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何为孝,又如何顺,孝顺如何解读
原指爱敬天下之人,顺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后多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孝,尽心奉养父母顺,顺从父母的意志孝顺原指爱敬天下之人,顺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后多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
『贰』 孝与不孝的差异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才能儿女顺畅,家族祥和昌盛。幸福,永远是从孝顺父母开始的。不要只感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却把孝敬这件事搁浅。
解读“孝”字,你会发现,老字下面是一个子,寓意为孩子背着老人就是孝。孟子说,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有爱才有家,有孝才有顺。孝门一开,百福皆来,一个孝字平天下,一个孝字全家安。
一个有孝心的人自然有感恩心、奋斗心,自然能感召子孙贤德,家道昌盛。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你会发现,你的人生出奇地一帆风顺。林则徐说,存心不好,风水无益;父母不敬,奉神无益。一个不懂得感恩,一个对父母不孝的人,怎么会对朋友真诚?怎么会兴旺发达?怎么会顺利?
父母就是我们的活菩萨,对父母不孝就是对菩萨不敬,早晚会有报应。父母为生命并液之根,子女为生命之续。孝敬父母天经地义,也是自然规律。感恩父母才有孝,遵守天伦才有顺。
我有两个哥哥、大哥与二哥大小走长一岁,我比大哥小六岁,大哥从小不听父母的话,而且经常独自行动,做事从不和家人商量、二哥有什么事第一时间告诉父母,朋友很多,而且常常来我家玩,就是常常围着二哥转。我从小就到20岁乖乖的,不用父母操心、找男朋友时不听爸妈的建议……
三个孩子,三种命运:大哥不仅不听话,而且还娶了一个不孝顺父母的妻子,直直到现在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不管我兄妹俩怎么支助他们都无法改变生活现状,而且他们的女儿正在受到报应,长得漂亮的小女孩,17岁生抑郁症,休学治疗中,还好有了起色。
二哥、不仅养老人,还将大哥的小孩养到15岁,且先给大哥大嫂的房子盖起,让大哥家一家人先搬进去住,自己又想办法再盖。一句话就是除了我以外的一大家子人的生活都由二哥支撑着。但二哥却过得很好,有贤惠的妻子,乘巧聪惠的一双儿女,今年二哥的女儿还考上自己理想中的大学;不仅在市里面买了商品房,还回老家大哥家旁边盖了新房子,嫂子还在国有企业上班,两人收入不错,感情也很好!
关于我就因为不听父母的建议,因为婚姻不仅丢了工作在离婚了,过了6年很悲催的生活,还好自己有福报,遇到佛法,读了《地藏经》,悟到只要孝顺就能改变命运的诀窍,不可思议的用了6年时间竟然咸鱼翻身,现在生活很幸福,有稳定的收入和幸福绝差物的家庭。
孝道——乃固家之基世间善事忠和孝,天下良谋读与耕。 ——《鬼谷子》
古人常说:“天无法不通,家无规而散。”这就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百善孝为先,一个家庭最大的规矩,说到底还是孝敬父母尊长。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间谷;天地虽广大,难容忤逆族。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在社会上只会受人批判,做不成兴家旺业的事情。
孝是流水,上代截流,下代干涸。想庆蠢让一个家庭细水长流、长盛不衰,就要传承孝道,让子孙后人尊老爱幼,才能营造出家庭兴旺的氛围。
『叁』 孝顺文言文怎么说
一.孝感动天 虞舜,瞽此迟孝感动天 瞍(ɡǔ sǒu)之子。
性至孝。父顽,母嚣,弟象傲。
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
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
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二.戏彩娱亲 周老莱子,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着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
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 老莱子,(东周)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
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假装摔倒,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戏舞学娇痴,春风动彩衣。双亲开口笑,喜色满庭闹。
三. 鹿乳奉亲 周郯(tán)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
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
郯子具以情告,以免。 郯子,春秋时期人。
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
一次取乳时,猎人看到了他以为是麋鹿,想射杀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免除了 被误杀的危险。 亲老思鹿乳,身挂褐毛衣。
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四.百里负米 周仲由,字子路。
家贫,常食藜藿(lí huò )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携扒码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辩哪负米,哪里能够 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负米供旨甘,宁辞百里遥。
身荣亲已殁,犹念旧劬(qú)劳。 五.啮指痛心 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
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
参忽心痛,负薪而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啮指痛心 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母指才方啮,儿心痛不禁。
