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喻湘涟的轶事典故
喻湘涟学做泥人不是平白无故的,外祖父蒋金奎曾经是惠山镇远近闻名的泥塑艺人,尤其擅长粗货,塑绘的蚕猫质朴又灵气,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为他赢得了“猫王”的美誉。外祖父的父亲蒋三元同样是当地出名的老艺人,开了自产自销的“蒋万顺泥人耍货店”,制作的手捏戏文还打入了上海市场。
因为父亲去世得早,喻湘涟和妈妈一直生活在外祖父家,从八岁起就帮外祖父做些印坯、揩坯、打底色的粗活。
“这些题材都是来自老百姓的生活。江苏的蚕丝业发达,过去家家户户养蚕,为了防止老鼠吃蚕宝宝,到了养蚕的季节,农户们就会买几只泥猫放在蚕室的四角驱鼠保平安。”
“江南又多水田,俗语说:摸摸春牛头,一年到头不用愁,摸摸春牛脚,生活过得着。春耕前农民们来惠山赶集,买些泥春牛,祈求五谷丰登。”
外祖父的粗货质朴浑厚,充满乡土气息,而且时有创新,一些不会设计新品种的艺人看到销路好,还会悄悄买来进行翻版。
❷ “兔儿爷”相关的来龙去脉典故、轶事
北京的兔儿爷并非基,而是直的,有媳妇儿和众多兔子后代。兔儿爷的来历与中国范围内流传的月宫里有兔子的传统相关。在中秋节祭月活动上,妇女是主要参与者,她们会祭月光码儿,一种木版印刷或手绘的菩萨造像,基本都是一位女神加一只捣药玉兔的设定。过去,妇女负责照顾孩子,因此孩子们跟着妈妈学着祭月光码儿。为了防止孩子们捣乱,大人会给孩子一个兔子的造像,让他们自己玩耍。为了避免火灾,大人祭月后会焚烧月光码儿,以防孩子不慎引发火灾。因此,为了安全,出现了专门给小孩儿玩的泥塑兔子像,这就是后来成为民俗的兔儿爷。兔儿爷是时令玩具,因其可爱而流传开来。
兔儿爷的造型融合了神佛元素,一半穿铠甲,一半是文官的袍子。兔儿爷的坐骑区分其寓意。骑虎兔儿爷寓意虎镇五毒,骑象的兔儿爷来自普贤菩萨,代表理德,坐金光洞的兔儿爷暗示其道教神性,骑梅花鹿的兔儿爷代表长寿,骑麒麟的兔儿爷代表吉祥、仁义、天下太平、嘉禾茂盛。兔儿爷骑其他动物的寓意则各不相同。
“兔儿爷”这个词有时会被误解为与同性恋相关,这一误解源自《子不语》中的故事,但该故事并非北京地区的传说。北方有管身份贵重的人叫爷的传统,兔儿神因此被等同为兔儿爷。泥塑兔儿爷采用的是京剧扮相,易与过去的“相公们”混淆。但需明确的是,北京的泥塑兔儿爷是儿童玩具和民俗风物,与同性恋无关。同时,建议大家不要用这个词开玩笑地提及同性恋朋友,因为这个词总的来讲是贬义,非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