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爱民如子的故事
问题一:爱民如子的君王故事 孝文帝在位二十四年,重德治,兴
礼仪,爱民如子,注重发展农业,到了播种的时候,亲自带领大臣到乡下耕地、播种
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身为皇帝
非常虚心,而且知错就改,在位期间,没有建新宫室,把省下的钱用来照顾孤儿和老人
他治国有方,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贤明的皇帝,与汉景帝一起被誉为“文景之治”。
在他八岁时,高祖封他做代王,因为他是庶出的,母亲是薄姬,后来称薄太后
汉文帝的天性很孝顺,薄太后曾经生病整整三个年头之久,文帝心忧如荼①,早晚侍奉
毫无倦怠,和颜悦色来安慰自己的母亲,用亲情为母亲解忧,照顾得非常周到。夜间
睡觉的时候,衣不解带,每次端药都要亲自尝一尝后再给母亲喝,可见汉文帝的至孝
之心!虽然贵为天下之尊,奴婢成群,但他都亲自来侍候着自己的母亲,以自身的仁
孝治天下。
问题二:岳飞爱民如子的故事 廉洁奉公
衣――全家均穿粗布衣衫,妻子李氏有次穿了件绸衣,岳飞便道:“皇后与众王妃在北方(靖康之难时被金兵俘虏)过着艰苦的生活,你既然与我同甘共苦,就不要穿这么好的衣服了。”自此李氏终生不着绫罗。
食――与士卒同例,部队补给艰难时,则“与士卒最下者同食”。有次受地方官招待,吃到“酸馅”(一种类似包子的面食)这种在官员富商们看来很普通的食物时,惊叹道:“竟然还有这么美味的食物。”便带回去与家人共享。
住――茅屋军帐,与士卒同甘共苦。高宗曾要在杭州为岳飞建豪宅,岳飞辞谢说:“北虏未灭,臣何以家为?”
财产――南宋诸大将无不豪富,张俊为防盗,铸一千两一个的大银球,称为“没奈何”,堆满大屋,退休后尚有每年六十万担租米的收入。而岳飞被害抄家时,总家产只有三千贯(约合二千多两银),且其中含有数千匹麻布,显然也是准备用于军队的。
犒赏――战时,南宋对军队犒赏极厚,岳飞从来不取一文,全数分给将士。有次一名部将贪污赏银,立斩。
严以律子,厚以待人
除了自己俭朴淡泊,刻苦励志外,岳飞对子女教育很严。要求他们每天做完功课后,必须下地劳作。除非节日,不得饮酒。宋时有“任子恩例”,官员品级越高,子女可享受的官阶越高,次数越多。
岳飞勉励儿子们“自立勋劳”,仅用了一次“恩例”,还是为张所之子张宗本而用。而岳云屡立殊勋(多次战斗中“功第一”),岳飞却多次隐瞒不报。为此张浚说:“岳侯避宠荣一至此,廉则廉也,然未得为公也!”(岳侯躲避荣耀到了这个地步,廉洁固然是廉洁了,却不见得公正)岳飞答道:“父之教子,怎可责以近功?”(父亲教育儿子,怎么能让孩子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又说:“正己而后可以正物,自治而后可以治人,若使臣男受无功之赏,则是臣已不能正己而自治,何以率人乎?”
