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关于儿女孝顺的文言文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2、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庄子)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祖孙两人,更相为命。(李密)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5、将出牵衣送,未归倚阁望。(黄遵宪) 尊老爱幼能使家庭更加和睦 1、子孝父心宽。
(陈元靓) 2、老年时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好比百灵鸟,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康德) 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孟郊) 4、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意大利谚语) 5、我望着摇篮,我的儿子在成长,我没有休息的权利!(何塞·马蒂) 尊老爱幼能体现出个人的品德 1、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
(司汤达) 2、对老年人的尊敬是自然和正常的,尊敬不仅表现于口头上,而且应体现于实际中。(戴维·德克尔) 3、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也是对人类劳动的尊重。
(俗语) 4、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5、与其批评孩子,不如做个榜样。
(茹贝尔) 尊老爱幼重在关爱 1、必须拿出父母全部的爱、全部的智慧和所有的才能,才能培养出伟大的人来。(马卡连柯) 2、没有父母的爱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
(马卡连柯) 3、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俗语) 4、你不同情跌倒在地的老人,在你摔跤时也没有人来扶助。
(印度谚语) 5、用殴打来教育孩子,不过和类人猿教养它的后代相类似。(马卡连柯) 尊老爱幼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1、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 2、莫把心爱的儿子留在你身边,放他出外锻炼才会名满天下。(泰国谚语) 3、为了孩子,我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
(马克思)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5、子曰: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康熙)。
您好!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礼记》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长幼有序。
——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吕氏春秋》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庄子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孝经·圣至章》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事亲以敬,美过三牲。
——挚虞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内睦者,家道昌。——林逋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苏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李毓秀 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
——陈宏谋 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
——周秉清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老舍 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费孝通 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古罗马)西塞罗 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古罗马)维吉尔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法)雨果 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意大利)亚米契斯 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
——(法)拉法格 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德)歌德 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
——(英)培根 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前苏联)高尔基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一个老年人的死亡,等于倾倒了一座博物馆。——高尔基 老人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
——(法)司汤达 老年,好比夜莺,应有他的夜曲。——(德)康德 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亲,把他们当作最好的朋友。
——(英)狄更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萨克雷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需要报答最美好的人,这就是母亲。
