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重阳节插茱萸是为了什么
重阳节插茱萸是中国民俗,传说有辟邪作用,重阳节与茱萸的关系。旧时民间节日风俗,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时,民间采茱萸插戴头上,亦有用茱萸制成囊佩带的,俗信能驱邪治病。
茱萸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山茱萸科的山茱萸,一种是芸香科植物吴茱萸,因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质量最好,因而得名,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
(1)重阳节茱萸妙用扩展阅读
茱萸主要有两种植物,一为“茣茱萸”,一为“山茱萸”,还有“食茱萸”,前两种皆入药。吴茱萸是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干燥果实。别名:辟邪翁。其入药治病,始载于汉代成书的《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性热,味辛、苦,有小毒。药用前须用甘草煮水加以炮制,可减其毒性。入肝、脾、肾经。
功能:舒肝下气、温中散寒、燥湿助阳。主治厥阴头疼、胸腹胀满、呕吐吞酸、阳虚泄泻、肝郁筋挛、寒疝、脚气。清末《验方新编》载:将吴茱萸捣碎加米醋贴敷脚心上端涌泉穴,可治疗口舌生疮、肝阳上亢头晕、头疼(高血压)。
现代医药科学研究,其果实中含生物碱:吴萸碱、吴萸次碱、羟基吴茱萸碱,并有吴茱萸烯等挥发油成分。药理作用:镇痛,升高体温,收缩子宫,抑菌,消炎,杀虫、抑制胃肠溃疡,升高血清G.P.T和G.O.T.,抑制胃肠功能推进,抗缺氧,延长凝血时间,抑制血栓形成。
② 唐代时期,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十分普遍,这有何养生之意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于是人们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
茱萸气味辛辣芳香,而性温热,有驱寒驱毒的作用。所以,重阳节插茱萸有除恶气、御寒等作用。并且茱萸还有暖胃燥湿等功效,是六味地黄丸成分之一。
所以,重阳节这一天除了按照习俗插茱萸之外,不妨制作茱萸酒或饮用茱萸茶,有补益肝肾和健脾胃等功效。
③ 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
进入到十月之后,也就到了人们期盼已久的国庆节,但是在十月里还有一个节日是不容错过的,那就是重阳节,那么你知道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吗?小编就给大家解答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一、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
据说在重阳节的时候插茱萸可以辟邪求吉,躲避灾祸,所以就有了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了。
重阳节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古人把山茱萸作为祭祀、避邪之物,在战国时期,茱萸就是一种十分受人们欢迎的植物了,人们会把它做成各种各样的东西戴在身上。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由此可见,在重阳节的时候,茱萸可以说是人们不可缺少的一种东西了。
文人们于重阳结伴外出登高赏茱萸,尤其在唐代,白居易、杜甫、寒山等几十位诗人均有吟唱重阳登高及插茱萸的诗。最为脍炙人口的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由此可见,不仅是一些普通的百姓,茱萸在一些文人墨客的眼中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东西,是重阳节的必备之物。
茱萸是一种中草药,常绿小乔木,有驱虫祛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茱萸原本名叫山萸,相传在战国时期,赵王有颈椎病,一位姓朱的御医就是用茱萸治好了赵王的病,之后赵王就将山萸更名为山朱萸,后演变为茱萸。
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重阳节除了插茱萸的习俗之外,民间还有登高望远,喝菊花酒、赏菊、吃重阳糕、踏青等一些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重阳节也逐渐成为了一个人们尊老爱老的节日。
二、九九重阳节意义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茱萸节、重九节、老年(人)节。重阳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的美食就是重阳糕,重阳糕有一则来源甚早的说法,《南齐书》卷九上说,刘裕篡晋之前,有一年在彭城过重阳。一时兴起,便骑马登上了项羽戏马台。等他即位称帝后,便规定每年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校阅军队的日子。据说后来流行的重阳糕,就是当年发给士兵的干粮。
九月九日重阳节也正是菊花盛开的时候。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菊是长寿之花又为人们所赞赏为凌霜不屈的对象且又为辟邪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自古有说法,重阳节又称菊花节。所以赏菊也正是应了那时候的风景。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又叫"老人节",1989年,我国重阳节正式定名为老人节。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定为全国的敬老日。中华民族素有尊老敬老传统美德,重阳节前后,党和政府以各种形式开展敬老活动,比如召开座谈会、老人宴、银发旅、搞体检、赠礼品、帮劳动等等。
重阳节的意义,其实很简单,不过是国家体恤老人的一个节日,所以又称“老人节”,大概也希望在外的游子都能回家陪伴父母爷爷奶奶,这应该才是重阳节的意义。
三、重阳节的风俗
1、插茱萸
古人认为茱萸能够祛除疾病,带来庇护。所以在重阳节的时候,会采集来茱萸,有的直接插在门前,而有的会经过简单的加工,制作成香囊,佩戴在身上。
2、登高
重阳节时节不仅仅菊花盛开,而且天高气爽,更是适合登高,从古代,民间就有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篇也很多。
3、吃花糕
重阳节敬老,登高以避灾,"糕"与"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寿高九九"之含义,所以"重阳花糕"成了普受欢迎的节日食品,重阳吃花糕始于西汉,当时称为"蓬饵",亦即黍糕。
重阳节吃花糕的起因,缘于重阳登高习俗,有山的地方可爬山登高,而无山可爬的地方,就想法找弥补和替代的办法,因"糕"与"高"谐音,就出现了吃花糕的习俗。
4、菊花酒
重阳佳节,中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
④ 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 茱萸是什么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盯兆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闹则桥。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可入药。果实称“萸肉”,俗名枣皮,供药用,味酸涩,性微温,为收敛性强壮药,有补肝肾止汗的功效。生长于温暖地带,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传说:
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学道。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那天,你家将有大灾,其破解办法是叫家人各做一个彩色的袋子,里面装上茱萸,缠在臂上,登高山,饮菊酒。
九月初九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鸡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无恙。于是茱萸“辟邪”便流传下来。
⑤ 唐代时期,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十分普遍,这有何养生之意
插吴茱萸的习俗始于东汉,流行于晋代。重阳节插吴茱萸的习俗在唐代非常普遍。古人认为山茱萸能驱除疾病,带来庇护。所以重阳节的时候会采集山茱萸,有的直接插在门前,有的简单加工做成香囊,还可以用来酿酒保健。
山茱萸的别称“驱邪”是重阳节的重要象征。人们认为重阳节插吴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者戴在手臂上,或者做成香包。把山茱萸放进去戴上。叫考努斯的眼袋,头上插着东西。古人认为重阳节爬山插吴茱萸可以驱虫、防潮、防风。于是人们把山茱萸戴在胳膊上,或磨成香囊,或戴在头上。大部分是妇孺穿的,有些地方也有男士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