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重阳节书法古代

重阳节书法古代

发布时间:2025-05-09 00:34:29

重阳节书法作品隶书

隶书的发展由最早刻画在龟甲骨上的甲骨文开始,书法也随着社会历史 文化 的发展而变化着秦汉时期的大篆、小篆,隶书恰在秦汉交替这一时期出现了,在当时又被称为八分。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 重阳节 书法作品隶书,希望你们喜欢。

重阳节书法作品隶书欣赏

重阳节书法作品隶书图片1

重阳节书法作品隶书图片2

重阳节书法作品隶书图片3

重阳节书法作品隶书图片4

重阳节书法作品隶书图片5

清代隶书的艺术特色

清代隶书鼎盛、名家辈出的原因是什么呢?从社会状况来看,清代政冶极不 清明 。清初读书人为避“文字狱”,把自己的精力移入金石考据领域。当然,由于金石彝器出土日多,也为金石考据的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清代学人治学态度严谨,崇尚“一事不知,儒者之耻”的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清代考据学得到空前发展,本不为人所重的残碑、断纸,竟成了考据学家寻觅的瑰宝。清代学者尤重汉隶的研究,如万授一的《分隶偶存》、桂馥的《说隶》、翁方纲的《两汉金石记》、顾炎武的《金石文字记》等,给清代隶书的繁荣昌盛提供了学理上的客观条件.使有清一代隶书家得以对传统隶书进行符合汉字构架的局部改良,从而大大提高了清隶的艺术表现力。

从对姐妹艺术的吸取方面来看,将篆刻的若干长处有机地移到隶书的实践中,从而使书法具有“金石味”,以丰富隶书的表现力,这一点邓石如做得很典型。正如魏锡曾所著《绩语堂论印汇录》中指出的:“若完白书从印入,印从书出。”隶书大家邓石如擅篆刻;同样,隶书大家金吉金亦擅篆刻,伊墨卿、陈曼生、何绍基、吴苦铁等清代隶书大家,皆擅篆刻。可以不夸张地说,篆刻拓展了清隶的艺术魅力。

从宽泛吸收其他书体优点来看,清隶的营养成分是有分量的。清代隶书家远绍汉隶,对汉碑碑额及碑阴的研习颇见功力。书法赖以存“形”的核心点是抽象,具有表现为时间序列和线性构架的本体规律,有不可逆性和不可约简性。汉隶碑额或碑阴亦具这些属性。这些碑额或碑阴给清代隶书家的启迪是明显的。除了这些碑额或碑阴以外,清代隶书家对魏晋南北朝碑如《范式》、《李仲璇》等也认真临写,当然对诏版、砖文、镜铭也注意取法。正是这样,使清隶打破了传统隶书与其他书体的界限,体现出清代隶书家与时俱进、与时俱新的发展理念。清初隶书成就最高的郑谷口,以草法入隶,其隶书被包慎伯列为“逸品上”;博诵经史、蕴蓄闳深的大学人、大词人朱彝尊以欧法入隶,“笔意秀劲,韵致超逸”(《桐荫论画》句)。此外,金吉金以吴碑入隶,伊墨卿以鲁公楷法人隶……都使隶书呈现出各自的审美取向。这种以正、草、篆籀入隶,动、静相整合的隶书面貌,可渭空前,充分展示了清隶“放意自得”和“心手达情”的时代特色,从而使清隶在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的张力都得到了显著加强.构成了隶书发展史上一座令人瞩目的高峰。

从清隶书家所用的工具观之,亦有长于前辈书家之处。中国文房四宝史告诉我们:宋代以前,总的来说用硬毫笔者占大多数;明代开始,用软毫的才逐渐多起来;具体地说,明以后至清代,羊毫被广泛使用。《频罗庵书画跋》云:“笔要软,软而遒;笔头要长,长则灵。”长锋羊毫有如下特点:一、便于储墨并且储墨量大;二、八面出锋的旋转余地大,适于隶书特色之笔——“燕尾”笔法的运作。读邓石如隶书,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长锋羊毫的这些特点。

