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佛说,儿女为什么要孝顺父母
佛教是很重视孝顺长辈与父母的。
如《盂兰盆经赞述》中记载:“经曰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者述曰。第二明其述孝有二。一述孝心。二述孝事。此述孝心也。曩裁我母生我劳悴。怀恩既重。理须酬报。是以阿含经云。佛告诸比丘。常念孝顺供养父母。涅槃经云。宁于一日受三百钻以钻其身。不应起一念恶心向于父母。何以故。父母恩重故。依末罗经。母怀子十月。如负太山之重。乳哺三年。育养之恩。号天罔报。纵令从地积聚珍宝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所得功德。不如供养父母一分功德也。”
可以看出佛陀对孝心和孝事是非常赞同的,认为父母生我养我,恩重如山,理应报答。因此在阿含经中也说,我们要常思念,孝顺,供养父母。涅槃经中也说,宁愿自身受三百钻,也不应对父母起一个恶念,因为父母恩重难报,母亲怀胎十月,如负泰山之中,哺乳三年养育之恩,用尽一生也难报,即使用地上乃至二十八重天的所有珍宝用来布施他人,所得到的功德不如供养父母的一分功德。
2. 孝经中孝的基本要求和最高要求分别是什么
《孝经》,系统阐述了我国古代的孝文化,它以儒家的伦理思想为根基,指出“孝”是诸德之本,并对人们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1、基本要求: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译文:
孝,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这里生发开来。你坐下,我现在就跟你讲!人的身体以至每一根毛发和每一块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应当谨慎爱护,不敢稍有毁伤,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
2、最高要求: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译文:
以德立身,实行大道,使美好的名声传扬于后世,以光耀父母,则是实行孝道的最终目标。所以实行孝道,开始于侍奉双亲,进而在侍奉君主的过程中得到发扬光大,最终的目的就是成就自己的德业。
《孝经》的地位:
《孝经》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的经典著作,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其“孝”则是作为儒家道德体系的中心之本,不但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治理天下的至德要道,同时也是普通百姓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人们在新世纪来重新认识《孝经》中“孝”的思想,对于发扬这一传统精神是有深刻意义的。
3. 佛说孝顺父母的福德,大到不可思议
《本事经》里说:「世间聪慧人,恭敬于父母,恒时修供养,常生欢喜心」。意思是说,世间有智慧的人,都会对父母特别恭敬,恒时供养,让父母心生欢喜。
释迦牟尼佛在多部经典中宣说了子女孝顺父母的福德。下列若干:
1.世间和出世间的恩德有四种:第一种就是父母恩。
2.母亲对我的恩,我用一劫(百千万亿年)的时间来说也说不完。妈妈思念孩子,没有什么比得上。从怀孕开始十个月,行住坐卧受苦恼却不能说出来。想要吃什么穿什么,虽然得到了也不欢喜,担忧的心没有一刻休息,一心就想着好好生下这个孩子。当遇到产难时,就像百千把刀来割。如果平安生下孩子,大家都欢欢喜喜,宝宝一声哭啼,十个月受的苦,妈妈都忘光了,就像听到美妙的音乐一样快乐。宝宝睡在妈妈的肚子里,由妈妈的甘露泉喂养,这个恩德,就算高山也比这低,就算大海也比这浅。如果能够随顺母亲,不违背母亲的心意,天人都要护念他,福德是无尽的。如果用一劫的时间,每天早、中、晚,割自己身躯的肉来养父母,这样都不能报答父母对我一天的恩。
3.世界上谁最富有,谁最贫穷?家里有妈妈在,这叫做富。妈妈不在,叫做穷。妈妈在的时候,叫做日中,妈妈不在了,叫做日落。妈妈在时,叫做月明,妈妈不在了,叫做黑夜。所以大家要好好孝养父母,这和供养佛的福德是一样,没有差别的。
4.有福的人,请一百个持戒高僧大德,一百个仙人,一百个朋友到装满七宝的地方,供养百千种上妙珍膳,垂璎珞,以百宝庄严床卧具,以百药治疗病。就这样做百千劫,这样得到的福德,还不如一念孝顺心,用一丁点东西,供养自己的父母,侍奉自己的父母,不如供养父母功德的百千万分之一。
5.佛说:从地上积累珍宝,积累到二十八天,拿这么多珍宝去布施别人,不如供养自己的父母。
6.最大的善,不会大过孝;最大的恶,不会大过不孝。
7.世上要是没有佛,好好侍奉父母,侍奉父母就是侍奉佛。
8.如果把父亲放在左肩上,母亲放在右肩上,这样千万年,衣被饮食,床座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屎尿,也报不了父母恩。
