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爱敬存心孝敬父母

爱敬存心孝敬父母

发布时间:2023-05-20 11:20:38

1. 5月15日~了凡四训~敬重尊长

在积善这个观点上。了凡四训先生提到了十个点:

1、与人为善

2、爱敬存心

3、成人之美

4、劝人为善

5、救人危急

6、兴建大利

7、舍财作福

8、扶持正法

9、敬重尊长

10、爱惜物命

第九:敬重尊长。诚敬是做人的基础,也是做学问的基槐侍础,圣贤教育的根本,只有心存诚敬,百善孝为先,有孝才是隔天之门!

我们要时刻记得母亲胎育之苦。

生日便是母难日,那天在公交车上输出这些,今晚躺下了想起那天未输完的文章!

母难日,现在很多年轻人自己生日总是大摆宴席请亲朋好友给自己庆生,我记得老妈很早以前就和我说过,孩子生日其实最要报答的母亲,那一天应该是孩子要为母亲端上一碗热腾腾面条的,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反了。

  在佛经上也说过:“亲生之子,怀之十月,身为重病,临生之日,母危父怖。”意思是说,对于亲生的孩子,要怀胎十个月,身体如同重病一般,到了快出生的日子,母亲和父亲都处于危险恐怖之中,

所谓敬重尊长就是家庭纯绝的父兄、国家的君长,以及一切年事高、德行高、见识高的人,我们都应该恭敬对待。在家里做明姿侍奉父母,要和颜悦色、柔声下气,养成习惯,以成本性。这叫和气感通上天。在外侍奉君王,每做一件事,不要以为君王看不见而恣意妄为。每刑讯一个人,不要以为君王不知道而作威作福。侍奉君王就像侍奉上天一样,按照古人的说法,这一点最能影响人的阴德。试看忠孝之家,子孙没有不连绵不断而且兴隆昌盛的。所以,一定要格外谨慎小心。

2. 了凡四训

第一篇 立命之学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问其故。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我以为你是英豪,没想到也只是一届凡夫俗子。”我追问他原因。他说:“凡人都有一颗妄想的心,因此会受到阴阳之气的拘束。如此一来就会存在数理。不过,也就只有凡人才会有数理。因为如果一个人极善旁哗,那么他不会受到数理的拘束,极恶也不会。这二十年来,你都被孔先生给算死了,都没能转变什么,反而受到了数理的拘束,这样看来,你还不是凡运耐行夫俗子吗?”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亩宽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我问他说:“这么说来,命数是可以逃脱的?”他回答说:“我命由我,自己祈福;之前的各类诗书里,说的都是真的,是明确的好训导。佛经里说:一个人想要求富贵就得富贵,要求孩子就得孩子,要求长命百岁就得长寿。因为说谎是佛家的忌讳,所以各位神明菩萨,怎么可能说谎话骗人呢?”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耳。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云谷禅师说:“孟子说的没错,是你自己理解有问题。你不知道六祖慧能大师说过: 所有的福泽,都离不开内心;只要能够从心出发,没有是无法通达的! 从自己内心出发去求,不单单能求得道德仁义,还可以得到功名利禄,内外都可以兼得,所以求是有利于得到的。但是 如果一个人只顾着追求外在,而不追求内在的话,就算不择手段地得到了,最终也会内外都失去的,这样是没有用的。”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

云谷禅师说:“不单单是功名不该得到,其实不该得到的多着呢。就例如,拥有千金家产的人,一定是值得千金的人;拥有百金家产的人,一定是值得百金的人;饿死的人,必定是得饿死的人;上天只是根据那是一个怎样的人而定他的命数罢了,哪里曾胡乱加载过什么。就像生儿育女这件事,拥有百世功德的人,一定能保证有百世儿孙;有十世功德的人,一定能保证有十世儿孙;只有两三世功德的人,一定有两三世子孙传承;至于那些断子绝孙的,是因为他们的德行特别浅薄。如今,既然你知道自己的过错了,也知道为什么不得功名,不得儿女了,那就快点改正吧。 一定要积德、包容、和气,并且珍视自己的精气神。原来的所有,就像昨天,已经过了,以后的所有,就如今天,刚出现。做到如此,就相当于你又重生了一次,拥有了仁义道德的新生命了。”