岳飞前妻刘氏,在战乱中抛弃婆婆和儿子改嫁韩世忠手下小校。岳飞得知后送去500贯资助她,这才另娶李氏。
虔城百姓暴乱时曾惊扰孟太后车驾,被岳飞平定后,高宗密旨屠城,岳飞冒险屡次求情,保全了一城老小。
令出如山,赏罚分明
“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是岳家军的口号,也是真实的写照。损坏庄稼,妨碍农作,买卖不公……斩!在古代,令出不行者斩,很多军队做得到,号称损坏庄稼买卖不公斩的也不少,但真正做得到的,恐怕只有岳家军一支。所以岳家军所到之处,民众无不欢欣围观,“举手加额,感慕至泣”。
士卒伤病,岳飞亲自抚问;士卒家庭困难,让相关机构多赠银帛;将士牺牲,厚加抚恤外,还“以子妻其女”(部将牺牲后仅余孤女无人照料,岳飞让儿子娶她),李氏亦时常慰问将士遗孀。如此赏罚分明官兵同心的军队,自然是“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问题三:三国中刘备爱民如子的至少两个故事情节 鞭挞督邮 火烧新野不肯放弃百姓
问题四:鲁迅爱民如子的故事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 漓的鲜血。 ―― 鲁迅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 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 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 鲁迅
鲁迅的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评论家、新文化运
动的 重要领导人。人称“文思革”。代表作:小说集《呐喊》《阿Q正传》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等。 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 鲁迅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 (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县。 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 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898年更名为周树人,字豫才。1902年公费至日本 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理想以自己的双手去治病救人,后因战乱纷起 改行为作家,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见《呐喊》自序)。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 论》等论文。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 学。同年留日归国,任时两级师范(现杭州高级中学)生理、化学教员,兼 日语助教。其讲课及所编《生理学讲义》,深受学生欢迎。同年冬参加木瓜 之役。1918年首次以鲁迅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成为新文学典范。 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著作收入《鲁迅全集》,作品及《鲁迅书 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后于1981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 六卷)。2005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八卷)。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 文为主,小说中《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较为知名。鲁迅 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 《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绍兴、 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 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 评价 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 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 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 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 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 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 东西到当铺去变卖。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 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但现在他家穷了下来,周围人的态 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 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 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待物的:对有钱有势 的人是一种态度,对无钱无势的人又是另一种态度。多年之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呐喊〉自序》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
问题五:爱民如子的君王积累故事 康熙重视吏治,雍正帝仍然重视。他说:“夫吏治不清,民何以安?”为改善吏治,他对官员实行“吐故纳新”。雍正赏识执法严,作风雷厉风行,严猛行政,有开拓气魄,政绩显著的官员。胤G还是皇子时,曾嘱托内务府员外郎鄂尔泰替自己办些私事,被拒绝。胤G即位后非但没有打击他,还赞扬说:“你担任郎官,拒绝皇子的要求,执法严格,我很高兴。”后来鄂尔泰青云直上。再如田文镜、李卫在河南、浙江清查钱粮做得好,被誉为“模范督抚”。
问题六:列举刘备亲贤爱士爱民如子的故事 刘备人望上的巅峰之作发生在曹操南征时。“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辆,日行十余里”。刘表死后,荆州吏民立马选择了深浮人望的刘备,而不是刘琮。诸葛亮劝他攻刘琮,占荆州,他却说“吾不忍也”,而三国志记载,刘表临终想将荆州托付给刘备,刘备却以“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拒绝了。
和十多万民众一起走,日行只有十余里。众人劝他先走,他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终于被曹操的虎豹骑追上,刘备大败,1W多士兵被打散,妻子死,两个女儿失散乱军中,那个该死的阿斗却没死掉...... 说他作秀?那真是小人之心了。战争无眼,这样做会掉脑袋的刘备不知道?中国古代史上这样的行为都很少见。军事上刘备大败,政治上却赢得了万世的赞誉。
问题七: *** 爱民如子的小故事(短) 地球上最后的天堂――朝鲜 当很多人欢呼、激动,金什么的又是最高军事领袖!因为,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朝鲜是个英雄的国家,有个性。利用国家机器,可以做假钞,可以贩毒。金老大可以活到一万岁,全朝鲜人民心中的红太阳。老大一句话,可以随时翻脸,可以随时毁掉承诺。一个摇摇欲坠的老头,敢跟世界叫板,最多就是跟着这个国家一起毁灭。拿整个国家的人民来做赌注。是的,朝鲜可以免费医疗,免费住宿,免费吃饭,免费~~~~我终于知道了,为什么中国的监狱里大多是那些条件不是很好的人了。原来在那可以享受到这样好的条件!
朝鲜在一面痛诉中国的变质,一面无休止的索要各种物资,粮食。指责中国的各种不公平。的确,做为地球最后的一个天堂,他们可以傲视人间,更加痛恨地狱!但是,很多人忘记了。我们是人,我们要吃饭,我们要穿衣服,我们有人性。所以我们有欲望。我们追求自由,所以我绝对不愿意去监狱享受平等,公平,享受免费的一切!我吃饱了,我想吃有营养的东西,吃自己喜欢的味道。因为我知道我活不了一万岁!身体不舒服,我想找合适的医生,生命只有一次。我做错了什么,我愿意接受法律的制裁,因为我敬畏法律,而不是哪个人来决定!
