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请对李密所作《陈情表》流露的情感进行分析
第一段,作者陈述家庭的特殊不幸和作者与祖母更相为命,以使武帝化严为慈,化对立态度的逞威为同一立场的体恤。“臣密言”,是奏表开头的一般格式。“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是第一段的综述,又是全文陈述苦情的总冒。“险”,不同于今天的“危险”义,《说文》:“险,阻难也。”贾逵《国语》注:“衅,兆也。”“险衅”,险恶的兆头。“闵”,病困,凶丧。“险衅”“闵凶”这两个词儿含义程度很重,很快就把读者导入惨苦的境域。什么“险衅”?什么“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小孩儿出世主要依靠父母抚养,竟然“慈父见背”,是一大不幸。《文子》:“慈父之爱子,非求报。”可见父慈于子是人之本性。作者不用第一人称“臣”,而用第三人称“孩”,旨在客观陈述苦情以使武帝动心。父亲死了,固然痛苦,如果还有慈爱的母亲一道过着孤儿寡母的生活,那还只是比较艰苦而已,竟然又“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是又一个大不幸!《晋书·李密传》:“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四岁的孩子,既经失怙,又已失恃,宛然一只被猎人击毙父母的没有羽翎的乌鸟,其寒伧、蒙昧、本能地求居觅食而又不可得的苦状可以想像得之。《毛诗序》:“卫世子蚤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舅夺母志”典出于此,但这是托词(因为封建社会里人们把妇女在亡夫以后的改嫁视为丑事),也是作者对母亲宽解的一种孝行。从心理的通常情况看,似乎长者特别喜欢第三代,似乎祖父祖母喜欢孙子胜过儿、媳喜欢子女;如果这种判断不误,那么,祖母刘氏对作者的特别喜欢是很自然的,再加上作者是一个失怙失恃的孩子,当然特别喜欢又加上特别同情了,这样,“悯臣孤弱”的“悯”其含义之深、程度之重可以贴切体会,祖母当然“躬亲抚养”了。《晋书·李密传》:“密时年数岁,感挛弥至,之情,遂以成疾。”“九岁不行”,也许是软骨病之类。如果孩子身体健康,祖母操心费力可能少些,现在竟是“九岁不行”,特异的体弱是又一种大不幸,是祖母格外操心费力的又一个因素。以上一句写“弱”,以下集中写“孤”。尽管有三种大不幸,如果家里人丁较多、外面亲戚不少,那还可以有若干圆通的余地,现在是“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孤”得够痛苦了,够奇特了,够长久了:一,从作者的父辈看,没有叔叔又没有伯伯。二,从作者的平辈看,没有哥哥又没有弟弟。《诗经·郑风·扬之水》:“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汝)。”郑玄笺:“鲜,寡也。”作者借用《诗经》一句,但“鲜”并不作“少”讲而作“无”讲,是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下跟“既无叔伯”的“无”避免重复的一种特殊词义。从外亲看,既没有为祖母、兄弟、妻子等穿孝服的亲眷,也没有为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穿孝服的家族,也没有为堂兄弟、为未出嫁的堂姊妹穿孝服的同姓,单枝独芽寡人一个。从经济看,门庭衰败,连个使唤的童仆也没有。最后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来简括、有力、形象地刻画作者幼年时经历的那种寂寞、清贫、孤独、悲怆、冷酷、凄厉无告、遭人白眼的惨境。封建社会的世俗观念跟今天不同,今天男女平等又以独生(无分男女)为正为荣,封建社会重男轻女又提倡多子(男子),作者这个“九岁不行”,又是“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又是缺亲无故,又没有童仆的清贫之家的几世单传的孤根弱苗的成长,饱蘸着祖母刘氏多少关顾之爱,倾注了祖母刘氏多少矜悯之情,耗费了祖母刘氏多少操劳之力!不妨说,祖母虔诚不渝地把自己全部的智慧、热血、精力乃至生命都放在抚养作者上面,读者怎不被浸透在一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氛围之中而对作者产生深切的同情呢?如果祖母刘氏身心康泰,操作便利,那还可以有些周旋。大不幸又一次在必然中发生了,——祖母刘氏经受不了许多家庭变故的摧残,经受不了许多社会人心的冷遇,经受不了许多对孤弱孙儿的哀悯和担心,喂养和抱持,事必躬亲,因而“夙”婴疾病,“常”在床褥,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祖母所唯一依靠的是一根弱苗而已,“臣侍汤药,未尝废离”,概括而又具体地写出了作者对祖母的孝谨备至。《晋书·李密传》:“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可见作者对祖母感情的深切、侍奉的殷勤和依附的紧密。从“而刘”到“废离”不过寥寥几句,却勾勒出陈情不仕的一个很重要的画面。以下论列紧紧把这几句当作惟一的事实根据。
