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父母死后如何守孝有哪些风俗
在古代,当父母仙逝以后,子女有守孝的传统。古代中原文化认为,父母死后,子女要迅速通知有关亲属和乡里邻居。唐宋以后,流行以放鞭炮的方法向乡邻报丧致哀。 奔丧,古代汉族认为,接到父母丧讯后,儿女应首先以哭来回报使者,然后详问父母死因,问毕又哭,哭毕即应上路奔丧。奔丧路上,应该吃素。早上见星而行,晚上见星始止,不避昼夜。临到家乡时,应"望乡而哭",若是奔国君丧,则"望都而哭"。因病残、临产、坐月子等原因不能奔丧的子女,则应寄物以吊。 追悼仪式 入葬死者之前举行。古代汉族的追悼仪式,多由族长、巫师、道士等主持,一般都要介绍死者一生的功绩,希望死者灵魂能保佑子孙后代发达兴旺。 二次捡骨葬 我国南方、东北和沿海地区古今都很流行的一种葬俗,大致有三类:先土葬后捡骨;火葬后再捡骨;同葬后再捡骨。 崖葬 包括悬棺葬、崖墓、崖洞(穴)葬等,涉及到汉族和南方许多民族。如悬棺葬的主要特征是葬在崖上,利用天然洞、绝壁上的天然平台;或在崖上开凿横龛直洞;或在峭壁上凿孔钉桩以放置棺木。 火葬 我国最古老并对现今社会影响最大的丧葬习俗之一。 居丧守孝 古代汉族在埋葬死亡亲属后,还有居丧守孝之俗。居丧期间,不能唱歌跳舞,不能娶妻纳妾,不行房事;上层贵族出入不能走正门,上下不能走中阶;孝子应在父母墓旁搭棚而居。在棚内要求做到"言而不语"、"对而不答"、"不与人座";前三日不饮食,前七天内只能吃粥,七天后才能吃蔬菜水果,过"二七"14天后才能吃肉。一般认为,居丧三年之内都不宜饮酒。三年期满,要举行一次隆重祭祀,然后方能起灵除孝。 扫墓 有的也称"挂青"、"上坟"、"挂纸"。实际上是古代祭祀制度的遗存。汉族、仫佬族、侗族、瑶族等都流行在每年的清明上坟祭祖。 现在汉族还普遍保留着此俗。扫墓时,较富有的人家,往往抬着一席丰盛的酒菜到墓地,恭敬地陈列在祖墓前,一面焚化纸锭,一面叩头行礼,然后或在墓地吃掉酒菜,或抬回家再吃;稍次的人家,则只端一两碗酒菜到墓地,也焚化纸锭;再次的人家,则只焚化纸锭,或掘几杯泥土,捧堆在坟顶上,再随便折几支嫩绿新枝,插在坟上。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所谓圣朝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管文官武官,也不管官做多大,碰到父母之丧,如果不马上请假还乡,那是不对的,监察御史马上提出弹劾,可以处分到永不录用的程度,是很严重的。不过有一点例外,以武将来说,他正在前方作战,假使父母死了,仍然要向朝廷请假还乡,皇帝可以下诏书,着他移孝作忠,予以慰留,这才可以不还乡。在戏剧里可以看到,有的戏里武将穿半边白袍的,就表示他是戴孝上阵,那都是皇帝特殊的慰留,国家非要这个人不可;有些是他还乡守孝以后,丧服未满,皇帝下命特别起用,名为“起复”。而起复有两种情形,一种是退休以后再起用,一种是还乡守制的人起用。 古代连皇帝也要守丧三年。譬如说丧其中是不准结婚的,年轻皇帝登位前若要结婚,除非由皇太后下命令才可以。在唐代、宋代、明代、清代都有,老皇帝一死,新皇帝没有就位以前,丧事没有发布,先办婚事,第二天再发丧,否则就违犯礼制。这种古礼连皇帝都要遵守,这是中国文化的精神。
B. 孝敬父母的故事典故
孝敬父母的故事典故如下:
1、老莱娱亲。春秋时,楚国有位隐士,名叫老莱子。这个老莱非常孝顺父母,对父母体贴入微,千方百计讨父母的欢心。为了让父母过得快乐,老莱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叫的鸟让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经常引逗鸟儿,让鸟儿发出动听的叫声。父亲听了很高兴,总是笑着说:“这鸟声真动听!”老莱见父母脸上有笑容,心里非常高兴。
老莱其实也不小了,也年过70。一次,父母看着儿子的花白头发,叹气说:“连儿子都这么老了,我们在世的日子也不长了。老莱害怕父母担忧,想着法子让父母高兴。他专门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走路时也装着跳舞的样子,父母看了乐呵呵的。
一天,他为父母取浆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他害怕父母伤心,故意装者婴儿啼哭的声音,并在地上打滚。父母还真的以为老莱是故意跌倒打滚的,见他老也爬不起来,笑着说:莱子真好玩啊,快起来吧。