天堂不适合人住,我是人,所以我不想去天堂!马克思他们的确适合在天堂!
问题八:关于爱民如子的童话故事 廉洁奉公
衣――全家均穿粗布衣衫,妻子李氏有次穿了件绸衣,岳飞便道:“皇后与众王妃在北方(靖康之难时被金兵俘虏)过着艰苦的生活,你既然与我同甘共苦,就不要穿这么好的衣服了。”自此李氏终生不着绫罗。
食――与士卒同例,部队补给艰难时,则“与士卒最下者同食”。有次受地方官招待,吃到“酸馅”(一种类似包子的面食)这种在官员富商们看来很普通的食物时,惊叹道:“竟然还有这么美味的食物。”便带回去与家人共享。
住――茅屋军帐,与士卒同甘共苦。高宗曾要在杭州为岳飞建豪宅,岳飞辞谢说:“北虏未灭,臣何以家为?”
财产――南宋诸大将无不豪富,张俊为防盗,铸一千两一个的大银球,称为“没奈何”,堆满大屋,退休后尚有每年六十万担租米的收入。而岳飞被害抄家时,总家产只有三千贯(约合二千多两银),且其中含有数千匹麻布,显然也是准备用于军队的。
犒赏――战时,南宋对军队犒赏极厚,岳飞从来不取一文,全数分给将士。有次一名部将贪污赏银,立斩。
严以律子,厚以待人
除了自己俭朴淡泊,刻苦励志外,岳飞对子女教育很严。要求他们每天做完功课后,必须下地劳作。除非节日,不得饮酒。宋时有“任子恩例”,官员品级越高,子女可享受的官阶越高,次数越多。
岳飞勉励儿子们“自立勋劳”,仅用了一次“恩例”,还是为张所之子张宗本而用。而岳云屡立殊勋(多次战斗中“功第一”),岳飞却多次隐瞒不报。为此张浚说:“岳侯避宠荣一至此,廉则廉也,然未得为公也!”(岳侯躲避荣耀到了这个地步,廉洁固然是廉洁了,却不见得公正)岳飞答道:“父之教子,怎可责以近功?”(父亲教育儿子,怎么能让孩子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又说:“正己而后可以正物,自治而后可以治人,若使臣男受无功之赏,则是臣已不能正己而自治,何以率人乎?”
岳飞前妻刘氏,在战乱中抛弃婆婆和儿子改嫁韩世忠手下小校。岳飞得知后送去500贯资助她,这才另娶李氏。
虔城百姓暴乱时曾惊扰孟太后车驾,被岳飞平定后,高宗密旨屠城,岳飞冒险屡次求情,保全了一城老小。
令出如山,赏罚分明
“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是岳家军的口号,也是真实的写照。损坏庄稼,妨碍农作,买卖不公……斩!在古代,令出不行者斩,很多军队做得到,号称损坏庄稼买卖不公斩的也不少,但真正做得到的,恐怕只有岳家军一支。所以岳家军所到之处,民众无不欢欣围观,“举手加额,感慕至泣”。
士卒伤病,岳飞亲自抚问;士卒家庭困难,让相关机构多赠银帛;将士牺牲,厚加抚恤外,还“以子妻其女”(部将牺牲后仅余孤女无人照料,岳飞让儿子娶她),李氏亦时常慰问将士遗孀。如此赏罚分明官兵同心的军队,自然是“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② 孝文帝的故事
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的第6位国君。年幼的拓跋宏由祖母抚养并代为摄政。公元490年,24岁的拓跋宏开始亲政,他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汉化改革。孝文帝当政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迁都洛阳。
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决心开始进行改革。他的汉化改革之所以能够推行,首先得力于他知人善任。他不仅重用主持改革、提倡汉化的鲜卑贵族,还重用了许多有才干的汉族人。他深知笼络汉族地主对于巩固北魏统治的重要性,所以他一直不持民族偏见,重用汉人。对南朝投降过来的官吏,他也能不加怀疑,待之以礼。孝文帝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为自己的改革组织了一个智囊团,在这些智囊的支持和帮助下,孝文帝从改革鲜卑旧俗,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和典章制度着手,开始了自己的改革。
他首先下令,禁止鲜卑贵族穿着胡服,一律改穿汉族衣服。后来又禁止鲜卑贵族讲鲜卑语,一律改说汉语。公元496年,孝文帝又下令改变鲜卑贵族的姓氏。他先把皇族的姓氏拓跋氏改为元氏,所以孝文帝拓跋宏又称为元宏。还把其他的100多个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同时下令改变鲜卑人的籍贯。规定凡是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就算是洛阳人,死后不许归葬塞北。孝文帝这些强制性的政策,都是为了减少民族差异、民族隔阂。许多贵族虽然心怀不满,却也只能执行。
