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为什么现在的人不孝敬父母,是社会的原因,还是个人脑残求答案,谢谢
你要听实话么?我告诉你,现在的人不孝敬父母,是因为我们正在从农耕文明剥离。如果你看过欧美的电视就会知道,他们的父母和儿女的关系更淡薄,儿女长大后,父母千方百计要把儿女赶出家门。而中国正相反,中国人讲究的是四世同堂,儿孙绕膝,这是老人们最满足的事情。有个电影专门描写了这中东西方的差异,有个法国少年被父母赶出家门,来北京生活,结识了一个中国女孩结婚了,然后他们和女孩的父母爷爷奶奶生活在四合院里,儿子的父母过来看儿子时,就惊奇的发现了中国人的家族式生活方式,这和他们西方的分居生活是完全不一样的。
为什么东方人会有四世同堂的习俗?那是因为我们是农耕文明,务农这种事情当然是由经验最丰富的家长说了算,所以一家之长就是家庭的支柱,家族越大,老人越多,家族就越有理,这样敬老的观念就产生了!
很抱歉西方人是没有敬老观念的,你看过泰坦尼克号吗?他们在最危险的时候,说的是什么?孩子和妇女先上救生艇,有没有说老人先上船的?没有。中国人敬老不爱幼,西方人爱幼不敬老,这就是本性。西方是海洋文明,商业文明,讲究的是贸易,公平,诚信。老人在这样的社会组织下,没有什么特别的作用,所以也就没有中国人那么好的待遇。
也就是说,敬老这种观念,很抱歉,不是与生俱来的。爱幼可能是每个人类的天性,每个人都会去本能的保护幼儿,哪怕这个孩子不是你自己的,但是很抱歉,敬老是只有农耕文明自己千百年来自我培养的意识,不是本能。那要说为什么现在我们敬老的人少了,我要告诉你,因为我们现在种地的人少了,老人的作用没有以前那么明显了……人类其实是很利益的一个种族,如果我们不能从老人那里获得更多生活的经验,那本能的就会失去敬老这种习惯!
② 为什么学历越高越不孝顺
当今社会,很多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孩子似乎越来越不孝顺了。
随着孩子的年龄不断增长,读的书越多,孩子仿佛与家长开始有了更多的隔阂。
很多家长都痛心疾首的说道:“像养了白眼狼一样,你将辛苦养育大了,他读了书飞黄腾达了,开始不孝顺你了,仿佛已经忘记了自己。”
③ 孩子不孝顺的原因
如果孩子经常出现下面这4种举动,长大后很可能会不孝顺。总是抱怨
孩子在家,总是表现出不满,一会嫌饭菜难吃啦,一会又觉得自己的自己的衣服太旧,要求妈妈买新的。和同学之间相处也不好,总是抱怨谁性格不好,谁长得太丑之类的话。总之,父母在家就从没听过孩子聊开心的事。
和父母对话,最多的就是提要求,“妈妈你帮我买玩具吧”“爸爸你给我点零用钱吧”。父母觉得这样的孩子虽然不贴心,至少不吵不闹。
父母没有发现的是,孩子的内心已经在渐渐变冷漠,他们和父母之间没有爱的交流,爱本该是幸福、温馨的,只对父母传达不满的孩子,谈不上爱。没有爱何来对父母孝顺呢?
比如因为绊倒脚砸向墙壁摔倒,父母就会说“都是墙壁的错,我们打墙壁好不好”,比如孩子走路摔倒,父母会说“都怪地,是因为地太硬才让你受伤的”。
这种做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制止小孩哭泣,却在无形中培养了小孩逃避责任的情况。时间久了,等到孩子因为忙自己的生活而顾不上父母的时候,会不会逃避照顾父母的责任呢?