“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我们这样的血肉躯体,都有命数;那些仁义道德的生命,又怎么可能不感天动地呢?《太甲》里面有过这么一段话: 如果是天灾还是可以躲避的,但是要是由于自己作孽导致的报应,是不可能躲得了的。《诗经》上也说:人们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违逆天命,要自己为自己增加福祉。”

“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也;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孔先生算出你不能得到功名,也不能有孩子,这是天作孽,还是可以改变; 你现在开始扩充自己的道德仁义,尽力去做好事,积攒阴德,是你自己为自己累积的福祉 ,怎么能够不乐享其成呢?”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余信其言,拜而受教。

“《易经》也是帮助那些德高的人谋算的,教他们求得吉祥,避开灾难。如果天命是不可违的,那么怎么去追求吉祥以及避免灾难呢?《易经》开篇的第一章写的就是: 总是做好事的家庭,一定是有快乐和富余的; 你能够相信这样的理论吗?”我对他的话深信不疑,向他拜谢,感谢他赐教。

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你的命,不知道究竟如何?即使命中有富贵荣华之象,也要当成落魄那样来考虑;就算面对着顺利,也要做好不顺利的打算;就算目前衣食无忧,也要时时想着要是穷困窘迫怎么办;就算现在人们对你很敬重,也要谦虚谨慎;就算家族显赫,德高望重,也要把自己当作普通人来看;就算自己学识还算不错,也要时刻提醒自己学识还太浅薄。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

往远了说,要想着弘扬祖上的良好德行,往近了说,要替父母掩盖好他们做得不好的地方。往上说,要想着回报祖国的恩惠;往下讲,要为自己一家谋取福利。说起对外,要急人所急,为他人着想;对内的话,要限制好自己的邪恶思想。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旷也 。

做人必须要每天都能知道自己的过错,并且每天都进行改错。一天不知道自己的过失,就一日都是安逸地自认为自己没有过错。如果一天没有进行改错,就少了一天进步的机会;天底下聪明伶俐的人很多,但是,很多人却不肯静心修德,不肯用功去拼搏事业;就因为“顺应”这两个字而耽搁了自己一辈子。云谷禅师说的很多关于立命的言论,确实是到达了精、深、真的极致,希望你能认真地研究,并努力执行,不要让自己白白浪费光阴。

第二篇 改过之法

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

但凡改正错误的人, 首先,要有羞耻之心 。想一下,古代那些圣贤之人,跟我一样堂堂男子汉,为什么人家就可以名垂千古,而我就落得身败名裂的地步?还不是因为在尘世间的私情耽搁太久,偷偷做些违反道义的事情,自以为无人知晓,还一脸无愧的样子。慢慢地就沦落成了禽兽,自己还不知道。人世间,再也没有比这样的事情更羞耻的事了。孟子说:“羞耻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天大的事。”如果能够感到羞耻,那就是圣贤之人,如果感受不到,那就只能是禽兽。这是改正错误的要点啊!

第二,要发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其现福,吾何可以不惧?不惟此也。闲居之地,指视昭然;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乌得不懔懔?

其次,要有恐惧的心理 。我们头上有天,脚下踏着地,鬼神是我们无法欺骗的,我的过错虽然在很细末的地方,但是,天地鬼神都是有目共睹,能够明鉴的。如果做了很大的错事,则会遭受很大的灾难,就算做的错事很小,也会折福的。我又怎么能不害怕呢?不单单这样子,就算是在没有人的地方,天地鬼神也能将我们的所作所为看得一清二楚;我们虽然做得很隐秘,还通过文辞进行修饰,但是心里的想法早就透露出来了,自己是没法骗过自己的。要是被人看破了,那么就毫无价值了,怎么能不恐惧呢?