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六.芦衣顺母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
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纼(zhèn)。
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母闻,悔改。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贤母在,三子免风霜。 七.亲尝汤药 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
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
仁孝闻天下。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
1.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意思是: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出自《劝报亲恩篇》。
2.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
出自《劝报亲恩篇》。 3.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4.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5.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出自《孝经》。
6.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 意思是: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 7.意,面带欢笑。
出自《劝报亲恩篇》。 8.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意思是: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出自《劝报亲恩篇》。
9.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
出自《名贤集》。 10.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国志·魏书》。
11.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
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12.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说:“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13 .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孟子说:“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
出自(春秋)《孟子·尽心上》。 14.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15 .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 意思是:不要让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让父母分担你的忧愁。
出自《劝报亲恩篇》。 16.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意思是:父母喜好的东西,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准备;父母厌恶的东西,要谨慎地为他们去掉。残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17.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
意思是:父母有过错,劝他们更改。要面带笑容,语调柔和。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18.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意思是:父母疼爱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难呢;父母讨厌我,仍尽孝,才为贤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19.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意思是:妻子贤惠,她的丈夫灾祸就少,子女孝顺,父母就心情舒畅。
出自(明)《增广贤文》。 20.千万经典,孝义为先。
香九龄,能温席 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
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
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
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
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凉,尽管每人都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觉得凉快。
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备睡觉去了,这时,大家才发现小黄香一直没有在这里。 “香儿,香儿。”
父亲忙提高嗓门喊他, “爸爸,我在这儿呢。”说着,黄香从父亲的房中走出来。
满头的汗,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 “你干什么呢,怪热的天气,”爸爸心疼地说。
“屋里太热,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劲一扇,蚊虫就跑了,屋子也显得凉快些,您好睡觉。”黄香说。
爸爸紧紧地搂住黄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却出了一身汗呀!” 以后,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晚饭后,总是拿着扇了,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些入睡。 9岁的小黄香就是这样孝敬父亲,人称温席的黄香,天下无双。