——(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获得了我们的最高尚、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钱。——(美)马克·吐温 共产主义不仅表现在田地里和汗水横流的工厂,它也表现在家庭里、饭桌旁,在亲戚之间,在相互的关系上。
——(前苏联) 马雅可夫斯基 丑恶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儿女那样可怕。——(英国)莎士比亚 仁爱和打人都先自家中开始。
——鲍蒙特和弗莱彻 慈善行及至亲,但不应仅此为止。——富勒 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
——(美国)罗素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慈善的价值在于它比任何别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罗素 家庭的基础无疑是父母对其新生儿女具有特殊的情感。
——罗素 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马克思 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所罗门 尊重他人的、有责任感的孩子,产生于爱和管教适当结合的家庭中。
——詹姆斯·多伯森 母羊要是听不见她自己小羊的啼声,她决不会回答一头小牛的叫喊。——莎士比亚 黄昏,你把清晨驱散的一切收集回来;羊群归棚,孩子回到母亲身。
东汉陆绩,字公纪。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卧冰求鲤
原文
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译文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陈情表
臣密言:臣以险
陈情表——母孙二人,更相为命。衅(xìn),夙(sù)遭闵(mǐn)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xíng)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mǐn)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shào)多疾病,九岁不行(xíng),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xiǎn)兄弟,门衰祚(zuò)薄(bó),晚有儿息。外无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tóng),茕茕(qióng)孑(jié)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rù),臣侍汤药,未曾废离。逮(dài)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kuí)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xiǎn)马。猥(wěi)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yǔn)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bū)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dǔ);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jīn)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huàn)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宠命优渥,岂敢盘桓(huán),有所希冀(jì)!但以刘日薄(bó)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gēng)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四十有(yòu)四,祖母九十有(yòu)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mǐn)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文章来源于网络
《二十四孝》讲的都是孝道的故事,你选择吧,有的是糟粕。
例如郭巨埋儿,这样的不可信,也不能行教育之用。一、孝感动天虞舜 虞舜。
瞽搜之子。性至孝。
父顽母嚣。弟象傲。
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
有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
帝尧闻之。事以九男。
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系诗颂之。 诗曰对对耕春象。
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
孝感动天下。 二、亲尝汤药西汉文帝刘恒 西汉文帝。
名恒。高祖第三子。
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
帝奉养无担母尝病三年。帝目不交睫。
衣不解带。汤药非亲尝弗进。
仁孝闻于天下。系诗颂之。
诗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
母后三载玻汤药必先尝。 三、啮指心痛周朝曾参 周。
曾参。字子舆。
事母至孝。参曾采薪山中。
家有客至。母无措参不还。
乃啮其指。参忽心痛。
负薪以归。跪问其母。
母曰。有客忽至。
吾啮指以悟汝耳。后人系诗颂之。
诗曰母指方缠啮。儿心痛不禁。
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四、单衣顺母周朝闵子骞 周。闵损。
字子骞。早丧母。
父娶后母。生二子。
衣以棉絮。闵损。
衣以芦花。一日。
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鞭。
父察知其故。欲出后母。
损曰。母在一子单。
母去三子寒。后母闻之。
卒悔改。系诗颂之。