2、啮指痛心。
曾参在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3、百里负米。仲由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4、闻雷泣墓。王裒的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5、卧冰求鲤。王祥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C. 古代孝敬父母的例子
二十四孝_卧冰求鲤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正在他祷告之时,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二十四孝_闻雷泣墓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亲特别孝道。他母亲在世的时候,生来就很胆小,惧怕雷声,王裒经常在打雷的时候,到母亲身边给其壮胆。母亲去世后,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静的地方、一到刮风下雨听到震耳的雷声,王裒就奔跑到母亲的坟墓前跪拜,并且低声哭着告诉道:“儿王裒在这里陪着您,母亲不要害怕。”
有诗颂曰: 慈母怕闻雷,冰魄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二十四孝_负米养亲
周朝,有个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里很贫穷,时常在外面采集藜藿等野菜当食物。而子路为了赡养父母双亲,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来,尽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后,于路南游到楚国。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封到拥有百辆车马的官位。家中积余下来的粮食达到万钟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劳苦,感叹说;虽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样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来赡养父母双亲,可惜没有办法如愿以偿了。
有诗颂曰: 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二十四孝_挨杖伤老
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本性纯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伤心哭泣。他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衰退,体力微弱。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说明了他非常孝敬母亲。
有诗颂曰:体念母亲情至忱,母棰轻重甚关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顿起心酸泪湿襟。
二十四孝_跪父留母
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张菊花。七岁那年,母亲不幸病逝,父亲续娶。菊花没有因此而分辨生养之别,对待继母恭敬。她的继母却居心不良。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继母乘机将她卖给人家作婢女。事有凑巧,菊花的父亲在回归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当父亲问她为何落此地步时,菊花含泪不语,生怕连累继母,在父亲追问下,不得已才告之。父亲听后大吃一惊,当即将菊花赎了回来。三日后父女回到家。其父见到后妻,十分恼怒,欲将其休掉。菊花见状,当即下跪为继母求情,父亲终被其孝心感动,方才罢休。继母没有生子。其父去世后,菊花对待继母和父亲在世时一样孝敬、因此世人有诗颂曰:
一片奉心如石坚,一身被鬻亦依然;情深跪动恕宽母,纯孝并齐闵子骞。
二十四孝_孝感继母
清朝人李应麟,居云南昆明,从小温顺善良。他的母亲不幸去世后,便劝父亲再娶。他用卖卜的收入来供养父母。应麟对待继母虽然十分孝顺,但是继母却将他视为眼中钉,百般刁难,常常对他施以棍棒。每当这时应麟总是跪着,恭敬如初,丝毫没有抗拒之意。他的父亲却轻信继母谗言,将他逐出了家门。应麟仍无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备好礼品回家祝贺。不久应麟听说继母病了,急忙回家进行护理,并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医抓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继母病愈。同时应麟对待继母所生孩子格外亲和,终使继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关系改善,胜过亲生。
后人赞曰;不忧继母逐离乡,母病回家侍药汤;将弟视同亲手足,母终悔恨变慈祥
二十四孝_劝姑孝祖
明朝时候,浙江绍兴山阴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娶了一个童养媳名叫刘兰姐,年仅十二岁,却很明事理,对家人十分恭敬殷勤。她婆母王氏动不动就冒犯长辈,经常骂祖母“老不死”,将其视为“包袱”,言辞十分粗野。
一天深夜,刘兰姐来到王氏的闺房长跪不起。王氏大吃一惊,问其缘故。刘兰姐答道:儿担忧婆母不敬太婆母.日后媳妇将视为榜样,待您老了,也把您视为“包袱”,那时您会多么伤心啊!太婆母长命百岁是我家的大幸,恳求您三思而行呀。王氏听后恍然大悟,边流泪边叹气说:良言使我收益不浅啊!于是痛改前非,对待祖母温柔恭顺。而刘兰姐对待王氏亦是如此。真是:
二六女儿明大义,看姑骂祖逆亲意;入房跪劝悔前非,示范儿孙行孝字。
D. 父母去世了,子女为什么要披麻戴孝
“披麻戴孝”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丧葬礼仪。
作为服饰,绫罗绸缎是华服的衣料。棉麻粗布是缝制穷苦劳工的便装的。
在民间,有不成文的“丑孝”之说。意为丧失至亲,哀伤之至,无心妆容。所以,孝子不仅仅“披麻戴孝”,身穿麻衣,头缠(戴)宣纸白布。其它美化,装饰性的饰品也要暂时摘下,不施脂粉,是为“丑孝”。同时素食,少吃饮,颔首戚眉,轻言寡语,不做欢喜状。孝家路过之处,旁人主动退让,注目,以示关切。
E. 生前孝和死后孝的区别是什么
生前孝,是发自内心最给自己的,死后孝则是外化给他人看的。
生前和死后,只要是人类或生物,都会面临这样的结局。关键是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这样的生前或死后。
中华文明延亘了五千年,尊老爱幼、扶老携幼,一直是我们的民族美德。赡养老人、善待老人也是我们晚辈们应尽的义务,是一生下来就被天然赋予了的。只要是我们还有一颗跳动的心,只要是我们还有一口吐纳的气息,我们就有必要保持忠孝仁义、廉耻孝悌。
而且,我们民族的传统最是看重这个观念,也总结出了早已深入人心的至理名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中华文明的孝文化中,各式各样的孝悌故事也早已深入人心,赢取了民族的最大共识。二十四孝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在我个人看来,生前孝才是真的孝,也是儿女晚辈发自内心的、纯粹的孝道、孝义,万事做在老人在世之时,让老人家尽享天伦之乐,含饴弄孙,膝下承欢,给老人以最好的抚慰和宽怀,哪怕仅是一口吃食,也要让老人家心满意足,喜上眉梢。
当然也有死后孝的范例,不然的话,题主也不会发出如此一问。我本人就见过不少这样的例子——一个老人得了病,子女们却总是寻找各种借口远离,反过来心心念念之间执着惦记着老人家的那点儿体恤钱。甭管老人遭了多大罪,总是漠不关心的样子,即便就是到了床前,也是呵斥怒焰,像对待阶级敌人一般,把老人家当成了前世的冤家,真难为了当初之时,老人家怎么含辛茹苦的一把屎一把尿的把TA养育成人。
羊羔尚且跪乳,乌鸦亦知反哺。你这不忠不孝,难道还不如一个畜生和动物吗?