9.在家居士,如果不供养父母师长,这是「失意罪」。
10.修世间法的时候,要从供养父母师长里修。
11.我曾经因为四件事情舍弃我的生命,一是,为破众生各种烦恼。二是,为了让众生平安快乐。三是,为了除掉自己贪著自己的身体。四是,为了报答父母生我养我的大恩。
12.我不但今天赞叹孝顺父母,我在无量劫中经常赞叹的。
13.如果人少许供养父母,这样获得的福德无量,而少许不顺父母,罪也无量。
14.有八种人,你要毫不犹豫的去布施:一父、二母、三佛、四弟子、五远来之人、六远去之人、七病人、八看病者。
15.有四种恩最难报答。一是父恩,二是母恩,三是如来恩,四是法师恩。所以供养这四种人,会得到无量福报。
16.用饭食供养贤圣,这不如孝顺侍奉父母亲。
17.我世世都奉持诸佛至孝之行,所以我德高福盛,然后成为天中之天,三界独步。
18.世上的父母应该极亲极爱的,可是众生轻慢父母不尊重;我现在为了摧伏这种我慢,所以为此出家救护。
19.菩萨世世都用时令鲜果供养佛陀比丘和父母,菩萨世世都这样对父母——如果父母睡着了,不敢吵醒父母,如果要叫醒父母,都用好听的声音。如果有好吃的,不会独吃,总是先给父母吃。
20.人生世间,不孝父母,不敬沙门,不行仁义,不学经戒,不畏后世者,其人身死,当堕地狱。
21.众罪最恶的,其中之一就是不孝父母。
22.如果不孝顺父母,自己的东西都拿给妻子儿女,或者把父母的东西,自私给妻子儿女。父母好话,自己不肯听从,甚至为护老婆而骂父母,这种人叫做「世间最大劫贼」。
23.不孝父母,轻慢尊长,将堕落三恶道。
24.想往生西方净土,要修三种福。第一种就是孝顺供养父母师长,不杀生,修十善业。第二种是受三皈依戒,不犯戒,不犯威仪。第三种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经典,也劝别人读。
25.得到大财物,要先供养父母师长和尚法师。
26.菩萨于无量阿僧祇劫,孝养父母,衣服饮食,房舍卧具,乃至身肉骨髓。因为这样孝顺供养父母的因缘,自致成佛。
27.众僧是出三界的福田,父母是三界内的最大胜福田。
28.佛告诉迦叶长老说,众生恼乱父母,让父母心忧恼,得多病报。供养自己父母和病人,得少病报。对父母没有爱敬心,得丑陋报;爱敬父母尊长,得端正报。
29.佛对阿难说,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慈心孝顺供养父母,这个功德殊胜难量。我过去世,慈心孝顺,供养父母,甚至舍身肉济救父母危急苦厄。我以这个孝顺供养父母的功德上为天帝,下为圣王,乃至成佛,三界特尊,都是因为孝顺父母的福报。
30.如果让父母生气,子女会遇到生活中的各种不顺,牴触顶撞父母,冲父母发脾气,很快就会有不顺。
愿所有众生都能够孝顺父母,供养父母。愿我们把一切布施、一点一滴善行的功德全部都回向给父母。愿一切如母众生皆能远离痛苦烦恼,究竟解脱。
4. 有关孝敬父母的经文
经文:“当照耶和华你神所吩咐的,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并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申 5:16)。
父母为儿女受劬劳之苦,保育扶持,至于长大成人,处处皆是由于父母的牺牲、爱护和教养。为了感恩图报,儿女应当孝敬父母。何况父母之恩,昊天罔极,绝非供奉甘脂所能报答。所以古人注重孝敬,而以供养为次要。
按照圣经,除了人事关系之外,又加上神的旨意,命人孝敬父母,得他所应许的福,诸事亨通顺利,又在神所赐的地上能长久居住。我们相信,人对于父母的关系正当了,对人类间其他一切关系就可以融洽无间,互助与团结的精神可以因而增强,社会的事业可以顺利地进展,外来的侵略更能齐心抵御;这样,这个民族的生命是一定可以长久的。可惜犹太民族违背了神的诫命,用奉献于神作为不奉养父母的理由。这样奸诈的存心,终究不能逃避神的惩罚。亏损人的,决不能讨神的欢喜。打着神的旗号而去苦待别人,那真是罪上加罪了。信神的人,应当心口如一,诚诚实实地遵守神的律法,对于父母尽孝敬的心,神必将所应许的福赐给我们。
祈祷:求主帮助我们孝敬父母,为我们的父母感谢赞美你。更求主饶恕我们不孝敬的罪孽。祷告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5. 佛陀在那部经里讲过自己是如何尽孝的吗不是地藏经,父母恩难报经这种
《长阿含经》卷11:「善生!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CBETA, T01, no. 1, p. 71, c8-12)
《增壹阿含经》卷11〈善知识品 20〉:「世尊告诸比丘:「教二人作善不可得报恩。云何为二?所谓父母也。若复,比丘!有人以父着左肩上,以母着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饭食、床蓐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于屎溺,犹不能得报恩。比丘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得见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难报。是故,诸比丘!当供养父母,常当孝顺,不失时节。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CBETA, T02, no. 125, p. 601, a11-19)