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但尘世无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属,欲改无由矣。明则千百年担负恶名,虽孝子慈孙,不能洗涤;幽则千百劫沉沦狱报,虽圣贤佛菩萨,不能援引。乌得不畏?

不仅如此!只要那个人还有一口气,就算是犯了天大的错误,也是可以悔改的;古时候,有一个人做了一辈子坏人,在最后临死之际,发了善念,最后就得到了好报。也就 是,只要能产生一个坚决勇敢的善念,就足以洗清百年的罪恶!就像是上千年的幽暗山谷,只需要一盏灯照耀,就可以除去千年来的黑暗。因此不管那个错误是什么时候犯下的,只有改正才是最可贵的。 不过人世间是没有常数的,我们的肉身容易损毁,一旦没有了气息,那么想要改过也没办法了。如果好的话,就是遗臭万年,尽管子孙孝顺仁爱,也不能洗清恶名;如果不好的话,就是沦落到地狱里,承受千百年的恶报,就算圣贤、佛祖、菩萨也救不了你。这样子又怎么能不恐惧呢?

第三,须发勇心。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

第三点,要拥有勇气。 人做了错事不肯改正的原因,大多数是犹豫、胆怯。我们必须要鼓起勇气,不再犹豫不决,不要总是等着。小的错误,就像是刺在肉里的小刺,要快点予以剔除。大错就像被毒蛇咬到了手指,要快点斩断,没有一点点迟疑。这就是为什么风行雷厉,容易成功的原因了。

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如前日杀生,今戒不杀;前日怒詈①,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强制于外,其难百倍,且病根终在,东灭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

只要具备了上述的三种心,那么有过错的话,就像春天冰雪遇上太阳,又何必担心它们不融化呢?但是,人所犯的错误,有的从事情上改正,有的从道理上进行修改,还有的从心里开始改,所花费的功夫不一样,所得到的效果也不同。就像原先是杀生的,现在改过,不再杀生了;原先容易发怒咒骂,现在戒除易怒的脾气;这就是从事情上进行改正。这是从外在进行强制改正的,难上加难,而且根源还是不变的,就算这个方面改变了,也会有别的方面冒出来,终究不是彻底清除的方法。

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②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什么叫做从心里开始改过呢?过失虽然有千千万万种,但是都是从心里生出来的;要是心里没有任何念头,过错又哪里来呢?如果能够不动任何念头,过失将从哪里产生出来呢?一个学者,对于好色、喜怒、追名逐利、追求物质等过失,不需要逐一去追求改正的途径, 只需要一心向善,正义的念头就会出现在面前,那些歪门邪念就会自动被摒弃。就像太阳高挂时,那些妖怪鬼魔就都会消退,这是改正错误的精良妙计。过失发自一个人的心里,也要从心里改正,就像斩掉毒树,要直接把它的根部斩断,不需要斩断每一枝,更不必要摘掉每一片叶子。

大抵最上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茍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拙矣。

大概最好的改正错误的手段,就是治理自己的心灵,打扫干净心灵的尘埃;每次一产生邪恶的念头就发觉了,发觉后就立刻打消这样的想法。 要是没法这样,就必须要懂得其中的道理,再打消想法。再不行的话,就只能在快要做坏事的时候,强行阻止自己这样的做法。要是可以通过以上提到的方式治心兼顾强制约束自己,以此来消除自己的坏念,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方法;但是要是只顾着用表面的方式约束自己,不顾及根本的方式治理心灵,那就是最傻的了。

顾发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嗔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消灭之象也。然不得执此自高,画而不进。

不过发愿改过,明处应该有益友来提醒,暗处要有鬼神进行作证监督。 一心一意改过自新,日日夜夜坚持不懈,坚持一周两周,一直到一月、两月、三月后,肯定可以得到成效。有的会觉得神清气爽;有的会觉得受到了启迪;有的即使遇上繁忙也能有所通悟,取得成功;有的遇上先前的仇家,也能化干戈为玉帛;有的会梦到把污秽的东西吐出来;有的会梦到有圣贤之人辅助指引;有的会梦到飞向太空;有的会梦到一顶顶的旌旗。这些现象都是代表着过失抵消。不过不可以因此而高傲,故步自封,不思进取。