他长大以后,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事情正是这样,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原文:
闵子骞兄弟两人,母卒,其父更娶,复生二子。子骞为其父御,失辔,父持其手,寒,衣甚单。父归,呼其后母儿,持其手,温,衣甚厚。即谓妇曰:“吾所以娶汝,乃为吾子,今汝欺我,寒儿,汝去无留。”子骞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四子寒。”其父默然,而后母亦悔之。
译文:
闵子骞兄弟共二人,母亲死后,他们的父亲又娶了一个继母,继母又生了两个儿子。闵子骞给他的父亲驾马,丢失了马的辔头,他的父亲握着他的手,发觉他的手很冷,穿的衣服也很单薄。父亲回去后,把后母生的儿子叫来,握住他的手,手是温暖的,穿的衣也很厚。就对妻子说:“我娶你的原因,是为了我的儿子,现在你欺骗我,让我的儿子受冷,你走吧,不要再留在我家。”子骞上前说:“如果母亲留在我家,就只有我一个儿子受寒;如果母亲离我们而去,四个儿子就都会受寒啊。”他的父亲一句话也不说,沉默了好久,而他的后母也很后悔自己的做法。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注释】 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
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
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
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
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原文】2、子曰:“弟子入则孝①、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②.”《论语•学而篇》【注释】 ① 弟子:此指年纪幼小的人.②文:指古代文献.【翻译】孔子说:“弟子们无论在家还是出外都要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言行谨慎而诚信,广泛地关爱民众,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时间和精力,那么就可以用来读书学习文献知识了.”【解读】 “入”“出”互文见义,意即不论是“出”,还是“入”,都要讲究“孝”“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三句紧随,一气呵成,鱼贯而下,语势自然.孝、悌、谨、信、爱、仁,孔子从六个方面告诫弟子.以“孝悌”为根本,“谨”“信”“爱”为行为规范,以“仁”为核心,以“仁”为奋斗目标.学习应是广义的,不仅仅限于学习书本知识,首先是学做人,其次才是“学文”.孔子教育学生,要求做人在前、读书在后;进德在前,修业在后.这段话表现了孔子为“学”的基本思想.姴秱憗啶弑 2014-10-02。
『肆』 古代的大孝是什么
“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的意思为:孝顺的行为敏简可以分成三个等级,最高一等的是言语、行为和内心都能尊敬父母;其次一等是不打骂侮辱父母,对他们好;再下一等的是能给他们养老送终。这句话出自《礼记·祭义》,原文为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深度解读
孝”的最高境界,是使父母长辈因孩迟拿渣子而尊显,古人常常强调的“光宗耀祖”,指的就码悄是这个意思。而“苛刻”点的古人,或许会很直白的告诉孩子:“养”和“孝”,没有任何的关系。
《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作者简介
戴圣,字次君,生卒年不详,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生于梁国睢阳县(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
『伍』 孝顺的含义有不同的解读,你觉得孝重要还是顺重要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我们每个人从小就懂得的道理。应该怎样去孝顺父母,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式。常回家看看,多陪伴父母和父母聊天,带父母去旅游,给父母买礼物,这些都可以说是孝顺的方式。孝顺的含义有不同的解读,你觉得孝重要还是顺重要?关于这个话题,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吧。
关于“孝顺的含义有不同的解读,你觉得孝重要还是顺重要?”这个话题,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各位有何想法?欢迎到评论区积极留言。
『陆』 如何解读“孝”字
孝其实很简单,就是赡养自己的父母,对父母尊敬就可以了。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若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现在人说到孝,就认为能管他们吃饱喝足。可是象那那狗啊马啊的,人们也能做到这点。如果没有尊敬之情,对父母的孝与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 后来,人们常把顺与孝并称。其实这是错误的。孝是对的,顺则不一定。为什么?因为顺要看情况。如果父母的意见合乎道义,那么就要听从;反之父母的行为违桥山反了道源消渗义,作为子女有义务进行阻止,以免父母犯错误。孔子在《孝经》中说:“故当不义,子不可不诤于父”。 孝雹脊和忠,哪个更靠前呢?不同时期,选择不同。基本上在早期,孝是大于忠的。也就是孝前忠后。因为孝是基于血缘关系而产生,而忠则不是。忠是条件的,即所谓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其实他还暗含有如果君对臣无礼,臣就没有义务陪他玩,可以走人,也可以跟他反脸。古代早期,有的人就用这孝的优势关系,拒绝与当权者合作,甚至有人以乳母死要守孝为借口。当专制制度达到顶峰以后,孝与忠才发生了倒个。出现了“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教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论调。其实这种论调是根本违背儒家基本理论的。
『柒』 如何孝敬父母,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1.经济上不要让他们有负担,要主动询,父母不太可能用钱向子女开口的。你要主动询问。
