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到老年,自己的儿女不孝敬,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人到老年,自己的儿女不孝敬,晚景凄凉,但是,“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任何感情都不是平白无故产生的。其实,造成儿女不孝敬的根本原因,无非有一下三点:
1、老人自己就不孝敬自己的老人,自作自受。
有的老人,自己年轻时,认为自己的老人是累赘,从不孝敬。岁月轮回,等到自己老了,没有养成孝敬老人的家风,儿女上行下效,也开始不孝敬自己。
有一个老人,儿子对他不孝,张口大骂。老人气不过,说:“你骂我,我是你爸爸”!儿子还口道:“我骂你还算好的呢,你年轻时,还打过我爷爷呢”!一句话,噎得他哑口无言。
2、老人过度溺爱自己的子女,教育不当。
有的老人,过度宠爱自己的子女,含在口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自己吃尽千辛万苦,却舍不得儿女受一点委屈。以致儿女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自私自利、霸道刁蛮的性格,没有责任,没有担当,没有爱心,有朝一日,自己不中用了,自然会遭到儿女的嫌弃。
3、老人年轻时做父母不称职,对儿女缺乏爱心。
有的老人,年轻时虽已为人父母,却不称职,没有尽到抚养、教 育儿 女的义务,本身自己的品行就存在问题,不是好人。所以,儿女长大后,双方没有一点感情,父母在儿女的心目中,印象极差。这样的父母,儿女根本就没有什么恩情可感,老了以后,想让儿女孝敬,也就成为一种奢望。
人到老年,自己的儿女不孝敬,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昨天在商场门口休息处,就遇到一位老太太,在和一旁的一位中年大姐聊自己家的儿女,一边说,一边哆嗦着抹眼泪。
这位老太太已经八十岁了,背驼了,手都哆嗦了,从超市里买了一桶十斤的食用油,买了一些红萝卜,洋葱,土豆,给儿子打电话,让儿子赶过来接,儿子说单位现在有事出不来,让她打车回家,于是老太太就像一旁的大姐哭诉,说儿女嫌弃她,不管她,自己手不利索,拿不回去。大姐说,以后这些东西让孩子们买,她说,孩子们买的她不称心。大概过了有半个小时,老太太踉踉跄跄的走了。
我心里的第一印象是她的儿女太不像话了,老太太八十了,还让她自己出来买东西。可是我后来冷静下来一想,我想起了老太太说的那句话,儿女买的东西她觉得不称心思。
孝敬父母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我国的法律规定,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可是人到老年,为什么会有很多老人说自己的子女不孝顺呢?
第一,子女生活压力大,工作忙,陪伴时间少,老人感到孤单而且被忽视。
第二,老人没有退休金,子女负担过重,不想承担老人的生活费用或者医疗费用。
第三,人到老年过分挑剔,看不惯子女的生活习惯,生活在一起时常发生矛盾。
第四,从小对子女溺爱,养成了子女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责任感的性格。
第五,多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频发,多半是因为子女对老人的某些做法不满,或者子女之间相互推诿,形成了一个和尚有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局面。
我身边有一个朋友,妹妹没有工作,离异后带着孩子常年住在娘家,靠着父母亲的退休金生活,我朋友多次劝说妹妹找工作都被呛了回来。我朋友每次回家,父亲都说经济紧张,钱不够花,可是转头又把钱全部补贴了自己的二女儿和外甥身上。而且还逢人就说我朋友不去看他。朋友表示也很伤心。
所以,真的是很多子女都不孝顺吗?毕竟我们几千年的传统美德。我个人感觉,从心里不孝敬父母的还是很少数的。这里我给父母们几点建议。
第一,不要过分苛责儿女,儿女买了什么都表示喜欢,不习惯儿女的生活习惯,可以当做看不见,自己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最重要。
第二,多子女家庭的父母亲,一定要注意平衡子女们之间的关系,有时候父母亲的一个决定就是儿女们矛盾的导火索。
第三,如果子女真的不孝敬父母,父母完全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其实,人到老年最重要的就是 健康 ,而这种 健康 不只是身体 健康 还包括心理 健康 。
最后,祝全天下的老年人都身体 健康 ,长命百岁。
经常见到一些老人向人哭诉自己孩子不孝顺,而在实际生活中,也确实有很多人存在不孝行为。比方说很多年以前,山东泰安的一位八旬老人到了春节,因为无人照顾欧,去向自己的儿子讨要一碗面吃,结果被儿子和儿媳吊在房梁上鞭抽,最后含恨而去。
但是,种种不孝行为受到谴责的同时,却鲜有老人去反省自己。当事老人从来没有意识到,儿女不孝,也许自己就是亲手制造这一切的始作俑者。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吧:我的一个邻居老来得子,也许因为此原因,对自己的儿子百般疼爱,直到爱过了火,成了骄纵。不管什么事,在理还是不在理,都以自己的儿子为中心,结果把儿子娇惯成了自私自利、凡事以自己为中心的忘恩负义的人。这对老夫妻的晚景非常凄惨,老两口的退休工资每月都要被儿子花个精光,有时因为兜里没钱,只好接受众邻居的接济。
人人都说老两口摊上了不孝子,可是怎么就没人问问——这不孝子是谁一手制造的呢?