诗曰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
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五、负米养亲周朝子路 周仲由。字子路。
家贫。尝食黍薯之食。
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
南游于楚。从车百乘。
积粟万钟。累褥而坐。
列鼎而食。乃叹曰。
虽欲食黍薯之食。为亲负百里之外。
不可得也。有诗为颂。
诗曰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
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六、卖身葬父汉朝董永 汉董永家贫。父死。
卖身贷钱而葬。及去偿工。
途遇一妇。求为永妻。
俱至主家。主令织布三百疋。
始得归。妇织一月而成。
归至槐阴会所。遂辞永而去。
有诗为颂。 诗曰葬父贷孔兄。
仙姬陌上逢。织布偿债主。
孝感动苍穹。 七、鹿乳奉亲周朝郯子 周。
郯子。性至孝。
父母年老。俱患双目。
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
往深山群鹿之中。取鹿乳供亲。
猎者见而欲射之。郯子俱以情告。
乃免。有诗为颂。
诗曰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八、行佣供母后汉江革 后汉江革。少失父。
独与母居。遭乱。
负母逃难。数遇贼。
或欲劫之去。革辄泣告有母在。
贼不忍杀。转客下邳。
贫穷裸跣。行佣以供母。
母使身之物。莫不毕给。
有诗为颂。 诗曰负母逃危难。
穷途贼犯频。告知方获免。
佣力以供亲。 九、怀橘遗亲后汉陆绩 后汉陆绩。
字公纪。年六岁。
至九江见袁术。术出橘待之。
绩怀橘二枚。及跪拜辞堕地。
术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
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
欲归以遗母。术大奇之。
有诗为颂。 诗曰孝悌皆天性。
人间六岁儿。袖中怀橘实。
遗母报深慈。 十、乳姑不怠唐朝唐夫人 唐。
崔南山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
祖母唐夫人。每日栉洗升堂。
乳其姑。奶不粒食。
数年而康。一日玻长幼咸集。
乃宣言曰。无以报新妇恩。
愿子孙妇。如妇之孝敬足矣。
有诗为颂。 诗曰孝敬崔家妇。
乳姑晨盥梳。此恩无以报。
愿得子孙如。 十一、恣蚊饱血晋朝吴猛 晋。
吴猛。年八岁。
事亲至孝。家贫。
榻无帷帐。每夏夜。
蚊多潜肤。恣取膏。
虽多不驱之。恐其去以而噬亲也。
爱亲之心至矣。有诗为颂。
诗曰夏夜无帷帐。蚊多不敢挥。
恣取膏血饱。免使入亲帏。
十二、卧冰求鲤晋朝王祥 晋。王祥母丧。
继母朱氏。不慈。
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欲食鲜鱼。
时天寒地冻。祥解衣。
卧冰求之。冰忽自解。
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有诗为颂。 诗曰继母人间有。
王祥天下无。至今河上水。
留得卧冰模。 十三、为母埋儿汉朝郭巨 汉。
郭巨家贫。有子三岁。
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
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父母之食。
盍埋此子。及掘坑三尺。
得黄金一釜。上云官不得龋民不得夺。
有诗为颂。 诗曰郭巨思供亲。
埋儿为母存。黄金天所赐。
光彩照寒门。 十四、搤虎救父晋朝杨香 晋。
杨香年十四。常随父丰往田间获粟。
父为虎曳去。时杨香手无寸铁。
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跃向前。
搤持虎颈。虎亦靡然而逝。
父方得免于害。有诗为颂。
诗曰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脱身馋口中。
十五、弃官寻母宋朝朱寿昌 宋。朱寿昌七岁。
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
复出嫁。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
神宗朝弃官入秦。与家人诀。
谓不寻见母。誓不复还。
后行次同州得之。时母年已七十有余。
有诗为颂。 诗曰七岁离生母。
参商五十年。一朝相见后。
喜气动皇天。 十六、尝粪忧心南齐庚黔娄 南齐。
庚黔娄为孱陵令。到县未旬日。
忽心惊流汗。及弃官归。
时父疾始二日。医曰。
欲知愈剧。但尝粪。
苦则佳。黔娄尝之。
甜。心甚忧之。
至夕。稽颡北辰。
求以身代父死。有诗为颂。
诗曰到县未旬日。桩庭遘疾深。
愿将身代死。北望起忧心。
十七、戏彩娱亲周朝老莱子 周。老莱子至性孝。
奉养二亲。备极甘脆。
行年七十。言不称老。
常着五彩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
又常取水上堂。诈跌卧地。
作婴儿啼以娱亲。有诗为颂。
诗曰戏舞学骄痴。春风动彩衣。
双亲开口笑。喜气满庭帏。
十八、拾桑供母汉朝蔡顺 汉。蔡顺少孤。
事母至孝。遭王莽乱。
岁荒不给拾桑。以。
踏实而欣慰:作为长年在外的儿子,能有机会做点孝顺父亲的事,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补偿,所以内心感到踏实而欣慰.好一阵后才说:儿子已经是城里人、文明人、爱干净的人,这样的脏活不忍心再让他去干.表现了一种淳朴的、浓浓的父爱.这段主要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来表现文章主题.例如语段中“慢慢扶”、“轻轻……脱”、“小心翼翼地左拭右擦”等处的动作描写,写出了“我”对父亲照顾得非常细腻,表现了儿子对父亲无微不至的爱;同时文中对父子二人对话的描写,表现了父子之间的互相体谅.文章就是这样表现了“父子情深”这个主题的.。
⑵ 求高手对于《论语》中四则问孝的论语做一下赏析!!!
一、“孟懿子问孝”。
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逆。
孟懿子可能没懂孔子的意思,没答话,总之这对话就结束了。他不答话,孔子后面一肚子话就没法倒出来。所以他要找别的地方倒出来,才能把这话流传出去。“樊迟御”,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就跟樊迟聊天。
孔子对樊迟说:“孟孙氏问孝于我,我跟他说,孝就是不要违逆。”
樊迟问:“先生此话怎讲呢?”