由此可见,一个人是否孝顺,并不是完全由先天性格所致。父母如果想要长大后孩子成为孝顺的人,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注意他们的行为习惯是否有错误。
以上4种举动,你家孩子中了吗?如果有,请及时纠正过来。只要方法得当,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美好的品质。
④ 女大学生不给父母打钱,是不孝顺吗
上学期间没有经御饥济来源的儿女是否应该给父母赡养费应该是看现实情况。孩子上大学,有些父母认为这是子女应该自己承担的责任。那么,上学期间没有经济来源的儿女应该给父母赡养费,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考虑。一是父母给予子女经济支持的镇缓返原因是出于爱心和责任感,这种行为是应该被尊重和感激的。毕竟,父母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为子女提供了安全和保障。如果子女在上学期间没有经济来源,父母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是合理的,这也是对父母辛苦付出的一种回报。二是子女在上学期间没有经济来源,本身就是一种短暂的状态。大学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家庭应该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和关怀,让他们专心学习、发展自己的才能,如果父母不能给予足够的哪旦支持。子女的学业和发展就会受到影响,这也会影响整个家庭的未来发展,但是,要注意的是,子女在上学期间没有经济来源,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不劳而获。父母应该鼓励子女自力更生,通过打工、奖学金等方式解决经济问题。同时,子女也应该珍惜机会,认真学习,尽快找到自己的职业道路,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三是上学期间没有经济来源的儿女应该给父母赡养费这个问题,应该以具体情况为准。在父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予子女一定的经济支持是理所当然的。但同时,子女也应该尽自己的努力去解决经济问题,而不是依赖父母的支持。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如果儿女在上学期间没有经济来源,也没有能力承担生活费用,父母应该给予经济支持,这是应尽的赡养义务。四是父母在儿女成年之前应该承担赡养儿女的责任。直到儿女有经济来源或者独立生活能力为止。当儿女没有经济来源,且在学习期间,赡养费用主要包括生活费、学费、住宿费、交通费等,这些费用需要父母负担。如果父母无力承担这些费用,可以通过借贷、勤工俭学等方式寻求支持。五是对于那些拒绝上学或者在学校不努力学习的儿女,情况则有所不同。这种情况下,父母可以拒绝支付赡养费用。因为赡养义务不仅仅是提供经济支持,更重要的是要让儿女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
⑤ 为什么我心里一点也不想孝敬父母呢求原因。
你好!
这样的问题关键是人迷失了自己孝心,被利害的心控制了。听完幸福人生讲座就可以启发孝心。
⑥ 长大后孩子不孝顺,基本上和父母这4个原因有关
都说养儿防老,因此相比所谓爱情的结晶,这一点才更重要。孩子也是家里的核心焦点人物,虽然二胎三胎政策放开,但是如今现实家庭生活中,大部分家庭还是独生子女,每家生一个自然是若珍宝。
所以在孩子的生活和教育方面,家庭都是非常重视的。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不难发现,即便自己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却换来一个和自己对着干的孩子。
我们每个人不管多大年纪,终究都会为人父母,假如说未来你的子女不懂感恩,不知孝顺那么大多出于父母身上这几个原因。
低情商的父母
低情商的人很难同理心,也不会在意他人的感受,自己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尤其面对自己的孩子,更是直言不讳表现自己的真性情,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在不经意间伤了他的自尊,又或者他无意间孩子潜移默化学习了父母的表达方式,就注定在成年后,用雷同的方式去和你进行互动。
所以提高情商是势在必行的事,那不仅仅是为了让他人喜欢自己认可自己,提升自己的 社会 可塑空间,更是对自己子女最好的保护和言传身教。
很少得到父母的关心爱护,尤其母亲的呵护
