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重阳节是农历什么时候是九月初九应该
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简介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重阳节的习俗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㈡ 重阳节是农历几月几日 重阳节是哪一天
重阳节是农历几月几日 重阳节是哪一天
重阳节是农历九月九日。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国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这一天,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交流感情,锻炼身体,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
“重阳”也叫“重九”,因为《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据文献记载,早在战国时重阳节那天,民间就有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正式作为节日,当在西汉时期。
重阳节这一天的活动丰富多彩,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这一习俗始于东汉。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作诗、饮酒、爱菊出名,后人效仿他,遂有重阳赏菊的习俗。
插茱萸和簪菊花也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这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于是,人们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除了佩戴茱萸,也有头戴菊花的,但大多是妇女或儿童。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的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节谚语
九月九,剪石榴。
九月九,大撒手。
九月重阳,移火进堂。
大雁不过九月九,小熟不过三月三。
重阳晴,一冬凌;重阳阴,一冬温。
重阳无雨,一冬无霜。
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
九月重阳,瞎釆菱秧。
重阳不打伞,葫豆豌豆光杆杆。
九月青腔返铅蛙叫,大麦种两道。
三月三,九月九,无事莫到江边走。
有关重阳节的诗句
在历史长河中,有关重阳节的诗句枚不胜举。重阳仲秋,芳菊盛开,万紫千红,一片灿烂,文人雅士对娇艳傲霜的菊花十分喜爱,多有咏菊的重阳节的诗句传世。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九九重阳节,开门见菊花。”(王勃)“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范成大)菊花,给秋风萧瑟的大地增添了一番艳丽景色,使重阳节更加令人神往。从以上所引重阳节的诗句,亦可窥见赏菊之风盛行的一斑。有的重阳节的诗句,情趣盎然;有的重阳节诗句,富于哲理,值得细加品味。此外,尚有不少诗人写了吟颂重阳节的诗句。
李白(701一约763),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其《九日》堪称重阳节古诗经典之作: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
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
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
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此诗是李白于公元756年九月九日在庐山登高饮酒时所作。一二句写秋高气爽,三四句写饮菊花酒,五六句写庐山登高时的所见所闻,末四句写诗人的饮酒雅兴,流露出寂寞之感。世升诗中反映了重阳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也表现了诗人虽在政治上遭挫折多年,却怡情自然的旷达襟怀。诗中的“落帽”,涉及重阳登高的一个典故。据《晋书·孟嘉传》记载,孟嘉是东晋权臣桓温部下的参军。九月九日桓温游龙山(今安徽当涂东南),他属下的官吏都参加游宴,并且都穿上整齐的军装。不料一阵风来,竞将孟嘉的帽子吹落,孟嘉自己并不觉察。桓温便叫孙盛写了一段文章嘲笑他。孟嘉看到文章后,也写了一段文章回答,而且写得非常优美,在座的人无不赞叹。从此,“孟嘉落帽”变成一个著名典故,喻文人不拘小节,风度潇洒,纵情诗文娱乐的神态。李白在诗中引用这一典故和风流韵事,是欲说明即使他在政治上很不得志,屡遭挫折,也还是保持着怡情自然伍好“醉山月”的旷达胸怀。
孟浩然(689_740),襄阳人,盛唐诗人。一生除40多岁时曾往长安、洛阳求取功名而在北方作过一次旅行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故乡鹿门山隐居,或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他的两首有关重阳节的诗句写得洒脱轻灵。
其一《过故人庄》重阳节的诗句: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首有名的田园诗,是诗人隐居鹿门山时到一位友人家做客时所作。前两句自然朴素,写出了老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诗人接着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清淡幽静的山村田园风光。在这样美丽如画的环境中,宾主I临窗举杯,更显得畅快淋漓。诗人被乡村生活深深吸引,临行告别朋友之时,相约来年重阳节秋高气爽时再聚赏菊,饮酒话桑麻,何等坦率,何等亲切!