孔子说:“父母在的时候,事之以礼。父母去世的时候,葬之以礼。每年的祭祀,也不违背礼节,这就是孝。”
孔子这里,主要是指葬礼、祭礼,你若太简略,是不孝。若太过分,则陷父母于不忠不义,也是不孝。
“孟懿子”,是鲁国大夫,三家之一,孟孙氏宗主。他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这回答,本来是专针对他的,因为“三家”是大夫级别,当时三家的葬礼祭礼,都经常僭越,有时用鲁公之礼,有时甚至用天子之礼。这就是不孝,也是乱政,鲁国之乱也由此而起。
二、孟武伯问孝。
孟武伯,就是上一条孟懿子的儿子,他也来问孔子什么是孝。
孔子说,就是让父母只需要为你生病操心。意思是说能做到自己不要让父母为你操心,就是孝了。只有这个生病,偶尔是免不了的,但也只有你生病的时候,父母为你忧心,其他都不需要。
今天来说,你工作、结婚、买房子都不用父母操心,更不用担心你学坏吸毒什么的,对你的任何事情都放心,最多就你生病的时候忧心一下。能做到这一点,你不用为父母做什么,你已经很孝了。
三、子游问孝。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孔门十哲”之一,吴国人。孔子称赞他:“吾门有偃,吾道其南。”也就是说有了子游,孔子的学说才得以在南方传播。
孔子回答说:“今天的孝子,说能食衣住行供养父母,就是孝。那犬马不也一样能养老哺幼吗?如果没有敬,只是养,和犬马有什么区别?”
这就是“孝敬”一词的来历,要有孝,必先有敬,敬在心里,孝在行动。
所以不要光是给父母寄钱就是孝了,要能养,还要能敬。年轻人认为自己比老人懂得多,轻视老人,没有敬心、敬意也是不孝。
四、子夏问孝。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门十哲”之一。
孔子说,最难是脸色!永远保持和颜悦色。有事的时候,年轻人抢着干,不让老人操劳。有酒食,先为长者陈设奉上,让长者先吃。难道这就算孝了吗?
这不算。《礼记・祭义篇》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深爱父母的孝子首先要态度温和,态度温和了才会对父母和颜悦色,和颜悦色了就会对父母有真诚的笑容。
所以对父母的脸色也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婉容必须源自高答于内心。面对父母的时候脸上假笑,背过脸去就心里怨恨一下:真麻烦。这是要不得的,这是大不敬,大不孝。
(2)关于孝顺的一段对话扩展阅读:
从“问孝”看孔子的因材施教
孟懿子问孝的时候,父母丛桐早已不在人世,想要在父母膝前尽孝是不可能的,因此孔子主要是从父母去世后应怎么做来谈孝,于是才有了“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回答。且孟懿子作为大夫,却以下犯上,公然攻伐鲁昭公,迫使昭公出逃,这显然已经违背了君臣之礼。
因此,我们有理由可以相信,孔子之所以在孝的问题上独独对孟懿子强调“礼”,很可能是想借此一语双关训诫孟懿子要依礼戚郑慧行事,不可越礼,父子如此,君臣也是如此。不难看出,孔子的因材施教并不仅局限于就事论事的“教”上,有时还可以表达其政治上的立场和观念。
而孟懿子的儿子孟武伯,相传他骄奢淫逸、声色犬马,且有诸多不义之行。直至今日仍传有其“食言而肥”的臭名。因此,对于他的问孝,孔子答:“父母唯其疾之忧”,即父母对孩子除了健康其他没有什么需要担心的,这就是孝。
而孟武伯恰恰相反,他既谥号为“武”,想必生前好勇、好斗,在身体上应该没有什么疾病需要父母过多担心。但是在其他方面,如德行、名声,他需不需要父母担心呢?这就需要孟武伯好好反省了。
⑶ 百岁母亲和儿子对话曾感动无数网友,这番对话为何能引发共鸣
之所以这段对话能够引起很多网友都共鸣,是因为大家在他们母子对话当中,都体会到了母子之间的情分,并且让很多人都感觉到非常的感动。两个人之间的对话也能够很准确的去反映现在生活当中的一些真实情况,所以让很多有过类似遭遇的人都能够引发共鸣。
很多长辈在年迈的时候都会出现相关的病症,那这个时候就需要大家细心的去照顾,并且要很耐心的去呵护自己的长辈。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子女所付出的也是非常多的,因此,很多网友也都觉得比较赞同男子的这个做法。
⑷ 论语中关于父慈子孝的句子
1、甜不过蜂蜜,亲不过母女。
2、做人就像蜡烛一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以温暖。
3、孝是流水,上代截流,下代干涸。——字严
4、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5、子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7、母爱是世上无与伦比的伟大力量。这种爱凝聚成了我的`勤奋毅力和意志,它永远闪耀在我青春的光芒之中。
8、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9、生前厚养实为孝道;归后薄葬真乃贤儿。——《格言集锦》
10、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11、青山悲吟声声泪,声声呼严父;碧水苦诉字字血,字字哭慈母。——《对联集锦》
12、母亲在家事事顺。
1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14、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参中夫四德者也。——《家语·弟子行》
15、重情轻物,厚养薄葬。——字严
16、在孩子的心中,母亲就是上帝。
17、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18、人们听到的最美的声音来自母亲,来自家乡,来自天堂。
19、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
20、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21、夫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后汉书》
22、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23、长幼有序。——孟子
24、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25、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第四》
⑸ 百善之先,孔子论孝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对父母尊长而言的必备德行。生命的延续是人类得以前行的必要条件,我们的生命来亏高源自父母,父母养育我们长大,尽最大可能地让我们获得好的成长。对此,我们应该感恩并做以回馈,于是做人的德行开端就是从孝开始。动物中尚有“乌鸦反哺”“羊羔跪乳”,更何况我们人类呢?