孩子的内心是是脆弱敏感的,大多数孩子普遍的特征就是缺乏安全感。从开始的无忧无虑活泼开朗,渐渐在成长过程当中变得低沉,不太愿意说话。孩子的改变大多或和父母的爱有关。
在这遇到困难挫败恐惧的时候,不仅得不到父母的关心,爱护,体谅,支持以及帮助,反而受到的是指责,埋怨,奚落,甚至否定。这样的孩子渐渐地就感觉自己是孤军奋战,没有人认可保护的,所以会变的内向甚至自卑。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与本能需要有关,比如说饥饿,干渴和避免痛苦存在关联。由于母亲能够更好满足这种需求,所以婴儿和母亲之间的亲密关系,会在母亲喂养婴儿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因而,妈妈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来源,但当孩子无法获取,就会加大内心的不安。
当一个人意识到凡事只能靠自己的时候,成长过程中内心就会发生极大甚至扭曲的变化,因为他只有自己保护自己,所以蜷缩在自己的世界里,欠缺与人沟通,更且缺乏同理心,因为在他无助的时候从来没有人关心过他。
他不愿,也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给予别人需要的爱,所以哪怕他是孝顺父母的此刻,他也不知道怎样表现是爱。他从没得到过,又怎么懂得如何去给予。
素质较低的父母
孩子是父母的缩影,更是父母的复印件,这个复印件出的问题,必然是原件存在原因。
所以说我们只看到了眼前对待孩子不孝,甚至进行辱骂的态度,却忽视了可能他从小,父母就这样对自己的,或者父母就是这样为人处世的方式。
有很多父母从小对孩子非打即骂,觉得这是威严教育。带口语,言谈举止间更是不懂的自律,骂骂咧咧出口成脏,认为这是真性情,却不知道无意间已经根深蒂固造成了孩子素养的反面教育,虽然在某一个阶段他并不认同父母,但无可奈何的还是遗传了父母的基因,变成了自己并不喜欢的样子。
所以说每个妈宝男(女)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大包大揽的母亲,而一个素养低下不懂得孝顺的孩子,背后的原因则是源于他父母对待他的教育和影响所造成的不幸。
性格强势的父母
面对性格强势的父母,孩子会出现两个阶段,要不就是恐惧到了极点,显得懦弱,要不就是叛逆到了极限,凡事和你对着干,小时候可能他能力不足,但在长大后终于有了可以说不的权利,从而产生的改变。
他不是不爱自己的父母,反而可能就是因为爱,所以曾经有着太多的失望。可孩子也不是放弃父母,而是产生的逆反心理和不知道该怎么去爱的无力。所以哪里是他不孝顺,他已经不再和敢和父母说话表达,又谈什么不懂感恩?
这个世界上最难的工作莫过于父母,任何职业,岗位,做不好最多会失业,赔本,亦或者宣布破产,但一个父母如果失败了,毁掉的是一个人的人生。所以代价最为惨痛,那是一个家族的代价。
而我们又会一代代重复延续着错误的教育理念,周而复始,恶性循环,我们想做什么事,又或者想有成就,都会去看看书,考个证,但在做父母前呢?有多少人真的去自修过父母必修课?几乎没有,没有与生俱来的父母,任何角色都需要学习和实践。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书中说过,在处理与孩子沟通的问题时,控制,放任,贿赂威胁都是家长常用的方法,这些不同类型的教育方法都有一个严重的缺陷,那就是可能导致孩子无法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 情感 和进行沟通,从而无法建立起与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关系。
孩子也就无法得到家庭关系所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与这些方法相比, 情感 引导的教育方法更加充满爱也更符合逻辑和人性,因为只有 情感 引导,父母才会把这些棘手的情况当成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好机会,并且对孩子的情绪给予同情和理解,在沟通中增进亲子关系,进而提高孩子的情商和沟通。
书中透视现实问题,非常实用地诠释了 育儿 方法,身为父母要做子女真正的标杆,点燃孩子的价值感,发现亮点给予肯定和表扬,而对于一些不恰当的言行,则要给予一定的干涉。
很多父母待子女成人才高呼逆子,觉得自己养了个白眼狼,其实世界上没有坏孩子,只有不会教孩子的父母 。
文/感情中转站
(作者:筱雨,心理咨询师,专注 情感 领域,擅长恋爱关系挽回修复,婚姻矛盾分歧,以及原生态家庭导致心灵创伤疗愈,孤独的人生旅程,倾听你的委屈和压力,帮来访者提升两性相处的技巧,挽回自己的爱人,经营好自己的感情,努力成为更幸福的人。)
⑦ 学历越高越容易不孝顺父母不孝顺背后的原因值得父母反思
很多人说,学历越高的人越容易不孝顺父母吗?