《贤愚经》卷1〈须阇提品 7〉:「佛语阿难:「出家在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计其功德,殊胜难量。所以者何?我自忆念过去世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乃至身肉济活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为天帝,下为圣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斯福。」」(CBETA, T04, no. 202, p. 356, a27-b3)
《优婆塞戒经》卷2〈义菩萨心坚固品 9〉:「善男子!我于往昔为四事故,舍弃身命:一者、为破众生诸烦恼故,二者、为令众生受安乐故,三者、为自除坏贪着身故,四者、为报父母生养恩故。」(CBETA, T24, no. 1488, p. 1041, c7-10)
《优婆塞戒经》卷6〈五戒品 22〉:「善男子!若得人身,多饶财物,兼得自在,先应供养父母、师长、和上、耆旧、持法之人,供给远至、初行之人,疾病所须。」(CBETA, T24, no. 1488, p. 1065, a6-9)
《增壹阿含经》卷50〈大爱道般涅盘品 52〉:「尔时,世尊告阿难、难陀、罗云:「汝等举大爱道身,我当躬自供养。」
是时,释提桓因知世尊心中所念,即从三十三天上,譬如力士屈伸臂顷来至毘舍离,到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其中漏尽比丘皆见释提桓因及三十三天,其不漏尽有欲比丘,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未漏尽者,亦不见释提桓因及三十三天。
尔时,梵天王遥知如来心中所念,将诸梵天从梵天上没,来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尔时,毘沙门天王知世尊心中所念,将阅叉、鬼神,到如来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尔时,提地赖咤天王将诸干沓和,从东方来至如来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毘娄勒叉天王将诸无数拘盘荼,从南方来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毘娄波叉天王将诸龙神来至如来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及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天,各各知如来心中所念,来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尔时,释提桓因、毘沙门天王前白佛言:「唯愿世尊勿自劳神,我等自当供养舍利。」
佛告诸天:「止!止!天王!如来自当知时。此是如来所应修行,非是天、龙、鬼神所及也。所以然者,父母生子多有所益,长养恩重,乳哺怀抱,要当报恩,不得不报恩。然诸天当知,过去诸佛世尊所生母先取灭度,然后诸佛世尊皆自供养虵旬舍利。正使将来诸佛世尊所生之母先取灭度,然后诸佛皆自供养。以此方便,知如来应自供养,非天、龙、鬼神所及也。」」(CBETA, T02, no. 125, p. 822, c17-p. 823, a17)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报恩品 2〉:「佛告五百长者:「……世出世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善男子!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我今为汝宣说少分。假使有人为福德故,恭敬供养一百净行大婆罗门、一百五通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宝上妙堂内,以百千种上妙珍膳,垂诸璎珞众宝衣服,栴檀沈香立诸房舍,百宝庄严床卧敷具,疗治众病百种汤药,一心供养满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顺心,以微少物色养悲母,随所供侍,比前功德,百千万分不可校量。
6. 从圣经的角度看《孝敬父母》
1.耶稣是榜样。
约翰19:26-27
【约 19:26】 耶稣见母亲和他所爱的那门徒站在旁边,就对他母亲说:“母亲(原文作“妇人”),看你的儿子!”
