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孝敬父母有四层境界,你在哪一层
孝敬父母有四层境界:身、心、愿、慧。
第一层孝敬父母之身 ,就是让父母吃得饱、穿得暖、行得安全、住得舒服,这是最基本的孝敬;
第二层孝敬父母之心 ,就是子女的言行,要让父母安心,不能让父母操心,尽可能让父母感到骄傲、自豪;
第三层孝敬父母之愿 ,就是倾尽所有所能,完成父母余生心愿、夙愿,哪怕是坐一次飞机,爬一次爬长城,拜访一次老友;
第四层孝敬父母之慧 ,就是耐心帮补父母的慧心,比如教会父母使用智能手机,方便父母子女间的沟通、感知体验外界的精彩等,让父母与时代同频共进。
孝敬父母的四层境界,由低到高,由浅入深,依次递进,构成完整的孝敬。
对普通百姓而言,大多数在第一、二层做得较好,在第三层做得一般,做到第四层的就难能可贵了。
孝敬父母既是子女对父母必须尽的责任义务,更是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行为,对任何人都不例外。
如果把我们的一生比成一棵树,那么父母、爷爷奶奶、曾祖父母以及我们的祖宗是树根,我们是树身,儿女、子孙是树枝树叶。
只有将树扎根在肥沃的土壤中悉心浇灌,大树才能粗壮挺拔,枝繁叶茂。
父母和祖辈是我们生命的基础,我们身体里的生命信息都传承自父母和祖辈,父母和祖辈就活在我们的血脉中。父母和祖辈造就了我们的生命,是我们生命的根基。
很多人过得痛苦和不幸福,就是因为与父母和祖辈断了“根”。
何谓与父母和祖辈断了“根”?
就是指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由于感觉着父母、祖上等长辈亲人们的做法和行为,违背了自己的心意,让自己感觉心灵受到了伤害,对父母祖上产生了诸如“疏远、排斥、对立、对抗、不接受、不认可、看不起、引以为耻、恐惧、怨恨、不满、逃离等等负面情绪”,这就是“断根”。另外,因为父母怨恨长辈或者父母之间互相怨恨,自己就介入到亲人们的因果中间,对父母或长辈亲人起了种种负面的念头,这也是断根。
与父母和祖辈断了“根”的危害性非常大,主要表现为:
对父母不恭敬、与父母斗气、顶撞、反感、求认可、求关爱等等;
叛逆、厌学、自闭、早恋、沉迷网络、自卑、自负、自傲等等;
婚姻不顺、怨恨、邪淫、出轨、找小三、堕胎杀生等等;
身体上会出现各种疾病、最严重如癌症等。
所以断根对人的健康、事业、家庭,甚至对整个人生的危害都是相当大的,必须加以处理。
想要获得幸福美满的家庭、扭转人生的命运,根源都在于与我们的父母祖宗连根。
孝敬父母、尊敬祖辈就是尊敬自己,供奉祖辈就是给自己的生命养料。
祭祖就是找到自己的根,跟自己的生命根本对话。经常祭祖连根养根,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也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力量,获得人生的幸福。
连根 。连根就是恢复与父母、祖辈的连接关系,“连上根”就会感觉到,与父母祖上之间的隔阂去除了,心意通达了,内心温暖了,心敞亮了,感觉到生命有了依靠,有了靠山、人也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坚强,感觉到父母尊长怎么做都是为自己好的。
养根。 养根首在尽孝。与父母连上根,也并不是一劳永逸了,还得把根养好。
怎么把根养好?就一句话:让父母祖宗乐起来!
怎样让祖宗乐起来?惟有尽孝!
首先我们要明白“三命”的道理,从家庭的角度来看,老人是“天命”,儿女是“阴命”,夫妻是“宿命”。
可是我们多数人对于“老人”这个天命重视不够,把精力过多地用在“儿女”这个阴命上了。结果真的很糟糕,弄得老人没有很好地赡养,儿女也叛逆等等,全家一团糟!
这就是忘了老人是家庭的根,儿女是花叶果实,忘记了养根护根,不往树根上施加养料,总往花叶果实上面洒水施肥,不光效果不好,反而把花叶果实给烧坏了。
所以,尽孝决不只是做一堂功课,做几次内观的问题,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孝敬老人的性心身!
孝身,为老人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
孝心,通达老人的心意,不给老人添心事,帮助老人了却心事。
孝性,对老人恭敬爱戴,让老人心情畅达地安度晚年。
若父母健在的话,要时常回家陪伴父母、给父母打电话,鼓励父母完成父母的心愿,认同父母,逗父母开心,帮老人立志学习传统文化等等。
护根。 护根有两大方法: 继承祖德,传承家风;决不做有损祖德的事情。
尽孝,不仅仅是要赡养老人,它还包括许多方面,从反面来说:
子女不好是亏孝;
夫妻不和是亏孝;
兄弟不睦是亏孝;
工作不忠是不孝。
所以人必须要圆满了伦常关系,才算真正的尽孝了。父母已经往生的话,可以多和子女说长辈的恩德恩情,将祖辈的德光发扬光大。
孝敬父母最基本的四种方法,要常常做,做到更好!