第二段历叙朝廷多次征召,优礼有加,都由于“刘病日笃”而有着“报国恩”和“徇私情”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作者旨在消除晋武帝的疑虑,为下文请求“终养”埋下伏线。“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其中有对晋武帝的最高颂词;更有对作者深受其恩的最大感激,“沐浴”一词隐喻作者犹如禾苗蒙受雨露滋润因而茁壮成长。武帝担心作者以事奉祖母为借口,实在是对新朝持反对或观望的态度,作者更担心如果措词失当会引起武帝疑虑将有杀身之虞。“奉圣朝”,臣仆称君之词,“沐浴清化”,臣仆无比感激新朝的话,称呼和感激都能使晋武帝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宠臣对君主说话,因而心弦为之一弛。“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又作为一个过渡引导到“陈情”上来,以下具体地陈述“沐浴清化”的事实:一是太守推举作者为“孝廉”,这是褒德;二是刺史荐拔作者为“秀才”,这是称才,但是“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辞不赴命”乍一看来并非“沐浴清化”,其实是最好的“沐浴清化”,因为晋朝的地方官吏不但承认并且大力表彰了作者的孝顺和与事有原则和有才干,而且体谅了作者的惨苦处境,通情达理,言到行成。由于是地方官吏,又由于是以前的事,只用“供养无主,辞不赴命”简单交代一下就行了。“沐浴清化”的更重要的事实是“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武帝“特下”诏书,而且要作者做特别亲信的宫廷侍卫之长;不久又授予辅佐太子的官职。面对最高统治者一再提拔,作为降臣的李密越发不能简单从事了,于是“具以表闻”。在武帝看来,李密对这种厚爱竟然“辞不就职”,难免身在曹营心在汉。但是作者巧妙地写道:“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作者主动说出武帝心中想要说的,而且是这样委婉,这样诚恳,武帝当然会心平气和了。但这话毕竟是作者所说,从以前的情况看,并没有获得武帝的谅解,而是遭到强迫手段:“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切”,“峻”,“责”,“逋”,“慢”,都准确鲜明地刻画了武帝当时的恼怒情态。郡县风驰电掣地执行王命,是“逼迫”,是“催”臣上道,州司具体贯彻王命,是“临门”,是“急于星火”,先后六个四字句,非常精练形象地描绘了一幅雷厉风行无可阻遏的催命图,这与上文所写“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成为鲜明的对照。“臣欲奉诏奔驰”的“奔驰”用得绝妙,它有力地显示了作者非常急切地希望立刻赴京为皇家奔走效劳的焦急心情,“刘病日笃”的“日”字又准确地显示了苦情日深而且是为时不久,它跟下文“苟循私情”的“苟(姑且)”相得益彰。作者巧妙地应用了二难推理:“欲奉命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循私情,则告诉不许”。二难推理是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联合起来的推理,它的前提既然有两个,结论就是或此或彼,因此说,“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这个结论含蕴精警,表面看来它有对武帝的忠敬之心,又有对祖母的孝顺之情,使武帝意识到作者的真情实感一一出自肺腑,句句有理,处处合情,部分地消除了对作者的某些疑虑。其实呢,辩证地看,这里的根本观点是“先徇私情,后报国恩”。如果是先直截了当地提出“愿乞终养”,很可能激怒武帝遂致罹难,这里形式上提出两难,正是作者与事为文的高超所在。怎样进一步说服武帝呢?作者留下了一个悬念,而把读者引向下面的关键的即是高潮的一段。
第三段提出晋朝“以孝治天下”这个治国纲领,陈述作者特别孤苦的处境和作者的从政历史、人生态度以及政治思想,以便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韩非子·说难》:“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矜,……有欲矜以智能,则为之举异事之同类者,多为之地。”作者紧扣治国纲领大做文章,使武帝感到“大意无所拂悟,辞言无所系縻”(见《说难》)。圣朝“以孝治天下”,并且做到“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是热切称颂朝廷褒扬孝行态度坚决、措置得当,却更是为“愿乞终养”设置根据。于是说出了“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副词“特”和两个形容词“尤”“甚”集中有力地写出了作者的情况是异乎寻常的特殊,那就越发应当而且必须“蒙矜育”了。如果是粗心的作者,行文至此,也许可以认为提出“愿乞终养”了,那仍然要把事情弄坏,因为“以孝治天下”是讲法,“凡在故老……”是说理,都还只是一般的论辩艺术,都还没能进一步打开武帝的心扉。聪明而又耐心的作者忽然宕开一笔,索性刺刀见红,把情节推向高潮!他勇敢坦率而又十分机警地把自己的历史问题、人生态度以及从政思想来一个彻底交代,全盘亮相:“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少”“仕”“历”职说明了仕臣之久,供职之勤,但它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尽忠守节于西蜀,而是为了“图宦达”。既然“图宦达”,就说不上“矜名节”,就较多地打消了武帝的疑虑。