㈢ 重阳节是农历几月初几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所以重阳节又叫重九节。
九九重阳又与“久久”同音,因此重阳节又意味着长长久久,代表着人们的美好愿望,重阳节又恰好在秋天,金秋佳节有着深远的寓意。人们对重阳节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也有不少赞美重阳节的篇章。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重阳节的核心是尊敬长辈、设宴祈福、登高赏菊。重阳节最早是在战国时期形成的,到了汉代被正式定为一个传统节日。相传东汉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住的地方被瘟魔缠绕,父母也因此而死。
于是桓景就到东南山拜师学艺,想要打败瘟魔。桓景学成之后,他的师傅给了他一包茱萸叶子和一空世陵瓶菊花酒。桓景回到故乡,把茱萸叶子分给百姓,让他们到高处去,这样瘟魔就不敢靠近他们了,又喝了菊花酒,之后就去找瘟魔决斗,最终成功的将瘟魔杀死。从那之后,重阳节就产生了,并且还有插茱萸、喝菊花酒、登高的习俗。
重阳节风俗有哪些?
1、赏菊
重阳节在我国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因为重阳节的时候是菊花开放的最佳时间,也是赏菊的好时候,从古代起我国就有赏菊花的习俗,因此重阳节又被称为菊花节,而赏菊习俗也是从此刻流传于世。
2、登高
重阳节的时候不仅是菊花开放的好时候,而且此时秋高气爽,最是适合登高远望。 自古代起,民间就有重阳节登高的传统,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篇也很多,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其中一篇名作。
3、插茱萸
茱萸味浓,有驱虫的作用,古人认为在重阳节的时候插茱萸能够祛除疾病、庇护身体。 很多人会在重阳节这天登高、采来茱萸,将茱萸插在门前,或者经过简单的加工,做作成香囊,佩戴在身上。
4、喝菊花酒
菊花的食用价值很高,不少人还会将菊花酿进酒里,做成香甜可口的菊花酒,重阳节的时候用自制的菊花酒来招待客人,也是别具一番风味。人们会在这一天跟家人、朋友一起赏菊花、喝菊花酒。
5、吃重阳糕
重阳糕斗戚又叫花糕、菊糕、五色糕,外形上没有固定的形态,可以根据心意随意变换,宽泛来说,各地吃的松软糕类都可以称之为重阳糕。返槐有的地方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用纸做的红旗,并点上蜡烛,意寓着红红火火,热闹喜庆之意。
㈣ 重阳节是几月几日 重阳是农历几月初几
重阳节是几月几日 重阳是农历几月初几
重阳节是农历九月九日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茱萸节。近些年又被许多地方定为“老人节”、“敬老节”。我国古代以九为阳数,又是数中的最大者,九月九日两阳相重,具有特殊的意义,所以被选为节日,名为重阳。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在给太傅钟繇的信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民间认为,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出门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这样可免除灾害。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历来众说纷纭。据吴均《续齐谐记>称,东汉年间,汝南有个叫桓景的人,拜道士费隐乎长房学道。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二九相逢的这一天,将有灾难降临你的家乡汝南,要想消灾避难,九月九日这一天你们全家人都要身背红布袋,内装茱萸,外出登高躲避。桓景依照师傅的话一一去办,一家人在高山上过了一天,黄昏下山回到家里一看,家中养的鸡、狗、牛、羊全都暴死。桓景告诉师傅后,费长房说,这些家禽家畜代你的全家遭难了。从此,重阳登高避难的风俗就兴起来了。
重阳节的习俗登高
重九登高,明代罗欣《物原》称始自齐景公。《荆楚岁时记》注中引用《续齐宽巧谐记》中的重阳节的习俗记述:“汝南植景随费长房游学,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南当有大灾厄,急令家人缝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据说世人九九重阳登高饮酒,女子佩带茱萸囊,就是由此开始。这个说法当然十分荒诞,不足以令人相信。
重阳节的习俗插茱萸
茱萸性辛温,气味芳香,颇为辛烈。能温肝降逆,开郁化滞,下气止痛;祛除湿热,逐辟风邪;开膝理,利五脏。医家常用作驱风、发汗的药物。
茱萸有吴茱萸、食茱萸两种。食茱萸宜供食用,人药功效与吴茱萸相同,只是效力略差。吴茱萸三月开花,红紫色,七八月结实。嫩时微黄,到成熟的时候则为深紫。古时称九月九日为慎携键上九。茱萸到此时,气味浓烈,颜色赤红,可以带果实折下插戴在头上。因此古人都在此时采茱萸,把它当做重九消灾之物。《岁时杂记》记载,卢公范每到重阳节时,都上五色糕、菊花枝、茱萸树。《淮南万毕术》载:“井上宜种茱萸,茱萸叶落井中,饮此水者,无瘟病,悬茱萸于屋内,鬼畏不人。”陕西西乡重阳节当天,妇女用口采茱萸,据说可治心痛。
