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阳节重阳糕的来历和做法
重阳节重阳糕的来历和做法
重阳节重阳糕的来历做法资料大全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也叫敬老节,民间要蒸重阳糕孝敬老人。蒸重阳糕方法与蒸年糕相同,不过蒸糕要小一点,糕要薄一点。为了美观中吃,人们把重阳糕制成五颜六色,还要在糕面上洒上一些木犀花(故重阳糕又叫桂花糕),这样制成的重阳糕,香甜可口,人人爱吃。
简介 重阳糕亦称“花糕”,汉族重阳节食品。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因在重阳节食用而得名。南朝时已有。多用米粉、果料等作原料,制法因地而异,主要有烙、蒸两种,糕上插五色小彩旗,夹馅并印双羊,取“重阳”的意思,现在仍流行。
亦称“花糕”、“菊糕”、“发糕”等。为重阳节的传统食品。以米粉、豆粉等为原料,发酵,更点缀以枣、栗、杏仁等果馕、加糖蒸制而成。起于唐代以前,至宋工,汴京(今河南开封)、临安(今浙江杭州)及各地十分盛行,在为普遍的习俗。糕的制作,品种各目繁多,其上并插彩旗,极受儿童的喜爱。此后一直盛行不衰,直至近代。《渊鉴类函.岁时.九月九日》引隋杜台卿《玉烛宝典》:“九日餐饵,其时黍秫并收,因此粘米加味尝新。”又《岁时杂记》:“重阳尚食糕,......大率以枣为之,或加以栗,亦有用肉者。”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刘梦得作九日诗,欲用‘糕’字以五经中无此字,辄不复为。宋子京以为不然,故《九日食糕》诗:飙馆轻霜拂曙袍,糗糍花影斗分曹。刘郎不敢题糕字,空负诗家一代豪。遂为古今绝唱。”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重阳》:“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飣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之肉类。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宋吴自牧《梦梁录.九月》:“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飣,插小彩旗,各日重阳糕。”宋周密《武林旧事.重九》:“都人是月......且各以菊糕为馈,以糖肉秫面杂糅为之,上缕肉丝鸭饼,缀以榴颗,标以彩旗。又作蛮王狮子于上,又糜栗为屑,合以蜂蜜,印花脱饼,以为果饵。”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撤:“九月九日......饼面种枣栗其面,星星然,曰花糕。糕肆准纸彩旗,曰花糕旗。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明谢肇浙《五杂俎》引吕公忌曰:“九月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更祝曰:‘愿儿百事俱高。’此古人九月作糕之意。”
原料配方 ·糯米粉1000克
·粳米粉500克
·赤豆250克
·白糖1000克
·红绿果脯100克
·红糖50克
·豆油25克
料酒50克
制作方法步骤
1、先将红绿果脯切成丝,待用。
2、将赤豆、白糖(250克)、豆油制成干豆沙,备用。
3、将糯米粉、粳米粉掺和,取150克拌入红糖,加水50克左右,拌成糊状粉浆。
4、将其余的粉拌上白糖(750克),加水250克后,拌和拌透。取糕屉,铺上清洁湿布,放入1/2糕粉刮平,将豆沙均匀的撒在上面,再把剩下的1/2的糕粉铺在豆沙上面刮平,随即用旺火沸水蒸。待汽透出面粉时,把糊状粉浆均匀地铺在上面,洒上红、绿果脯丝,再继续蒸至糕熟,即可离火。将糕取出,用刀切成菱形糕状,另用彩纸制成小旗,插在糕面上即成。
有诗描述重阳糕的制作
蔡云
篝火鸣机夜作忙,
依然风雨古重阳,
织工一饮登高酒,
蒸出枣糕满店香。
历史记载
后人在重阳节这一天,还有吃“重阳糕”的习惯。那是由于没有山的地方无高可登,有人就由登高想到了吃糕。以吃糕代替登高,表示步步升高。因为专在重阳吃,就被命名为“重阳糕”。唐时,因为刘禹锡在做诗的时候不敢用“糕”字,以致重阳节又多了一个典故,叫做“题糕”。《邵氏闻见后录》载:“刘梦得作《九日》诗,欲用‘糕’字,以《五经》中无之,辍不复为。”这样,才被宋祁开玩笑说:“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代豪。” 古时,重阳糕十分讲究,糕上嵌以蜜饯、枣脯。初起,风力正紧,又是放风筝的良好季节。故人们于此时,都纷纷出游到郊野放风筝。古代重阳节还是骑马练兵、讲武习射的节日。《礼记·月令》里就记载着古代帝王九月狩猎练武的制度。南北朝时,规定重阳节是军事操练的节日。据《南齐书》上说,宋武帝刘裕篡晋建立王朝前,在今徐州之地,重阳节骑马登项羽戏马台,即位以后就规定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检阅军队的日期。相传,现在流行的重阳糕,就是从当年发给三军士兵的干粮演化而来的。唐德宗时,曾规定以“二朔”、“上巳”、“九月九”为岁时三节令。从那时起,重阳节的习俗活动,更是普及全国。在重阳登高的同时,唐德宗还鼓励人民讲武习射,锻炼骑术。此风一直沿袭到清代。直至民国,当时曾衍用重阳登高习武的意义,定九月九日为“体育节’。