2.老年人在儿女成家后,容易孤独,要多抽出时间看他们,陪他们。到家后不要让老人操心做饭,最好你买了菜去,如果去了还要老人做饭买菜,你就别去。如果实在离得远也必须定期打电话,比如三天五天,固定下来,别说没时间,如果说没时间打电话说明父母在你心里不重要。
3,遇到急事要顺着他们,即使他们要求不合理,也暂时答应,然后找合适机会化解或者说清楚,不要硬顶,不然容易出事。
4.自己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者棘手的问题,不要轻易对父母讲,他们会很着急,吃睡不好。而且没有更多的办法。。。除非他们可以帮到你。
5对待双方父母要平等,不要有明显的不同。
6及时尽孝,不要想尽孝,老人不在了。哭都没地方。、
7,。以孝顺你父母的心来礼敬天下父母。
8 ,尽自己的孝道,不要强求别人。如果有兄弟姊妹你只可以提醒,但是不能强迫他们。
9.父母有做的不对的地方,你可以婉言提醒,但是你没有权利指责父母。你尽你的儿女道。他们尽他们的父母道。
10.如果你有子女,一定要养成他们尽好孝道,不要把儿女当爹娘供养,这样乱了次序,就会招来灾祸。你孝顺父母,儿女就孝顺你,因为儿女都看着呢,如果你不孝,指望儿女孝顺,没这个道理。
尽好你的孝道,父母不在了 你也不会有太多遗憾。。
说了不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相信你会做的很好。
顶礼我们的父母及普天下的所有父母。。
『捌』 怎样对父母才算是孝顺
问题一:怎样才算是很孝顺老人? 得看实际情况
孝敬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担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特别对年迈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顾,你离家远,不方便回家,寄物寄钱也是可以的,相信父母也会理解的
祝幸福平安
问题二:对父母怎样做才叫孝顺? 古话说,百善孝为先!孝顺是中国的美德。孝敬父互是儿女一生的事。父母对儿女的爱倾注了一生的心血。我想你为父母作些事都是应该的,但所有的事情的原则是爱父母,都应以爱为中心,特别是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尽孝心,那是最有价值的事。做那些事?像生活中大小事情,聊聊天,一起散步,一起吃饭。。。。太多了,只要你用心,父母就会相当高兴!祝福你。
问题三:怎样才算是做到孝顺父母? 我们要学会感恩,孝道就是感恩。感恩是一种力量,感恩是一种责任,感恩是一种义务!感恩是我们民族的美德。百善孝为先.首先要善待老人.我认为,只有精神物质两方面都让老人满足,做儿女的才是真正尽到了孝心。因此,在生活中,子女要尽量顺从老人,与老人交心,使老人精神得到抚慰。在物质上也要尽量满足老人的需求,让老人的衣食住行都得到保障.老人们都希望子女找点空闲,找点时间,带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老年人在子女的孝心需求方面,其精神层面的需求更胜于物质的需求,所谓精神需求就是希望子女多与自己沟通、交流,使自己的生活充满亲情。此外,老年人还需要子女的尊重和善待。在生活中,老年人都希望子女能充分尊重自己的生活选择。所以说,做子女的要处处尊重老人,甚至是老人的一些缺点,子女也要多宽容和谅解。
问题四:你认为,怎样才算是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体现在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上,。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要正确区分孝敬在不同场合的具体要求,并按这些要求去做。孝敬父母表现在方方面面。爱父母,心Y想的父母,理解,关心父母;行动上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努力学习,积极上进,让父母高兴……这些都是孝敬父母的表现。 亲情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人呢? 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 《新三字经》里有一句: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其中提到的小黄香 汉代湖北省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儿童。他九岁时,不幸丧母,小小年纪便懂得孝敬父亲。每当夏天炎热时,他就把父亲睡的枕席扇凉,赶走蚊子,放好帐子,让父亲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铁,他就先睡在父亲的床席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子暖热,再请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小黄香不仅以孝心闻名,而且刻苦勤奋,博学多才,当时有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赞誉。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揪着父母的心迈开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儿歌声中入睡,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成长;灾灾病病使父母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读书升学费去父母多少心血;立业成家铺垫着父母多少艰辛。可以说,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如果人类应该有爱,那么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谈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孝敬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担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特别对年迈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顾,耐心安慰。就说现在城市里的大多数老人,虽然儿孙满堂,在生活上不愁吃穿,不缺钱花,但是孩子因为工作的缘故几乎都不在身边,平时恐怕很少见面,所以,在他们的感情上最渴望的是能与所有的亲人团聚。不是有首歌中唱到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求子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只求个平平安安,团团圆圆! 