另一方面,武帝的措施又使作者这个“至微至陋”的“亡国贱俘”深感“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完全应当“士为知己者死”,怎么可能徘徊犹豫、另有所图呢?这又进一步打消了武帝的一些疑虑。在武帝看来,皇君至高无上,降臣至卑无下,动不动就可以非常方便地施以高压。作者看准了这种心理状态,尽量把自己压低,把国恩抬高:“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一个“贱”字,仍旧感到不足,再加上一个“微”字和一个“陋”字,而且是“至微至陋”。与此同时,国恩深重是“过”蒙拔擢,是“宠”命“优”“渥”(“优”“渥”同义),前朝降臣恩荣加身,必然要欣慰,惶恐,感奋无已,效忠不二,这正是武帝所急切希望的。接着用反诘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只能是增强陈情语气而不会激怒武帝,降臣对新主竟能如此措词这是少见。也不是守节蜀汉,也不是拒官新朝,那是为什么呢?唯一的原因除了前文所说,作者勾勒了又一幅惨苦图,亦即祖母刘氏的病笃图:“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这个隐喻形象地表白了祖母大限临头,而且是很快地临头,作者只是竭力捕捉一刹那的时机,完足一刹那的义务,享受一刹那的幸福而已,这已为下文“报刘之日短也”张本。文章至此,完全可以提出“愿乞终养”了,但聪明而又极其细心的作者还怕武帝认为以一般的孝敬长上为借口实在为的消极抗拒皇命,作者又一次综述了自己跟祖母血肉相连不可或离的紧密关系,“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是一种意思,一种说法;“母、孙二人,更相为命”,还是这种意思,但是另一种说法,强调中具有错综变化,又自然地得出了“区区不能废远”的结论。“区区”,拳拳,一片真情,也就是“不能废远”,用“区区”又用“不能废远”,也是强调中具有错综变化。以上两句出自肺腑,动人神魄,从悉心说服武帝体恤下情看,“区区不能废远”明确表示不能分离,比上文“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的两可之说前进了一步。
第四段明确提出“愿乞终养”,表示要先尽孝后尽忠,以期感动武帝达到陈情目的。
尽管作者从法从理从情写得娓娓动人,但他仍然清醒地、审慎地料到武帝不能满足于“区区不能废远”的说法,还会采取一些相应的高压手段。作者又清醒地、审慎地估计到尽管上文已经有种种刘氏大限不远的表白,但武帝还会认为“徇私情”跟“报国恩”的抵触,作者仍旧不能提出“愿乞终养”的请求,本段开头就亮出具体的时限说:“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四十四岁,是中年人,风华正茂,报国多日;九十六岁,古来稀有,风烛瓦霜,瞬息可灭,很自然地得出“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的结论,这结论清楚地陈述“报国恩”跟“徇私情”只有为时极短的矛盾,稍稍从长远着眼就根本没有矛盾,也是合情合理地提出解决尽忠跟尽孝暂时发生矛盾的措施的有力依据。从武帝设想,可以把成全李密作为“以孝治天下”的一个范例,更可以达到李密出仕新朝的目的,冠冕堂皇,惠而不费,何乐而不为?!老练深沉的作者这才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请求。“乌鸟私情”,是比喻也是比拟,它是“愿乞终养”的根据,又回溯到这是动物本性所在,治天下的本性所在,完全符合“以孝治天下”的纲领;又是恳切、谦抑的天真流露,这种措词委婉得体,曲折有致,连铁石人也得回心转意,武帝当然不能拒绝。《尔雅·释诂》:“愿,欲也。”它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愿意”,应作“很希望”讲,表示愿欲之深。用了“愿”又用“乞”,同义的语词反复表示分外强烈。精妙的是,作者明确提出请求以后,还害怕武帝不相信他所说的“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为了印证所说句句属实,了无欺诈,再作出了以下印证:“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所见”,“明知”,“共鉴”,异词同义,有力地显示了作者的辛苦如日之光,如火之煌。当然,印证的作用远不在于使武帝深信其事,更可以使武帝感到,即使不从作者的处境考虑,而从“以孝治天下”这个手段出发,成全了作者为时短暂的请求,可以收民心,可以服官吏,又可以动神灵,更可以慰作者,一举四得,何乐而不为?!奇妙的是,作者还觉得意犹未遂,言犹未尽,情犹未达,理犹未顺,再一次请求“矜悯愚诚,听臣微志”,以便刘氏意外地免除不幸,以便自己意外地获得成功。“愚诚”,“微志”,“侥幸”,“保卒”,一连串的词语,表示作者以最谦恭、最虔诚的口吻含泪哀求,催促武帝彻底动情。更妙的是,为了再一次使武帝放心,作者最后提出“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保证,这比“尽节于陛下之日长”又大大进了几步:活着不惜人头落地,死了也要结草衔环。尽管实质是为了作者对祖母的高谊隆情,但作者对武帝的极其忠爱、无比尊崇、十分殷勤的心情溢于言表,使武帝越发深信作者陈情的诚挚和急切。最后又以一个降臣的口吻概括地表达了格外恭谨的想法:是“犬马”,是“怖惧”,更是“不胜”,宛然适合一个新朝君主所希望听到的降臣的朴实、真切而能扣人心弦、令人怜悯的语言,怎不使武帝叹为观止、霁怒为怜、予以怀柔呢?!《晋书·李密传》:“武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华阳国志》:“嘉其诚,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晋书·李密传》:“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可见李密是情真意切。
