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仁爱孝敬是论语哪个篇

仁爱孝敬是论语哪个篇

发布时间:2023-08-22 23:37:26

A. 论语中关于孝敬和仁爱的名言有哪些

论语中关于孝敬和仁爱的名言:

  1.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学而》

  2.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里仁》

  3.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4. 父母之,,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5.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

  6. 古者言之不出,耻恭之不逮也。——《为政》

  7. 以约失之者鲜矣。——《里仁》

  8.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9.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学而》

  10. 德不孤,必有邻。——《先进》

  11.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12.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里仁》

  13.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14.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先进》

  15.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为政》

B. 孝在论语中哪一篇

孝论”经典集纳⑤
《为政》○子曰:“孝慈,则忠。”
今译:当政者如果能上孝于亲,下慈于民,就会赢得人民的忠诚。
《里仁篇》○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今译:事奉父母时,如果父母有不当之处,要适度地劝谏。假如父母有决不听从之志,则

依然敬重有加,不要违拗或远离而去。也可以因此而忧劳,但却不要怨恨。
《里仁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今译:父母在世之时,子女不宜到远方出游。如果一定要去,也要遵守常规。
《里仁篇》○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今译:父母的年纪,做子女的是不可以不知道的。父母寿数的增加,在让人为之欢喜的同时,也让人为之忧惧。
《先进篇》○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今译:好孝敬的闵子骞啊!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都没有任何非议。
《学而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今译:慎重地对待故去的亲人,追忆、缅怀自己的远祖,民风就会复归于敦厚。
《子张篇》○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今译:除非是自己的亲人去世,否则一个人是不会有自尽其身的时候的。
以孝事亲、以孝奉君本来是中华民族悠久的重要传统美德,却因为近代以来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滞后于西方,而成为人人谈之色变,甚至唯恐避之不及的祸水。但是,在当代中国,由于孝悌观念的缺乏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矛盾,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儒家孝道的长短,也不时受到方方面面的论说。不用说,这其中缘由,是非常值得当代中国人加以反思的。
从以上对儒家孝论的历史发展和思想演变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应该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重新探讨和正确阐发儒家的孝道观,这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做法。特别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想从根本上构建合理而现实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就孝道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地位以及对当代社会的作用,进行更深入的、更具时代特色的反思。
孝道具有社会普遍意义和人类共同适用性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应该随之变化,许多传统道德面临着时代的冲击与抉择。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历史的产物,必然带有历史的局限性。特别是对孝道的一些具体要求,如孔子所说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三年无改父之道”,孟子所强调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孝经》所倡导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等等,显然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必须予以摒弃。但从理论上和实际上讲,虽然传统的孝道多有时代局限和具体实践上的种种不足,但毕竟涉及人类共同的心理和情感,在任何时候都是道德全民性和稳定性的体现。所以,孝这种伦理道德,是合情合理的美好道德,是民族精神、社会风尚的体现。因此,它不仅作用于过去,而且作用于现在乃至将来。
就孝道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性来讲,我们至少应该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赡养父母是最基本的孝。所有的人都有父母长辈,都有子女晚辈。今天的子女,就是明天的父母。赡养父母,就等于是保存人类,赡养自身。所以,赡养父母并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人类生存和文明进步的重要保证之一。第二,敬重父母是最高尚的孝。赡养父母是必要的和必需的,但是,在这样的赡养中必须融入尊敬和敬重的精神。没有敬重,孝道就失去了灵魂,就会变成虚伪的和徒有其名的,最终也难以长久坚持。第三,孝与忠是相通的。在家孝与在外忠应该是一致的,虽然孝子不一定就会是忠臣,但忠臣一定得是孝子。在“忠”的问题,旧时代有着明确的阶级性和时代局限性,忠只是忠君忠主。但是,在今天,君主专制的时代已经过去,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同样是孝子的必然归宿。第四,孝并非唯命是从。把孝道引向对父母的唯命是从,是古代孝道的最大弊端。在今天讲求法治和民主的时代,要想使孝道生机勃勃,必须把民主和法治的精神作为行孝的前提。当然,孝道不必与现代民主和法治精神相对立,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对父母和亲人的孝,往往容易与民主和法治的精神产生现实的矛盾。所以,要想使传统的孝道美德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必须把一份民主和法治的责任心放在首位。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弘扬孝道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改善。但与此同时,人们也耳闻目睹了许多社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有相当一部分人置亲情于不顾,不尽人子之责,不赡养父母,甚至歧视、虐待父母和老人,致使许多家庭为此而破裂,影响到社会安定。有人把这种现象归咎于市场经济的出现,但事实证明,这种想法是片面的。
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童叟无欺,是企业的生命线。这种讲诚信和讲信誉的行为准则,其能够建立的重要基础就在于切实可行的家庭美德。如果有这么一个人,他对自己的父母亲人都不能尽心敬养,甚至不能以礼相待,就很难想像他会做到童叟无欺、诚实守信。也许有人会认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应该是俗语所说的那样,“父子勤算帐、兄弟算清账”,而这样一来就会影响到亲情和友情。可是,我们不要忘记,孝道的宗旨,并不是无原则的折衷,更不是不讲原则的一团和气,真正的孝道永远都是有原则的,在古代甚至是有法律可以遵循的。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勤算账和算清账,对谁都是有利的和必需的,都是事业成功的必要保证。
一个人要想保持与父母兄弟的亲情,要想尽好孝道,必须保证事业的发展和成功。只有各方面都实现了事业成功,尽孝尽悌才有可能实现。另一方面,在行孝的过程,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也是非常必要的。父母长辈既不要无原则地提出要求,子女晚辈也不要无原则地推诿和搪塞,这就需要借鉴市场经济的规则和信用。如果各方都不讲规则,都在随心所欲地理解和实行孝道,最终将是孝道的灾难。所以,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使尽孝尽悌与市场经济的规则形成良性互动,既可以保证孝道这一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也可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弘扬孝道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和国家的基本细胞。基本单元稳定,社会才能和谐;细胞健康,国家这一机体才会强壮。而要保证家庭和睦稳定、生机勃勃,克尽孝道就是基础的基础。
中共中央在2001年颁布的关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这样的要求,就把家庭美德与家庭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以及家庭问题同国家的安定和谐等关系统一和一致起来,非常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建设。
新时期的孝道必须积极地应对现实问题
从历史上和理论上理解孝道的积极意义并不难,难的是把传统的孝道美德与现代的精神理念相结合,有效地回应和解决现实问题。
既然孝道是要解决晚辈与长辈的关系问题,那么,在当代,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社会老龄化的问题。根据相关指标,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全国有3亿多老人,占到了总人口的将近三分之一。如何让全社会的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既是国家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每个家庭和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但是,由于经济的、医疗保健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国家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绝大多数老人的养老问题仍由家庭负担。尤其在农村,家庭养老更是主要形式。因此,发扬善事父母、孝敬老人这一传统美德,对于亿万家庭的安定、乃至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有其重要意义。其次,自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以来,独生子女的问题日渐突出。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赡养老人的责任无疑会变得越来越沉重。面对这种形势,从父母到子女,必须对传统的孝道加以新的理解和诠释,以新的孝道理念指导人们的行为,满足人们的精神要求。再其次,我国现在有5000多万青壮年民工在城市务工,他们如何对待远在家乡的父母才算是尽孝,他们的父母长辈如何得到孝养,都需要我们以继承传统孝道美德为基础,以与时俱进的姿态作出适时的合理调整。