找父母的好处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
看父母的长处 :养我们的恭敬心,没有恭敬心的人,则消自己的福报;
知父母的苦处 :父母发脾气时,要当苦处,养我们的慈悲心,只可帮不可怨。我们有能量也会点燃父母的能量。
明父母的恩德 :对于父母的对自己点点滴滴的恩德恩情关心关爱,都要一一忆念出来,存于心中。
B. 孔子论孝的三个层次分别是
孔子“孝”论包括三个层次:
一、是“能养”,即赡养和养护父母;
二、是继承父志,完成父业,并使父之事业发扬光大;
三、是要从内心里对父母充满爱意。
孔子孝论的三个层次是依次展开的,亦是逐次上升而升华的。第一维度与第二维度是对当时社会普遍观念的认可,是对当时世俗观念的概括与总结,也是作为人子的本分。
但一个人只是尽到自己作为人子的本分还不够,更为重要的是要具有发自内心的对于父母真诚的爱意。第三个维度才是问题的根本,才是孔子孝论的核心。
(2)孝顺的三种境界扩展阅读:
孔子在书中提到的孝论:
1、孝要有必要的物质供养
衣食住行,都照顾好父母,这是孝的最基本的方面。但是孔子在这里却说得很少。大概以为这是最低层次的要求了,可以略而不论。当时的人们认为,能养活父母,服劳先食,这就是孝了。但孔子认为,这还算不上孝。孔子对孝的要求非常之高。
2、孝要让父母精神愉悦
使父母精神愉快,心情舒畅,这是高层次的孝。孝必须敬。孔子说,单是养活父母,还不能算孝。供养父母,好吃好喝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严肃认真,心存敬意,孝敬,孝顺。在父母面前要和颜悦色。
3、孝要遵守礼制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无违”就是按礼而行,不违礼制。具体地讲,就是父母活着,要按礼制来奉养他们,比如穿什么等级的衣服、坐什么等级的车子、吃饭时奏什么乐跳什么舞等;父母去世,要按礼制来安葬他们,以后也要按礼制来祭祀他们。
4、孝要能继承父亲的遗志
孔子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就是说,在父亲去世三年之内,对父亲所用的人、所交的友、行事的规则,都不加以改变,可以算是孝了。这体现了对父亲的尊重。
C. 儒家经典认为孝有三个层面,分别是什么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在儒家经典里,孝分了三个层次:最低的层次或者说底线就是赡养父母,即“能养”,给父母日常所需所用,主要是物质上的供给,保证父母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没有所缺和不便。再高一个层面的孝,就是“不辱”,从字面来讲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的,也就是儿女不侮辱、辱骂父母,不冲撞责备父母;另一种是间接的,不做令父母感到羞耻的事情,不羞辱父母的名。两个方面体现出的含义就是处处让父母得到该受的尊敬和好名声。最高的层次是“尊亲”,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也就是光宗耀祖,通过自己在事业或仕途的成功,声名显赫,让父母的名也同得荣耀。
D. 孔子论孝的三重境界是哪三重
孔子论孝的三重境界:
1、养亲是孝的最低层次,能养是对父母孝的基本要求,能养就是孝。能养是对孝的基本要求。
2、敬养是孝的较高层次,“敬”着重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
3、“继志述事”是孝的最高层次,是对合理之政应当之事的传承,而对人生的探索和反思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永恒的追求。
孔子孝论的三重境界是依次展开的,亦是逐次上升而升华的。第一维度与第二维度是对当时社会普遍观念的认可,是对当时世俗观念的概括与总结,也是作为人子的本分。但一个人只是尽到自己作为人子的本分还不够,更为重要的是要具有发自内心的对于父母真诚的爱意。第三个维度才是问题的根本,才是孔子孝论的核心。
E. 《孝经》明确提出孝的境界包括
《孝经》明确提出孝的境界包括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原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思念你的先祖,修养自己的德行。’
(5)孝顺的三种境界扩展阅读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
《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参考资料:网络-孝经
F. 孝的三种境界是什么
孝顺如下:
明朝思想家王阳明认为孝顺有“三种境界”:一是养长辈的身,保障长辈吃穿不愁;二是养长辈的心,让长辈心情愉悦;三是养长辈的志,让长辈活得有意义。真正孝顺的人,“三种境界”都能够做到,越孝顺福报越多。
简介: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的儿子。
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进士,起家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朱宸濠之乱,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凭借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
嘉靖八年十一月(1529年1月9日),逝世,时年五十七。明穆宗继位,追赠新建侯,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