重阳节习俗-赏菊饮菊酒
重阳节赏菊,是重阳节的习俗,堪称国人一大雅兴。菊花凌霜不枯,傲雪而开,其千姿百态的艳容,傲然挺立的气质,使人倾慕,堪称国花。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日‘万龄菊’;粉红色日‘桃花菊’;白而檀心日‘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日‘金铃菊’,纯而大者日‘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文中描述的是北宋时代,开封“九月重阳,都下赏菊”的品种和情景。可以推想,宋代以后,历代的菊展品种一定会更加繁复,菊花大会一定会更加热闹。
重阳节习俗-吃重阳糕
重阳节吃重阳糕的习俗源于魏晋时代,初日面饼,唐代叫菊花糕,宋代叫重阳糕,明清时则称花糕。重阳糕由粉面蒸制而成,辅料有枣、栗、肉等。到了宋代,重阳糕已基本形成定制。据《东京梦华录》载:“都人重九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更相馈送,上插剪彩小旗,掺订果实,如石榴籽、栗黄、银杏、松子肉之类。”可见制作已相当考究。明代蒸花糕,“如大盆铺枣二三层。有女者迎归,共食之。”到清代,花糕制作更精美,成为亲朋好友互相馈送的节令礼品,如同中秋送月饼一样。《帝京岁时纪胜》曰:“京师重阳花糕极盛,市人争买,供家堂,馈亲友。”制作考究者把花糕做成宝塔样的九层,上面精心做两只羊,象征重阳(羊)。
在制糕、食糕、赠糕的过程中,人们往往还赋予重阳糕以文化内涵。重阳糕的“糕”字与“高”同音,重阳节登高之时吃糕,象征步步登高,寓意“步步高升”。这样,重阳糕就成了吉祥物,成了吉祥食品。在北京,重阳时节,“市上卖糕人,头戴吉祥字”,一看即知。
㈤ 重阳节是农历几月几日
重阳节的日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是汉字文化圈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一词始见于三国时期,因《易经》中“九九”两阳数相重,故名“重阳”,在唐代雹或,唐德宗在位时将重阳节列为“三令节”之一,重阳节开始成为正式节日。中国民间素有在重阳节登高、祭祖及祈求丰收等习俗。2006年,重阳节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外,重阳节也是中国法定的老年节,被赋予了尊老敬老、祝福健康长清租寿的含义。
重阳节的习俗
重阳节在历史延续过程中,既融合了众多民俗事项,也融合了众多文化内涵,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源正伍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采中草药、摆敬老宴、吃重阳糕、制药酒养生、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时节,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了民俗事项。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重阳节其民俗活动甚多,文化内涵丰富。
㈥ 重阳节是每年农历的几月几日
重阳节是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
关于重阳节的诗句汇总如下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4、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采桑子·重阳》
5、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日》
6、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7、四时佳节惟重九,况接君家鸿雁行。——赵蕃《寄周愚卿昆仲》
8、茱萸菊蕊年年事,十日还将九日看。——黄庭坚《鹧鸪天·万事令人心骨寒》
9、旦夕是重阳,菊有黄花蕊。只怕又登高,未饮心先醉。——辛弃疾《生查子·和夏中玉》
10、燕台九日罢登临,节物萧条入楚吟。——杨慎《丁丑九日》
11、九日若无诗与酒,人生如此定凡人。——方回《重阳后绝句五首·九日若无诗与酒》
12、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13、老去悲秋人转瘦,更异乡重九。——赵长卿《醉花阴·老去悲秋人转瘦》
14、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15、浪说闲居爱重九,黄花应笑白头翁。——黄庭坚《戏答王子予送凌风菊二首·病来孤负鸬鹚杓》
16、无钱持蟹对黄花,又孤负、重阳地。——方岳《一落索·瘦得黄花能小》
17、留得典刑传菊圃,别篘新酒待重阳。——范成大《王正之提刑见和茉莉小诗甚工·南花宜夏不禁凉》
18、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不第后赋菊》
19、明年九日知何处,世难还家未有期。——韦应物《九日》
20、岁岁登高,算难得、今年美景。——吴潜《满江红·岁岁登高》
㈦ 九九重阳节是阴历还是阳历