这只是一个例子,其实造成儿女不孝的原因还有很多,比方说有的家长家长作风非常严重,对孩子从小施以家暴,还有的家长在儿女中间偏心严重、、、、、、这一切的一切,都有造就不孝子的可能。
再打个比方:有位阿姨,她的女儿上小学的时候偷过同学的东西,谁知都过去好多年了,她这当妈的却念念不忘。后来女儿考上北京一所重点大学,这位阿姨却肆意阻拦,坚持说她女儿是小偷,没资格上大学。后来女儿在自己高中班主任的帮助下,冲破母亲的阻拦,上了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北京当老师,直到结婚成家,都不肯见自己的母亲。而这位阿姨又四处嚷嚷,说自己生养了个白眼狼、不孝女——试问明眼人,这样的结局怪谁呢?
所以,当我们不幸遭遇儿女不孝时,别忘了反省一下自己。
自己儿女不孝,这个应该不是无缘无故的不孝,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首先反省反省自己有没有对自己父母或者岳父母以及家里其他老人不孝或者不尊重?如果你自己也是这样那么就不能怪孩子对你不孝了,这叫做有样捡样,报应到了。
如果自己有良好的家风,孩子从小就是在一个很有素养,尊老爱幼的环境下成长大的。到老了,自己的子女不可能不孝顺你的。
人到老年,自己的儿女不孝顺,这最根本的原因,当然是你这个做父母的教育出了问题。从小不注意这方面的教育,或自己本身有问题,言传身教所至。
一, 从小的教育问题,孝敬父母,尊敬老人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优良传统。 而做父母的却不懂得如何去教育子女,一味的溺爱,没有原则的满足小孩的要求、欲望;没有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家风,发现小问题,不去纠正,慢慢的就酿成了不好的品德。
二, 自己就不知道孝道,对自己的父母不懂孝敬,言传身教,让子女也不懂得孝敬,“做什么都是会还的 。”你对父母的不敬,同样会一点不漏,甚至变本加厉的还回到你的身上。这就怨不得人了。
三, 做父母的对子女的爱,方式、方法发生错误,给孩子带来了伤害 。如,并不去了解他们的想法,感受,一味强制灌输自己的做法,自己为他们去选择,让子女反感,不尊重他们的思想与人格,而当他们长大了后,一定还是会从心里拒绝你,哪怕内心想爱你,而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依然是抗拒与不合作,也就谈不上孝顺。
四, 太物质化了孩子,如今 社会 经济发展飞速,什么都是以物质为主,物质充斥着整个生活。 思想自然就也物质化了,如,经常用物质去奖励孩子,用物质去安慰孩子,那当孩子满脑子都以利益为重的时候,亲情就变淡了,变味了。
总之,人到了老年,才发现儿女不孝顺,是自己教育的一切错误,但都晚了,那一切都要怨自己,教育不当,酿后果就能自尝。
现实生活中,许多老人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得开心愉悦,家庭和睦,而有些老人,却事与愿违,子女不孝,可谓晚景凄凉。 究其主要原因,在与老人对于子女的言传身教,能否以身作则,教育、影响孩子朝好的方向发展,在于能否懂得生活的智慧,会不会做一个不讨人嫌的老人。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深受父母影响。要想孩子懂得孝敬自己,那就必须以身作则,孝敬老人,起典范作用,教育和影响孩子。 一个家庭,做父母的如果用偏激的言语和颓废的情绪来表达对事物或人的看法,孩子也会感受到这种面对问题时的处理方式,也会躁动不安,容易紧张。如果做父母的经常吵架、说脏话、冷暴力等,孩子潜移默化中,攻击性强,处事不理智、粗暴,或者是不接受沟通,不接受合作。
如果父母对朋友对邻里热情、和善,对老人孝敬、真心,孩子记住的不是父母说了什么,而是孩子眼睛看到的父母如何为人处世。如果父母以身作则,处处以爱的心态对待人,对待生活,对待所有的一切,做好孩子的典范,孩子就会知道哪些是有用的,爱心就会在孩子身上扎根。
老人不要干涉子女的生活,让大家都生活的轻松快乐。 生活中,习惯早睡早起的老人们不要责怪年轻人的晚睡晚起;善于精打细算的老人们,不要对于年轻人倾倒了剩饭剩菜、丢弃了破旧家具而横加指责;还有,老人整天唠唠叨叨,这也管那也问,一味地瞎操心,累了自己,烦了孩子。生活中的观念不同总是存在,老年人没必要争辩,要学会生活的智慧,学会装糊涂。
如果条件允许,老人最好和子女分开住。老人要从根本上承认自己确实老了,不要用固有的思维和观念要求孩子,不要以为就该以你为中心,要完全执行你的指令,听从你的意愿。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时代的发展。过去的事不纠结,现在的事不困扰,对于未来,不争不抢不气,做好自己,愉悦大家,不讨人嫌。
老人要想晚年幸福,就必须要有 健康 的身体,要有独立的经济来源。 要想有好的身体,减轻孩子的负担,就必须加强适当的锻炼,增加免疫力。可以出门走走,逛逛超市,帮忙添置一些日常用品,把洗衣做饭、带带孩子当作一种生活乐趣;或是看看书、读读报,分享国事天下事;跳跳广场舞、练练太极拳,聊聊油盐柴米;种种花、养养草,修性又怡情。还要端正态度,不搞歪门邪道,不增加子女的麻烦。还可以学学未知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不让自己闲下来,要老有所乐。
同时,自己要有独立的经济,要有自己的小金库,或是买一份保险,能够让自己轻松应对日常生活开支。久病无孝子,再孝敬的子女,在面对卧床不起的老人时,也会经不起折磨,因为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也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苦衷。
如果有两个孩子的,老人要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不能爱一个厌一个。 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都是一母所生,为何要分个好歹呢?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嘴甜会说话、做什么事都顺着你意愿的孩子,你会更喜欢,什么好的都优先给他,相反的,沉默寡言、叛逆,做事总是与你做对的孩子,你对他要差点,这样的偏心,只会成为未来家庭矛盾的主要原因。
孩子是聪明的,做父母的所作所为,他洞察秋毫,虽然他一次两次不说、没有意见,但是三次四次呢?就算他大度,不计较父母的一切,但不能保证他成家后另一半没有抱怨或是憎恨。如果老人能够做到公平处事,不论大小,一律平分秋色,做子女的会不理解不孝顺吗?