2. 怎样才能做个孝子
孝子现在是指孝顺的孩子,但是这个词最古老的语义却不是这个意思,是孔子把‘孝’的内涵扩大了。
《礼记》这样定义“孝”:“祭称孝子、孝孙,丧称哀子、哀孙。”父亲或母亲刚去世的时候,非常哀痛,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称作“哀子”;过了一段时间,哀痛慢慢减轻了,停止了哭泣,这时再祭奠去世的父亲或母亲,称作“孝子”。因此,“孝子”是祭奠的时候才使用的称谓。后来一概把居丧的男子称作“孝子”。由此可见,这个词的本义跟“孝顺”没有任何关系。读者也许会问:不孝顺干吗给父母守丧?道理很简单:在古代社会里,父母死而不服丧,那是一种犯罪行为,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后来从为父母服丧逐渐引申出了“孝顺”的词义。孔子如此定义他心目中的“孝”——“无违”,即孝顺;“能养”,即孝养,供养父母;“敬”,即孝敬。孔子的定义也就是今天“孝子”的定义。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所说“无违”(即孝顺)有两层含义:“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活着的时候,要孝顺他们;父母去世之后,要按照礼仪举行葬礼,按照礼仪按时祭奠他们。第二层意思就是“孝子”最本原的语义。
如果不了解“孝子”最本原的语义,古人书中的很多记载就看不懂。比如晋朝王绥的父亲被人捉走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王绥日常饮食都降低一格标准,当时人讽刺他是“试守孝子”——试着为父亲守孝。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的后废帝刘昱性情残暴,有一次他母亲王皇后赐给他带有玉柄的羽毛扇,刘昱嫌扇子的玉柄太粗糙不华丽,因此就想害死母亲。这边厢已经命令太医去煮毒药了,刘昱的左右人等赶紧劝他:“若行此事,官家便作孝子。”您要是真的把太后毒死了,那您就要做“孝子”为母亲守孝了,怎能继续到处去游乐?刘昱一听有道理,于是罢手。南北朝乱世,北魏和南齐征战,南齐的将领成买出战前说:“不杀贼就被贼杀,我的幼子不为世子,便为孝子。”世子是指高官贵族的子弟。此处如果将“孝子”理解成“孝顺的儿子”就解释不通,因为紧接着成买又说:“做世子可以在门上涂赤赭色的涂料,做孝子只能在门上涂白土粉(比喻服丧)。”在聊斋故事中,有一篇《孝子》的文章.在青州东香山之前,有一位叫周顺亭的人,非常孝敬母亲。他的母亲大腿上长了一个大疖子,痛得简直难以忍受,只能白天、黑夜里不停地呻吟。周顺亭不厌其烦地为母亲敷药、按摩,以致废寝忘食。可是,几个月过去了,母亲的病痛还是不愈,周毫无办法、忧心忡忡。夜晚,死去的父亲托梦告诉他:“你母亲的疾病全在于你的孝心。但是,她的疮伤要用人的肌肉制成的药膏,敷在上面才能痊愈的。你光靠担忧还是不行的。”周醒来觉得很惊奇,连忙起床,用刀把自己的一块胁部的肉割下,却不觉得怎么痛。他又用布把伤口包扎好,鲜血也止住了。周把自己的肉制成药膏,然后敷在母亲的疮口中,其痛感马上消除了。母亲高兴地问:“是什么药,这样地灵验呢!”周不便告诉实情,只能搪塞过去。母亲的疮伤终于痊愈,周设法掩饰自己的割伤处,既使是他的妻子也茫然不知其故。等到割伤痊愈后,被留下了一块巴掌大的伤疤,妻子再三盘问,才得知其真正的原由。
3. 敬老的成语有那些
【敬老的成语】
【彩衣娱亲】 传说春秋时有个老莱子,很孝顺,七十岁了有时还穿着彩色衣服,扮成幼儿,引父母发笑。后作为孝顺父母的典故。
【父慈子孝】 父:指父母;子:子女。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
【父严子孝】 父亲严格管教子女,子女依顺孝敬父亲。
【鸡骨支床】 原意是因亲丧悲痛过度而消瘦疲惫在床席之上。后用来比喻在父母丧中能尽孝道。也形容十分消瘦。
【敬老慈少】 尊敬老人,爱护儿童。同“敬老慈幼”。
【敬老慈幼】 敬:尊敬;慈:怜爱。尊敬老人,爱护儿童。
【敬老慈穉】 尊敬老人,爱护儿童。同“敬老慈幼”。
【敬老怜贫】 老:年老的人;怜:怜恤。尊敬老人,怜恤家境困苦的人。形容人有恭谨慈爱的美好品德。
【敬老恤贫】 老:年老的人。尊敬老人,怜恤家境困苦的人。形容人有恭谨慈爱的美好品德。
【敬老尊贤】 尊敬年纪大的或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
【老莱娱亲】 表示孝顺父母。
【怜贫敬老】 老:年老的人;怜:怜恤。尊敬老人,怜恤家境困苦的人。形容人有恭谨慈爱的美好品德。
【母慈子孝】 母亲慈祥爱子,子女孝顺父母,是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风范。
【入孝出弟】 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同“入孝出悌”。
【入孝出悌】 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亦作‘入孝出弟’。