过去,重阳节要接已出嫁的女儿回家过节,故又称“女儿节”。九月九日,正巧二九相逢,“九”又与长久的“久”同音,是长寿的象征,所以我国政府近年又把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也称“敬老节”。在我国,尊老敬老蔚然成风,尊敬老人,孝敬老人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美德也体现在节令风俗中。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 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据说,早年不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的, 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
吃重阳糕的传说
传说明朝的状元康海是陕西武功人。他参加八月中的乡试后,卧病长安,八月下旨放榜后,报喜的报子兼程将此喜讯送到武功,但此时康海尚未抵家。家里没人打发赏钱,报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来。等康海病好回家时,已经是重阳节了。这时他才打发报子,给了他赏钱,并蒸了一锅糕给他回程作干粮。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给左邻右舍。因为这糕是用来庆祝康海中状元,所以后来有子弟上学的人家,也在重阳节蒸糕分发,讨一个好兆头。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就这样传开来了。
民族文化寓意
重阳糕,也叫花糕或重阳花糕,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糕点;顾名思义,乃夏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的节物。此糕的制作方式和食用习俗,因地而异,关于它的源起和民俗文化的寓意,也有多种说法。
一般认为重阳糕源起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载称,汉代时,汝南人桓景师从费长房学仙。某日,费长房告诉学生:九月九日有大灾降临你家,可教家人缝制布囊,内盛茱萸,系之臂上,届时登山饮菊花酒,灾祸可消。桓景依言行事,果然无恙。后人仿效,遂形成九月初九登高山、饮菊酒、插茱萸等一整套重阳节俗。约自宋代起,重阳节食“重阳糕”的习俗正式见于载籍,如吴自牧《梦粱录》卷五记临安(杭州)重九之俗:“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插小彩旗,名'重阳糕'。”其后如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亦载北京重九之俗:“糕肆标纸彩旗,曰'花糕旗'。”这种插小旗于花糕上的传统,迄今不改。度其原意,是一般市民因受都市地貌和物产资源的限制,欲登高避祸或采集茱萸多有不便,故以食糕代替登高(糕)、以插纸旗代替插茱萸,藉谐音虚应故事耳,用意则仍在避祸。
一说重阳糕之文化意义着重在"糕"字上,即借此谐音以及制糕之各种佐料的谐音,表现呈祥纳福的祝吉。如明谢肇淛《五杂俎》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称,民间习俗,于九月初九“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更祝曰:'愿儿百事俱高。'此古人九日作糕之意”。又宋佚名《岁时记》称"九月九日以粉面蒸糕,上置小鹿数枚,号'食禄糕'",已见对糕之佐料饰物的谐音表达。《帝京景物略》等风俗史料皆有重阳日"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的记载,民间迄今流行"九月九,搬回闺女歇歇手"的谚语,所食花糕中的枣、栗、瓜子(仁)等佐料或糕面上"蛮王狮子"(宋周密《乾淳岁时记·重九》)等图案,隐含着少妇向娘家乞求早生儿子之祝吉的动机。所有这些,均是"古人九日作糕之意"。