不管你出身高贵还是贫寒,一个老人能做到持之以恒地教育、影响孩子朝正确的方向发展,能做到热情善良、慈祥和蔼,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能做到不倚老卖老,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他就一定会受到大家欢迎的。真心希望每一个老人,多看多学,提升自身素质,加强自身修养,做个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人。
想想自己孝顺过自己的父母吗?家庭生活中父母的言行会影响到下一代孩子们的生活状态。身教重于言教呀!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来说说我们老家一个李大爷的故事。
李大爷今年80多了,有一儿一女,女儿远嫁在外地,留个儿子在身边一起生活。
李大爷虽然年纪不小,但身体还算硬朗,只是有条腿有点残疾,走路一瘸一拐的。虽然如此,但他还是每天推个小斗车四处转悠,在垃圾堆、工地上去翻找能卖钱的废品,比如钢筋、纸板、塑料管等等,收集一点后就拿去废品站卖。
好的时候一天能赚4、50块,差的时候可能就几块钱,我经常能在外面遇到他,推个小板车,一瘸一拐地缓慢走着,觉得他也挺可怜的,可是可怜之人也必有可恨之处。
据李大爷的儿子讲,李大爷年轻的时候都是好吃懒做,不怎么管家里面,是自己的母亲一个人扛着。
而且李大爷是一个十分要脸面的人,经常在外面吹牛,说自己做了多少多少事,其实根本就没有,对于这些过往,李大爷的儿子是颇有怨言的。
李大爷的媳妇说,老公公虽然一把年纪了,但是十分不爱干净,夏天这么热的天气,一天都不洗个澡,浑身散发着一种酸臭味,衣服脏得都变色了也不会换,而他自己住的小屋呢,也是十分凌乱,东西到处堆的都是。
白白的一床蚊帐用黑了都不知道洗,每天出去捡垃圾本身就脏,回来也不收拾一下,手黑黑的就直接上桌吃饭,她实在有点受不了,说了很多次也不改,也曾经帮着打扫过几次,可没多久又恢复了原样,她实在是有心无力,不想再管了。
现在李大爷虽然是和儿子儿媳住在一起,但是吃饭不在一起吃,都是自己做的,然后住在房子里的一个小角落里面。
通过李大爷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基本上大部分子女对老人都是孝敬的,可是因为有些老人年轻时犯了一些错,让孩子们解不开心结,或者是年纪大了,有些毛病改不过来,甚至是倚老卖老,总想着要沾儿女多少光。
其实越是这样,儿女们越是离老人们远一点,反倒是那些处处为子女着想的老人,穿戴整齐,讲究卫生,不图儿女给他们多少,自己还能动的时候就从没想过依靠别人。
这样的老人更加受到儿女的尊敬,过年过节都会买东西回来看望一下。
所以说啊,我们任何时候都要自立自爱才能被人爱,老人呢,也不要总指望着养儿防老,儿女们大了有自己的生活,不要处处干涉,能够自食其力的话那是最好的,互相之间有一个界限感,反而能让人更加的亲近。
有的是因为老人 健康 时候,不知道自己老了会咋样,他们太能嘚瑟,不给留点余地,有的是遇见那些黑了良心的儿女,所以说不能一起而论
人到老年,自己的儿女不孝敬,其根本原因,我认为,妻不贤,子不孝,无法可治也。据我和老年人闲聊时,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其主要原因如下几方面;
一,子不孝,父子过,因为父母是孩子的不忘初心的好搒样,孩子错误根源在于大人没有教好。以中华五年传统不息的之化教育,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是访照大人的所做所为,去学习成长起来。百善孝为先,首先,你必须要好好去孝敬你的父母,在孩子幻小的心灵里种下良好影响,当你老了,走不动了,他们长大成人了,理所当然的去孝敬你的。反之,你对你老子有不孝的行为,孩子对你一样的对待。
二,“人之初,性本善”,父母要和自己的孩子建立一种朋友关系,不要经常去打骂伤害她们。特别是孩长了也有自遵性,反其倒而行之,不要随意抛起疏远她们,好好理解孩子心理愿望,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她们会知恩图报,有利于和谐身心,和谐家庭的责任感。
三,在当今的就会,因为,都生一个孩子,由于教生惯养的现象较为普边。望子成龙的希望,却变成了逆子,五毒俱全,让大人寒心,无法可治,后悔莫及。要知今日,何比当初。必须严格的抓紧早期对儿女的教育,势在必行。
所以,人到老年了,愚到自己的儿女们不孝敬的时候,不要有过多报怨,因为你付出不多,收获的甚少,你养她们小,他们必定会养你老的。每个人都有孝敬老人的责任,这是做为儿女义不容辞的传统观念。
㈡ 手工母亲节礼物简单漂亮
手工母亲节礼物简单漂亮
手工母亲节礼物简单漂亮,母亲节是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平日里“隔代育儿”主力军帮忙带娃太辛苦,表心意的好时机到啦,适合送妈妈的礼物有很多,以下分享手工母亲节礼物简单漂亮。
一、母亲节礼物怎么做简单又漂亮
1、黏土康乃馨:绿色粘土做包花杆、叶片和花托,用橘色做花瓣,最后把全部组合起来,用不同的颜色做一束即可。