如何做到孝呢?《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有好几处,其中有四则,让人感触最深。第一处是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在论述某个事物或者道理的时候,不是一以贯之,而是“看人下菜碟”,针对不同的对象给出不同的回答。在这一对话里,孔子说“孝”是“无违”,强调了“礼”,这是因为孟懿子所属鲁国三桓,而三桓对鲁国国君,最缺的就是礼,他们基本架空了国君,是实际的掌权人。所以,孔子有此回答。而“无违”和“礼”在今天对待父母上也是可取的。有时,我们会因为爸妈是家人,就随性而为,对他们的话想听就听,不想就充耳不闻,甚至恶劣反对。这不能说是做到了“孝”吧?哪怕我们心里不认同爸妈的道理和做法,面上能做到“无违”和“礼”,相信,父母都会开心很多,让他们开心,就是我们的孝心。而死葬、祭祀如果也能按照礼来进行,则能销态将“孝”延续,也能有效地形成感恩孝顺的良好家风传承,从而积淀起家族底蕴。
第二处是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此处解释有两种,一是说忧虑父母之疾,一是说父母忧虑孩子之疾。杨伯峻先生采用了第二种说法,认为如何做到“孝”呢,就是不要让父母担心自己的健康。个人觉得第二种解释更好,忧虑父母疾病是大多数人都能做到的,而为了不让父母忧心自己的疾病而努力爱护自己,却不是大家所能意识到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伤在儿身,痛在母心。孩子的一点点不舒服都能引发父母的深深担忧,那么,爱护自己,能让父母免除这种担忧,不正是更深层次“孝”的表现吗?
第三处是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是孔门七十二贤弟子中唯一南方弟子,经常向孔子请教学问,被誉为“南方夫子”。孔子在向子游说“孝”时,用了对比举例,将这个问题解释得十分形象、深刻。
供养父母,是每个孩子的义务。于是父母需要钱了就给钱,父母需要照顾了,就管好一日三餐,能做好这些,基本就会被人夸赞孝顺了。可是,在孔子看来,这并不是“孝”。家里的牲畜也能获得供养,区别在哪里呢?尤其是当下,不少家庭里的宠物获得的供养标准那是非常高的。所以,孔子说,不能用“有养”来判定是否“孝”,而应该看是否有“敬”,那么,对待父母,我们做到“敬”了吗?
第四处是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认为,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肴,长者先吃喝,这是很容易做到的事,都不是真正的孝。而不好做到的“孝”是在父母面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礼记》里说:念知“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一个深爱父母的孝子,那么他在父母面前必定是有柔顺谦和的仪容。每天都对父母有愉色,有婉容,我们做到了吗?
百善孝为先,人人都会成为被“孝”者,那么,如果人人都尽量向“孝”靠近,我们的未来应该会更加幸福吧!