人世间总有感人至深的总结和归纳。我个人经常对那句子女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泪目,甚而潸然涕下,涕泗滂沱:
严格来讲,对父母生前孝和死后孝是不能分开的。人这一生很简单,五个字——生老病死祭,一个也不能少。对父母的孝,也是一个也不能少。
那么,怎样做人才是孝呢?夫子在《孝经》中提出了五条,我们来看看,并对照一下今天这个时代。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意思是,一个孝顺的子女侍奉双亲,居家过日子要把对父母的尊敬放在第一位,赡养老人要以父母快乐为第一目的,父母生病了就是你的心病,父母不在了就是你的心痛,祭祀父母要庄重肃穆严格礼俗。做到这五点,才算是一个孝子。
今天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但孝的主旨却不可以变。父母的思想与节奏一般都会落后于这个时代,作为子女千万不要以父母不懂而有教训之态,因为尊敬尊重父母是从每一个细节出发的,父母不懂高 科技 (比如手机、网络)我们要耐心教,小的时候我们什么都不懂不都是父母耐心教习的吗?不要将自以为的快乐强行加给父母,要多理解父母,设身处地理解他们的快乐,然后满足父母的要求。父母生病了,要把身心都侍奉床前,不是单单把钱打给医院。
父母不在了,谁都会心痛,但怎样放在心里却是一个问题。在整个传统 社会 ,是三年守孝期制度。当然在今天,这个守孝时间定然是不可能了,即便是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我都跟孔子激烈地讨论过这个问题。孔子定守孝三年,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生而为人,起码三岁之前是完全要依赖父母的照顾,守孝三年是为了报儿时三年养育之恩。夫子的道理没错。
孔子也给我们中华儿子提供了一个折衷方案,我们来看夫子说得有道理吗?在《论语》中,夫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是谓孝矣”。意思是,父母健在的时候,孝不孝敬要看你的心里有没有父母;父母不在了,(不能守孝三年),要看你的行动,如果三年都能够严格按照父母的道理去为人处事,这才称得上孝。不要纠结于“三”这个数字,三在我们的文化里是个约数,就是多的意思。所以,夫子讲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其实就是你的一生都要按照父母的为人之道去为人处事才算得上孝,知行合一在夫子这里早已如是。
谈孝道的最后一点——祭。人这一生其实很简单,五个字——生、老、病、死、祭。现代 社会 太重视看得见的部分,而忽视看不到的,对生命也如此,一句“人死如灯灭”成为现代人忽视死亡与祭祀的主要理由。现在国家将清明节定为全国法定假日本质上就是恢复祭礼的表现,这是在国家层面上对祭礼的认同与支持。夫子重视祭祀,被不少人诟病为这是夫子的职业要求,甚至某些人认为夫子重视祭祀是为了“司祭”这个工作的利益,实乃以小人之心度圣人之腹。
一个失去象征的世界,仪式感的匮乏使一切存在只剩下存在本身,这是艺术、生命的无奈与败退。这个由科学思维撞击所形成的仪式感支离破碎的世界,艺术、生命对之几乎无可奈何。以至于科学这400多年的发展行至今天,几乎所有的世人都成了无神论者,都被赤裸裸的真实收拾了。我们总得剩下点什么吧?!祭祀就是饱含仪式感的 社会 情感 留给我们最后的一块“遮真布”。
祭祀与鬼神无关,更与迷信没半毛钱关系。我们的世界里几乎从来都没有鬼神的地位,连孔子也从来不语“怪力乱神”,即便鬼神存在,孔子也教导我们“敬鬼神而远之”。老人家智慧得很,什么都看明白了,但为什么他依然把做一个司祭作为自己的理想呢?夫子的“祭如在”意思是祭祀父母祖先就必须虔诚地笃信父母和祖先真的存在一样,这是让子女们不要忘本,子女不忘本子孙才能不忘本,我们这个民族才会不忘本,民族的血脉才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使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
夫子当然明了这些,他知道他最本质的工作就是要保持这种仪式感,他的目的是为了民族文化的血脉不断。所以,祭祀最重要的是保持心灵的肃穆与庄严,虔诚地笃信不仅是对祭者的心理暗示,更是要做如此给后世子孙来看,让一代一代的人模仿仪式并继续传承,这个民族才会生生不息,并富有人情味。
所以,明白了祭祀的本质,也就通透了整个孝道伦理的最后一环。祭祀是明知无有之事也要为之的事情,目的不是表演,是文化传承,明白了这一点就能明白圣人之心了。整个中华文化就是孝道一以贯之的文化,“生老病死祭”一样也不能少,我们的民族文化才会更久远,更有生命力。
生前孝和死后孝的区别是什么?我回答如下:生前孝是真孝,是大孝,是孝人;死后孝是假孝,是小孝、是孝鬼。
第一,生前孝是具体的。或端茶倒水、或掐头捶背、或请医看病,都是为了老人能够好好活着,延年益寿;死后孝是虚假的,祭奠先人,或烧香磕头、或念经念佛、或扫墓献花,那一样祖先能用得上?只不过是哄鬼,遮人耳目罢了。
第二,生前孝的是真人,是父母,是具体的老人人;而死后孝的是坟墓、是死尸、实际是已经不存在的鬼了。
三是生前孝的是油盐酱醋茶,管的是吃喝拉撒睡,每一样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而死后孝仅仅是几张冥币、几张烧纸、几朵纸花,几个金斗银斗、金山银山等纸糊的东西,一把火,就什么都没有了。
生前不孝,死后胡闹。就是老百姓对生前孝和死后孝的分别。如果老人活着不赡养,不孝顺,人死了却大操大办闹排场,这不是真的孝顺,而是胡闹台。
回复诚邀:生前孝和死后孝的区别是什么?