2、戒指折纸:用粉红色折纸着一个指环,调节好大小,再用粉色纸折一个玫瑰花,用胶带固定在指环上即可。
3、立体贺卡:黑色卡纸剪花束的形状,将表面贴彩纸,剪绿色竖条和各色花朵贴在花束里即可。
4、手工折纸:用黑笔在贺卡上画不规则黑线并写祝福语,再剪不同颜色的爱心,最后把爱心粘在黑线顶部即可。
5、爱心贺卡:将各色爱心用固体胶黏在贺卡内部,再用红色线制成一缕红绳,用双面胶固定在爱心底部即可。
6、爱心小盒:正方形纸对折,选个角对准中心点折一下,与中心线对齐,另一边也折好后沿中心线翻折,最后将有花色一面折成爱心即可。
二、母亲节礼物排行榜
1、智能保温杯
保温杯的礼语是保存那份温馨的母爱,母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在挑选母亲节礼物时,应该挑选有寓意的母亲节礼物。
2、康乃馨
康乃馨的花语是母亲我爱你、温馨的祝福、热爱着你、慈祥、不求代价的母爱、宽容、母亲之花、浓郁的亲情、亲情思念、伟大、神圣,真挚、思念。
如果担心康乃馨会凋谢的话,可以找一下纸质康乃馨的折叠方法,一朵永不凋谢的康乃馨,更能体现你对母亲的爱。
3、音响
随着广场舞的普及,不少在家的母亲也广泛的投入到其中,而作为跳广场舞必备的音响,大家可以投其所好,送母亲一款浪漫、酷炫的音响也是不错的选择。
4、按摩椅
母亲为大家操劳一辈子,老了,烙下一身病根子,一张按摩椅是母亲节最好的礼物,让母亲享享清福。
5、回家给母亲做一顿饭
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了,回到家都是母亲给大家做饭。在母亲节那天,给母亲做一顿母亲爱吃晚餐,陪母亲好好说说话,谈谈心,这也是给母亲最好的礼物。
6、护肤品
每次回家看望母亲,如果你仔细看,就会发现母亲脸上的`皱纹年复一年的多起来,一款好的去皱纹的护肤品是份很好的母亲节礼物,让母亲回到年轻时候。
7、陪母亲外出旅行
母亲老了,从来没有出过远门,而每个人都有自己想去旅行的地方,母亲也有,跟母亲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去母亲想去的地方。
8、跟母亲一起拍一张自拍照
母亲节那天,回家陪陪母亲,说一些母亲爱听的话,在那幸福的一刻,跟母亲一起拍一张自拍照片,洗出来,用相框框好,送给母亲,留下那天你跟母亲的幸福。
9、陪母亲做一次健康体检
母亲的健康,是大家应尽的孝心,陪母亲做一次健康体检,愿母亲永远健康长寿。
10、陪母亲逛街买衣服
母亲一辈子,省吃省穿把大家拉扯大,从来不舍得买漂亮的衣服,陪母亲逛街,买母亲喜欢、漂亮的衣服,让母亲越来越年轻,找回母亲失去的爱美之心。
生日送给母亲十佳礼物
护肤品
岁月不饶人,女人过了30就开始衰老了。妈妈一般都比较节约,舍不得买更好的东西,作为儿女的应该体谅妈妈,给予妈妈更多更好的东西。比如精心挑选一款比较好的护肤品,保护妈妈的皮肤,让她看起来更加年轻。
保健品
健康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妈妈年龄大了,需要好好保养身体。选购一款比较好口碑好的保健品,让妈妈可以有更好的身体享受生活。
珠宝首饰
饰的选择也是比较多样的,不用特意挑选贵的,好看设计感才是要考虑的因素,价格方面都是次要的考虑。
给妈妈策划一场旅游
可以提前为妈妈和父亲安排一场旅游,放松下心情,同时可以去外面的世界多看看,多玩玩。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可以在其他城市旅游度过。
按摩仪
妈妈天天工作操持家务都比较辛苦,选择一款比较好用的按摩仪送给妈妈,让妈妈身体更加舒适。
买衣服
女人的衣柜里总少一套衣服,这话一点也没错。虽然妈妈天天都是在家里操劳,但是她们也是想要更美的,为她们选择一套好看的衣服,在她生日那天送出去,相信十分不错。
花
虽然很多人觉得送花太俗了,但是实际上花确实是非常可以打动人的东西。买上一束花,你可以选择一般的康乃馨,也可以选择百合等等其他的东西,让家里充满了花的芬芳。
定制相册
可能你陪伴妈妈的时间不多,定制一本属于自己家庭的相册给妈妈,给她慰藉。
美容卡
每个女人都爱美,给她们买一张附近比较好口碑的美容院美容卡,让她定时护肤,保持更多光彩,人更加年轻,心情也会更好。
身在远方的问候
如果不在妈妈身边,这天无论再怎么忙,一定要打个电话问问妈妈近况,最好是打电话。短信还是没有语言来得亲切。和妈妈聊聊天,说说趣事,并报平安。远方的你一切安好就是给妈妈最好的礼物。
1、上海故事丝巾
丝巾真的是妈妈们的最爱,不仅可以遮住颈纹,季节交替的时候还能保护颈椎、肩膀不受凉,也是平时旅游打卡的必备道具~
2、skg按摩仪
强烈推荐的一款颈部按摩仪,外观设计在按摩仪界算是一股清流,和其他按摩仪不同,skg的颈部按摩仪小巧轻便,颜值也超级高,平时可以套在脖子上放松颈椎,非常舒适。
3、华光挂烫机
挂烫机真的巨好用,200左右的挂烫机就可以满足日常熨烫衣服的需要,比起妈妈以前用的熨斗,真的方便太多了,而且特别小巧轻便。
4、欧慕折叠足浴盆
足浴盆是送长辈时几乎都会考虑的礼物,大多数的足浴盆比较笨重,平常不用的时候也很占地方,欧慕这款折叠足浴盆就可以在闲置时,折叠起来放在床下,用的时候随时拿出来,整机重量不到3斤,老人拎起来很轻松。
5、泰国乳胶枕
