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重阳节饮食习俗是什么 重阳节吃什么
【重阳节饮食习俗】
饮酒。主要是饮茱萸酒和菊花酒。茱萸,是重阳节的标志,古人常将其插于头上,或者作为配饰戴在身上,也将其制成“茱萸酒”饮用。汉《淮南万毕术》记载:“井上宜种茱萸,茱萸叶落水中,饮此水者,无瘟病。”可见,古人认为,茱萸具有去瘟病的功能。
所以,自唐代始,以茱萸泛酒而饮之风兴起,特别是到了明清时代,此风更盛。茱萸酒的饮法有二:一是将茱萸泡入酒中,加少许盐;二是用酒服茱萸子。唐末五代《提要录》:“北人九月九日以茱萸研酒(碎末泡酒),洒门户间避邪。亦有入盐少许而饮之者。”又说:“男摘二九粒,女一九粒,以酒咽者,大能避恶。”嘉靖安徽《石埭县志》:“饮茱萸酒,云避不祥。”到了明代,饮茱萸酒南方更甚于北方。避不祥、避山岚、避毒、避邪气,是人们饮茱萸酒的主要目的。
因之,茱萸又有“辟邪翁”之称。菊花,在重阳节,最主要的功用就是饮酒之用。《西京杂记》不仅指明重阳饮菊花酒,令长寿;还介绍了制菊花酒的方法:“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故谓之菊花酒。”此后,历代诗歌、笔记,均有对重阳饮菊花酒的记载,其主要功能是“延年益寿”。所以,菊花又有”延寿客“之称。
食“重阳花糕”。最早记载重阳美食的是《西京杂记》,书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蓬饵”,杨雄《法言·卷一三》解释曰:“饵,谓之糕;或谓之粢。”可见,饵、糕是同物异名。关于“饵”的材料,晋干宝认为是:“豆末屑米而蒸之以枣豆之味。”即以豆米制糕,再在豆米糕上饰以枣豆。这就是最早的“重阳花糕”。此后,历代沿袭,同中有异。
隋唐时代,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唐代九月九日食“麻葛糕”、“五彩糕”。唐代时,九月九日朝廷还设宴招待百官,“糕”与“高”同音,寓意“步步升高”。所以,唐代以后,重阳食花糕,具有了吉祥的意义。宋代,食“糕”之俗,益盛。《岁时杂记》记载:“二社、重阳尚食糕,而重阳为盛。大率以枣为之,或加以粟,亦有用肉者,有面糕、黄米糕,或为花糕。”可知,糕的原料有用小麦粉制的面糕和用黄米面制的黄米糕两类,糕中可以加入枣、粟、肉等。
品种增多了,内容丰富了。宋代食糕,还出了不少的花样。例如,面糕,一般以糖面蒸成,上以猪羊肉、鸭子肉为丝簇饤,插上小彩旗,谓之“重阳糕”。又据《岁时杂记》记载:糕上置小鹿子数枚,号曰食“禄糕”。以“鹿”谐音“禄”,取吉祥之意。明清时代,食糕之俗仍盛,但南北有异。北方,多“用枣蒸面糕,谓之花糕”;“花糕”的名称十分流行。南方,多“以粉面为之,又用面裹肉炊之”。扬州人还将糖、肉、秫面杂糅在一起,蒸之为糕等等,不一而足。
时至今日,北方重阳之日,仍以黄米面蒸糕,缀之红枣,亦是取其“步步登高”之寓意。
B. 重阳节送给老人什么礼物
给红包:最实在的就是送红包啦!家里的老人想要什么直接用红包的钱去买,既不浪费礼物,又能让他们称心。
保健品:年纪大了身体健康最重要,而保健品是老人们最需要的,给老人们送保健品祝福他们永远健健康康。
按摩椅:老人们操劳了一辈子,身体一般都有这那的问题,给老人们送按摩椅,让他们舒展下筋骨也是好的。
泡脚器:泡脚有利于身体健康,对于来人们来说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所以给老人们送个泡脚器吧!
(2)重阳节北方风俗扩展阅读:
中国老人节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也是我国传统的敬老节日。2013年7月1日起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简称《老年法》)中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2013年的重阳节(10月13日)将是中国第一个法定的老年节。提到重阳节,最广为人知的或为王维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实际上,1989年我国就将农历的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年节”,九九重阳敬老,除了必须回家,当然还有孝敬爸妈,在国家的大力推动,重阳节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C. 中国北方重阳节习俗是什么
登高“辞青”
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登高远望,啸咏骋怀,活动筋骨版,所以,人们于重阳登权高,在时令上是最合适不过的。
登高“辞青”的说法则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为秋节,节后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清代潘荣陛编撰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
折叠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D. 重阳节有什么习俗,要吃什么,还是做什么还是
1、登高“辞青”:登高“辞青”的说法则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为秋节,节后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清代潘荣陛编撰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
2、佩茱萸: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3、吃重阳糕:与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E. 北方人都不吃重阳糕吗
重阳糕亦称“花糕”,传统重阳节食品。常见于江浙沪地区,全国各地区不怎么流行。为了美观中吃,人们把重阳糕制成五颜六色,还要在糕面上洒上一些木犀花,故重阳糕又叫桂花糕。
F. 什么是民俗风情
民俗风情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版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权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它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质的东西,民俗及民众的日常生活。
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我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是各不相同的。
(6)重阳节北方风俗扩展阅读:
民俗风情发展现状
尽管国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护民俗文化,但仍主要集中于非物质文化保护国家制度的确立与学术界发起的“救亡图存”式的田野调查工作,而对于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开发及其在整体文化产业结构中的转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则明显不足。
老艺人人衰艺绝、老作坊推倒碾碎、老工艺失传掺假等现状层出不穷,即便是幸存的年画、皮影、剪纸等经典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也已日渐衰落。
G. 北方重阳节习俗是什么呢
重阳节在陕北正值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内秋忙。谷子呀,糜子呀容,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
在河北省香河县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永平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典周县境内无山,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重阳节,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