是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为老阳,是阳极数,两个阳极数重在一起,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因此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
在古代有饮宴祈寿之俗。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
(7)重阳节是农扩展阅读
历史演变
“重阳节”之名称记载,始见于三国时代,至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出现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倍受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列为国家认定的节日。重阳习俗普及于汉代,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倍受文人墨客吟咏。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
发展至近代,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1989年,我国政府将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将传统与现代和谐地结合起来,使这一传统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新式节日。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㈧ 重阳节是每年农历什么时候 九月初九
“云木疏黄秋满川,茱萸风里一尊前。”我国中唐时期重要诗人鲍溶的诗漏燃句,描绘了重阳登高望远时所见的景象,旷达高远而引人惆怅,是令人为之惊艳的名句。那么今天的老黄历就为你介绍,重阳节是每年农历什么时候。
问:重阳节是每年农历什么时候?答:重阳节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2017年的重阳节在2017年10月28日,星期六。
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并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槐毕祭祖节日。
离不开饮食的重阳节重阳节常被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古有重阳登高望远、赏菊吟秋的风习。同时,最重饮食的中国人还有在重阳节吃重阳糕的习俗。最初是隋唐之际,重阳节还附带祭祀秋天的任务,黍秫收获,于是用黏米来做糕,大家边吃边感谢上苍;富贵人家用枣子和栗子混合做,香香甜甜。
北宋末年,重阳糕已成规模:蒸糕还要加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为了漂亮,表面还插上剪彩小旗,偶尔还会加猪、羊和鸭肉。明朝时,人们拿重阳糕搁儿女额头,说:“愿儿百事皆糕(高)。”取谐音以图吉利。历来重阳糕配方不一,但高热量、高糖分是必须的,这是人们为了迎接秋冬的到来而补气。
中国人自来喜欢吃花喝花,重阳节饮用菊花酒就是一例。古时曹丕趁重阳节,给钟繇送菊花,认为那天一切植物都萎靡,只有菊花“纷然独荣”,若非“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怎会如此?而诗人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则是中国人过节走亲访友最好的诠释。
重阳晒秋好时节重阳节到来之际,我国南方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地,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铅搜芹作物,其场面色彩斑斓,十分美丽。
尊老敬老的重阳节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一些地方把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了解更多星座网络、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㈨ 重阳节是什么时候
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
有一首诗《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十分简洁明了地说明了重阳节的时间。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的习俗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等。
㈩ 重阳节是农历几月几日
1、重阳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
2、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季秋丰收祭祀演变而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3、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