为了拉拢汉族地主,扩大统治基础,孝文帝还主张同汉族通婚。他自己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5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这种姻亲关系,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而且,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孝文帝还废除了鲜卑族原来的政治制度,让王肃仿照南朝齐,重新制定了一套官制礼仪,修订法律,改革官职名称等。
孝文帝还延用了汉族的门阀制度。他把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按门第分成4等,并按照门第等级,来确定官职的高低。这套制度在北朝一直沿用,从而形成了关陇氏族和代北氏族两大门阀集团。直到唐朝,武则天修《姓氏录》,才彻底否定了门阀制度。
孝文帝对汉族的文化艺术也有很大兴趣。他从小就接受汉族文化的教育,不仅“五经之义”能拿过来就讲,史书传记、诸子百家涉猎颇多;对汉族的诗文也很有研究。孝文帝不仅改革鲜卑贵族的生活习俗,还教育他们学习汉族文化,从更深的文化层次改造他们。孝文帝对自己民族的落后有清醒的认识,不夜郎自大,不固步自封,虚心学习。他积极创办学校,传播文化知识,还搜集整理天下书籍,使因战乱而衰落的北方文化开始复兴。在他的带动下,鲜卑人进步很快。
孝文帝对北魏宗教艺术的发展也有很大贡献。孝文帝的父亲献文帝就是个极其虔诚的佛教徒,他本人也崇信佛教。因此,孝文帝大力提倡佛教。在他统治期间,佛教迅速发展起来。佛教的发展推动了佛教艺术的发展。当时最重要的佛教艺术形式,就是石窟艺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的洛阳龙门石窟就是孝文帝正式迁都洛阳那一年开始开凿的。
通过孝文帝的改革,鲜卑族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比起同期进入中原的其他民族,如羯、氐等,鲜卑族的汉化程度无疑是最高的。
生活速写
拓跋宏的父亲献文帝信仰佛教,对政治极其厌恶,总是想超脱俗世,去修身养性。所以,公元471年,拓跋宏才5岁的时候,献文帝就把皇位让给了他。北魏拓跋家一直引用汉武帝的老办法,“立其子杀其母”,就是在立儿子做太子的同时,杀掉太子的母亲,以此来防止吕后那样的悲剧重演。拓跋宏的生母也是这样被杀死的。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的第6位国君。年幼的拓跋宏只能由祖母抚养。所以在471年至490年的20年间,政权一直由太皇太后冯氏把持。
冯太后对拓跋宏一直存有戒心,拓跋宏聪慧早熟,冯太后担心他长大后会对自己不利,所以并不喜欢他。有一次,她听信谗言,杖罚了幼小的拓跋宏。又有一次,冯太后在大冷天里,把穿着单衣的小皇帝关在一间空屋子之中,3天不给饭吃,还打算废掉他。后来因为大臣穆泰的劝阻,拓跋宏才保住了皇位。拓跋宏3岁时生母就被赐死,所以一直都不知自己的亲生母亲是谁。他生性孝顺,因为从小就跟着冯太后,就一直把冯太后当亲生母亲一样。所以,虽然冯太后对他并不很疼爱,但是拓跋宏却真可以算是冯太后的肖孙,即使被责罚也毫无怨言。
传世佳句
�白日光天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北魏孝文帝
名人年谱
公元471年,拓跋宏袭皇帝位。
公元494年,北魏正式迁都洛阳。
公元499年,病逝于南征路上。
洛阳是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立业之所,也是汉文化积淀深厚之地,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一生最重要的功业之一。作为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这一举措体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今天仍值得我们去探究。
第一,与倾慕汉族文化有关。孝文帝拓跋宏受过良好的汉文化教育,对汉民族的文化极其崇拜。他从小由其祖母冯太后抚养,冯太后是汉族人,知书达理,聪明果断,曾执掌北魏大权二十多年,她参照汉族的文化制度,颁布了许多重要的改革措施。孝文帝在她的熏陶下,成长为汉文化忠实的推行者。