我个人认为:这二则的区别在于,生前的孝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报恩。是凭善心做子女的份内事。
换言之:死后的孝形态各异,当然也是尽孝,各有各的道理无可厚非。
我们说:人最大的教养,是善待父母。随时都给父母好脸色,这是举手之劳的事情,体现一个人的素养,可现实中不管什么情况下,都能做到给父母一个好脸色,又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每天给父母一个“好脸色”,关键是心怀感恩之情,多想想长辈们的付出和哺育之恩。真正爱父母,应该和颜悦色,从内心深处发生微笑,让他们感到快乐,幸福。你怎样对父母,子女也将怎么样对你!
以我三十多年的人生阅历来说,当然是生前孝重要,生前孝和死后孝的最大区别是:一个做给自己良心看,一个做给别人看。父母生前尽孝的人,扪心无愧,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奉养父母、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让父母安享晚年,尽度余生,这样的人福报无穷,后面的孩子耳濡目染,将来也会在父母膝下承欢尽孝;死后孝的人,换句话说就是生前不孝,生前不孝顺父母,死后在父母灵前大操大办、哭天抹泪,有什么用呢,何况种种表现都是假的、虚伪的,都是做给不了解情况的看的,自己的父母又能享受到什么呢,这样的人根本也不会想念父母,巴不得父母早赴黄泉路,所以说我认为没有死后孝之说,这只是不孝顺父母之人的牵强附会之词,生前孝敬父母之人,父母去世之后,才会更加思念父母,思念父母的含辛茹苦养育之恩,个人见解,不全面之处,还请大家不吝赐教。
生前不孝,死后孝,在是假孝,是做给别人看,要孝就父母还在人间就认认真真的孝,真心实意的孝。请不要做虚情假意的孝,死后再假悲伤,花费再多的钱,都不起作用,做人要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微笑善待一切。
生前孝和死后孝的区别是什么?
什么是孝,
孝不是轰轰烈烈做给别人看
更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愚孝
孝存在于平平淡淡的财米油盐中
存在于顺老,存在于敬老的心中
孝顺不是能给父母多少钱
孝顺不是能给父母买多少豪华的衣服
其实,人老了不须要这些
人老了须要陪伴和问候
哪怕一个电话一声问候
老人们都很高兴很心慰
生前孝和死后孝有很大的区别
父母活着的时候哪怕给父母倒一碗开水
也比父母死后烧很多纸钱重要
生前孝父母能知道
死后孝父母能知道吗?
父母活着不孝
等到父母不在了
哭的震天震地有什么用
死后孝父母都是一些做给别人看的
都是一些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一些人
都是一些带着假面具的人
其实孝与不孝不是别人说了算
孝顺父母是发自内心
孝敬父母不能攀比
个人尽个人的心自愿
我们每个人都有老的那一天
我们就是孩子们的老师
我们怎么做孩子会跟着学
请珍惜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
别等了!别等到父母不在了孝顺
等别父母死后在孝顺就晚了!
