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重阳节喝菊花酒的意义
重阳节的时候,人们会选择踏秋赏菊,吃重阳糕等等活动,而重阳节赏菊,喝菊花酒也有着久远的历史,那么重阳节喝菊花酒的意义是什么呢?怎么酿菊花酒呢?接下来就跟随本期的饮食文化一起来看看吧!
重阳节喝菊花酒的意义:强身健体求长寿
菊花酒有助于长寿,与它能防治心血管系统疾病有关。科学实验证明,菊花能降血压,降血脂,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脏肌肉的血液供应,减慢心率,增强心肌收缩力,并有明显降低血栓形成的作用,并对胸闷、心悸、气急、头晕、四肢麻木等也有明显效果。对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清胆甾醇过高等也有防治作用。
菊花中还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其中以硒的含量最高,硒元素能参与机体的抗衰老过程。这些与中医学说的菊花“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相吻合。
从医学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减肥、轻身、补肝气、安肠胃、利血之妙。陶渊明诗云“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酒能祛百病,菊解制颓龄”,便是称赞了菊花酒的祛病延年作用。
怎么酿菊花酒
配方一
材料:
1、菊花、杜仲,各500克;
2、防风、附子、黄蓍、干姜、桂心、当归、石斛,各200克;
3、紫英石、肉苁蓉,各250克;
4、萆薢、独活、钟乳粉,各400克;
5、茯苓150克。
做法:以酒七斗,浸五日。
功效:去风冷,补不足。
配方二
材料:菊花、生地黄、地骨皮各2500克;糯米35千克;酒曲适量。
做法
1、前3味加水50千克煮至减半,备用;
2、糯米浸泡,沥干,蒸饭,待温。
3、同酒曲(先压细),药汁同拌令匀,入瓮密封,候熟澄清备用。
功效:壮筋骨、清虚热。
用法:口服。每次温服10毫升,日服3次。
配方三
材料:甘菊花500克;生地黄300克;枸杞子、当归各100克;糯米3000克;酒曲适量。
做法:
1、将前4味,水煎2次,取浓汁2500毫升,备用;
2、再将糯米,取药汁500毫升,浸湿,沥干,蒸饭;
3、待凉后,与酒曲(压细)、药汁,拌匀,装入瓦坛中发酵;
4、如常法酿酒,味甜后;
5、去渣,即成。
功效:养肝明目、滋阴清热。
用法:口服。每次服20~30毫升,日服2次。
② 为什么重阳节要喝菊花酒
因为在古代,菊花酒被看作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2)重阳节喝酒的意义扩展阅读:
重阳节在历史延续过程中,既融合了众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众多文化内涵。农历九月九日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了民俗事象。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每到九九重阳这一日,各地都有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交流感情、锻炼身体的活动。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其民俗活动甚多,文化内涵丰富。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摆宴敬老、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③ 重阳节饮什么 重阳节饮什么酒
1、重阳节要喝菊花酒,一来是因为“酒”与“久”、“九”谐音,而重阳节刚好是九月九日,在这个日弯袜搜子喝酒有祈祷吉祥如意、长长久久的意思。二来则是因为《西京杂记》记载:菊埋历花舒使,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2、重阳节来源于天象崇拜,是根据古代秋收后的祭祀演变而来。在好此重阳节,除去要喝菊花酒外,还有登高望远、采集和佩戴茱萸、吃花饼、放纸鸢等习俗。近代的重阳节也有“长寿节”等称呼。
④ 重阳节饮酒习俗里深藏着哪些寓意
重阳节饮菊花酒寓意是强身健体求长寿。
在重阳节饮菊花酒,是古代重阳节的一种民间习俗,其寓意是强身健体求长寿。古人把菊花酒称之为“不老方”,《太清记》中就记述了一种“不老方”谓:“九月九日采菊花与茯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
饮菊花酒的习俗,其实与节气养生保健有关。菊是重阳节期的应时花草,所谓“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在《本草纲目》中则有更具体的记载:“九月九日采白菊花,名曰金精菊,取二斤,茯苓一斤,捣罗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日三服。“
重阳节饮菊花酒起源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由于重阳节的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而在我国传统中数字“九”为阳数,两“九”相重而得名“重阳”。最早关于重阳节的记载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在《远游》中写的“集重阳入帝宫兮”,表明当时的楚国王室中已经有了关于重阳的习俗。
到了汉代,九月九庆祝重阳节的习俗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并固定了下来,经过魏晋南北朝之后,在唐代重阳节已经被官方定义为节日,而且文武百官可“带薪休息”,直至宋朝重阳节发展至顶峰,当时官方规定重阳节这一天皇帝需要出宫游乐,而在明朝时期这一天皇帝需要亲自去万岁山登高揽胜以庆祝重阳节,由此可见重阳节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并得到了很好的延续。