望采纳

C.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一则 属于论语的什么篇

出自论语的学而,《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3)仁爱孝敬是论语哪个篇扩展阅读:

评析: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说明,孔子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点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文化学习只是第二。实际上,历史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是为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前,“识”排在后,这是阶级的需要。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D. 儒家关于孝的思想哪五部典籍

《孝经》、《弟子规》、《孟子》、《论语》、《尔雅》等五部典籍。

1、《孝经》:《孝经》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孝经》是阐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历代儒客研习之核心书经。儒家十三经之一。

2、《弟子规》:《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 它是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其内容采用《论语》。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

3、《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作者是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孟子。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4、《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5、《尔雅》:《尔雅》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书中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汉语词汇。《尔雅》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4)仁爱孝敬是论语哪个篇扩展阅读;

孝道文化的作用;

1、修身养性。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融合家庭。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3、报国敬业。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

4、凝聚社会。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

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

阅读全文

与仁爱孝敬是论语哪个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四川养老保险有哪些新规定 浏览:634
老年人张嘴睡觉 浏览:862
80岁老年人怎么养生 浏览:81
如何做老人助力轮椅 浏览:597
宝宝出生15天体检什么 浏览:528
养老院老人拉肚子怎么处理 浏览:916
母亲孝顺外婆的作文 浏览:321
老人靠肠管进食能活多久 浏览:134
十年不体检是什么心理 浏览:542
养老保险男女 浏览:294
老人机如何打开王者荣耀 浏览:197
2014北京退休金计算器 浏览:299
父母离婚孩子如何处理 浏览:429
老年大学教学管理工作好做吗 浏览:222
鞍山老年大学电话号码 浏览:550
海淀体检大厅健康证长什么样 浏览:418
女孩子会遗传父母的哪些基因 浏览:155
孝感市农村养老金是多少 浏览:81
70岁中风治疗要多少钱 浏览:418
城市农村养老模式 浏览: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