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四平重阳节去哪

四平重阳节去哪

发布时间:2025-04-15 02:17:35

① 民间传说

1、菏泽龙王冯传说菏泽市西南22.5公里王浩屯镇刁屯河之东,有一个树木蓊郁的龙王冯村。该村冯氏之祖冯重礼原为山西省襄恒县人,于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年间(1488-1505)迁此建立庄园。此处本是黄泛区遗址,地势低洼,盐碱地多,遂取名为冯家洼。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七年(1512年),相传有一个名叫焦义行排行老三的壮汉到冯家洼投宿,愿意帮助冯重礼种地。冯重礼许诺之后,焦三便起早贪黑,奋力干活,砍刨荆根,播种粮棉。每逢天旱苗枯,焦三却能兴云布雨,有求必应。焦三做短工三年期满,便于冯重礼约定在浓云密布、雷震骤雨时再来相会。

焦三话音刚落,忽然天昏地暗,雷声隆隆,焦三已腾入云空,杳无踪影。冯重礼这时才知道“焦三”是龙王的化名。冯家洼百姓为答谢龙王之恩,就在冯家洼村南盖了一座龙王庙,冯家洼也更名为龙王冯。

2、魏紫牡丹

明代,曹州牡丹已名震京城。

传说,一年谷雨过后,明朝皇帝朱元璋带着军师刘伯温及一班文武大臣来曹州观花。他们一行人来到曹州的一处牡丹园,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惊异了。只见牡丹园内,各种牡丹争奇斗艳,香气袭人,远远胜过皇家御花园。

朱元璋嫉妒心特强,决不允许百姓胜过皇家。于是,立刻下了一道圣旨:要把园内的所有牡丹移入御花园。

刘伯温能掐会算,他在园中转了几圈,看出此处牡丹园如此繁盛的门道。于是,他走到朱元璋前小声嘀咕了几句。朱元璋急忙下令:其他牡丹不要挖了,只挖看园人赵义门前的一株。花农们大喜。

赵义平素最喜欢的就是这一株牡丹,但想到这样可以保住其他花农们的牡丹,也只好忍痛割爱了。唯有赵义的妻子魏花痛哭不止。赵义不明究竟,急忙追问。魏花痛苦万分,只得吐露了实情:“事到如今,我不能不告诉你了。我本是牡丹花仙,看你勤劳善良,便和你结为夫妻。

没想到被刘伯温看出。我只好把腹中六个月的婴儿,留在根下了……”说罢,一阵风起,魏花不见去向。朱元璋此时已乘上车辇,带走了牡丹。

赵义才知道妻子是牡丹花仙,想到夫妻平日恩爱之情,不胜悲伤,倒在门前花坛之内,哭得死去活来。第二年春天,在赵义门前的牡丹花坛里,长出了一棵紫牡丹,馥香浓郁。村民们知道这是魏花的孩子,便取名“魏紫”(谐音:子)。

3、荷苞牡丹

相传,在明朝时,曹州牡丹乡有一位名叫赵安的花农。女儿春蕊,年方十八,聪明伶俐,眉目俊秀。她在花丛中行走,百花总是垂头掩面,自愧丑陋,人们都叫她“羞百花”。姑娘还十分勤劳,方圆数十里的人们谈起春蕊,都交口称赞。

春蕊与邻村青年秋生,情投意合,真诚相爱。白天,一块劳动,晚上在花间月下倾吐痴情。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日,春蕊、秋生正在田间劳动,曹州官府的差役前来抓丁。秋生极力挣扎,春蕊也拼命阻拦,都无济于事。秋生和村里的几个小伙子被抓走了。春蕊悲痛万分,泪如雨下。

好好的一对鸳鸯被拆散,春蕊倍感孤独,日夜思念,不知暗中流过许少泪。多少个不眠之夜,姑娘面对清月,手扶柴门,盼望亲人归来。然而春去秋来,只见落花随水去,不见亲人把家归。后来,春蕊为表思念之情,决计绣一只荷苞,等秋生回来赠给他。

谁知,就在这年春天牡丹开时,曹州知府前来观花。见春蕊有“闭月羞花”之貌,便魂飞体外,立生霸占之心。第二天,知府便派人带着厚重的彩礼,前来求婚。春蕊忠于爱情,当场拒绝,并将来人痛骂一顿。

知府恼羞成怒,见出彩礼求婚不成,就来个半夜抢亲。在这一天夜里,官兵们包围了春蕊家的花园,春蕊自料难以脱身,便毅然投进花园中的水井,殉情自尽。天亮后,乡亲们含泪将春蕊的尸体从井中打捞出来,葬于花丛之中。