生前孝,才是实实在在的真正的孝,老人生前能享受,儿女对他/她们真正实在的孝,才是真心实意实意出于真心的孝。
但是在当今现实生活中,特别在农村表现较严重,老人活着不管不顾,死了大操大办,此类孝是做给别人看的,从表面看来,仿佛对去世的老人一片孝顺之心,其实这一切全部都是假的。
这两种孝上面一种才是真孝,下面是假孝,这就是本质上最最大的区别。
答:生前孝和死后孝的区别⋯。这比较容易区分。生前都知道!在父母需要的时候能够帮助!平时常回家看看,或去电话,微信问候!比较困难的时候会主动给父母贴补一一
。死后的孝是做给别人看的!平时又的根本不菅父母的生活⋯而死后却大摆丧宴,又的农村风俗还数天,数夜!耗巨资!这是叫厚葬薄养。不用多说例子不少!这就是区别!我代表自己观念。[玫瑰]
生前孝,才是真孝!是对亲人的关爱和照顾。亲人才会感到温暖和亲情。
死后孝,只是形式!是对外界的展示和表白。再孝也只能是”子欲孝而亲不待”。只会减轻自己内心的愧疚和增加一些心理补偿。
孝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人们常说要和不孝的人少打交道。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孝的人怎么会和朋友有诚心呢?这里说的孝主要是生前孝。平时要多抽时间多去看望看望父母。说些家常里短,问些父母关心的话题。父母有那些担心,有什么忧虑自己要了然于心。父母年老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关心父母的身体 健康 最重要。父母病了,要尽量照顾好。尽快使自己的父母心情愉快,减少痛苦。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任何人也改变不了,但我们尽了心就是尽孝了。
至于死后孝,量力而行就足够了。没必要大操大办,办简单的丧事也是尽孝!
F. 父母在世时很孝顺父母过世了不上坟合适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谈谈个人的看法吧,父母在的时候,你巳经尽到了做子女的义务和责任!从这点上来说、我非常替你感到欣慰和高兴!在父母晚年的余生时光!你陪伴他们度过最后的日子!这是非常令人感动和佩服!你是有孝心有爱心的孩子!
另外你说:父母在世的时候,该做的事都做了,也送了父母们最后一程!现在因为工作的关系!常年在外奔波,及少回老家为过世的父母上坟烧纸,内心深处感到很纠结和矛盾!我劝你不要想太多或者有思想顾虑!如果没有时间回去给父母上坟,你可以在自己的工作地给他们烧点纸钱,说一些想对父母说的话,我想他们是不会责怪你的。这种情况不止是一个人,全国有千万个,为了生活为了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外面打拼事业!
我也与你一样!父母在世的时候,为了生活奔波劳碌!当送走了父母的时候!忍着悲痛的心情继续前行!怀揣着对家乡的向往、对父母的思念!依然在异乡生活工作打拼!内心深处无数次梦想回家乡!给过世的父母们上上坟、烧烧纸,对他们说一说心中的酸甜苦辣!可是时间并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机会,也会有许许多多不尽人意的事情!尽管内心深处感到很痛苦和无奈!我们只能在异乡夜深人静的时候,给他们烧些纸钱,心里默默祈祷父母在天堂一切安好!自从父母们去世致今十年整,我一次都没有回去给他上过坟。但是我并不遗憾和愧疚!因为他们在世的时候,我尽到了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最后希望你能放下思想包袱和不安,父母们在世的时候,好好的孝顺和照顾、要比那些假孝子强一百倍!有些人就是:父母活着时不孝!死了乱叫。有一句话说的好:人在做,天在看。
最后祝你一切顺利!生活开心快乐幸福!
父母在世时很孝顺父母,过世了不上坟合适吗?