一说九月初九食糕的习俗在唐代已经流行,《刘宾客嘉话录》里载有袁德师因父讳高而不敢随"九日出糕"之俗的笑话;《唐六典·膳部》中,亦有"九月九日麻葛糕"的记载,惟无重阳节物之名。其道理固如隋杜台卿《玉烛宝典》所云:“其时黍秫并收,以因黏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就是说,古人以九月黍谷成熟,因而用之蒸作糕点一类的食品祭祀先人并荐神尝新,吕原明《岁时杂记》称"二社(即春社、秋社)、重阳尚糕食,而重阳为盛",恰能勾画出重阳糕的原型就是前人在春秋两次社祀中用以奉享祖神的祭物。又据《隋书·五行志》载,在南北朝时,民间有"七月刈禾伤早,九月吃糕正好"的童谣,益知此俗由来已久,只是到了唐宋时代,随着重阳节习俗的流行,才演变成为该节日的专有食品。惟其喜贺秋成的民俗涵义仍留存许久,观陆游"旋压麦糕邀父老“之诗及吕氏”二社……尚糕食"的记载等可证。
又有一说,谓重阳糕的源头是先秦的食品“蓬饵”。“蓬”即蓬子,蒿类植物;"饵"即富于黏性的食品,现代汉语辞书多释为“糕饼”,因知蓬饵就是用蓬子掺和米粉做成的糕饼状的食品。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三记汉高祖刘邦的侍女回忆宫中旧事,有“九月九日……食蓬饵”之语,推想此俗不会始于汉初,当为先秦的传统。《礼记·内则》:"射人以桑虎蓬矢六,射天地四方。"孔颖达疏曰:"蓬是御乱之草。"这一认识,正与《西京杂记》卷三谓"食蓬饵以祓妖邪"的解释相扣合。故知九月初九食蓬饵的本意是驱邪祓妖,而此俗演变为宋代的重阳食糕后,它的原初涵义却被湮没了。
还有一说,见于敦煌发现的唐代卷子《杂抄》(斯五七五五),是说古时帝喾有子名尧,八岁封为唐侯,十二月八日升位。某年九月初九,唐尧召集天下诸侯开会,用面米和酒招待。面米尚未送到,帝喾去世了。于是百官推戴唐尧继位,因要为帝喾服丧,不能饮酒,就改用白米和胡麻做成白米面团、糕饼等食品,在诸侯拜会新主时食用。从那以后,白米面团和糕饼便成九月九日的专有食品,"不令断绝"。有人认为《唐六典·膳部》所谓九月九日的"麻葛糕",就是从这种白米面团和糕饼演变而来;又《食谱》谓"张手美家重九(制)米锦糕"者,所取原料为米面、胡麻等,只是制法不同耳。准此,九月九日食糕的原始涵义似乎又是对唐尧登位的纪念了。
此外,我国南方彝、白、侗、畲、布依、土家、仫佬等少数民族同胞也有在九月初九过节并吃糕饼一类黏性食品的习惯,但相关的风俗风物传说却各有不同。如贵州锦屏、剑河、天柱一带的侗族人民,过重阳节都要打糯米粑吃,相传是纪念侗家民族英雄姜映芳率领起义军反抗官府取得胜利;而湘西土家族的节日打糯米粑,则有辟恶禳灾之意。总之,诸说纷呈,难以一统,这块重阳糕吃下去到底有何意义,只好凭各人的感悟去体认了。
;2. 重阳糕的材料 重阳糕的材料有哪些
1、重阳糕的材料:糯米粉,粳米粉,赤豆,白糖,红绿果脯,红糖,豆油。
2、重阳糕,亦称“花糕”,因在重阳节食用而祥含得名,是重阳节传统节令食品。常见于江浙沪地区,全国各地区不怎么流行。为了美观中吃,人们把重阳糕制成五颜六色,还要在糕面上洒上一些木犀花,故重阳糕又叫桂花糕。
3、后人在戚轮重阳节这一谨仔笑天,还有吃“重阳糕”的习惯。那是由于没有山的地方无高可登,有人就由登高想到了吃糕。以吃糕代替登高,表示步步升高。因为专在重阳吃,就被命名为“重阳糕”。
3. 做花糕除了放枣还可以放什么
做花糕除了放枣还可以放各色干果、红绿丝,蜜饯果脯等等。
重阳糕,亦称“花糕”,因在重阳节食用而得名,是重阳节传统节令食品。为了美观中吃,人们把重阳糕制成五颜六色,还要在糕面上洒上一些木犀花。
民间还使用红枣、茱萸等作为重阳糕的点缀,药食两用的一些中药材放入糕中,可以达到食疗的效果。只要掌握好自己的饮食选择,对重阳糕的品种进行"改良",选择或制作适合自己的品种,同样可以增添过节的气氛。
花糕的饮食文化
在老带重阳节这一天,有吃“重阳糕”的磨含段习惯。那是由于没有山的地方无高可登,有人就瞎誉由登高想到了吃糕。以吃糕代替登高,表示步步升高。因为专在重阳吃,就被命名为“重阳糕”。
古时,重阳糕十分讲究,糕上嵌以蜜饯、枣脯。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 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据说,早年不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的,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重阳糕 (花糕)
4. 传统九层糕的做法
紫米九层糕的做法详细介绍 菜系及功效:美味糕点
紫米九层糕的制作材料:
主料:在来米40克,蓬来米40克,紫米40克,太白粉4克,水190克,白糖60克。 教您紫米九层糕怎么做,如何做紫米九层糕才好吃
1. 将各米洗净泡水至少数个小时或隔夜
2. 将蓬来米、太白粉、糖、水都分成两等份
3. 在来米与一半的蓬来米混合后秤重,算出这份米含水量多少?皮逗等一下要将这部份的含水量自将1/2水重中减去,也为紫米+1/2蓬来米做相同的工作.