三年后,秋生逃出虎口,回到日夜思念的家乡。然而,他万万没有科想到春蕊已离开人世,他发疯似的跑到春蕊的坟前,泪下如雨,哀声动地。秋生正哭之间,忽听有丝丝的响声,睁眼一看,见坟上长出一株奇异的花草来。

这花从没见过,一串串粉红色的小花,形如荷花,十分好看。乡亲们得知后,也纷纷跑来观赏。大家都说,这是春蕊姑娘死得冤屈,特来显灵,给秋生送来了荷苞。大伙便给这花起了个名,叫“荷苞牡丹”。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牡丹乡至今仍流传着这个忠贞纯洁的爱情故事。

4、葛巾玉版

洛阳人常大用,素喜牡丹花,听说曹州牡丹绝好,就前来欣赏,并在一个花园住下。一天,他遇见了一位貌美如花的姑娘葛巾,很是喜欢,他们最后结为夫妇。回到洛阳后他俩又做媒,把葛巾的妹妹玉版许配给常大用的弟弟。

两年后,葛巾和玉板各得一子,才第一次告诉常大用自己姓魏,母亲是曹州第一夫人。常大用怀疑,就请人去曹州打听,得知曹州根本没有魏氏。他便亲自前去曹州证实,才从一块石壁上的一首诗中得知,曹州确实没有魏氏,而曹州第一夫人则是一株名为“葛巾紫”的牡丹。

常大用以为自己的妻子是花妖。回去后,他不敢当面质问,就把那首诗让葛巾看,葛巾看后大怒,认为丈夫不相信自己,一气之下就和玉版将孩子扔到地上,谁知孩子落地便没有了。葛巾和玉版后悔不已。几天后孩子落地的地方长出了两株牡丹,一紫一白,花大如盘,人们将其命名为“葛巾”、“玉版”。

5、陶朱公传说

相传春秋时,范蠡帮越王灭掉吴国后,弃官同西施逃到了宜兴丁山一个叫台山的村子,然后隐居下来。他发现当地黄龙山的泥土可以做陶器,就教村民采泥做坯、筑窑烧陶。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范蠡虽然把陶器烧出来了,但烧的不是歪货(陶器变形),就是黄货(陶器没有烧透),而且陶器上有许多裂缝。一时范蠡也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有一天,西施淘好米,动手烧饭。范蠡见火苗很旺,射得很高,心想这不是浪费柴火吗?就把垫在锅底的三块石头拿掉。

西施说:锅子压在火上,火就烧不旺了。果然,三块石头拿掉后没,火就萎了下去。范蠡想:假如烧窑时泥坯不着地,垫空烧,是不是容易烧透吗?按照此法,烧出来的黄货少了,后来,人们称这种石头叫“脚石”。

又有一天,范蠡做完活回家,西施正在烧饭。烧着烧着,饭锅滚了。西施赶紧把灶里的木柴夹出来,只留几块在里面。范蠡问:“为什么把柴夹出来?”西施说:“饭烧滚后要闷一闷,要‘还火’。

如果一直用大火烧,时间短了做成生饭,长了烧焦。等到西施还了火,开锅盛出饭来,粒粒似珍珠。范蠡吃着吃着,突然想:烧陶器不也和烧饭一样吗?如果一直用猛火,米粒吃不消,就烧焦了;陶器吃不消,就烧裂了。假如烧烧,闷闷,不就既可烧透,又不裂了吗?

后来范蠡照着这个方法做,果然成功了。他把这些方法教给当地百姓,从此丁蜀窑场就兴旺起来。后来,人们尊奉他为“陶朱公”,在蠡墅崇福寺塑了他的像(抗战时被日军所毁),每年阴历四月初七(范蠡生日),隆重纪念他,他居住过的地方就改名为“蠡墅”了。

② 天天象棋重阳节残局通关攻略 重阳节残局怎么过

我的走法:
1.马二进四 炮5平6
2.车二进五 将6进1
3.炮一退一 炮8退5
4.车二退一 将5平4
5.车二平四 士4进5
6.马四进二 将4退1
7.炮一进一 车4平7
8.马二进四 车7退8
9.车四平五 车7平9 (卒6进1 则车五平一将4平5, 相五进三车7平9 ,车一进一红胜定)
10.车五平九 车9平6
11.车九进一 将4进1
12.车九平四 卒6平5
13.相三进五 卒8平7
14.车四平五 卒7平6
15.车五退二 卒3平4
16.相五进三 卒4平5
17.相三退五 将4退1
18.车五退一 将4进1
19.相五进三 卒6平5
20.车五退四 将4退1
21.车五平六 绝杀

③ 重阳节的由来

重阳节的由来50字

重阳节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以下我为大家收集了重阳节的由来50字,供大家参考!