第三篇 积善之方

凡此十条,所行不同,同归于善而已。若复精而言之,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上述的这十个故事,尽管他们的行为不一样,但是都是出于善意。要是再深入地讲的话,做好事,分为真的假的,直的曲的,明里的暗里的,对的错的,邪的正的,一半的圆满的,大的小的,简单的难的,都要深入分析。做好事却不深究其中的客观道理,就自称是做了好事。谁知道其实是造孽,浪费了一番苦心不说,还没好处。

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

中峰和尚说道:“做了对别人好的事情的,是善良的;做了对自己好的事情就是恶。要是对别人好,那么就算是打骂也是好的;如果对自己好,就算对人恭谦有礼,那也是不好的。因此, 人们做好事,如果是对别人好的,那就是公,公就是真;如果只是顾着自己,那就是私,私就是假的。从心里想做好事的就是真的,照猫画虎就是假的。没有目的地做好事就是真的,有目的地做好事就是假的。 这些都是要你们自己应当衡量的。”

又为善而心不着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着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譬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虽黄金万镒,福不满也。此又一说也。

如果做了好事,心里却不是很在意,那么等到事成,就是功德圆满;要是做了一点好事,就一直心心念念着,那么就算一辈子勤快做好事,那也只能止步于一半善而已。就像用钱去救济别人,内里看不到自己,外面看不到别人,中间也看不到施舍了什么,这就是人家所说的三轮体空,也就是心里很干净。如果能到这样的境界,就算是捐了一斗粟,也是一种无边无际的福泽了,就算只捐了一文钱,也可以抵得过上千的罪过了。如果没能忘却施舍这回事,那么就算是捐献了万镒黄金,福泽也是无法圆满的。这又是另一种说法了。

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随着机缘,去接济大家,其中的方法和种类有很多。简单地说可以分为十条:

一、与人为善;

二、爱敬存心;

三、成人之美;

四、劝人为善;

五、救人危急;

六、兴建大利;

七、舍财作福;

八、护持正法;

九、敬重尊长;

十、爱惜物命。

第四篇 谦德之效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书》曰:“满招损,谦受益。”予屡同诸公应试,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

易经上面写着:“ 天道之下,那些骄傲自满的人必然会吃亏,而谦虚之人一定会得到好处。在地道之上,会对骄傲自满的人进行改造,让他们永远都无法得到满足,而对那些谦虚谨慎的人,往往都会让他们变得充盈。鬼神之道,会祸害那些骄傲自满的人,而降福祉于那些谦虚的人。人道中,骄傲自满的人往往都遭人厌恶,而谦虚的人往往能讨人喜欢。因此,所有卦象中,只有谦虚能得到的都是吉象。 ”《尚书》也提到:骄傲自满会带来祸害,而谦虚谨慎能带来好处。我多次和一些人一起去赴考,每次看到那些即将发达的穷书生,身上一定会溢出一种谦虚平和的气质。

由此观之,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 在头顶三尺之高,一定会有监督行为的神明。所以无论是追求吉利还是避开祸难都是由自身决定的。 要让自己心存善念,制约自己的言行,做到无愧于天地鬼神,并且能够虚心,委屈自己,让天地鬼神都能对我产生怜惜之感,只有这样才坐拥了享受福祉的根基。那些心高气傲的人,一定不是有远见的人,就算有一朝能发达了,也无福消受。但凡能有点见识的人,都不会愿意成为心胸狭隘,导致拒福千里的人。而且那些谦虚谨慎的人,必然能够在其他地方得到指导,能够从别人身上源源不断地学习优点。特别是那些修习德行的人是不能缺少这样的能力的。