4. 将米与减重过后的水混合用果汁打碎,倒出后分别与太白粉与糖混合,这时你应该有紫色米浆与白色米浆各一份(如果你跟我一样不常做,这时我建议你量一下浆重,而可以毛算出每一消握迅份的浆重是多少?比如说我的紫色有五份而白色就只有四份)
5. 水烧开后就可以蒸,蒸前先将容器抹些油,然后就一次一种颜色的粉浆入锅去蒸,直到拿此蒸完!
6. 等全凉后就可以切片食用
贴士:
1. 这个糕比较麻烦就是在蒸,每当要蒸熟但又不要过头,我那天大约蒸了7~10分钟.
2. 这个点心我推荐,一来我本身就很爱紫米因这种米本身股很香的香味,且这个点心不太甜吃了不觉得腻!
3. 这次遇到的小缺点,这样的份量对我的果汁机是少了些,特别是紫米不是打的很细,还有就是紫米+1/2蓬来米比在来米+1/2蓬来米还要不粘,因此我下次份量加大并将紫米中1/2蓬来米换成圆糯米试一试!
4. 如果你是香港或东南亚的朋友,我还建议不仿将水改为椰奶,那不就是你们常吃的椰汁紫米…吗
5. 重阳节到,登高吃糕,盘点山西最有特色的糕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为阳数,故称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作为一个宅宅加吃货
重阳节的种种习俗到我这里
也就只能看到吃重阳糕了
更何况,老祖宗都说了
“民以食为天”
吃,乃天下第一要事!
重阳糕,由登高引申而来。重阳登高,传说可避祸祈福。而条件限制无法登高或不想登高的人,就在家中吃糕。
民间俗信,“糕”与“高”谐音,古人有百事皆高之说,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意为步步高升。
山西过重阳在饮食上很有特色,
这天要吃水饺、莜面蒸饺和重阳糕。
这里重点说重阳糕,
山西人称之为“花糕”“发糕”“菊糕”,
吃重阳糕的风俗在宋代已经十分普遍,明清沿袭。
山西是面食之乡,
重阳糕是山西面食糕点传统品种之一,
用枣泥、银杏、松子、杏等为馅,
每铺一层面夹层馅,共九层,
象征“九重天”;
也有的在糕点上做两只小羊,
寓意“重阳”。
至今山西仍然重视“糕”的谐音,
每逢重阳,各家各户都会吃糕,
孩子们放学或下班回来,
妈妈都会端上来一盘糕,
喊你吃糕喽。
如果顾不上吃,她们就会很不高兴,
非得逼你吃,哪怕是一口。
在面食之乡的山西,
糕的吃法也是花样繁多。
因制作方法不同,
有素糕、油糕之分;
因所用原料不同,
又有糯米糕,黍米糕、白面糕之称;
因馅料不同,
又有菜糕、豆沙糕、枣泥糕之别。
糕主要由黄米面做成,
具有"黄、软、筋、香"四大特点,
吃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素糕",二是"油炸糕"。
做素糕时,需将黄米淘干净,磨成黄米面,放在盆里用水拌成 圪垯 状,在笼屉上一层一层的蒸,圪垯状的黄米面在蒸汽中渐渐呵成,这时黄糕已经香味四溢。
将热气腾腾呵成一大块的糕饼倒进瓷盆,双手蘸一点凉水,在这块未成型而又烫手的黄糕上使劲捣,捣好了就是素糕。这时动作一定要快,虽说烫手,但不能懈怠,一定要尽量保持它的温度,等它凉了就发僵了,吃素糕、包炸糕就不好了。
捣好黄糕后,再趁热抹上一层胡麻油,以防黏盆和外表干裂。这时大功告成,成了真正的黄糕,油光光、金灿灿、香喷喷,直令人馋涎欲滴。
油炸糕则比较讲究,油炸糕必须具备个儿小、皮儿薄、花样多的特点,其花样品种分豆馅、糖馅、菜馅三种。
豆馅有小豆、豇豆、扁豆、芸豆四种;糖馅有红糖、白糖两种,另外各加青红丝、玫瑰、核桃仁、果脯等;菜馅有绿豆芽、山药、胡萝。
黍,这种最古老的食物,
也在山西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播种生根发芽收获,
并不断演绎成这最美的舌尖味道!