⑹ 可以体现孝心的一段对话100字左右
最美孝心少年观后感(一)
爱的指引,带我们众里寻你;孝的承诺,温暖了你我的心。
一段思念一点忧伤,一点违心一笑一段离别往事,狂妄的病魔无情地撕咬着人性,痛楚迷茫,时时牵绊着几十个天真的儿童。人们都说孝心会感动天和地,无知或告锋的我认为止增笑耳,千里寻你让我看见了人性中的那一束光芒,那深深的源于内心的震撼。
黄凤、吴林香、邵帅、龙花、徐沁烨、赵文龙、路玉婷、高雨欣、林章羽和何秀巡姐弟、王芹秀是这次颁奖的主人公。他们用单纯、善良的孝行诠释着血浓于水的亲情,对于在蜜汁里生活的我们有何言对他们品头论足?只不过是“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的一种全新的担当,无论我们如何的体会,不变的让然是那可望而不可及的孝道。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隋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欲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完美的诠释了溢于言表的孝道,我也知道我们在现在的生活中也做不到这些惊天动地的事,无非衫晌是在早上向他们恭恭敬敬得道声早安,无他耳。
我们要孝敬的太多太多,只想告诉我们自己,选择孝敬,不要让迷雾遮住双眼,让污垢蒙蔽心灵,为老人,为自己,捧一颗清纯、孝敬之心。一颗清纯的,圣洁的心…
有人医治老人,千金散尽;有人赡养老人,不惜重金。有人信奉“百善孝为友物先”;有人恪守“一闯孝义生死关”.有人选择善待老人,有人选择拒绝赡老。美与丑,善与恶,全在一念之间,遗臭万年还是流芳百世,系于一瞬。
最美孝心少年,带来的不是几个精彩的片段,而是灵魂的洗涤…
最美孝心少年观后感(二)
今天晚上我们全家和电视机里的观众一起流着眼泪看完《2013最美孝心少年》的颁奖典礼。身边总有一些人,会让你感动;总有一些人,让你感同身受;总有一些物质,能够填满
⑺ 孔子论语中关于“孝顺父母”的句子和翻译
春秋·孔子《论语》中关于“孝顺父母”的句子为:子曰:“色难。有事内,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容馔,曾是以为孝乎?”
白话释义: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7)关于孝顺的一段对话扩展阅读:
《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
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⑻ 《天道》中丁元英关于孝道的理解
背景:丁父突发疾病,处于病危阶段,并且很有可能脱离病危之后也会成为植物人,丁元英力主如果断定成为植物人后就拔掉氧气管,大哥和三妹还有母亲都不理解,爆发了一场矛盾。
这段情节的演绎并没有出现在原作者豆豆的原作《遥远的天国》中,据了解是豆豆作为编剧之一为下文事情演变更加的合理另外增加的桥段。
这这段关于孝道孝顺的对话中,对于目前的我们来说依旧是语出惊人的丁元英解释自己的说这些的话理由,和自己对于孝看法。其中有很多可能违背大多数家庭或者父母眼中的孝道,甚至还可能背上大逆不道的罪名,但是具体到底如何还是需要通过对应元英的话深刻的揣摩才能理解,这里需要简单对丁元英介绍一下,引用韩楚风的话: 是个明白人 。 这个明白的是看透了人世间的事物本质,和对人性的理解,还有一段在五台山上与大师讨论佛家,丁元英是个人已经踩到得道门槛的人,可见其修为。
接下来就欣赏一下这一段饱受争议的对话:
大哥 :住院11天了,上呼吸机也5天了,我们来商量商量摊钱的事。
丁元英: 如果是摊钱的事,我就不参与了。
大哥 :为啥,你凭啥不参与。
丁元英 :我只知道他是我的爹,他还是谁的爹我不知道。
大哥 :你这是啥话呀。你不知道他也是我爹吗?你不知道她也是丁秋红(三妹)的爹吗?
丁母 :哎呀你们两个真的是一对冤家,那么大的人了有什么话不能好好说嘛!
大哥 :我看见他就别扭,从来就没从他嘴里听到过一句人话,你几年不回一趟家,一进门就打听怎么让咱爸死,那是人话吗?你跟人家医生说钱不是问题,那人家还不往死了给你用高价药,现在呼吸机血透机用上了连空气过滤仪都用上了,你以为你是谁啊,咱是不是有了俩钱就非的这么烧啊!
