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重阳节,人们有登高、赏菊、插茱萸和喝什么酒的风俗
菊花酒。庆祝重阳节一般会有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内萸、吃重阳容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酒汉代已见。其后仍有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梁简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是采菊酿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❷ 登高,赏菊,插茱萸,重阳节的习俗都是怎么来的
相传,东汉的时候,汝南县有个叫桓景的小伙子。他上有双亲,下有儿女,日子虽然不算富裕,但也幸福和睦。然而有一年,不幸的事发生了,可怕的瘟疫来了。家家户户都有人病倒,很多人病死后尸首放在荒郊野外没人掩埋。在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么严重的瘟疫呢?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过:“有一个瘟魔住在汝河里,它每年都要出来走走,它走到哪儿就会把瘟疫带到哪儿。”桓景在伤心过后,决定拜师学艺,用自己的力量替乡亲们除害。他听说费长房大仙就住在东南山中,于是他就启程去东南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收下了这个徒弟,并送给他一把青龙降妖剑。桓景很高兴,拿到剑就不分昼夜地练习。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过来对他说:“今年九月九日,汝河的瘟魔又要出来了。你快回家为民除害去吧,这里是一包茱萸叶子和一瓶菊花酒,一定要让你的乡亲父老登上高山去,这样才能躲过瘟魔。”费长房说完话,一挥手,就有一只仙鹤展翅飞来,桓景坐在仙鹤上归心似箭地向家乡奔去。
九月九日那天到了,桓景带领着妻儿和乡亲们登上附近的一座高山,一人发给一片茱萸叶子,说随身带着这片叶子,瘟魔就不敢靠近了。他还让每人喝了一口费长房给的菊花酒,说喝了菊花酒,就不会染上瘟疫了。桓景把这一切安排好后,就提着他的青龙降妖剑回到家,等待着瘟魔的到来。
没过多久,汝河河水翻滚,刮起一阵阵旋风。丑陋的瘟魔上岸了,它走啊走,走了好久好久也没看到一个人影。它正觉得奇怪,抬头一看,原来他们都躲在高高的山上。它兴奋地窜到山脚下,可一阵刺鼻的酒气传来,茱萸的味道很重,它不敢再上前了,只好灰溜溜地回到村子里。它睁大了眼睛,终于发现一间屋子里坐着一个人,就大吼一声扑了过去。
这个人可不是一般人,而是手拿青龙降妖剑的桓景。桓景看瘟魔扑过来了,立即起身迎战。打了几个回合后,瘟魔感到这人太厉害了,自己不是对手,赶紧拔腿就跑。桓景可不能放过它,只见桓景“嗖”的一声抛出青龙降妖剑,那宝剑闪着寒光直指瘟魔,一剑就把它刺倒在地。
乡亲们知道瘟魔被杀死后,个个欢欣鼓舞,他们再也不会遭到瘟魔的危害了。他们非常感谢桓景,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故事一代一代地讲给后人听。而且,从那时起,人们就开始过重阳节,在重阳节那天会登高、佩戴茱萸、喝菊花酒。
❸ 重阳节的风俗有登高、赏菊、插茱萸和喝什么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❹ 重阳节人们有登高赏菊插茱萸和喝什么酒的风俗 大话
重阳节中国汉族传统节日。又称重九节、茱萸节,节时在夏历九月初九日。《易经》视九为阳数,两九相重为“重九”,两阳相重为“重阳”。是日民间有登高饮菊花酒、赏菊、插茱萸、放风筝、吃重阳糕等习俗。九、久相连,糕、高相谐,均含有万事皆“久”、皆“高”之意。此俗始于汉代,从饮菊酒、插茱萸习俗看,可能源自古老的巫术活动。
❺ 9月9日重阳插茱萸赏菊花什么健体开视野
九月九,过重阳。插茱萸,赏菊花。登高健体开视野
❻ 重阳节,人们有登高、赏菊、插茱萸和喝什么酒的风俗
重阳节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的习俗。重阳节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6)重阳节插茱萸和赏菊花扩展阅读
重阳节在历史延续过程中,既融合了众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众多文化内涵,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采中草药、遍插茱萸、摆敬老宴、吃重阳糕、制药酒养生、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时节,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了民俗事象。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每到九九重阳这一日,各地都有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交流感情、锻炼身体的活动。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重阳节其民俗活动甚多,文化内涵丰富。
❼ 重阳节,人们有登高、赏菊、插茱萸和喝什么酒的风俗
重阳节中国汉族传统节日。又称重九节、茱萸节,节时在夏历九月初九日。内《易经》视九为阳数,两九相重为“容重九”,两阳相重为“重阳”。是日民间有登高饮菊花酒、赏菊、插茱萸、放风筝、吃重阳糕等习俗。九、久相连,糕、高相谐,均含有万事皆“久”、皆“高”之意。此俗始于汉代,从饮菊酒、插茱萸习俗看,可能源自古老的巫术活动。
❽ 重阳节,人们有登高,赏菊,插茱萸和喝什么酒的风俗
有喝菊花酒的风俗传统,不过,现在很难买到正宗的菊花酒了,可以喝纯粮的八宝春原浆酒,也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