糕饼胚是用黍子磨成面,称为糕面,加入少量水拌和一下,放入蒸锅蒸半小时,蒸好后加入适量植物油和水,揉成面团。擀成半厘米厚的面片,铺一层去核枣泥卷成的。
由于这道甜点现炸现吃才好吃,因此一般人家里总是提前做好放到冰箱里,随吃随用。
枣介糕,
对于山西阳泉来说是家喻户晓的 美食 。
以其美味和特色,
营养已成为阳泉 美食 的代表之一,
是外地人到必须品尝的阳泉地道 美食 。
枣介糕是用黄米面和枣做的, 过程简单却难以拿捏,所以说想要做好枣介糕是一门很深的技术。一般的老师傅经过几十载的摸索,才能掌握火候,拿捏好和面的“度”。
糯米糕,
是以糯米和干果混合而成的传统类糕点。
糯米糕还特别好吃,
很多老人和小孩都特别喜欢吃这一道糕点,
把糯米蒸熟,放在阴凉处晾干,边晾边揉搓,使颗粒散开存放,用时将米粒油炸。
把白糖与糖稀按比例搭配,熬成糖浆,把油炸糯米花粘连在一起,压平,上面铺一层熟面,与白糖按比例配制的白霜,待冷却后切成长方形块即可食用。
山西晋北、晋中地区气候寒冷,
作物主要以各种粗杂粮为主,
因此这里的油炸糕一般用黄米面制作;
晋南地区盛产小麦,
油炸糕一般以白面制作,
尤以乡宁白面油糕最为著名。
乡宁油糕用白面经过开水烫,包入馅料制作而成,以“皮脆肉软,味道甜美”而享有盛名。
圆如饼,形似鼓,色如铜,香味扑鼻。
糕不仅在重阳,
在任何喜庆宴席上都有它的身影,
常常可以听到人们念叨着要吃,
哪怕是传统的黄米面油糕,
也会脱口而出“步步高升”或“步步登高”,
说明重阳糕的文化寓意早已融入山西人的信仰风俗之中。
END
6. 重阳节美食图片及制作方法
1/4 分步阅读
美食一:花糕
重阳节敬老,登高以避灾。“糕”与“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寿高九九”之含义,所以“重阳花糕”成了普受欢迎的节日食品。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
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2/4
美食二:螃蟹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重阳节有吃蟹的习俗。中秋刚过,北方的蟹正是肥硕之时。
说重阳蟹最美有两层含义,一是重阳节前后,蟹肉肉质鲜美,蟹黄肥厚;
二是重阳节是个孝心节,天渐凉了,给年迈的父母准备一套保暖衣,送上几只鲜美的阳澄湖大闸蟹,冲上一杯暖暖的姜茶,让老人家暖暖和和过秋冬。
3/4
美食三:栗子糕
北京的小吃中有两样是专在重阳节时食用的,一为花糕,一个是栗子糕。栗子糕,是用栗子泥为主料制作而成的。
4/4
美食四:菊花酒
九九与“久久”谐音,与“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这一说法。在古时,人们将菊花酒视为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古时菊花酒,是头一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制的。
九月九日这天,人们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之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来年九月九日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
7. 重阳节吃重阳糕有什么含意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发糕”或“菊糕”,是用发面做成的糕内点,辅料容有枣子、杏仁、松子、栗子,属于甜品,也有加肉做成咸味的。制作较为简易。讲究些的做成宝塔状、九层,上面再做两只小羊,以合“重九”、“重阳(羊)”之俗。有的在重阳糕上插上小彩旗,并点上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而小彩旗则隐喻为茱萸。吃重阳糕的寓意,最早是由登高引申而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传说登高可以避祸。而不能登高或不想登高的人,就在家中吃糕。吃重阳糕源于“登高”的“高”,“糕”字与“高”同音,象征“人往高处走”、“步步高升”、“百事俱高”的祝福之意
8. 重阳节要吃什么糕点
1、桂花枣泥核桃糕
重阳栗糕是江南地区特色传统节日食品,为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传统习俗登高时的应时小吃。该糕呈菱形,色酱黄,质地糯,栗香而味甜。
重阳节的习俗
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