学历和孝顺之间真的有关系吗?我身边就有一个真实而暖心的案例。
表姐的伯伯90年代初去了美国,和很多出国镀金的人一样,刚过去时的生活同样十分艰辛。
夫妻两人在站稳脚跟之后,就把大儿子接了出去,又过了几年表姐的奶奶也被接去了美国。
表姐的伯伯在国外读到了博士后,在美国是中产阶级,把老太太接到美国之后,如今已经过了二十多年,而这位大伯也成了大家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有出息、学习好、孝顺。
因为在很多人看来,老太太其实可以不用接出国,因为家里还有一个小儿子,在说老太太当年已经六十多岁,一个农村老太太,大家都觉得没有必要出国了。
但是这位伯伯的做法却恰恰相反,在自己站稳脚跟之后就把自己的母亲接去了美国,这让村里的老太太们无比羡慕,别说村上,这个楷模在整个镇上都有名气。
出国之后,老人家经过几年也逐渐适应了美国的生活,几年前回到自己的村子,和村上的那些老姐妹聊天,老太太皮肤白皙,人看着也更加年轻。再看看农村老太太,瘦、黑、腰背都挺不直。这种反差,让老人家的优越感更加明显。大家都说老人家生了个好儿子,一个孝顺儿子。
两年前,老人摔了一跤,年纪大了,卧床不起,虽然十分想回到老家,但是考虑到医疗条件,儿子最终还是决定让妈妈呆在美国。
这是我身边的一个真实故事,也可以看到孝顺和学历真的关系不大。 之所以会说学历越高越不容易孝顺父母,是因为很多子女和父母对孝顺的理解不一样,正是这种不一样,让子女和父母越走越远。
学历越高越容易不孝顺父母,这里的孝顺多建立在孩子对父母的言听计从上。
2年前,北大学子出国留学,拉黑父母十年,一时间传遍全网。
这位北大学子叫王猛,高考状元,北大毕业,去国外留学读了研究生,却最终拉黑父母十年,12年没有回家过春节。
为了和父母断绝关系,王猛写了一篇15000字的长文控诉父母对自己的伤害。
在他15000字的信中,回顾了自己长达30年被父母的“肆意操控”。
他说自己内向、敏感、不擅交际,是 因为母亲一直倾向于把自己关在家里,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
他说从小到大所有的衣服都按照父母的喜好来包办,自己没有选择的权利。小学一二年级,学校文艺汇演要穿短裤,母亲不由分说让自己穿长裤。
他说自己小学喜欢奥数,但是妈妈不赞同他上奥数,自己上完奥数,放学回家文件夹被划坏并涂抹,妈妈看见了不但没有安慰他,反而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吧。
为了逃离父母他考上了北大,但是发现依然没有逃脱父母的“控制”,父母让他给大姨打电话,大姨甚至和王猛的同学打电话了解他情况。
因为父母从小到大的控制,王猛自卑、不善于交际、动手能力差,北大毕业后好几个工作都做的并不顺利。
王猛的觉醒是在出国读研究生后,为了弄明白自己到底怎么了,他选择了心理学专业,在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说他 几乎有了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
王猛的父母觉得非常冤枉,自己把孩子养大送进最高学府,孩子却对自己视如仇人。他的父亲认为即使有问题,他17岁就出门读书,也是在他人生后半部分经历的不顺造成的。但是这对父母一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究竟在哪里。
这世间大多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只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最终以分离为目的。
很多父母不理解这句话,他们一直把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比如王猛的父母。父母对孩子的孝顺的标准是你服从我,就是孝顺,但是读书多的孩子,他们内心往往更有力量,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尝试着独立解决问题,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会慢慢形成边界意识。