【扇席温枕】 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同“扇枕温席”。
【扇枕温衾】 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同“扇枕温席”。
【扇枕温席】 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
【王祥卧冰】 王祥卧冰求鱼以奉母。比喻子女孝顺父母。
【乌鸟私情】 乌鸟:古时传说,小乌能反哺老乌。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
【鸮鸟生翼】 旧传鸮鸟不孝,母哺翼成,啄母睛而去。比喻忘恩负义。
【孝悌力田】 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努力务农。
【孝悌忠信】 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的封建社会的应具备的道德标准。
【孝子慈孙】 对祖先孝顺的子孙。
【孝子顺孙】 指孝顺父母的儿子,有德行的孙子。
【孝子贤孙】 孝敬父母的有德行的子孙。
【移孝为忠】 指把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君主。
【移孝作忠】 指把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君主。同“移孝为忠”。
【忠孝两全】 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两样都做得很好。亦作“忠孝双全”。
【祝哽祝噎】 祝:祷祝;哽、噎:食物堵住食道。古代帝王敬老、养老的表示:请年老致仕者饮酒吃饭,设置专人祷祝他们不哽不噎。
【祝鲠祝噎】 古代帝王敬老、养老的表示:请年老致仕者饮酒吃饭,设置专人祷祝他们不哽不噎。同“祝哽祝噎”。
【祝鲠祝饐】 祝古代帝王敬老、养老的表示:请年老致仕者饮酒吃饭,设置专人祷祝他们不哽不噎。同“祝哽祝噎”。
【祝僇祝鲠】 古代帝王敬老、养老的表示:请年老致仕者饮酒吃饭,设置专人祷祝他们不哽不噎。同“祝哽祝噎”。
【子孝父慈】 儿女孝顺,父母慈爱。同“父慈子孝”。
4. "久病无孝子"出自古代哪个故事
晋朝王绥的父亲被人捉走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王绥日常饮食都降低一格标准,当时人讽刺他是“试守孝子”——试着为父亲守孝。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的后废帝刘昱性情残暴,有一次他母亲王皇后赐给他带有玉柄的羽毛扇,刘昱嫌扇子的玉柄太粗糙不华丽,因此就想害死母亲。这边厢已经命令太医去煮毒药了,刘昱的左右人等赶紧劝他:“若行此事,官家便作孝子。”您要是真的把太后毒死了,那您就要做“孝子”为母亲守孝了,怎能继续到处去游乐?刘昱一听有道理,于是罢手。南北朝乱世,北魏和南齐征战,南齐的将领成买出战前说:“不杀贼就被贼杀,我的幼子不为世子,便为孝子。”世子是指高官贵族的子弟。此处如果将“孝子”理解成“孝顺的儿子”就解释不通,因为紧接着成买又说:“做世子可以在门上涂赤赭色的涂料,做孝子只能在门上涂白土粉(比喻服丧)。”
《礼记》这样定义“孝”:“祭称孝子、孝孙,丧称哀子、哀孙。”父亲或母亲刚去世的时候,非常哀痛,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称作“哀子”;过了一段时间,哀痛慢慢减轻了,停止了哭泣,这时再祭奠去世的父亲或母亲,称作“孝子”。因此,“孝子”是祭奠的时候才使用的称谓。后来一概把居丧的男子称作“孝子”。由此可见,这个词的本义跟“孝顺”没有任何关系。读者也许会问:不孝顺干吗给父母守丧?道理很简单:在古代社会里,父母死而不服丧,那是一种犯罪行为,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后来从为父母服丧逐渐引申出了“孝顺”的词义。孔子如此定义他心目中的“孝”——“无违”,即孝顺;“能养”,即孝养,供养父母;“敬”,即孝敬。孔子的定义也就是今天“孝子”的定义。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所说“无违”(即孝顺)有两层含义:“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活着的时候,要孝顺他们;父母去世之后,要按照礼仪举行葬礼,按照礼仪按时祭奠他们。第二层意思就是“孝子”最本原的语义。
5. 郑伯克段于鄢全文及翻译
原文:
《郑伯克段于鄢》
【作者】左丘明【朝代】先秦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翻译: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
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许,恐怕对您有所不利。”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
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背叛归为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
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