但你说在外面很多年没有来跟父母上坟,你的父母埋葬在老家山坡上还是在公墓?如果在公墓的话,每年都会有人去管理,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最低两三年来上坟一次,如果在山坡上的话,一年过清明节要抽一点时间回去跟父母上坟才行,现在清明节国家也放假。如果在山坡上你不去上坟的话,父母的坟上面生了大树,这样是对你不好的,对你已过世的父母来说,好像你不管他们了。虽然心中你是孝顺他们的,你也抽不出这个时间,但想尽办法还是一定要来上坟才行。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是记得跟父母供饭,也代表你还心中记得你的父母。当然这也是各个地方的习俗,在我们这边是要这样做的。
也不知道你们那边有没有这种现象,我们这边我就知道了几个人家的祖坟上面生了树,没有人去管理,后来后代就生病,去找一些懂的人查才知道那是那个原因。有一个特别明显的就是,我们那个大家族有一个大嫂家有一个祖坟,被牛弄坏了一半。后来那个大嫂的手半边就动不了,请人来查过后知道是那个原因,修整好之后那个大嫂的手又好了。
从大体上来说,每个人生了儿子,就是希望老的时候有人养老。百年之后希望逢年过节有人供饭,清明节有人去扫墓,也就是说这一家人还有后人,这就是人们所期盼的人生规律。
这个事情不要去赳结,没关系。
做为儿女,父母活着的时候尽量孝顺孝敬,尽自己的能力吧,让父母活着地时候,尽量享福也就够了。
我和你差不多地情况,也是在外地打工,也是没有时间回家上坟。
记得父母去世地时候,那些长辈们和我说,不用按我们这里的风俗,因为我不在家,要按我们这里的风俗,我得在家守孝一个多月,那样我就没法回单位上班。
记得那些长辈们和我说,把父母平安送入土下就行了,入土为安,该回去上班就上班吧,关于上坟地事,什么时候有时间什么时候上坟就行了,也不用按年节来算,长辈们这么一说,我心里好象得到了安慰。
不知你们那里是什么风俗,我们这里长辈们也是做了修改,以前可不是这样,他们也是如时俱尽。
以前如果家里有儿女的,逢年过节不上坟可有说道了,最可气地是,人家明明有后人,有些人偏偏说,这家没上坟的,绝户了,这个话最难听。
所以说,我们这里不管孝子还是不孝之子,逢年过节都去上坟,一般情况都是为了这句话上坟而上坟,上坟都是给活着的人看的。
如工作忙不去也合适,可以理解,毕竟入土为安了,加之现都是公墓,坟头上也没杂草,也不用添土什么的,看着我说这话好像不近人情,但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现我说说我的父母,我为什么说不去也合适,我父母都是是文明人,他们说活着时孝顺点,千盏万盏到坟头,不如一口到喉咙,等他们走了去世了,叫我们兄妹几个别哭、别烧纸钱、别上供(就是做斋饭)并且说那都是骗人的,他们生前就是这样遗言给我们兄妹几个的,当然我们兄弟姐妹每逢正月初一和清明节,拿着鲜花,都会去墓地看望拜祭他们老人家………
我父亲去世30多年了,我总共才去了三次,一是路远,二是麻烦,三是没空,我也不烧纸或其它什么祭拜。我感觉没什么意思,老人活着时多顺着点比什么都好!我对我的家人孩子说了,我死后遗体捐医学院,供教学用,能用的全用了,不能用的烧了,不留任何东西,不用祭奠。
心里有爹妈,到什麼时候,什麼地方都可以祭典。记得我老父曾经多次向我们说起过世的爷爷奶奶。他讲的就是故事,这些让我们记忆深刻,甚至联想。父亲在天津,一生中回老家次数不多,但是他对父母的怀念已经深深的留在我们的记忆中。父亲最後一次回家是我们兄弟四人陪同一起去的,父亲领我们到他出生的老屋,到埋葬地祭典。那已经是一大片树林,坟茔已经深埋,我们都跪在地上,脑门顶着土地,深深的吸气,那是我们永远怀念的土地,那是我们的根。