然乳胶枕真的特别舒服,它不会像荞麦枕头那么硬,又不会像丝棉枕头那样太过软,是那种能给颈部支撑杆又很柔软的舒适。老人颈椎和睡眠往往不太好,送妈妈一个乳胶枕也是超级实用的~
6、小米须眉吹风机
吹风机都知道是戴森的最好,但价格也摆在那小米的须眉吹风机在500元以下价位,颜值算是无敌的存在,吹风体感也接近戴森,性价比也是非常高的。
7、美容仪
人到中年,难免会皮肤松弛、长皱纹,美容仪能帮助妈妈紧致面部皮肤,减少和淡化细纹,也是配合精华保养必不可少的美容神器。
8、除螨仪
除螨仪也是居家必备的清洁卫生小家电,家里的床褥沙发很容易滋生螨虫细菌,对于老人和孩子健康也是不利的,除螨仪可以通过高频震荡拍打+紫外线+强吸力清除螨虫,保证床褥的干净卫生。
9、百雀羚三生花补水套装
百雀羚作为国货之光,无论是包装颜值还是护肤品的实际效果都很棒。这套水乳的茉莉水洁面膏特别省,每次洗脸用一点点就能起丰富的泡沫,洗完之后也不假滑和拔干,爽肤水也是上脸温和不刺激,特别适合皮肤容易干燥缺水的肤质。
10、佰草集保湿紧致淡化细套装
主打“现代中草药高档护理品”概念,产品的成分也主要以天然名贵中草药为主,成分更加温和,吸收性也比较清爽,人参成分具有紧致皮肤、淡化细纹的功效,茉莉成分可以滋润皮肤、避免皮肤缺水干燥,进而抗老化。
㈢ 对待老人应该如何才叫孝
孝的定义是为尽心尽力地奉养父母,引申转指晚辈在尊长去世后要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孝”字解析:甲骨文字形很形象地表达了内涵!
汉字“孝”的字形非常简单,上面一个“耂”,下面一个“子”。而这个字的甲骨文更形象,仔细看下图:像不像一个孩子在搀扶着老人在走路的样子?也可以这么理解:老人在上面,孩子在下面。表示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要在上面呵护着,而当父母年老后,儿子要在下面背着老人。一个人上有老,下有小,对上理应要做到自己的孝道,这就是孝。
“孝”字甲骨文很形象
老人呵护孩子
晚辈搀扶老人
中华文明5000年的传承离不开这个“孝”字,通过对孝字的分析可以看到它的内涵。所以说,中国的汉字结构组合是有它的道理的。这个字的本意是要我们尽心尽力来奉养自己的父母。同时引申为后辈在尊者去世后也要按一定的风俗习惯来行使自己的孝道。
视频
知心姐姐卢勤教你-如何培养孝笑儿女
家长必读
¥99
¥198
购买
孝,何止一个字这么简单?
以“孝”为偏旁的汉字举例:教、哮。
由于汉字“孝”在古代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所以也有很多汉字都是以它为偏旁部首来组成的。比如汉字“教”:左边一个孝,右边一个攵(文)。意思是说把孝道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下来,就是教育的教。再比如,咆哮的哮:左边一个口、右边一个孝,一个人对着老人和孩子进行大声喊叫,是一种令人不齿的行为。
汉字“教”和“哮”
关于“孝”字的狭义概念和广义概念。
关于“孝”字,狭义的理解是对于父母的尽心奉养、尊敬。而广义的孝,我们古代讲六孝,那什么是六孝?《左传》中讲:“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意思就是:作为君主要对百姓仁义,作为臣子,要做到自己的本分,作为父亲要对孩子慈爱,作为儿子要懂得孝顺自己的父母,作为兄长要爱戴自己的弟妹,作为弟妹要敬重自己的兄长。
孝敬父母,中华美德
幸福的老人
“孝”是中华的传统美德,也是历史文化的传承。
为什么说“孝”是我们中华的美德,是一代代传承的文化?《孝经》里面讲:“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意思就是:从古代君王到普通百姓,每个人都有尽孝的义务,而尽孝的境界是没有止境的。而《礼记》中记载: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这里的“畜”不是动物,而是指赡养的含义。大致意思就是要侍奉和赡养自己的父母,顺从父母,而不做有悖伦理的事情。
㈣ 撒贝宁说:“不要随便把父母接到身边,那不是孝顺。”你怎么看
个人认为撒贝宁说的很对。特别是农村的父母更是在城里呆不惯,来说说身边的一个例子。
男孩大学毕业后,在深圳混的风生水起,娶妻生子都没用父母操心,事业家庭都稳定后,男孩准备把老家的父母接过来享享清福。父母都是农村人,没有什么文化,县城去的次数都能数的过来。
所以父母是不想去的,奈何儿子儿媳三天两头一个电话,最后儿子亲自回来接两位老人。老两口也只好简单的收拾收拾,带了些家里的特产跟着儿子出发了。
到了深圳,儿子和儿媳特意请了几天假,陪着老人东走走西看看。并告诉他们下楼怎么去附近的公园,附近的超市等等。
几天之后,儿子儿媳都要去上班了,小孙子有保姆带着每天接送上学,老两口却不知道每天应该干点什么了,屋里的电器都不会用,就连家里看的电视到了这竟然也弄不明白。寻思出去走走,可是马路上车来车往的,过马路两个人都是颤颤巍巍。
随后的几天老太太就开始上火了,嘴里起泡,吃不下东西,儿子儿媳急坏了,这时老头说话了,“我们还是回老家吧,在这啥也帮不上忙,啥也不会弄,哪去不敢走,像鸟囚在了笼子里,回老家至少我们可以东家看看,西家走走,没事干点活,这真是呆不住,你们要是真为了我们好,就送我们回去吧!”