古语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今之求登科第者,初未尝有真志,不过一时意兴耳。兴到则求,兴阑则止。孟子曰:“王之好乐甚,齐其庶几乎?”予于科名亦然。

从前有句古语说过:“有考取功名之志的人一定可以考得到;有获得富贵志向的人一定可以得到富贵。”一个人如果有了志向,就如同树木有了根基;一旦人立下了一个志向,一定要让自己无论什么念头都保持谦虚,并且无论什么事,就算是如尘埃一般的小事也能为他人考虑,如此一来就可以感动天地。福泽都是决定于自身的。现在那些考取功名的人,最开始的时候哪里是有什么大志向的,不过就是一时兴起就去考,没了兴致就停止罢了。孟子说:“如果大王你对音乐喜欢到了极点的话,那就应该将它推广到平民中去,做到与民同乐。”对于我来说,考取功名也是这个道理。

3. 了凡四训的十善是什么

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何谓与人为善?昔舜在雷泽,见渔者皆取深潭厚泽,而老弱则渔于急流浅滩之中,恻然哀之,往而渔焉;见争者皆匿其过而不谈,见有让者,则揄扬而取法之。期年,皆以深潭厚泽相让矣。夫以舜之明哲,岂不能出一言教众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转之,此良工苦心也。

吾辈处末世,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凡日用间,发一言,行一事,全不为自己起念,全是为物立则;此大人天下为公之度也。

何谓爱敬存心?君子与小人,就形迹观,常易相混,惟一点存心处,则善恶悬绝,判然如黑白之相反。故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只是爱人敬人之心。盖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孰非当敬爱者?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能通众人之志,即是通圣贤之志。何者?圣贤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爱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为圣贤而安之也。

何谓成人之美?玉之在石,抵掷则瓦砾,追琢则圭璋;故凡见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资可进,皆须诱掖而成就之。或为之奖借,或为之维持;或为白其诬而分其谤;务使之成立而后已。

大抵人各恶其非类,乡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难自立。且豪杰铮铮,不甚修形迹,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败,而善人常得谤;惟仁人长者,匡直而辅翼之,其功德最宏。

何谓劝人为善?生为人类,孰无良心?世路役役,最易没溺。凡与人相处,当方便提撕,开其迷惑。譬犹长夜大梦,而令之一觉;譬犹久陷烦恼,而拔之清凉,为惠最溥。韩愈云: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较之与人为善,虽有形迹,然对证发药,时有奇效,不可废也;失言失人,当反吾智。

何谓救人危急?患难颠沛,人所时有。偶一遇之,当如痌瘝之在身,速为解救。或以一言伸其屈抑;或以多方济其颠连。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盖仁人之言哉。

何谓兴建大利?小而一乡之内,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兴建;或开渠导水,或筑堤防患;或修桥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饭,以济饥渴;随缘劝导,协力兴修,勿避嫌疑,勿辞劳怨。

何谓舍财作福?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所谓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达者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无不舍者。苟非能然,先从财上布施。世人以衣食为命,故财为最重。吾从而舍之,内以破吾之悭,外以济人之急;始而勉强,终则泰然,最可以荡涤私情,祛除执吝。

何谓护持正法?法者、万世生灵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参赞天地?何以裁成万物?何以脱尘离缚?何以经世出世?故凡见圣贤庙貌,经书典籍,皆当敬重而修饬之。至于举扬正法,上报佛恩,尤当勉励。

何谓敬重尊长?家之父兄,国之君长,与凡年高、德高、位高、识高者,皆当加意奉事。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爱婉容,柔声下气,习以成性,便是和气格天之本。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谓君不知而自恣也。刑一人,毋谓君不知而作威也。事君如天,古人格论,此等处最关阴德。试看忠孝之家,子孙未有不绵远而昌盛者,切须慎之。

何谓爱惜物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周礼、孟春之月,牺牲毋用牝。孟子谓君子远庖厨,所以全吾恻隐之心也。故前辈有四不食之戒,谓闻杀不食、见杀不食、自养者不食、专为我杀者不食。学者未能断肉,且当从此戒之。