【约 19:27】 又对那门徒说:“看你的母亲!”从此那门徒就接她到自己家里去了。
约伯记12:12
【伯 12:12】 年老的有智慧,寿高的有知识。”
2.神的命令
出埃及记20:12
【出 20:12】 “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 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
以弗所书6:1-3
【弗 6:1】 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
【弗 6:3】 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
十条诫命中,1-4条讲的人与神的关系
5- 10条讲的人与人的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中第一条就是孝敬父母。
约翰福音
【约 14:15】 你们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
【约 14:21】 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这人就是爱我的;爱我的必蒙我父爱他, 我也要爱他,并且要向他显现。”
【约 15:10】 你们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爱里;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他的爱里。”
出埃及记
【出 21:15】 “打父母的,必要把他治死。”
【出 21:17】 “咒骂父母的,必要把他治死。”
利未记
【利 20:9】 凡咒骂父母的,总要治死他;他咒骂了父母,他的罪要归到他身上(“罪”原文作“血”。本章同)。”
爱神就要遵神的命令
3.孝敬父母是我们的本分
【创 3:16】 又对女人说:“我必多多加增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
【箴 13:24】 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
【箴 22:6】 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
【箴 23:13】 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于死。
【箴 23:14】 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灵魂免下阴间。
父母对我们有生育,养育,教育之恩。
1.听从父母
【箴 23:22】 你要听从生你的父亲,你母亲老了,也不可藐视她。
【西 3:20】 你们作儿女的,要凡事听从父母,因为这是主所喜悦的。
【弗 6:1】 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
【提前 5:1】 不可严责老年人,只要劝他如同父亲,劝少年人如同弟兄,
2.赡养父母.
【箴 23:25】 你要使父母欢喜,使生你的快乐。
尊敬父母,使父母高兴。
3.关心父母
信了耶稣的,不光关心他们肉体的满足,更要关心他们灵命。
未信耶稣的父母,要把福音传给他们。
1.使人得福
【出 20:12】 “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 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
【申 5:16】 ‘当照耶和华你 神所吩咐的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并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 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
【伯 36:11】 他们若听从侍奉他,就必度日亨通,历年福乐;
【创 27:28】 愿 神赐你天上的甘露、地上的肥土,并许多五谷新酒。
【诗 128:3】 你妻子在你的内室,好像多结果子的葡萄树;你儿女围绕你的桌子,好像橄榄栽子。
【诗 128:4】 看哪,敬畏耶和华的人,必要这样蒙福!
【诗 128:5】 愿耶和华从锡安赐福给你;愿你一生一世看见耶路撒冷的好处。
【申 28:2】 你若听从耶和华你 神的话,这以下的福必追随你,临到你身上:
2.在世长寿
【箴 4:10】 我儿,你要听受我的言语,就必延年益寿。
3.得天上地上的福分
【创 27:28】 愿 神赐你天上的甘露、地上的肥土,并许多五谷新酒
7. 念吉祥咒的前提是孝敬父母,哪些佛经原文讲孝敬父母
讲孝敬父母的佛经有《十善业道经》《地藏菩萨本愿经》,佛经里定义孝敬父母的原专文,意思深广无有边际,属如果从现实意义来说,可以从四个层次上来说明。
1.
养父母之身:衣食良药,使之便利,无有缺失,样样具足。
2.
养父母之心:为人谨慎,爱语长存,听言顺从,为其安心。
3.
养父母之志:常行善举,当为榜样,明理于己,巧劝于人。
4.
养父母之德:所做圆融,德行满溢,父母常思,觉悟今生。
真正的孝敬父母,就是永无止境的要求自己不断的提高境界,落实一切的责任、义务的同时,用真心去感应父母的一切作为,使之向其好的方向发展。而念吉祥咒的目的,是灭除三毒烦恼(贪嗔痴),勤修佛法三宝(戒定慧)的方法之一,我说的希望你都能体会。
阿弥陀佛
8. 佛经关于孝敬父母的开示
这就多了!最具代表性的首推《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父母回於子,有大增益答,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
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於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
若父母无信,教令信,获安隐处;
无戒,与戒教授,获安隐处;
不闻;使闻教授,获安隐处;
悭贪,教令好施,劝乐教授,获安隐处;
无智慧,教令黠慧,劝乐教授,获安隐处。
如是信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教,信法教授,获安隐处。
诸法甚深,现身获果,义味甚深。
如是智者,明通此行,教令信圣众。
如来圣众甚清净,行直不曲,常和合,法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
所谓圣众——四双八辈,是谓如来圣众,最尊最贵,当尊奉敬仰,是世间无上福田。
如是诸子,当教父母行慈。
9. 请问有哪一本正式的佛经 是强调孝道的
孝本身是儒家的概念
10. 三字经关于感恩与孝敬父母的名句有哪些谢谢!
1、香九龄,能温席来。孝于亲,所自当执。
译句: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2、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需顺从。
译句: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
(10)经上说要孝顺父母扩展阅读:
一、历史背景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的观点意见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即王应麟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读书,于是编写了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
二、影响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知名度极高。古代儿童都是通过背诵《三字经》来识字知理的。
《三字经》用简洁通俗的白话讲出了亘古不变的哲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将经史子集等各部类的知识揉合在一起,全文用典极多,全篇充满乐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