儿子哭了,本想着两位老人一辈子任劳任怨的干活,供自己读书,如今自己过的好了,却不能在伺候在身边,满心的自责。可奈何生活就是这样,分离是成长的一部分啊!
隔天,儿子买了机票把老两口送了回来。回到家里的两位老人喜笑颜开,嘴里嘟囔着以后哪也不去了,就在家,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是啊,我们曾满心欢喜的以为把父母接到身边就是尽孝,可是我们可曾问过他们,他们是否会适应这样的大都市,微信几乎都用不惯的他们会适应城市里的扫码支付,坐车刷卡吗?所以有时候我们以为的并不是父母以为的。如果真想尽孝,那就没事常回家看看吧!
我是 芒薇闲谈, 欢迎交流指导
我把父母接到身边六年,父亲去年秋天安详地走了,给了我尽孝的机会和时间。
从上大学算起常年在外已经三十多年了,每年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在家待的时间更是用小时计算也少得可怜,理由总是忙!
2014年父亲得了老年性脑萎缩后,走路不稳,说话不清,农村厕所、火炉、火炕、上下水、看病、购物等都不方便,母亲的腿脚也不如从前。
以前一说起进城的事情,他们有很多不去的理由。城里人多、路堵、楼高、噪音大、不认识邻居,语言不通花销大,也怕给儿女添麻烦等托词。做了很多工作,2014年10月2日终于同意搬到城里。他们住我原来的房子,一楼九十八平米,两室两厅一厨两卫。和我家相距1700多米,步行约2500步,用时十五分钟左右。
生活条件改善了,弟弟、妹妹、舅舅、姨姨等亲戚都在城里,也可以随时过来照顾老人聊聊天。他们以前的顾虑都不是问题,带来的好处和方便数不胜数,一家人其乐融融度过了六年。
自从他们来到城里,我几乎每天早上或者晚上抽时间步行过去看看,坐一坐,聊聊天,送点东西,重新找到有父母的感觉,无比幸福。
我好多年养成的饭后看电视、不活动的毛病改了。风雨无阻,遛弯儿散步看老人。一年后,我的脂肪肝从中度成了轻度,血糖降了,体重减了,精神饱满了。顺路买菜买早点,生活质量提高了,夫妻关系好了。当然爱人、儿子的理解和支持是我的后盾。我的生意也顺了,以前出租房子有点收入,父母住了以后觉得明走暗来了。
最最重要的是我把父母接到身边,子欲孝而亲不待古话留给侄女的遗憾,在我这里提前得到了补偿。
父亲走了。进城虽不能让他长生不老,但是在第一次昏迷时,从我接到母亲电话,我通知120到把父亲送入自治区医院急诊室才用了28分钟,82岁寿终正寝,城里医疗条件起了很大作用。
最后一年我每晚和他们作伴,家长里短,朝夕相处,和远离父母的同学比感觉特别奢侈。六年相处时间不长,仔细想一想也不算短。作为儿子,在老人需要的时候搭了把手,终生无憾!
出发点是好的,若是真的接到身边,往往事与愿违,太多矛盾,生活作息,吃住习惯,太多的不合谐,不方便………无形中增添许多麻烦,建议有空闲多陪陪老人,而不是把他们接到身边让他住好,吃好,喝好就孝顺了,陪伴才是最大的孝顺!
这种状况不能一概而论!孝顺的儿女找到了孝顺的媳妇和女婿!这样的话!把父母接过来那是一种享受和幸福。反之就不一样了!
撒贝宁说得非常有道理。我今年53岁了,过几年就退休了,如果要强迫我跟着自己的孩子一起过,我绝对不愿意;我的老家在农村,父母也绝对不愿意跟着我到城里过,他们在农村才幸福,我常回家看看他们就感觉很满意了。
我在我们这个小县城,我有我自己的生活圈子,如果退休以后跟着自己的孩子在新一线城市成都,我绝对不愿意。
退休以后,我每天和原来的同事一起聊天喝茶,久不久出去 旅游 ,这才是我生活方式,到一个新的地方,没有朋友,明天孩子上班去了,我没有朋友,就闷在100平方米的屋子里,真会闷出病来的。
与儿女们猪在一起,由于代沟,许多事情看不惯,时间长了,必然产生矛盾。
我53岁了,回老家的时候,妈妈总要“教育”我,在工作上要这样要那样,我只能够笑一笑,其实她的说教仍然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
尤其是现代的年轻人,总是觉得自己工作重,让父母帮着带他们的孩子,这是没有什么道理的。
结语
老年人有老年人的“世界”,有他们自己的生活、 娱乐 方式,几十年习惯的地方,过得很滋润。就让老年人自己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吧!常回家看看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了!