4. 《孝经·庶人章第六》之二

大家好,昨天我们学了,言行谨慎、节省用度,使财物充裕,食用无缺,能够赡养父母便是庶人孝道的核心——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庶人章第二部分, “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邢昺《孝经正义》说:“夫子述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悄凳行孝毕,於此总结之,则有五等。”这里就讲到 孔老夫子讲述了五孝,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这一句话是最后的总结 。

天子章第二到庶人章第六,总共五章,以天子为始,庶人为终,这是讲到终始。《正义》曰“谓天子庶人尊卑虽别,至於行孝,其道不殊”,这是讲到五个阶层的人,尊卑地位虽然不一样,尊贵的如天子,这是国家领导人,这个卑是一般老百姓,什么地位也没有,但至于奉亲来说,这是孝敬双亲,其道不别。这个道是什么?就是孝道,孝道没有分别,就是说不管你是在什么样的地位上,都可以尽孝。

有的人可能会抱怨,我又不是天子,又不是诸侯,也没当官,卿大夫之孝我也没分,士之孝,士是指读书人,我读的书也并不算很多,也不算士,庶人之孝,好像才勉强,而且还并不是做得很圆满,自己就觉得达不到孝的标准。

《正义》中说“各因心而行之斯至,岂藉创物之智、扛鼎之力?若率强之,无不及也。”就是说, 天子也好,卿大夫也好,庶人也好,不管是哪一类人,都要因心而行之,就是各顺应着自己的本心,这个本心就是本性、就是天性。 这个心在此地特别是指孝心,孝心是本善,是本性的性德。

我欲孝,斯孝至矣,我想行孝就能够做孝子,哪里是凭借着“创物之智”,“创物”就是我们说的造物主。哪里说是要造物主给我蚂歼们创造出条件我们才能去行孝?也就是我们行孝不能够讲条件的,跟外在的这些因素无关的,纯粹是我们有没有这分心,回头观照一下自己的内心,对于父母是不是那种至诚恭敬,那种真正的爱敬存心,自己就晓得了,哪里是要别人来鉴定我是不是孝子?还是说我非得要什么条件下才能行孝,没有这个话,有这个话那都是找借口。

扛鼎之力,这是比喻我们把一个鼎扛起来要费很大的力,假如我没这个力就扛不起来。这是比喻什么?后天的条件。如果是说我非要先天条件具足,后天条件也具足,我非得要有足够的财富、足够的地位、足够的能力才能去行孝,如果没有我就不能行孝,说这个话那是在找借口。

就像汉朝时候的蔡顺,在兵荒马乱的时候背著母亲逃难乞讨,没东西吃采桑椹果,依然能够尽心竭力去行孝,连采的果子都分成两个篮子装,比较成熟的给母亲吃,生的、酸的那些自己吃,他身分、地位、财富什么条件都没有,但他依然能够行孝。非要求条件具足才能行孝的,他那个孝心已经不真诚,哪里说是行孝?所以下面说,“若率强之,无不及也”,率强就是努力做到,在我现在的这种条件下,哪怕是再苦、再累,再没有财富、没有地位、没有能力,我都能勉强去做到。

换句话说,孝心是一样的,同是一颗本性本善之心,而这个本善之心,在天子的地位上,它就表现出天子之孝,这个心落在诸侯的身上,它就表现出诸侯之孝,落在卿大夫、士、庶人身上,它就自然会行出卿大夫、士、庶人之孝,心是一样的,事相上有不同而已,理是一样的。所以从天子以下到庶人,这个孝道,其孝道则无终始贵贱之异也启物旅,这个无终始就是说不管是天子还是庶人,始自天子,终於庶人,都一样的,没有那个分别的。孝道不分贵贱、不分身分、地位、财富、男女老少,统统可以行孝的。

