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孔融是孝子么
孔融小时候就懂得让梨,大了却是不孝子。曹操恨他奚落了他和曹丕父子两人。但是给借口杀曹操自己的却是孔融本人。
曹操问他母亲老了管不管,相信天下所有人都知道母亲要管,连师傅都是一日为师终身为师,何况生下自己的老母。
可孔融怎么回答。他说大了以后就管自己,母亲可以顺其自然或是有能力才管,各位说这样人能学习?假聪明的人还是不要学好。
于是,英明如曹操就借口孔融不孝把他杀掉。LZ说,这样人曹操该杀吗?个人认为该杀,而且人人得以诛之。曹操不是借口,是正大光明杀之。
⑵ 因为孝行名满天下的孔融,最后为啥会因为不孝被杀
孔融应该算是中华文化史上比较出名的一个人物,作为孔子后裔,其四岁让梨的故事也称得上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出众的才学,更是让他名列“建安七子”,与曹操父子等人相提并论。
而正是因为孔融身份背后的巨大影响力,他不能随随便便的杀孔融。就算是有着“招合徒众”,“谤讪朝廷”这些罪状,那也难以服众。曹操如果就此杀掉孔融,无疑会站到天下儒生的对立面。所以他需要毁掉孔融,毁掉他的人设。那么“父母无恩论”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理由。
以孝行名满天下的孔融,却宣扬父母无恩,这势必会造成他在天下众儒生心中的形象崩塌,此时再杀孔融,那便再无顾忌。这便是曹操的手段。
所以,文人是永远都不够政客的,其中的阴谋算计,堪称恐怖,令人防不胜防。只是可怜孔融一生正直,德高望重,最终却因这构陷之罪,身败名裂。
⑶ 孝子孔融最后被曹操杀的理由为何是“不孝”
因为有很多人为了打击曹操故意这样编出来的理由。因为我们都知道孔融小时候的时候就会孔融让梨。这个典故很多人都是学习过的。孔融一直都是孝字当头的。如果曹操以孔融不孝的理由,然后杀了他,这肯定是给自己打脸的。
但是孔融到了曹操这里以后不但不帮他,反而总是罩如落井下石的,讽刺的说他。后来逐渐的孔融越来越傲慢。完全的看不起曹操以及他周边的人。有事儿没事儿,在朝堂上总是会讽刺曹操,大庭广众之下辱骂曹操。所以说曹操让孔融死,这是早晚的事情。只不过骂名确实不是不孝。后人记恨曹操,故意这样说的。欢迎物纯启大家一起来探讨。
⑷ 孔融给世人留下了孝顺谦让的人设,为什么后来这种人设不被人认可了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长久的国家,中华上下三千年可不是开玩笑的,而中国的文化也是源远流长而博大精深,拥有很多经典的故事让后人学习,比如孔子学习,还有孔融让梨等故事。但是孔融给世人留下了孝顺谦让的人设,为什么后来这种人设不被人认可了让人所疑惑,其实这是因为后人更在意自己的利益,而且完全没有必要这么做,亲兄弟明算账这句话在今天的社会也是看得出来,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吧。
在古代拥有很多美好的品德,大家也愿意这么做,但是现在的社会已经改变了很多,虽然整体是进步的,但是依旧有不少的问题发生,古代越来越多好的东西,我们已经不认可了,准确来说我们对待事情过于现实,不会想着让别人,而是成全自己最大化利益导致的一切,也就导致了孝顺谦让的人设不被认可了。
⑸ 为什么四岁让梨,孝亲的孔融,被曹操以"大不孝"斩于刀下
记得小学课本里就曾学过《孔融让梨》的故事,以“融四岁,能让梨”的故事教导我们从小要养成孝顺的优良传统。可以说,小时候的孔融是我们孝顺的楷模。那么,孔融长大后为何却因为不孝的罪名而被处死呢?
⑹ 孔融是如何看待孝道的
东汉末年“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是一位大文学家,但他给后世留下最大影响的并非他的文学造诣,而是幼年时“让梨”的故事。
这个故事在我天朝可谓妇孺皆知,是长辈们对后代教育的必备课程,以教导他们要懂得尊重长辈,懂得孝道。
而且,孔融曾经在城破之后抛妻弃子和城中军民,独自逃出城外;其人恃才傲物,常常对曹操的言行发动口头攻击,言语偏激,自以为是。
从许攸和杨修的下场来看,曹老板对自以为是的人是相当抗拒的,再加上孔融不尊父母,浪得虚名。公元208年9月26日,曹操以不孝之名处死了孔融,并布告天下:
融违天反道
败伦乱礼
虽肆市朝
犹恨其晚
不知道是那个曾经懂得谦让的孔融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改变了初衷,还是他在4岁时让梨本就是一种想得到长辈夸赞的伪善行为,总之这个人,是一个实打实的伪君子。他常常摆出一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高谈阔论,不干实事,徒有虚名。
孔融不是个孝子,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本身依然是好故事,它对孩子是有教育意义的。我们既不能因为故事而全盘肯定孔融一生的人品,也更不能因为孔融的道德败坏而认为故事失去了它该有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