我赞成撒贝宁的观点。大部分人年龄越大越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
以我父母为例。我妈家在乡村,家里有个大院子。父母在院子里种了几棵果树,一小片蔬菜,养了几只鸡,一条看门狗。每天的生活就是侍弄蔬菜,喂喂鸡狗,去老邻居家串串门,聊聊天,打个牌,或是去小广场跳跳舞,偶尔我们回家聚个餐,日子过得无比惬意。
我姐姐家在外地,有时会接父母去她家住一段时间,最多两周,我妈就得回来。姐姐白天上班,一天不在家,晚上还得辅导孩子学习,没有时间陪伴他们。邻居也不认识,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另外,姐姐家在南方,东西也吃不惯,外面人说话也听不懂。我妈说在她家住,简直是遭罪,还是自己家好。
这个情况和撒贝宁说的类似,父母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过得并不舒心。所谓“叶落归根”,年龄越大,越喜欢呆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孩子如果能够做到常回家看看,那就算孝顺了。
网上曾经热议过一个话题,父母要不要跟孩子住在一起。结论是“一碗汤”的距离最好,具体就是父母在家做好饭菜,送到子女家还没有凉,这样的距离最好。子女想看父母随时可以,父母需要子女,他们很快就能来到身边,如此最好。
当然,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有的父母子女愿意住在一起,并且生活的很幸福,那也是好事一桩。孝顺孝顺,要孝先顺,您同意我的观点吗?欢迎留言讨论!
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人的性格千差万别。有的父母适应能力强,特别愿意跟着儿女生活,儿女走在哪里就想跟到哪里,他们觉得这样是最幸福的。你如果不让他们跟着,他们会很失落也很痛苦。
有的父母则不然,他们有自己的小天地和熟悉的生活环境,在那里过得自由自在。让他到一个陌生城市,不熟悉的环境很难适应,和儿女天天生活在一起难免有些矛盾,心情烦躁不开心。如果是这样的话,应征求他们的意见,来欢迎走欢送,来去自由随心所欲不能强迫,这样就是孝顺父母。
无论父母在不在身边,只要让父母高兴就是最大的孝顺。尽孝要趁早,决不能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才后悔。
撒贝宁受过高等教育但没学会做人,他不理解他父母内心想要什么,一只动物有了小孩都会天天和小孩在一起,一会不见孩子都会噢噢叫个不停甚至不吃也不喝,动物如此更不要说人,孩子大了要出去闯世界父母是没办法的,其实父母内心一天也不想离开孩子,只有孩子到老年以后才会有体会,每一次给父母通电话最后挂断的都是孩子,可想父母的心情,家庭条件差出外打工没法和父母在一起,要是条件好一定和父母在一起,有句俗言要儿要女是防老,除非撒贝宁和他父母关系不好,撒贝宁才有这样的体会才会这样说。
不要被明星的个人观点混淆视听,对于撒贝宁来讲是有道理,因为他是公众人物,在北京有足够的条件,让父母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然而他的工作太忙,看似把父母接到了身边,实际上还是跟父母咫尺天涯,没时间陪伴,反倒让父母离开了熟悉的环境,比以前更加孤单,站在他的角度上来看,也许有对的一面,但也不是全对。
大家都是普通人,从各方面讲,都不可能与撒贝宁划等号,这就注定了普通人与公众人物或其它特殊群体,在对待“不要随便把父母接到身边,那不是孝顺。”这个观点的理解不同,就拿我来说说吧。
我今年61岁,姑娘在深圳安家15年了,两口都是合资企业高管,有很不错的收入,2017年,姑娘在离她家仅半小时车程的惠州,给双方老人各买了一套二居室,希望我和亲家都搬到离她不远的地方生活,这几年除了冬天,我们两口子偶尔会过去小住一两个月,其它时间很少过去,从这一点上来讲,我有认同撒贝宁这句话的一面,以下,我来谈谈对这个观点的另外几种看法。
一、把父母接到身边一起生活,要看父母处在哪个年龄段以撒贝宁现在状况,他的观点是对的,只是把父母接到身边的时间关口没把握好,撒贝宁今年45岁,正常情况下,他父母应该50年后,和我的年龄相差10岁左右,那么,就两代人的年龄关系,我们来分析一下。
1、无论是公众人物撒贝宁,还是我们普通人老百姓,30到50岁这个年龄阶段,是人生的高光时段,这个年龄段的人承受着人生当中最巨大的压力,没错,我们形容生活的艰难,往往都用“上有老,下有小”来概括,这20年当中,孩子要上学、要结婚,供房供车,赡养父母,还要为自己的晚年养老打基础,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拿出自己100%的精力,去拼搏去创造。
说句天地良心的话,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工作与生活的重心,都放在了子女身上,人的精力和爱是有限的,顾了这头,那头自然就轻了,所以,这个年龄阶段的子女,一般都会把对父母的爱,往子女上倾斜,而忽视父母的存在。
2、我在以往的文章里不止一次提到,60到70岁左右的老年人,是人生旅程中最幸福快乐的末班车,老一辈人已凋零不再,子女早就成家立业各自安好,正是享受晚年生活的黄金10年,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下工作生活几十年了,身边有无数的亲朋友好友,这时候你把父母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无论从饮食习惯,气候条件和人文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失去了过往交集的朋友,医疗医保也不方便,关键是很多70岁以内的老年人,身体和精神层面还充满了活力。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孩子们在深圳买了房让我们过去住,物质条件比我们老家还要好一些,头几天的新鲜劲过了后,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逛,总显得六神无主,一点归属感都没有,想想家里的闺蜜和同事们,在一起跳广场舞,打麻将就归心似箭,所以孩子们在这个年龄阶段把父母接到身边,对于他们是成就了孝心,但父母心里或许并不领这份情。
我们家对门的邻居也是如此,他才55岁就被儿子接到上海生活,刚开始欢天喜地地把家里的房子也买了,开着儿子给他买的宝马X6,把上海周边的每个景点都玩了个够,还是不到一年就厌倦了这样的日子,在上海刚过完一个春节就打道回府了。
