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家长为孩子培养孝道,有必要吗
在我们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就教育我们要尊敬长辈,孝敬自己的父母。那个时候,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孝敬父母。但是长大之后,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特别是当自己有了孩子之后,每当孩子孝敬自己时,自己就能感受到培养孝道的重要性。但是一些家长觉得孝道没必要培养,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的个人能力。只有孩子的个人能力强了,才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这才是最重要的。那么,家长为孩子培养孝道,有必要吗?个人认为是有必要的。首先,培养孩子孝道,让孩子懂得孝敬长辈,这样家庭就能更加和睦。其次,培养孩子孝道能够让孩子的思想品德更加端正。最后,培养孩子孝道也是未来自身的一份保障。
懂得孝敬自己父母的孩子,长大以后也会继续孝敬自己的父母。等到父母老了之后,孩子也会全身心陪伴在父母身边,照顾他们。对于父母来说,这就是一份保障。
所以,通过上述分析就可以看出来家长需要培养孩子孝道。大家觉得呢?
Ⅱ 孝道在现代幼儿家庭中的意义
孝道从古至今都被推崇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重要的内容,即便是再践踏文化的时代,哪怕是再没有人性的无道昏君,也不敢明目张胆的反对孝道。虽然每个人对孝道的看法和做法各不相同,但“百善孝为先”的观念是所有人都认同的。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首先在于立德修身。
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没有对父母亲人从心里的尊敬,怎么能相信他会真心尊敬他人?在家里对父母亲人没有礼貌,怎么能相信他在社会上的彬彬有礼是发自内心?不爱自己的父母亲人,怎么能相信他会真心爱身边的朋友?
《孝经》: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 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可见圣人的德行,有什么能超出孝道呢?子女自幼敬爱父母,日益增加了对父母的尊敬。圣人依据这种尊敬父母的天性,教导人们孝敬父母;凭着对父母天生的亲情,教导人们爱敬父母。圣人的教化不必严厉的推行就可以成功,对国家的管理不必严厉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好,正因为遵循了人的天性。
曾子曾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意思就是通过丧礼和祭礼显示对故去的老人们品德的推崇和追念,来教育后人以先人为榜样,这样才能促进人们内心向善,提高自身品德修养,形成淳朴善良的民风。
所以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提升并得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道德。因此,儒家历来提倡道德的提升要以修身为基础,而修身,则以孝悌为本。在当今社会,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在于和睦家庭。
现在社会上的很多道德失范问题,从根本上讲,就是从小在家里缺乏正确的做人规范导致的。而做人的规范,最根本的就是要明确人和人之间交往的规矩,用传统的观念来说,这就是伦理。近几十年来,由于传统伦理被打倒,而新的伦理又无法建立,所以在家庭里,亲人之间的交往首先就没有规矩,失去了应有的规范,导致到了社会上,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也就没有了规矩,缺乏文明礼貌,没有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底下。
《孝经》: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 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不敬爱父母却去爱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父母而尊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礼法。不
Ⅲ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的孩子品行如何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的孩子品行我个人认为也是非常好。因为一个人如果连孝顺自己的父母都做不到,那么怎么谈其他的事情,因此,我认为孝敬父母的孩子品行也是非常不错。因为我自己认为孝敬父母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也是应该做的事情。因为父母抚养我们长大页数非常不容易,所以我们也是更应该多去孝顺父母,同时也是要去陪伴父母。因为陪伴也才是最长情的告白,因此我们也是要多去陪伴父母。让父母也是可以感觉到我们也是非常爱他们,页数非常在乎他们。
因此,综上所述,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的孩子品行我个人认为也是非常好。
Ⅳ 对于孩子的孝顺问题(见补充)
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不仅是中华传统美德,更是每位父母辛苦一生的最大回报。然而,孩子有无孝敬父母的习惯,不单单是孩子对父母的孝心,其实质是孩子是否有关心他人、感恩之心的品德。
只有从小培养孩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习惯,孩子长大后才能够有关心同学、同事,为他人着想的品德,才能成为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因此,千万不可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孝行”的教育。
如何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习惯呢?