三妹 :二哥,那你说一下你那句话是什么意思嘛,我是真的没听懂。
丁元英 :我不是跟大哥置气,是好好说的,大哥现在说的事摊钱的事,如果我知道咱爹不仅是我爹还是你们的爹, 那就一定会想到分摊责任,否则心里就会不平衡 ,只要你是个人就会这么想。我和大哥都在外面,如果秋红再给父亲端茶倒水的时候也这么想,他也是你们的爹,那么这碗水就端不下去了,结果就是咱爹喝不上水了。
大哥 :秋红照顾父母,将来遗产都是她的。
丁元英 :那没有遗产的父母就应该扔墙头上了。 讲责任本来就已经错了,说孝顺再加个美德就更错了,那应该是血缘关系的本来,本该如此。 孝顺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是美德,是非得把所有干净地全都弄脏了才踏实的东西。
大哥 :我说不过你,你就说你该咋办吧。
丁元英 :原则上说父亲的医疗费和可能的长期医护可能的后事所发生的费用都由我来负担,为什么说原则上说呢?因为他也是你们的爹,这里面有一个感情表达的问题,如果大哥觉得秋红照顾老人挺辛苦,想放几个钱表达一下心情也可以。
大哥 :你那是有钱,你要是没钱呢,没钱你也会这么说吗?
丁元英 :没钱的子女多了办到哪里是哪里,尽心尽力是标准,办到什么程度不是标准。
三妹 :什么时候了,你们两个就不要再吵了,二哥,你在北京给的那些钱不就是为了两个老人准备的,现在还多,现在还是说一下眼前该怎么办嘛。
丁元英 :爸还在病危阶段,先抢救生命,爸的左手还有反应,现在不能确定是病危的无意识还是植物人的无意识,不到确定是植物人的最后一刻绝不能放弃,如果过了病危阶段确定是植物人了那就停止缴费,我就把氧气罐自拔了。
大哥 :就算是植物人,也不能把氧气罐拔了,我是长子这个家轮不到你说话,我们不能让别人说我们做儿女的不孝顺,不能让人家背后戳脊梁骨,别说家里还有点钱了,就是砸锅卖铁也得保住爸的这一口气。
丁元英 :注意我下面说的话只针对我自己,如果我孝顺的口碑是以我父亲的痛苦和尊严为条件的话,我就真的不知道我是个什东西了。
大哥 :你也注意了,你的是个东西,是以要咱爸的命为条件。
丁母 :元英啊,那可是你爸,拔罐子这种绝情的话你也说的出口。养儿防老,他落就落了这么个下场,自己的亲生儿子要给他拔管子,生儿育女还有什么用啊!
丁元英 :妈,如果你养儿就是为了防老,那就不要说母爱有多么的伟大了,您养来养去就是为了交换,等不等价还两说呢,碰到我这么个不孝顺的您就算赔了。
以上就是关于丁父住院阶段兄妹三人爆发的一场争论,主人公丁元英也因此饱受争论,但是在我看来他是因为在看透了事务的本质之后,依据事务本质的客观规律去做事,不违背事务的客观规律。好多人会批判这种话语没有人情味,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的却是这些话完全讲在了点子上,无懈可击的,只能使用所谓的亲情去道德绑架,去束缚。
⑼ 庄子:“孝”不是“仁之本”,至仁无亲
相信你一定读过《论语》,里面写道“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由此看来在儒家思想里认为”孝顺,是仁的根本“。
但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却持不同的意见,他甚至认为“至仁无亲”。
庄子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读完《庄子·天运》下面的这段卜衫对话,相信你就能找到原因:
宋国一个名叫“荡”的太宰荡问庄子什么是仁。
庄子回答说:“虎狼也有仁爱之心。”
太宰荡听不明白,于是问庄子说:“你为什么这样说呢?”
庄子回答说:“即使是虎狼,他们父子之间相互亲爱,为什么就不能说他们有仁爱之心呢?”