从与时俱进、与时俱新的角度看,清隶具有抒发性灵、解放思想、师汉隶但不为汉隶所束缚的与时俱进、与时俱新的特色,用石涛的话说,就是勇于“借古以开今”。如张文鱼的飞白体隶书,赵之谦的魏碑体隶书,均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充分表现了他们良好的修养、上乘的品格、阔大的襟抱和精湛的功力,真是:“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刘熙载《艺概·书概》句)

从墨色上看,清隶的一大特色是墨色活。活从何来?活从善于用水来。何绍基、赵之谦、吴苦铁等皆为用墨高手,其涨而不烂、润枯相间的施水带墨法,使墨色在隶书中充分地表现了艺术魅力。书法形象的智性把握是“法”,而书法形象的情感酿造,却是“意”。清代隶书高手在“水”这个材料上用尽了心思,充分发掘了墨色的艺术表现力,故清隶在用“水”上给来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理论思考点和实践操作点。

清代碑学的先导是清隶的强劲发展。清初帖学垄断,书风单一。由于历史性的文化积习的压力,使书法在以法致道的漫漫长途中艰难地跋涉着。最为明显的是,帖的巧美导致了“馆阁体”对清初书法的侵蚀,从而形成了颓弱的格调低下的局面。清初和这—局面分庭抗礼的关键书体,就是隶书。清隶不仅为碑学在清代的发展开了头,而且清隶始终伴随着有清三百年书法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着。

Ⅱ 重阳节敬老书法作品

重阳节敬老书法作品:

第一幅:

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节的由来:

重阳节,亦称登高节、重九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日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Ⅲ 重阳节的古诗书法作品

重阳节诗句书法作品:

1、《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九日》

(唐)王勃

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

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4、《九月九日》

(唐)崔善为

九日重阳节,三秋季月残。

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

霜浓鹰击远,雾重雁飞难。

谁忆龙山外,萧条边兴阑。

5、《九日登梓州城》

(唐)杜甫

客心惊暮序,宾雁下襄州。

共赏重阳节,言寻戏马游。

湖风秋戍柳,江雨暗山楼。

且酌东篱菊,聊祛南国愁。

6、《村路菊花》

(唐)崔橹

袅风惊未定,溪影晚来寒。

不得重阳节,虚将满把看。

神仙谁采掇,烟雨惜凋残。

牧竖樵童看,应教爱尔难。

Ⅳ “重阳”这样写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都是我国传统节日——重盯液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

      在这天,为庆祝重阳节,一般大家都会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

      作为书法爱好者,除了登高望远,我们当然也要提起笔杆子写一写。“卖大重阳”怎么写好看?跟着我一起来看一看吧!

      古代不同书家都会写“重阳”两字,每个人的风格不同,例如:颜真卿的字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一般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凯配物象。

阅读全文

与重阳节书法古代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长寿移动郭 浏览:240
殚精竭虑从中医怎么休息养生 浏览:223
我有个老年痴呆的妈 浏览:308
孝顺镇哪里人多 浏览:593
爱康美健康体检怎么样 浏览:366
市南区教育政务网老年大学 浏览:271
父母的钱不给我该怎么办 浏览:294
紫菜长寿面 浏览:159
长寿前程无忧 浏览:516
老年痴呆症不说话 浏览:986
瘦人多火如何养生视频 浏览:791
深户现在最低养老金 浏览:119
驾照体检表要交去哪里 浏览:901
中医都有哪些养生煲 浏览:338
长寿佛手里捧的什么 浏览:216
养老保险计生户 浏览:185
2018沈阳市老年大学 浏览:17
昆明官渡区有没老年大学 浏览:37
在上海去哪里办入职体检表 浏览:645
原单位和新单位养老怎么对接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