建立和谐的长幼家庭关系这并不是封建社会的“长幼有别”的意思,是指父母要尊敬孩子的独立人格,尊重孩子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孩子更要尊敬长辈,听父母的话,理解父母的辛苦。
现在很多孩子在家里就是个“小太阳”,大人都要围着孩子转,试想一下,把孩子培养成了“小皇帝”又何谈让孩子孝敬父母呢?因此,一定要让孩子懂得自己与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的关系,不可长幼颠倒,乱了次序。
培养孩子做家务的能力
只有从小让孩子做家务,才能让孩子懂得感恩,理解父母的辛苦。只要让孩子体会到父母为孩子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他才能心怀感恩的去关心父母,长大后才会为家庭分担责任。
周末时,让孩子拖拖地,他才知道拖地有多累;让孩子帮忙洗菜,他才知道做饭原来这么复杂;平时要教育孩子主动关心家人,问候老人的身体健康;当家人要出门的时候,孩子还提醒家人多穿衣,注意天气变化等。
用亲情故事感染孩子
可以给孩子讲讲“二十四孝”,还有很多古今中外的孝行故事都可以经常读给孩子听,比如《子路借米》、《黄香温席》、《骆驼妈妈的故事》等。
或者用一些关于孝心得名言来激励孩子:
长幼有序。——孟子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孟轲
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尔基老人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司汤达
你希望子女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父母要做孝敬长辈的榜样
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 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有些家长不仅不照顾自己的父母,反而和老人们的关系非常不好,这给孩子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
父母不能只顾自己的小家庭,而忘了家中年迈的老人,如果因为工作关系不能照顾老人,那么也要经常关心老人,并带孩子去看望老人,为老人做做家务、聊聊天。久而久之,孩子耳濡目染,也会慢慢地养成尊敬老人、孝敬长辈的好习惯。
Ⅳ 孝敬对人的一生有什么影响呢
孩子的模仿来能力非常强.自你对你父母怎样,日后你子女就对你怎样.所以要玩儿命孝敬老人.
春秋时有个齐人,嫌其老父.就让儿子帮忙用小藤筐将父置于深山老林之中.临走之时,他的儿子把藤筐带走 齐人问他儿子,汝还带这个做甚?其子答曰:留着日后装你啊..
最重要的不是下一代能对你如何,孝敬是咱国的优秀品德.不求能做到二十四孝.但求无愧于自己.趁着父母健在,抓紧时间孝敬 否则等到欲养之时,亲就不待了...
Ⅵ 培养孩子和孝敬父母哪个更重要
我觉得同样的重要,因为家庭是一个整体,不能各自为政,总要有人当家长,来“领导”家庭,管理指导家庭全体成员的生活。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供养者,而且他们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自然应当成为家庭的核心和主事人。孩子(尤其是未成年人)应当在父母的指导帮助下生活、学习。现在,不少的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阳”,家长却变成围着孩子转的月亮、侍从,这就为孩子形成以我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土壤,更谈不上培养孝敬父母的好习惯了。因此,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知道父母是长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而不能颠倒主次,任孩子在家庭里逞强胡闹。 要让孩子了解父母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 现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况,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认为父母给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孩子怎么会从心底里孝敬父母呢?为此,父母应当有意识地经常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说得越具体越好,从而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得来不易。自然,孩子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要从小事入手训练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 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要把这些要求变为孩子的实际行动,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如关心家长健康方面:要求孩子每天要问候下班回家的父母亲;当父母劳累时,孩子应主动帮助或请父母休息一下;当父母外出时,孩子应提醒父母是否遗忘东西或注意天气变化;当父母有病时,孩子应主动照顾、多说宽慰话、替他们接待客人等。孩子应承担必须完成的家务劳动,哪怕是吃饭时摆筷子。根据孩子的年龄、能力、学习情况合理分配,具体指导,耐心训练,热情鼓励。这样不但有利于孩子养成家务劳动的习惯,也有利于孩子不断增强孝敬父母的观念:“父母养育了我,我应为他们多做事。” 要以身作则,父母本人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 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有一个故事是值得借鉴的。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孝顺,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东西给老人。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这对中年夫妇猛然醒悟,把自己的父母请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给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从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可见,父母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现在中年夫妻冷落自己父母的情况还是存在的。有些中年夫妻不仅不照顾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计“刮”老人们的财物,这给自己孩子的影响更不好了。因此,我们不仅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还要时刻不忘照顾年迈的父母,决不能添了儿子就忘了老子。如果说平时因居住地较远,工作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处,那么在休假日要尽量抽时间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做些家务,同老人共聚同乐,尽一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此日长时久,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会逐渐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