这个怎么说呢?按你说你确实尽到孝心了, 去世了你离得远不能上坟,清明节的时候给家里近亲打点钱让他们给捎着就是。那也得偶尔回家去父母坟墓看看念叨念叨。
我老娘去世好多年了,都是哥哥嫂子去上坟,我们老家那儿有说法闺女上坟穷娘家,所以我哥哥不让我们去,我们就给他钱让他们上坟用。
个人浅见,不一定对。
我个人觉得,父母活着多孝顺,死了以后可以随意。
人死如灯灭,你烧多少纸,他们也未必花得上。
不过,既然我们国人有这种习俗,我们生在 社会 中,也不应该完全脱俗,随意吧,有时间还是应该多去看看,生活中有什么委屈和父母念叨一下,不管他们是活着,还是故去,毕竟还是父母。在这个薄情寡义的世界里,除了父母,没人真的在乎你。
还是要上坟的,我不知道你老家的风俗习惯,我老家的风俗习惯是,如果不能回家上坟的,可以在十字路口烧纸,纸钱上写父母的名字(意思就是让ta们收钱的意思),这些虽然都是迷信,但也不得不信,因为我爸爸就经常梦见过世的爷爷,说梦见爷爷问他要钱,因为爸爸住在农村,清明和爷爷的忌日,爸爸都会去上坟烧些纸钱的,按爸爸做的梦来说,是说爷爷在另一个世界缺钱了,没钱买东西了,每次爸爸说时,就跟爷爷真缺东西一样,所以爸爸第二天马上会去坟前烧些纸钱的,说给爷爷花,缺啥少啥让他自己在另一个世界买,反正农村烧纸也方便,不像城里不方便,题主可以在路口给逝去的父母烧些纸钱,安慰逝去的老人,也是安慰自己吧。
我是50年代的独生子女 ,父母都是我和我的子女和老公一起送走的,我就是在忙也会想尽办法去按照节令,为我的先人烧纸上香,从不找任何理由减少一次,包括我的未见过面的公婆,一次不落的去祭奠。我的生活很好,我自己认为这都是自己给自己再积阴德。
G. 父母去世后儿女为什么要披麻戴孝
披麻戴孝由孔子所创 父母死后,孝子要披麻戴孝,手拄柳木哭丧棍一路嚎啕大哭,送至坟茔。据说这风俗是孔子留下的,在淮阳一带流传。 相传,孔子是个大孝子。一天早上,他正在陈国(今淮阳)弦歌台上向弟子们讲经,忽然,老家人快马来报:“先生,大事不好,老妇人得紧病过世了!” 这噩耗如同晴天霹雳轰顶,孔子当即昏了过云。他醒过来后,抓了块白麻布当头巾,穿了件白袍当外套,随手拿一条捆书简的麻绳束在腰里,向子路、颜回简单嘱咐一句,就随来人火速往家奔。 孔子到家后,扑到母亲床边跪下大哭。一连几天几夜,他没脱衣,没睡觉,一直啼哭不止。到送葬的时候,他哭得嗓子嘶哑,累得腰疼腿软,但还是要坚持送母亲到坟茔安葬。家人们只好给他找了根柳棍子当拐杖拄着,由一个人搀扶着他去给母亲送葬。一路上,他想着这一去就和母亲幽冥路隔,再无相见的机会了,不由哭得更加撕心裂肺、泣不成声、悲痛欲绝。 孔子是出名的知书达理的大孝子,很受人尊重,所以来帮忙送葬的人很多,人们见孔子为母亲送葬的装束和样子,觉得好奇,就问一位见多识广的老者。老者想了半天,用手捋着尺多长的白胡子慢条斯理地说:“白为素,素为净,净为纯,纯为真。夫子披麻戴孝是要表示他对母亲的一片至纯至真的孝心。他手里的柳木棍叫哭丧棍,是表示父母死后,失去依靠,自己连行走都不方便了,只得拄棍子了。你们看到夫子的鞋后跟没提上,那也有个讲究哩,是说父母的丧事是天下第一要紧的事,急得连鞋跟也顾不上提呢!” 人们觉得老者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孔子披麻戴孝、拄柳木棍子、趿拉鞋子为母亲送葬成了淮阳一带人们效法的对象,并越传越远。久之,都固定为不可更改的殡葬礼仪,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