太宰荡又问:“那至仁是什么呢?”
庄子回答说:“至仁无亲(最高境界的‘仁’,是没有亲爱)。”
太宰荡说:“我听说,没有亲就不会有爱,没有爱就不会有孝,说最高境界的仁就是不孝,可以吗?”
庄子说:“不是这样。孝根本不足以说明至仁。当然,这并不是批评行孝不对,而是说只是行孝离至仁太远了。用恭敬的态度来行孝容易,以爱的本心来行孝困难;用爱的本心来行孝相对容易,用超越爱的忘亲境界来行孝就实在是太难了,只有这样才是至仁,才符合孝之道。”
从庄子和太宰荡上面的这段话,你可以领悟到“孝”其实是分层次的:
最低层次的“孝”,是用型圆腔恭敬的态度来行孝,这是世俗最强调的一种行孝方式。
在《论语》里,有4个人曾经问过孔子什么是“孝”。
孔子给孟懿子的答案是“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孔子给孟武伯的答案是“父母唯其疾之忧”;
孔子给子游的答案是“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给子夏的答案是:“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孔子给这4人的回答表面上看起来内容不太一样,但实质上都强调“敬”。
然而,在庄子看来,孔子所提倡的“敬”,是把长辈凌驾于后辈之上。这导致很多父母要求孩子必须按照自己的命令行事,否则就冠以“不孝”的罪名;这也导致了腔配很多孩子盲从父母的意见,变成了愚孝之人。
庄子认为这种“孝”是值得商榷、离仁相差甚远的。
中层次的“孝”,是用“爱”来行孝。
在《论语》里写道,孔子说“仁者,爱人”。
在他看来,有“仁”就有“爱”,而基于《论语》里的另一观点:“孝是仁之本”,你可以由此推理出“孝”需有“爱”。
然而,在庄子看来,多少愚孝,以爱之名。比如很多父母认为自己爱孩子,事事都为孩子着想,要求孩子必须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不然就是不孝;这也导致很多孩子觉得自己要爱父母,就要什么事情都只想着父母,而没有了自己,不然就是不孝。
庄子认为这样的“孝”,在重人情的中国社会往往矫枉过正,离仁也相差很远。
最高层次的“孝”,是用“忘亲”的态度来行孝。
言下之意就是你对父母的好,是超越伦理辈分的,是一种忘掉对方是你的双亲、发自自然天性的对他们的好。
这种对父母的好,没有任何的功利心,是人性本善的回归。
只有这种回归人性本善的行为,才是“至仁”,才是“道”!
对于什么是“仁”,你的看法是怎样的呢?欢迎在下面留言和我互动。
⑽ 为政篇中问孝的对话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第一则孟懿子问孝,孔子认为事奉父母由始至终都应该以礼为标准,即无违于礼,这才是孝。这是谈孝的原则。
第二则孟武伯问孝,孔子认为父母只为儿女的疾病担忧,所以做儿女的要体会父母的爱子之心,以孝报答父母。这是谈孝的原因。也是孔子从弟子的内心深处激发弟子行孝。
第三则子游问孝,孔子认为养父母没有敬,则与养犬马没有区别。这是谈孝的关键。
第四则子夏问孝,孔子认为事奉父母的时候保持和颜悦色很难,为父母做事,让父母享用酒食不是真正的孝。这是谈孝的困难。
非复制啊。其实我只是在翻译,没有说到孔子的教育思想啊。
这四则论孝应该反应了孔子这样的思想:只有以礼为原则行孝,并在孝中有敬梁悉中和保持和颜悦色才是真正的孝。孝是仁的基础,只有做到真正的孝才能做一个真正的仁者。只是简单地说一下我的理解啊。其实论语包含的理是很深的,要橡山看古代思想家为论语做的注解才能深刻理解论语,深刻理解儒家哲学。
另外我觉得学论语关键是要做到,而不只是说或者讲道理,只有做到了,才能让自己陆戚,让国家,让民族受益。只是嘴上说说而没有做到,不但得不到益处,还会导致空谈误国。要实干才能兴邦啊。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