孝文帝说过:“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魏书·任城王传》),这段话清晰表明:为了向先进的汉文化学习,改变本民族的落后面貌,就必须迁都到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去,而洛阳是中国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迁都以后,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可见孝文帝迁都与其倾慕汉族文化有关。
第二,统治中原的需要。孝文帝是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他不愿仅仅做“夷狄”君王,还要做中国人的君王。要想做中国人的君王,自然要把国都放在中国正统的国都所在地更名正言顺。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传》)这表明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北魏都城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他关于“帝宅”、“王里”的说法,说明他要通过迁都洛阳以获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另外,孝文帝在迁都洛阳以后,连年对南齐用兵,直到卒于南征的军事行动中,可见孝文帝还希望通过迁都洛阳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第三,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平城偏北地寒,粮食产量非常有限。当时有人作《悲平城》诗:“悲平城,驱马入方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后来,作为京城的平城人口日益增多,官吏队伍逐渐庞大,粮食供给问题凸显出来。当时平城没有水陆漕运,交通极不发达,从关内运粮到平城,不仅费时费力消耗多,成本也极其昂贵。而洛阳处于北方的中心地带,平原地区,交通便利,迁都洛阳就解决了最根本的粮食问题。
第四,地理环境的影响。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自然条件制约着北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洛阳地处黄河中下游西岸,卧居中原,山川纵横,素有“九州暖地”之称,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自然成了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场所。曾是东周、东汉、曹魏等朝代的都城。孝文帝迁都洛阳真乃明智之举,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举措,不仅展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其结果使洛阳在曹魏、西晋之后再度繁华、辉煌。
③ 孝文帝喂母亲喝苦药的故事叫什么
汉孝文帝懂得孝敬母亲 ——亲有疾 昼夜侍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汉孝文帝,母病在床。三载侍疾,汤药亲尝 汉朝时有个汉文帝, 叫刘恒, 是汉高祖刘邦的第 三个儿子。 文帝从小就很孝顺父母。父母亲叫他的时候,总 是立刻答应, 父母亲让他做事的时候, 总是马上去做; 对父母的教诲,总是恭敬地聆听, 对父母的责备, 总是 顺从地接受。早晨总是主动向父母请安,晚上还要向 他们告别;出门时总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时也要和 父母打个招呼,以免父母挂念。父母如果有了过失, 他就耐心地劝说,让他们自己改正。劝说时态度十分 和颜悦色。有时父母不肯接受劝说,就等到他们心情 好时再劝。 后来,父亲去世后,他虽然做了皇帝,每天要处 理很多公务 ,但是却从来没有忘记到母亲的房间进 行问候;朝朝夜夜,奉养这位母亲,从来没有懒惰的 意思。 有一次母亲薄太后生病一直没有好转, 汉文帝 就不分曰夜, 尽心照顾母后, 把侍奉母后当成一件大 事来做,怕宫女不够细心,文帝服事他母后的病,总 是殷殷勤勤,看护得精心周到。夜间睡的时候,眼睛 也没有闭上过, 衣带并没有解开过, 没有睡一个安稳 觉。对于母后的汤药,一定亲自尝尝,确定热度适当 时 ,才放心地端给母后服用。常言道:久病无孝子。 汉文帝侍奉母亲,却从不懈怠,母亲足足病了三年, 他也服侍了三年。 母后的身体在他的息心照顾下, 才 好转了过来。这件事感动了文武百官及天下的百姓, 汉文帝孝顺亲人的故事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