外的国家。
根据记载,世界上最早的《三字经》翻译本是拉丁文。1579年,历史上第一位研究汉学的欧洲人罗明坚,到澳门学习中文,他从1581年就开始着手翻译《三字经》,并将译文寄回意大利。
韩国、日本也对《三字经》也非常重视。日本早在江户时代(1603~1868年)已印行由中国商船带来的各种版本的《三字经》。
从江户时代到明治初年(1868~1921年),日本的私塾已采用《三字经》,后更大量出现各种仿制本,如《本朝三字经》、《皇朝三字经》等,多达二十多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三字押韵,介绍日本历史地理文化道德的《本朝三字经》。
英国的马礼逊(1782~1834年)翻译的第一本中国传统经典就是《三字经》。1812年,他出版《中国春秋》英文版,包括《三字经》和《大学》。修订后,1917年又在伦敦再版。
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在他主办的《中国丛报》上刊载《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物。
在法国,犹太籍汉学家儒莲(1797年~1873年),在1827年担任法兰西研究院图书馆副馆长后翻译出《孟子》、《三字经》、《西厢记》、《白蛇传》、《老子道德经》、《天工开物》等中国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