篇一:重阳节的由来50字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篇二:重阳节的由来50字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篇三:重阳节的由来50字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篇四:重阳节的由来50字

重阳节的起源据说是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她身边的侍女也受到牵连并被赶出皇宫,流落到民间,嫁给了一个贫民。由于她在宫中每年都过重阳节,节日期间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以求长寿,所以嫁人之后,她在这一天还是照着宫里的规矩过重阳节,人们听说后纷纷效仿,于是这种习俗在民间就广为流传了。

重阳节的发展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

重阳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

汉代

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三国时代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

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

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宋代

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中曾记载了当时北宋重阳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有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吃花糕。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

明代

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

清代

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

20世纪80年

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2012年12月28日

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重阳与菊花仙子的传说

很早以前,大运河边住着一个善良的`农夫叫阿牛。阿牛家里很穷,他七岁就没了父亲,靠母亲纺织度日。阿牛母亲因子幼丧夫,生活艰辛,经常哭泣,把眼睛都哭烂了。为治好母亲的病,阿牛一边给财主做工,一边起早摸黑开荒种菜,靠卖菜换些钱给母亲求医买药。也不知吃了多少药,母亲的眼病仍不见好转。

一天夜里,阿牛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姑娘来帮他种菜,并告诉他说:“沿运河往西数十里,有个天花荡,荡中有一株白色的菊花,能治眼病。这花要九月初九重阳节才开放,到时候你用这花煎汤给你母亲吃,定能治好她的眼病”。

重阳节那天,阿牛带了干粮,去天花荡寻找白菊花。原来这是一个长满野草的荒荡,人称天荒荡。他在那里找了很久,只有黄菊花,就是不见白菊花,一直找到下午,才在草荡中一个小土墩旁的草丛中找到一株白色的野菊花。这株白菊花长得很特别,一梗九分枝,眼前只开一朵花,其余八朵含苞待放。阿牛将这株白菊花连根带土挖了回来,移种在自家屋旁。经他浇水护理,不久八枚花朵也陆续绽开,又香又好看。于是他每天采下一朵白菊煎汤给母亲服用。当吃完了第七朵菊花之后,阿牛母亲的眼睛便开始复明了。

姑娘又继续在梦中介绍种植菊花的方法。

姑娘说:“我是天上的菊花仙子,特来助你,你只要按照一首《种菊谣》去做,白菊花定会种活。”接着菊花仙子念道:“三分四平头,五月水淋头,六月甩料头,七八捂墩头,九月滚绣球。”念完就不见了。

阿牛回到屋里仔细推敲菊花仙子的《种菊谣》,终于悟出了其中意思:种白菊要在三月移植,四月掐头,五月多浇水,六月勤施肥,七月八月护好根,这样九月就能开出绣球状的菊花。

阿牛根据菊花仙子的指点去做了,后来菊花老根上果然爆出了不少枝条。他又剪下这些枝条去扦插,再按《种菊谣》说的去栽培,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阳节便开出了一朵朵芬芳四溢的白菊花。

后来阿牛将种菊的技能教给了村上的穷百姓,这一带种白菊花的人就越来越多了。因为阿牛是九月初九找到这株白菊花的,所以后来人们就将九月九称作菊花节,并形成了赏菊花、吃菊花茶、饮菊花酒等风俗。

;
阅读全文

与四平重阳节去哪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西安灵活就业人员养老金交多少 浏览:737
老年痴呆症靶向修复江西 浏览:203
退休金民事抵押 浏览:722
济南老年大学高新区 浏览:571
土地税养老金怎么交 浏览:614
老人头发越来越稀疏怎么办 浏览:368
赞美孝敬父母的题目 浏览:812
长寿硒软胶囊 浏览:482
甲亢长寿吗 浏览:551
长寿古钱币鉴定 浏览:324
老年大学周年贺信 浏览:464
天津退休人员社保卡个人账户 浏览:47
济南市农民2020年养老金多少 浏览:737
小学生到敬老院学雷锋报道 浏览:108
女性农村户口退休年龄6 浏览:294
临夏养老院收费多少 浏览:946
怎么让父母打我感到后悔 浏览:542
山东曹县2016年退休金 浏览:197
内蒙退休养老金 浏览:364
孝顺父母活着 浏览: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