如果一件事大家可以保存不同想法,那么可以和平相处。相反如果有一方非要控制另一方,结果就是被控制的那一方难受。
所谓的不孝顺也就会在此时出现。
正是因为年轻人和父母对于孝顺的理解不同,最终导致他们的行为不同,从而矛盾产生。 孩子所谓的不孝顺只是拥有独立意识,不愿再去服从父母。
孩子大了,拥有自己的独立意识,不再屈从于父母,这是孩子成长的标志,很多父母却把这看成是不孝的开始。
朋友的老公和公婆关系很差,就是因为自己爸爸总找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儿子办事,结果儿子一看到父亲就掉头走掉,父亲嘴里最常说的是:别人家都能办,怎么到了你就不能。
所以我们经常能够听到父母骂子女:你翅膀硬了,敢不听我的话了。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明白,孩子幸福,父母才会幸福,孩子的孝顺不应该是对自己的话言听计从,真正的孝顺是也是建立在彼此平等、彼此尊重的基础上。
在《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本书里,作者提到了被动父母和主动父母,主动父母会看到孩子的成长而高兴,被动父母会焦虑、害怕。
因为大部分父母都是被动型父母,看到孩子的成长第一感觉不是高兴而是害怕。
父母要认识到,不是学历越高的人越容易不孝顺,而是学历越高的人越独立,越容易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控制”,越发容易不遵从父母的意愿。
真正应该反思的是父母,做主动型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才能跳出这狭隘的思维怪圈。
⑧ 为什么有的人很孝顺,而有的人却很不孝 什么原因
有的人孝顺,而有的人不孝,这和家庭有很大的关系,因为父母的教育占据很大部分,三观正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都是懂得孝顺父母的,而且也和自己的经历有关!
⑨ 学历越高的人越容易不孝顺父母吗
学历越高,承担的社会责任越多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史,估计大家也发现了规律所在,但凡能扛起家国重任的,无一不是知识文化水平高超之人,文人会谋略,武将懂兵法。到了现代社会,虽然没了过去的老一套标准,但社会的总体发展还是依靠知识分子们,高学历的孩子就在其中。
然而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尤其是脑力工作者,当他把一天的大脑运转都花费在工作或者学习上的时候,就没有多余的精力分摊给父母了。下班宁愿瘫在床上,也不接受来自父母的嘘寒问暖。
思想层次差距大,交流少
这时候有网友说了,父母的亲情本该是治愈孩子疲倦的良药,怎么到你口中成了压力般的存在了呢?这就说到了重点:随着孩子学历的提高,跟父母早已不在同一文化层面上了,思想和三观上存在巨大差距,交流反而容易激发矛盾。
现实中,我见过太多因为学历高就与年少同窗疏远的案例,倒不是因为清高自傲,而是话不投机。哪怕是民国时期著名才女张爱玲,也曾直接对老友表达过“受不了跟你在一起总是聊过去,仿佛现在的我死了一样。”
虽然亲情要比友情粘度高,但随着交流的减少,父母也会逐渐听不懂或不明白孩子在想什么,而学历高、见多识广的孩子,也会逐渐对父母隐瞒自己的真实感受,以免被指责。久而久之,父母便会觉得孩子不孝顺,其实孩子并非不孝,而是父母要求太高罢了。
离家远,亲情由浓转淡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高学历的孩子大多会就职于超一线城市,比如我表姐,就职于上海,一年最多回两趟家,一次五一,一次十一,亲情自然不胜以往。
都说距离会产生美,但对于亲情来说,距离只会让亲情浓转淡。对比之下,学历不高的孩子不受专业限制,大多在父母身边就能就业,也难怪网上都说“成绩好的孩子是国家的”了。
⑩ 作为一个大学生都不懂得孝顺怎么办
作为一个大学生,不懂得孝顺,是父母教育的失败,是学校教育的失败。父母应该马上着手进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