所以将来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要记着爸爸、妈妈;而且更要趁现在在他们身边的时候,多孝敬他们。留意自己的父母 如果你在一个平凡的家庭长大;如果你的父母还健在管你有没有和他们同住;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妈妈的厨房不再像以前那么干净;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家中的碗筷好象没洗干净;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母亲的锅子不再雪亮;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亲的花草树木已渐荒废;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母亲煮的菜太咸太难吃;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经常忘记关瓦斯;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老父老母的一些习惯不再是习惯时......,就像他们不再想要天天洗澡时......;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不再爱吃青脆的蔬果;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爱吃煮得烂烂的菜;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喜欢吃稀饭;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他们过马路行动反应都慢了;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在吃饭时间他们老是咳个不停,千万别误以为他们感冒或着凉,(那是吞咽神经老化的现象);如果有一天,你发觉他们不再爱出门...; 如果有这么一天,我要告诉你,你要警觉父母真的已经老了, 器官已经退化到需要别人照料了,如果你不能照料,请你替他们找人照料,并请你请你千万千万要常常探望,不要让他们觉得被遗弃了。每个人都会老,父母比我们先老, 我们要用角色......>>
问题五:怎么对待老人,才算孝顺。 孝顺尽孝,传统的想法就是给花的、给用的、多陪陪。其实我的体会对尽孝的理解却与上不同。一是钱不一定解决问题。多数老人们是不太需要儿女们的钱的,因为他们知道儿女的钱来之不易,都了解儿女的经济条件,对于儿女的钱从不挂于口上的。因此,钱不是尽孝,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二是多陪陪不算是尽孝。在身边或许你可能多陪陪,聊聊天,可如果你为工作而不近身呢,陪陪只能是一种奢想。因此,我认为用多陪陪可能也不当吧。我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只要你心中有爹娘就行,时时想着他们,打个电话、说一说心事,那怕听一听他们的声音你也高兴,这样的心情老人家会从心里高兴的,他们需要的就是这个,心与心的沟通,心牵着心,我想着你,你想着我。 孝顺不是一味是顺从 这是愚孝做事少 让父母操心 不要过于跟他们争吵 不要让他们伤心 孝顺父母。不只是嘴上说说,即使多打几个电话也是很好的。爱父母,因为他们给了你生命,同时也是爱你爱的最无私的人
问题六:怎样对待父母才叫孝顺? 这个孝字从形体上看一个老字的上边,下边是一个子的下边,2个结合在一起就是孝字,就是老子要养小子,小子长大了要养老子,2个是一体的代代相传不能分开的,做人如果离开了孝那简直禽兽不如,乌鸦反哺、羊跪哺乳,禽兽尚且报养育之恩,如果人不孝那还不如动物,所以做人最根本的是孝,这就是我们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一生教育的中心,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必须传承我们自己的文化精华,这样才能对的其老祖宗的教诲, 孝有小孝和大孝, 小孝先孝父母之身,父母把我们养大成人很不容易,恩情一辈子也报答不完,所以平常的饮食起居首先想到父母,把父母供养好,要父母衣食无忧,然后就是孝顺父母之心,父母心里想什么东西,你的办得到让父母满意开心就是孝,不要为了自己的事情让父母牵挂就是孝顺父母,父母说的话认真听,即使说的不对也不能当面忤逆父母顶撞父母,不要和父母争辩,不要看不起父母以为他们没有学问文化程度低,不了解社会,不了解你等,对于一些问题父母虽然知道懂得不一定比我们多,但是他们在一些人生的经历对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中经验比我多,他们看问题比我们要理性、现实多,所以最好能听父母给你的意见,把自己的身体保护好,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有毁伤,孝之始也。”不要认为供养父母听父母话就是孝顺,自己把自己身体保护好就是孝顺,因为自己和父母是一体的,道理很简单,你自己身体好才有能力孝顺你的父母,这一点也很重要,家庭关系处理好,让老人不在为我们操心,这就是孝顺, 大孝就是把你对家庭的孝的心和行为放到社会上,孝顺更多的人,做为一个对社会用的人,让父母也为你感到自豪。 说了这么多自己其实也没有能做到,惭愧啊!恳请大家都好好学习我们古圣先贤的教育,发扬和光大我们的优良的传统文化精神,“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希望大家共勉,把我们的孝心传达到整个社会。
问题七:怎样才算孝顺 15分 有人认为,买房子、请保姆、吃大餐、去旅游就是孝顺父母,其实这只能做到“安外其身”。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果不能从心里尊敬父母,就不是真正的孝道。更深刻的孝道就是要内安其心。
《论语》中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牢记父母的年龄,一方面会因为高堂健在而心慰,别一方面又会为他们已入暮年而忧惧。“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一种最深痛的悲哀。
姑娘,怎么才算孝顺,什么叫孝顺,每个人都有个人的解读,说出若干个答案,孝顺应该是老人和子女共同构建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各个家庭差别迥异,大相径庭,故人云“顺者为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样的所谓的“孝”和现代的“孝”有点不着边际,现代人不敢苟同。
姑娘,其实你对父母是很孝顺的,只是在钱的方面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你父母也不指望你,你给父母留下钱,考虑你的花销和实际情况父母也不会接受的,正像你讲的那样,哪家爹娘不心疼自己的女儿啊!