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庄公打听到公叔段偷袭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
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
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
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
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依了他的话。
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大雅·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
(5)世子孝顺扩展阅读:
《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时期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郑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与其母武姜,其弟骄纵,于是欲夺国君之位,庄公便以此讨伐共叔段。
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于颍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颍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全文语言生动简洁,人物形象饱满,情节丰富曲折,是一篇极富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写作背景:
春秋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微,各诸侯国之间开始了互相兼并的战争,各国内部统治者之间争夺权势的斗争也加剧起来。
为了争夺王位,骨肉至亲成为殊死仇敌。隐公之年(公元前772年),郑国国君之弟公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公叔段,使他“出奔”。
整体赏析:
文章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线索,记叙郑国王室内部势力之间的权力之争,既涉及政治、军事利益,也牵涉到母子情、手足情,读来扣人心弦。
首先写庄公寤生,使姜氏受到惊吓,姜氏因而喜爱次子段。段在母亲的暗中支持下,谋夺君王之位,逐步扩张他的势力。
庄公静观其变,外似宽厚实则胸怀杀机。矛盾冲突越来越明朗、尖锐,最后达到高潮:郑伯讨伐叔段,段逃奔到共,姜氏被放逐在城颍。
文章线索清晰,有明线、暗线,也有主线、次线。段的扩张势力是明线,郑庄公的欲擒故纵是暗线。明线被安排成次线,暗线却被写成主线,郑伯的所作所为成为直接叙述的对象。
两条线索在文章开端分头发展,到“公伐诸鄢”,才交织在一起,并引出新的一条线索:郑伯与姜氏的母子关系,最后以母子和好如初为结局。脉络清晰,结构完整,作者的叙事能力是相当高超的。
文章精彩之处在于对人物的刻画惟妙惟肖,形象生动。郑庄公老谋深算,城府极深。他对母亲和胞弟的阴谋,早已心知肚明,却一直按兵不动,摆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姿态,欲擒故纵,最后师出有名。
作为国君,他精明强干,运筹帷幄,对事情的发展洞若观火,是一位深谋远虑的政治家;但作为兄长,他对胞弟的越轨行为,不及时加以教导和劝阻,却一味放纵,终于酿成母子决裂、手足相残的惨剧,他的阴险狠毒的丑恶面目,被暴露无遗,史官对此也深为不满。
庄公最后将母亲囚禁在城颍,“既而悔之”,在大臣颍考叔的设计安排下,母子两人在隧道中相见,关系恢复如初,庄公当时说:“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他的另一个性格——虚伪,也被揭露出来。
其他人物,也塑造得栩栩如生。姜氏飞扬跋扈,任性妄为,助子为虐,最终尝到了自己酿成的苦果;段则愚蠢、贪婪,在母亲的纵容下,骄纵成性,狂妄自大。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人物形象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这篇文章把整个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局交代得清清楚楚,且记叙了人物的行为,刻画出了人物的性格,还融入了作者的政治说教,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真正达到了微而显、婉而辩、精而腴、简而奥的辩证统一。
文章仅七百余字,结构完整紧凑又波澜起伏,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显示出了较高的艺术水平。全文语言生动简洁,人物形象饱满,情节丰富曲折,是一篇极富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6. 有什么好的种田文,要长的
《穿越庶女良医》作者:猫咪不乖
文案
旁人羡慕她那薛家下代家主正妻的身份,
却又谁知晓其中苦楚。
身为庶女的邱如墨却被迫代替任性刁蛮的邱家嫡女邱如雪嫁给一个病痨鬼。
夫婿病死,她守寡,夫婿康复,她下堂。
这就是她的结局?不,她不服!
