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重阳节登高习俗的寓意
登高风俗由来大致有四:
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远古时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形成“登山祈福”习俗。
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按照天地日月运行规律,重阳这天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了民间争相趋之的重要民俗事象。
其三是源于登高“辞青”;登高“辞青”的说法则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为秋节,节后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其四是源于附会上一个荒谬传说“桓景登山避灾”。重阳节登高避灾之神话传说的故事背景发生在东汉,传说当时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有个叫桓景的术士认为这一天里会有瘟气降临,人们要离开自己的家,尽可能到高处去,才能平安。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灾的荒谬故事。
(1)重阳节登高之高有什么样的寓意扩展阅读
民俗活动
重阳节在历史延续过程中,既融合了众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众多文化内涵,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采中草药、遍插茱萸、摆敬老宴、吃重阳糕、制药酒养生、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时节,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了民俗事象。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每到九九重阳这一日,各地都有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交流感情、锻炼身体的活动。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重阳节
B. 重阳节登高有哪些意义
在我国古代
C. 重阳节登高的寓意四字词语
重阳节登高的寓意来步步高自升、阖家团圆、团团圆圆、阖家欢乐、阖家美满、 灯火通明、张灯结彩。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3)重阳节登高之高有什么样的寓意扩展阅读: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D. 重阳节登高有什么好处
重阳登高有什么好处?
重阳登高是我国的传统习俗,那么登高有什么好处呢?健康专家指出,所谓登高一般是指爬山运动,一步一步往高处走,能使肺活量增加,血液循环增强,脑血流量顺畅。大山周围有青松翠柏,空气新鲜,是座天然的“大氧吧”。负氧离子含量越来越多,能促进和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对一些慢性病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早在我国古代,秋季登山的习俗就十分盛行。延至今日,重阳登山已经成为群众性的盛大风俗和体育活动。秋季气温给人的感觉是不冷不热,但空气温度随着高度的上升而递减,加之秋季温度的日变化幅度本身就较大,山体温度受小气候影响也难以预料,所以秋日登山,温度变化最为频繁,能使人的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地处于紧张状态,从而提高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登高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肌肉的耐受力和神经系统的灵敏性。在登高的过程中,人体的心跳和血液循环加快,肺通气量、肺活量明显增加,内脏器官和身体的其他部位的功能会得到很好的锻炼。登高还有助于防病治病。患有神经衰弱、慢性胃炎、高血压、冠心病、气管炎、盆腔炎等慢性病的病人,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适当的登高锻炼,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山林地带空气清新,大气中的飘尘和污染物比平地少,而且阴离子含量高,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中显然是有利于健康的。登山还可以培养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当你登上高峰,极目远望,把壮丽的山河尽收眼底时,你那愉悦的心境是难以形容的。
重阳登高,的确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
E. 古代重阳节登高有什么寓意
据说在东汉时,燕赵有一个叫桓景的小伙子,他早年父母双全,后来娶了妻子,妻子也给他生了几个孩子。不过父母、妻子和孩子再加上他,也是一大家子的人,这都要靠他一个人养活,因此生活过得非常的拮据。
桓景的日子虽然不算好,但无灾无难的时候,一家子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很快就来了。这一年,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有人病倒了。很快,桓景的妻子也染了病,整日躺在床上,不能动弹。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过,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他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他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
桓景为了救自己的妻子,决心去拜师学本领,想要战瘟魔,救活妻子,同时也可以为民除害。他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
桓景便请求邻居帮忙照顾他的妻子孩子,自己则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去了。
桓景到了东南山中,费长房收下了桓景,还给他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每日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起武来。
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他跟前说:“今年九月初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了。你可以回乡为民除害了,不过我要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你把这些给你的家乡父老们,让他们登高避祸。”
桓景回到家乡等到九月初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桓景把茱萸叶子给每个人都分了一片,并告诉乡亲们要随身带着茱萸叶子,瘟魔就不敢近身了。
桓景又把菊花酒倒了出来,让每个人都喝了一口,因为师父告诉他,人若是喝了菊花酒,就不会再被染上瘟疫了。等桓景把乡亲们和家人都安排好,他就带着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在屋内等着瘟魔来时与他交战。
不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他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却也不见一个人。瘟魔觉得很是奇怪,他抬起头却望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
瘟魔很生气,他大吼一声窜到山下,只觉得菊花酒味很是刺鼻,还有茱萸叶子让他无法忍受。瘟魔不敢近前登高了,他就回身向村里走去。
没多久,瘟魔见到一个人正在家里端坐着,好像是在故意挑衅自己。瘟魔吼叫一声向前扑去。
桓景一见瘟魔扑来,他急忙舞剑迎战。因为桓景学得武艺,斗了几个回合之后,瘟魔战不过他,便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最终将瘟魔扎倒在了地上。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初九登高避祸和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了下去。从那时起,人们就开始过起了重阳节,同时也有了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这是我国汉代道教关于重阳登高的一个神话故事,在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九日登高》中记载的,原文是这样的: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初九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高。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初九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在我国古代,九月初九重阳节时,人们登高、野宴、佩戴茱萸,历代相沿最后成为习俗。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王维在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人们就称这一天为“重阳”。
重阳节里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就是登高。人们在那一天登高所到之处,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或者登高塔。
早在西汉时期《长安志》中就有汉代长安九月初九时,人们登高游玩观景的记载。
在晋代时,据史书《晋书》中《孟嘉传》中的记载,九月重阳这天,晋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等人登上龙山,孟嘉观赏山景,连帽子被风吹走也不知道。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一时间传为了佳话。
如隋唐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他所写的《千金方·月令》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
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F. 重阳节登高是什么意思
“重阳节登高”就是要登高望远,在古代,每逢九月初九,都要举家登高望远。登高传说是为了避灾,因为有民间故事讲到,古时曾有一家人在九月九佩戴茱萸登山,回来后发现家中牲畜皆亡,唯有登高远走的家人无恙,——虽然这是个遥远的故事,但是流传到风俗习惯里,上至帝后、下至民间,都会在重阳节这一天登高望远。
(6)重阳节登高之高有什么样的寓意扩展阅读:
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广东,重阳节又称“重阳登高”、“重九”、“登高节”、“女儿节”、“茱萸节”、“菊花节”等。从前,民间有登高野游、把酒赏菊、放风筝、蒸花糕、吟诗怀念远游之人及迎接嫁女归家等活动。这一天,人们上坟拜祭先人,表示追思。
《燕京岁时记》叙述清代北京在重阳节立“九花山子”。九花即菊花,至今重阳节的某些习俗仍在流行。近年,又将重阳节确立为老年节。是日,举行各类活动,以表示对老人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