你讲“我最不明白的是,妈妈在我面前总是感觉不错,不说我有不对的,怎么一转身在表姐(亲戚里最讨厌的人,圆滑世故,却不诚信)面前说我不孝顺(当时是在午睡听到的)”,你不要怪罪自己的老妈,老妈是为你开脱,对表姐没有说真话,那是在忽悠你表姐,是迎着表姐说,难道妈妈和外人讲话还把自己的闺女豁出去吗,不可能的,这只是老妈的计策罢了,你千万不要上心里去,记恨老妈好吗 。“我今天受到的打击可以说是严重”,你的话本身就有些“言重”了 ,经过老汉的解释,你该明白了吧。
问题八:怎么样才算孝顺父母 这样吧。下面的几项,您有做到吗?
1:陪父母的时间做到了与工作的2:4
2:自身做好婆媳关系以及子女的孝义。
3:孙子孙女有否留给父母照顾
问题九:怎样算是对父母有孝心? 百善孝为先,对父母,首先让他们顺心开心,现在老人对吃穿不是很在意,没事的时候和他聊天,说一些开心的事情,甚至自己的烦恼也行,只要你经常和老人沟通,老人就会感觉幸福,老人幸福了,你说这是孝心吗
问题十:你觉得怎样对待父母才算是真正的孝顺 没事打个电话,逢年过节在忙也要回家看看,回答完毕
『玖』 如何解读孝顺两字
个人理解
孝道的表现就是顺从,无条件的顺从
『拾』 古人对老和孝的理解
这里暂不讲悌,只讲孝。孝是为人的根本,根本得以确立,大道才能畅通,德行才能生生不息。
《孝经》有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同样是在强凋孝是为人的根本,人有德和教化,故孝也是为德和教化的根本。反过来说,不孝则非人,是兽之行;不孝则无德,更谈不上教化。对孝本质的理解和对错此处暂且不论。
那什么是孝呢?
古人一再强调孝,天子多以孝治天下,可从来没有人给孝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孝字本义是一个孩子在老人手下搀扶着老人走路。从字面意思看,孝有主动扶持老人(父母)的意思。《礼记》上有云:“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这里的孝有供养、顺从、恭敬的意思。《说文解字》上对孝的释义:“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这里的孝所指意义丰富了许多,但也模糊了许多。扶持、赡养、顺从、恭敬可能只是善事父母的几种行为要求,而不能涵盖所有。究竟怎样才算是善事父母,没有准确的解释和答案。但从孝的扶持、赡养、顺从、恭敬来看,都强调了孝作为一种义务而存在。那么为孝的人对应的权利是什么呢?下面这段话比较详备:
“人不知孝父母,独不思父母爱子之心乎?方其未离怀抱,饥不能自哺,寒不能自衣,为父母者,审音声,察形色,笑则为之喜,啼则为之忧,行动则跬步不离,疾痛则饮食俱废。以养以教,至于成人,复为授家室,谋生理,百计经营,心力俱瘁。父母之德,实同昊天罔极!”
这段话即强调了为什么要孝,也诉说了孝背后的人享有的那些权利——供养、教育、成家、立业,不管这种权利是主动给予的还是被动接受的。这可以说是一种不平等的平等,父母给子女以供养、教育、成家、立业,子女给父母以扶持、赡养、顺从、恭敬。至于这种不平等的平等对错实难一言以概之,但不可否认在中国两千多年儒家思想主导下,这种有关孝的不平等的平等一直延续着,时至今日,生命力仍然旺盛。
孝的行为要求和表现主要有哪些呢?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句话今日看来,迂腐至极,有违人性,说是“愚孝”也不为过。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立身即要自力更生,行道即要积德行善,扬名即要功成名就。立身和行道没有什么问题,应大力提倡。但扬名和为显父母,要求则实在为过。人活着应有多种方式,平淡也是其中重要一种;能让父母平静、安心何尝不是一种福,何必一定要显达。让父母显达,主要还是面子问题,即所谓的“光宗耀祖”。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事亲和立身没有大错,事君从现在看来是“愚忠”的一种表现;从古人看来,事君可能是“天经地义”。因为君后面是国,一国之君没能侍奉好,国家怎能好?国家不能好,个人又怎能好?这是古人的逻辑,时代和认知所限,不作评判。
以上是《孝经》对孝的部分要求,也体现着孝的各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