携医药空间,庶女良医妙手回春,
且看她如何在古代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内容标签:穿越时空 宅斗 随身空间 种田文
搜索关键字:主角:邱如墨
配角:薛泫云,薛润生,梁涟希,邱如雪
其它:随身空间,种田,宅斗,良医,庶女,嫡女
《妻妾斗:正妻不下堂》 作者:暗香
书籍介绍:
重生在六品知县后院,娘早死,爹薄情,阴毒刻薄小三,虎视眈眈异母姐妹。
与其怨其命苦,不如打起精神,为自己打算一下将来。
为妻之道,御夫为奴!
这是作为一个女人最成功的境界,为了这个目标,天然努力的奋斗,只是这王府后院也太复杂了点。
王妃受压迫,侧妃欺上头,她这个世子妃处处受排挤,妾室看着她性子软就想要把她踩在脚底下。
殊不知,天然乃是一匹披着懒洋洋外皮的大灰狼(咱不是笨蛋灰太狼),想要欺负我,尽管划下道来!
《穿越嫡女庶媳》 作者:微露晨曦
穿越嫡女未必一定享福,嫁为庶媳不代表肯定受气。
既然穿越了,就别顾着装淡定,陪着自己"病弱"小相公“回敬”那群七姑八大姨……
*本文架空,作者能力有限,请考据姑娘们高抬贵手。
*本文宅斗小种田,有虐有反虐,目标是幸福,前途是光明!
*日更四千,加更另算。
*存稿无坑,恭请收藏。
内容标签:穿越时空 豪门世家 种田文
搜索关键字:主角:章知妙 ┃ 配角:知秀,知微,知邺,知同,知画,楚墨予,章齐越 ┃ 其它:家长里短,种田,穿越,嫡女,庶子,庶媳
《还魂草(重生)》作者:香溪河畔草
文案:
官家千金柯瑶草,自小胆小怯弱,少言寡语,唯母爱如掌珠。
岂料厄运降临,至亲算计,小三爬床,先奸后娶父亲无良,母亲一怒走极端。
一夜之间,瑶草失去了母亲,沦为草芥。这一年瑶草七岁!
十年之后,厄运再至,贱人设计,鸠占鹊巢。这一次,瑶草失去了生命。这一年瑶草十七岁!
瑶草枉死恨无常,魂魄悠悠怨难消。天可怜见,她重生了!这一年瑶草六岁!
重生的瑶草,决计铲除阴谋,横扫贱人,改变自己悲惨命运,找回自己失去的世界,夺回属于自己的幸福日子。
------------------------------------------------------------------------------------------------------------
一句话介绍:
这是一出报仇雪恨,斗小三,整贱皮,救母亲,救自己,然后过上幸福小日子的简单故事。
内容标签:报仇雪恨 种田文 布衣生活 竞技
搜索关键字:主角:瑶草 ┃ 配角:方氏,柯家一家子。 ┃ 其它:瑶草。
《穿越后娘难为》作者:女人的宠物懒猫
穿越成了不受宠的嫡长女,而后嫁人成了两个娃的后娘~
一句话感慨:后娘不好当啊……
内容标签:穿越时空 种田文 布衣生活
搜索关键字:主角:方初痕 ┃ 配角: ┃ 其它:家长里短(非家斗宅斗文),后娘,婆媳,妯娌,妻妾通房
《官家嫡女的奋斗日子》作者:一条虫
文案
作为尚书府不受宠的嫡长女,林蓉隐忍九年,
护着胞弟,一步一步斗倒恶毒后母,
却在苦尽甘来之时,毅然决定应下祖之约,嫁入农户……
穿越而来的林琳用尽手段,取代异母姐姐林蓉嫁入侯府,
又真的会过上她所想的幸福生活么?
原生态大家闺秀与穿越女交锋,端看谁笑到最后。
本文主温馨,女主是古代闺秀,女配才是穿越女!!!