二、什么时候把老人接到身边才是孝顺呢?用撒贝宁的话来讲:“不要随便把父母接到身边,那不是孝顺。”这句话的确有硬伤,他出发点是好的,但忽略了老人的年龄(我不知道他父母多大),或是父母的身体状态,为人父母应该都有这样的情结,那就是,为了儿女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直到身体渐渐衰老,也不愿意连累子女,所以,当儿女们自己为了事业都忙不过来的时候,正是父母身体条件尚好,无忧无虑地享受生活的年龄,这个阶段是不需要儿女们精心照料的年龄。
相反,两代人长时间在一个空间里生活,时间久了,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虽然撒贝宁所说的不孝顺有点夸张,但有可能真的违背了父母意愿,反而降低了父母的生活品质,到头来得不偿失。
我认为:当儿女接近退休的年龄,自己的子女已长大成人,工作和生意都能放手的时候。父母的身体状态日落西山,自理能力一天比一天差了,此时,才是把从母接到身边最适当的时机,那才是真正的孝顺。
写在最后:我所在的小区住着一位姓张的老人,现在70多岁吧,老人早年是本地京剧团的演员,他女儿是北京演视圈著名的制片人,代表作有,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潜伏、等大家熟知的电视剧,女儿十多年前,就有心把父母接到北京去养老,那时候她父母身体还蛮健壮,身边有一大堆情趣相投的票友,就委婉地推辞了女儿的孝心,女儿不忘慈乌反哺,给父母在老家添置了一套近300多平的房子,前后院子里种满了鲜花和果树,老两口自己种种菜,养养花草,来了兴趣就招票友们吊吊嗓子,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与神仙般快乐自在,但凡有空,女儿一家就带着外孙回来,让父母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邻居们问张老爷子:“干嘛不去北京的姑娘家享福啊?”
老爷子说:“我和她妈都不想挪地方,姑娘说了,等我们老得不想动,要么把我们接过去,要么她就退休回来陪咱们”。
好了,最后还是回到题主的问题,我是这样看待的:
无论如何,把从母接到自己的身边,起始初心是大孝,但每家老人的年龄不同, 健康 状况不同,自己的工作条件也不同,最好还是先征求父母的愿意,把握好什么时候该接老人到身边,什么时候不该把父母接到身边。我觉得张老爷子的女儿就做得很好,这份孝顺值得分享给我的朋友们。
我不赞同撒贝宁所说的这句话。儿女是父母一生的牵挂,从丫丫学语开始到大学毕业,父母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孩子。孩子参加工作后,父母又要操心孩子的婚事,但父母最想做的就是和孩子呆在一起,一家人其乐融融是何等的幸福。
我参加工作的第2年就把父母接到了城里和我们住在一起,到现在快20年了。父母并没有觉得寂寞和孤独,我们也并未因此感到有负担,最重要的一点,我的老婆对公公婆婆都很好,生活在一起这么长的时间几乎没有发生过大的矛盾。有什么意见分歧,说透了就行了。我很感谢妻子的为人处事,也很感谢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真的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马有垂缰之义,犬有投水之德,人为万物之灵,莫连XX不如?
现在有的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宁愿请保姆都不愿把父母接在身边。无论在大城市还是在小城市发展,他们都不愿意把父母接来一起住,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是,现在生活节奏加快,每天忙里忙外,没有多少时间陪父母,父母到新的城市举目无亲,放弃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亲朋好友,父母同样会感到寂寞和孤独。而事实上是这样的吗?
绝大多数父母愿意和孩子住在一起,父母的想法很简单,可以为孩子分担一点家务,还可以为子女照顾小孩,一家人在一起真是其乐无穷。而实际上这样的大家庭是很少的,主要是儿子媳妇或女儿女婿的脸难看、门难进导致的。他们觉得父母可能影响了他们的二人世界,有些人把老人当成累赘、废物,其实,老人也是宝。
父母老了,需要的不是金钱,而是儿女的陪伴和问候。有的子女以工作忙为由,一年都不给父母打电话,更别提把父母接到子女身边了。我老家的邻居,家里有三个大学生,这三个儿子都从事技术活,生活得还不错,但他们的父母还在老家干农活,并不是因为父母对农村有特殊情怀不愿意进城生活,而是儿子觉得父母可能会连累自己,不愿意把他们接在身边。
每次回老家,看着这两个老年人怪可怜的,从他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很向往和儿女在一起生活,可哪个儿子愿意接纳他们呢? 可能就是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至于是不是孝顺,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
㈤ 有关孝顺的名言
、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孟轲
2、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恶的人。——鲁迅
3、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4、大孝终身慕父母。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轲
5、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所罗门
6、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7、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8、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10、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孝经》
11、丑恶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儿女那样可怕。——莎士比亚
12、慈善行及至亲,但不应仅此为止。——富勒
13、仁爱和打人都先自家中开始。——鲍蒙特。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