到这地方为止,夫子把从天子到庶人这五种类型的人怎么尽孝都讲了,那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尽孝的表现方式不一样。虽然地位不一样,但孝里面的爱敬之心是没有任何区别的。从内心讲,爱心的大小其实是一样的,但是因为人的地位有差别,所以表现出来也有差别。 比如大舜,即使父母要杀他,他对父母的爱心仍然未减,最后就算当上天子了,他的孝心还是没有变化。所以人在不同的地位上,孝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但精神是不变的。在这一点上,我们一定要学了道理以后时刻记得是要改变自己而不是要求别人的,更不是用来去责备别人,当我们一步一步在生活中去运用,去做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的问题。比如,现在大多数人都能做到在物质上满足父母,而在内心里真正始终像小孩子一样终生慕父母,去恭敬父母,能恭敬多少,那还要我们自己去体会。一个人对父母有没有恭敬心,不能只看表面,我们对父母的教诲有没有腹诽?对父母是不是真心诚意的恭敬,还是给儿女、给别人做做样子,这个只有真正检点自己的内心才会知道。

总结: 从以上夫子为我们的讲解,我们再梳理一下,孝道本无高下之分,也无终始之别。凡是为人之子女的,都应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尽其应尽的责任,大而为国为民,小而保全自身,都算是尽了孝道。并不限于冬温夏清,昏定晨省,兢兢于口腹之养以为孝。只要把这一颗爱敬的本心搁在孝亲的上面,自然事事替父母着想,时时念父母恩爱。一举一动,都恐怕连累了父母,让父母担忧。这样,不但他个人是一个孝子,家庭方面,也获得莫大的幸福。国家社会的秩序,也受到最大的裨益。

好,这一章我们就学到这里,谢谢大家。

思考题

1.行孝需要条件吗?跟外在因素有关系吗?那与什么有关系呢?

我欲孝,斯孝至矣,我想行孝就能够做孝子,哪里是凭借着“创物之智”,“创物”就是我们说的造物主。哪里说是要造物主给我们创造出条件我们才能去行孝?也就是我们行孝不能够讲条件的,跟外在的这些因素无关的,纯粹是我们有没有这分心,回头观照一下自己的内心,对于父母是不是那种至诚恭敬,那种真正的爱敬存心,自己就晓得了,哪里是要别人来鉴定我是不是孝子?还是说我非得要什么条件下才能行孝,没有这个话,有这个话那都是找借口。

2.学习本章后,我如何践行自己的孝心?

从以上夫子为我们的讲解,我们再梳理一下,孝道本无高下之分,也无终始之别。凡是为人之子女的,都应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尽其应尽的责任,大而为国为民,小而保全自身,都算是尽了孝道。并不限于冬温夏清,昏定晨省,兢兢于口腹之养以为孝。只要把这一颗爱敬的本心搁在孝亲的上面,自然事事替父母着想,时时念父母恩爱。一举一动,都恐怕连累了父母,让父母担忧。这样,不但他个人是一个孝子,家庭方面,也获得莫大的幸福。国家社会的秩序,也受到最大的裨益。

阅读全文

与爱敬存心孝敬父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日照济南路图书馆有老年大学吗 浏览:575
住几层长寿 浏览:379
老人家冬天咳嗽 浏览:408
上海社保退休证办理流程 浏览:67
建筑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 浏览:923
养老金长缴多得 浏览:742
小学生讲孝顺 浏览:231
养老缴费处理中是什么意思 浏览:864
孝敬父母心怀感激的词 浏览:384
三群村养老院 浏览:230
辉山敬老院 浏览:826
单位和个人交养老保险有哪些区别 浏览:968
自收自支退休金一样吗 浏览:732
体检哪个科目好 浏览:687
中国的养老保险为什么一直在亏空 浏览:484
黄岛开发区体检多少钱 浏览:278
杭州余杭老年大学报名2019 浏览:968
秋天养生男人该吃的蔬菜是哪些 浏览:800
长沙老年大学大学五一放假安排 浏览:52
父母怀了二胎大宝如何调节 浏览: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