第一件事:登高
“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重阳佳节登高望远是我国的传统习俗,所以重阳节在古时候又叫“登高节”。关于重阳节登高起源的说法有四种说法:
其一是我国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山岳充满了敬畏和崇拜,久而久之在九月九这一天便形成了“登高祈福”的习俗,而且在西汉的《长安志》中,已经有了关于重阳节京城的人们游玩观景的记载;
其二是按照大自然的节气来讲,由于重阳节过后天气逐渐转向寒凉,大地间的万物开始凋零,所以就有了在重阳节“辞青”的说法;
其三是按照对天象的崇拜,古人认为九月九当天“清气上扬、浊气下沉”,人们争相登高去往“清气”聚集的地方,以便畅享“清气”;
其四是重阳节登高避灾的神话传说,相传东汉时期在九月九这一天有“瘟气”降临,人们要离开家尽量去往高的地方可保平安。
虽然关于登高的说法众多,但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都表达了人们期盼身体健康、家人平安、延年益寿的愿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重阳节登高并没有对地方做出特别规定,可以是高山、高楼,也可以是高台。重阳佳节正值深秋,不妨家人一起上山登高,既能呼吸新鲜空气,又能感受这秋季的美景,一举两得。
第二件事:饮菊花酒
在古时候,道教认为服用草木类的药物可以延年益寿,加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诸多小说中也出现了服用菊花升仙长寿的故事,因此,具有明目醒脑作用的菊花便成了古人青睐的长寿佳品,所以重阳节古人便会用菊花泡酒喝,寓意健康长寿、祛灾祈福。重阳节将至,记得为家人备上一碗菊花酒。
第三件事:享宴祈寿
在民间老百姓的观念中“九”是数字中最大的,寓意长长久久、长寿安康,所以在古时九月九重阳节当天,会举办大型的饮宴活动,来寄托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直至今日还有不少地方有摆敬老人宴、饮宴祈寿的风俗习惯。
第四件事:吃重阳糕
古时候,每到农历九月九天亮时,大人便将片糕搭在儿女的额头上,口中还念叨着祝子女百事俱高,其中的片糕就是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被称为菊糕、花糕、五色糕,制作方法没有特别规定,比较随意,不过一些讲究的重阳糕要制成像宝塔一样的九层糕,顶部还做出2只小羊,以符合重阳(阳)之义,甚至更讲究的重阳糕还会插上小红纸旗,再点上蜡烛,以代表“登高”之义。如今,重阳糕仍没有固定的品种,通常在重阳节这一天吃的糕点都可以称为重阳糕。
第五件事:祭祖
根据史料记载,由于九月基本已经完成秋收,九月九又被人们认为是“吉日”,所以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祭天、祭祖的活动以感谢慷慨的恩赐。随着时间的发展,经过唐朝对传统节日习俗的糅合定型,祭祖作为重阳节的主体部分被传承下来,具有深刻意义。
第六件:佩茱萸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植物果实,味道浓郁,有醒脑、驱虫、消积食等作用,古人认为重阳节登高的时候,佩上茱萸有驱虫辟邪的作用,这与端午喝雄黄酒、佩菖蒲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古人认为重阳节“清气上扬,浊气下沉”,将天然药草茱萸佩在身上,还可以调整体魄,使身体逐渐适应自然界气候的变化,能顺利过深秋。
⑤ 重阳节的时候饮"菊花酒"的寓意是什么
在重阳节饮菊花酒,是古代流行过的一种民间风俗。九九与“久久”谐音,与“酒”也同音,同时也有消灾辟邪的说法,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这一说法。
饮菊花酒的习俗也与养生保健有关。从中药理论来说,菊花的性味与归经应属“甘、苦、微寒,归肺、肝经”,其功能与主治为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治疗风热感冒、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等。
(5)重阳节喝酒的意义扩展阅读:
除了饮菊花酒,重阳节还有佩戴茱萸、吃重阳糕的习俗。
茱萸是秋季成熟的椒科植物,在古代人们习惯在这天,插茱萸,说是可以辟恶气,抵御初寒。侵害身体的晚秋寒气在古代常被视为鬼魅恶气,能够驱风逐邪、稍积祛寒的茱萸在民间成为驱病疗疾的巫术用品。
九月,黍谷成熟,人们以黍米为应时的尝新食品,因此,首先以黍祭享先人。重阳糕的前身就是九月的尝新食品。这也就是后世民间在重阳节,以重阳糕荐神祭祖的秋祭习俗渊源。
⑥ 重阳节喝菊花酒的意义是什么
重阳节喝菊花酒的意义:强身健体求长寿。
在重阳节饮菊花酒,是古代重阳节的一种民间习俗,其寓意是强身健体求长寿。菊花酒有助于长寿,菊花中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其中以硒的含量最高,硒元素能参与机体的抗衰老过程。这些与中医学说的菊花“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相吻合。
重阳节很早就有喝菊花酒的习俗,但其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一说是起于上古,由杜康创造,另一说是起于汉初,源自宫廷。但不论何种说法,将菊花和酒紧密联系,并赋予文化内涵、影响深远的是晋代陶渊明。
除了饮菊花酒之外还有簪菊花的习俗,而茱萸除了可以插在头上之外还可以吃,也可以佩带于臂或用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等。这种习俗后来发展成各种变俗,如重阳节在门窗上挂菊花枝叶或贴剪纸,或者把彩缯剪成茱萸、菊花形状来相赠佩带等。
重阳节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
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