开头女主会受些委屈,但很快就会过去了,
虫子就是传说中的亲妈,女主肯定会为自己讨回公道的,俗称反虐。
内容标签:天作之和 种田文
搜索关键字:主角:林蓉,李傲言 ┃ 配角:林琳,林勤,颜贺,李傲然,沈子皓 ┃ 其它:内宅,种田
《明朝五好家庭》by扫雪煮酒
内容简介:小两口穿越到明朝过好日子。
种种地,读读书,再生几个孩子,给个神仙也不换。
这书刚开始看不怎样,细细品味越看觉得越有意思的。
看看他们一对现代小夫妻穿越到明朝怎样入乡随俗,又是怎样保留现代人的价值观一起抵抗纳妾这个现代人无法接受的事,古色古香的语言也让你觉得你是在看明朝人的小说
《穿越平凡的农家女》by齐子奇
现代的富家女穿越到庄户人家,从恐慌,迷茫到平静,清醒,面对不一样的生活模式她除了适应还有妥协,成长中也感受了幸福,且看一个现代女如何经营自己锅碗瓢盆的生活
······
小说关键字: 穿越,平凡,家庭
《小富即安》by虫碧
穿越不难,难的是穿越之后要怎么生活。
想要平凡幸福的生活,难度远远大于自己的想象。
穿越者薛黎原本以为只要自己努力就够,等到最后才发现,穿越成另一个人之后,你可以不享受她原本身份带来的特权,但你不能不履行她应尽的义务。
除了孝顺她的父母这些常规的责任,还有例如她的感情烂帐,以及年幼无知时犯下的错误。。。。
看着屡屡抽风的老天,薛黎无奈的想,姑娘我就是不撞南墙不回头,撞了南墙也不回头。我的生活我做主,我说要平凡,不平凡你也得给我平凡下来。
《 村花筱叶》by江波心
筱叶憧憬着成为爱人的新娘
一觉醒来,却莫名其妙地穿越了
婚了子了成了个地地道道的村姑
夫君憨厚骨子里又很大男子主义
为人仗义却尽被人利用
还有,他竟然还敢嫌弃她!
乖巧可爱的儿子是个安慰
只可惜是小受一个
既来之则安之
敢无视她的魅力
瞧她无敌村花如何将他们来改造
后面的P.S.这些文都是最近看过的,很迷这个。大多是穿越种田,有部分宅斗,有的结尾不尽如人意,但是过程还是蛮好的。推荐之~
7. 形容男人孝顺父母
子孝父慈
【解释】儿女孝顺,父母慈爱。同“父慈子孝”。
【出处】《左传·隐公三年》:“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
忠孝两全
【解释】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两样都做得很好。亦作“忠孝双全”。
孝思不匮
【解释】匮:缺乏。指对父母行孝道的心思时刻不忘。
【出处】《诗经·大雅·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入孝出悌
【解释】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亦作‘入孝出弟’。
【出处】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返哺之恩
【解释】返哺:雏鸟长大,衔食哺其母。比喻报答亲恩。
【出处】《春秋运斗枢》:“飞翔羽翮为阳,阳气仁,故乌反哺也。”
卧冰求鲤
【解释】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其中“卧冰求鲤”故事中的主人王祥被列为24孝子之一。
【出处】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 王祥 ﹞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 祥 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
乌鸟私情
【解释】乌鸟:古时传说,小乌能反哺老乌。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
【出处】晋·李密《陈情表》:“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扇枕温被
【解释】形容对父母十分尽心。
【出处】《晋书·王延传》:“延事亲色养,夏则扇枕席,冬则以身温被。”
问安视膳
【解释】每日必问安,每餐必在左。指古代诸侯、王室子弟侍奉父母的孝礼。
【出处】《礼记·文王世子》:“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
扇枕温衾
【解释】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同“扇枕温席”。
【出处】《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说到此处,就是卧冰哭竹,扇枕温衾,也难报答万一。”
8. 曹操为什么放弃了曹植而选择立曹丕为世子呢
曹植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的第三个儿子,曹植少有才名,文学造诣很高。和父亲曹操,兄长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曾高度评价他的才情:“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而曹丕,字子桓,是曹操的次子。曹丕与曹植兄弟二人最广为人知的一个故事就是曹植七步成诗,化解了兄弟两人的危机。因此曹丕在人们印象中是一个心地残忍,不择手段的恶人形象。而且据称曹操更喜爱曹植,那么最后他为何选择曹丕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呢?
更何况比起曹丕和曹植,曹操有更心仪的人选。曹操有一个儿子叫曹冲,曹冲自小聪慧过人,而且天性仁厚,深得曹操宠爱。可是天妒英才,曹冲在十三岁时因病早夭,曹操为此悲痛不已。曹丕同曹植,我觉得他们都有同曹操相似的地方,曹操也不见得就更偏向曹植。况且曹丕善权谋,有司马懿和吴质等大臣的帮助,更具竞争力。所以他能在最后的继承权争夺之中战胜曹植,顺利登基为王,也在情理之中。
9.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 “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超过三百方丈,那就会是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规定,违反了制度,恐怕对您有所不利。”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属于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使土地有两属的情况,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人民产生两属的心理。”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子封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须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庄公打听到公叔段偷袭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白:“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想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
10. 我姓李想给儿子取个名字!到我儿子是世子辈的叫什么好呢
李世轩(俊秀)
李世棋(聪明)
李世弘(稳重)
李世桦(稳重)
李世言(聪明)
李世彬(斯文专)
李世暄(活泼属)
李世霖(英俊)
李世博(博学)
李世祈(孝顺)
李世楷(聪慧)
李世楠(稳重)
李世柏(聪慧)
李世渊(稳重)
李世翌(俊秀)
希望能帮到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