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把酒言欢下一句是什么
把酒言欢,共叙桑麻。
白话译文: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出自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全文如下: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白话译文:
老朋友准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田舍做客。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一脉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共饮美酒,闲谈农务。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我还要来这里观赏菊花。
(1)重阳节建安扩展阅读
《过故人庄》这首诗是孟浩然在鹿门山隐居时期,收到故友邀请,到友人家的田舍做客时,一面对着美丽的山水田园风光,一面和友人欢畅对饮,内心畅快,于是,便留下了这首传世之作,一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即便不是人所共知,但对大多数人而言,绝对是耳熟能详的名句了。
诗的开篇,便交代了背景,朋友准备好了丰盛的菜肴,邀请我去他的农庄做客。语句很平易近人,仿佛就好像孟浩然在给我们做口头的介绍似的,如话家常,自然流畅。
然后,我们便跟着孟浩然的视角,走上了前往朋友家农庄的道路,于是,诗的第二联,便是沿路的风景,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好像把整个村子都围起来一样,抬眼,远处的青山在城郭之外若隐若现,看起了有些倾斜。
Ⅱ <<采桑子 重阳>>的诗意
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慨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
词以极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货付流水。“天难老”却是将宇宙人格化。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但“难老”并非“不老 ”,因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 人生易老”与“天难老”,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既对立又统一。这立足于对宇宙、人生的清理并茂的认知和深刻理解的高度,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美启示力。“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
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岁岁有重阳,秋去又秋来,“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劲道之美。此情豪迈异于东风骀荡、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诗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天朗气清,江澄水碧;满山彩霞,遍野云锦,一望无际,铺向天边,这瑰丽的景色难道不“胜似春光”么?
Ⅲ 重阳佳节意休休——元明清咏重阳节诗词赏析
重阳佳节意休休
——元明清咏重阳节诗词赏析
王传学
宋代以后的历朝各代,重阳节仍然是重要节日,许多诗人留下了咏重阳节的杰出篇章。
元代词人段克己的《满江红》,以花喻人,借物抒情:
雨后荒园,群卉尽、律残无射。疏篱下,此花能保,英英鲜质。盈把足娱陶令意,夕餐谁似三闾洁?到而今、狼藉委苍苔,无人惜。
堂上客,须空白。都无语,怀畴昔。恨因循过了,重阳佳节。飒飒凉风吹汝急,汝身孤特应难立。谩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
段克己(公元1196—1254年)字复之,号遯庵,别号菊庄。金末元初文学家。早年与弟成己并负才名,赵秉文目之为“二妙”。金亡不仕,与成己避居龙门山,时人赞为“儒林标榜”。著有《二妙集》八卷(与成己合集),吴澄为之序云:“河东二段先生,心广而识超,气盛而才雄”,“盖陶之达,杜之忧,兼而有之者也。”词存集中。
金朝末年,政治衰败,社会动乱。词人怀着对金王朝的愚忠,既悲悼它的崩溃,又深感生不逢时,无力回天。于是寄情于岁晚菊花,意在喻人,聊以自勉。
开头三句,首先展现了一幅秋天雨后的荒园图。“律残无射(yè)”,点明时值九月,此时的荒园秋风萧瑟,秋雨无情,百花为之凋零,荒园杂草丛生。全词以此开端,既深曲委婉地透露了词人悲凉凄苦的情怀,又使人自然联想到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像凛冽的秋风袭向词人的心头。这几句,不仅交代了花的生活环境,也为全词定下了凄清的基调。接下来,轻轻一转,写初开菊花的鲜嫩可爱。这和“雨后荒园”的环境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此花能保”,除了流露出花不逢时尚能自保的欣慰外,更隐含着岁月无情的担忧。细细品味,词人正是借花写人,表达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洁身自保的追求和形势逼人的忧虑。接下来“盈把”二句,由菊花而想到一生爱菊的陶渊明和屈原,陶渊明、屈原生活的年代离词人已远,可是他们与词人所处的政治环境却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没有屈从于严酷形势的压力,而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反抗险恶的现实,为后世留下了千古英名。这里,词人显然是以他们高洁的情操来激励自己,来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上片最后三句忽又一收,由怀古自勉回到凄冷的现实之中,惜花以自惜,哀惋生不逢时。综观上片,处 处写菊花,但却无处不寄寓着词人的身世之感。
下片由花写到人,词人首先哀叹岁月匆匆,少年书生已成白发衰翁。往事如烟,功名未就,自然引起对已逝岁月的追怀。以下几句便以无限怅惘的心情追怀畴昔,通过极朴实的语言,表达了自己难以言传的苦衷,使人觉得凄婉悲怆。“飒飒凉风吹汝急”包含着对世事变迁的慨叹、时不我待的哀惋、怜花惜人的深情。全词至此,菊花的高洁品性与词人的精神追求,菊花的零落憔悴与词人的身世之慨已完全融为一体。“谩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写得缠绵幽深。词人徘徊于花丛之中,顾花怀人,一种无可奈何的忧伤之情表露无遗。“歌还泣”更是悲不堪言,正是情动于中发之于外,长歌当哭,更觉余情不尽。
通观全篇,以花写人,借物言情,花与人浑然一体,含蓄蕴藉,一往情深。
元代散曲家卢挚的《沉醉东风·重九》,抒写了孤寂之感: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红叶:化用唐代红叶题诗配佳偶的传说。传说某宫女题诗在红叶上,投入御沟,随水流出宫外,被某士子拾得,后巧结良缘。
白衣送酒:指江川刺史王弘派白衣仆人在重阳节给在篱边赏菊的陶渊明送酒事。
重九,即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其时正当暮秋季节,天高气爽,自然景物自有其独特的佳处,然而又带点衰疯的气象。作者面对此时此景,心生悲凉之感。
题诗在红叶上让它带着情意随御沟的流水飘走,观赏菊花的人醉卧在歌楼上。开头两句借红叶题诗的典故,写出自己难于言说的情感无人可诉,只得借重阳赏菊一醉方休。接下来写万里长空雁影稀疏,月亮落了远山变得狭长而显清瘦,暮秋时节到处都是冷冷清清的景象。衰败的杨柳,寒秋的鸣蝉,天地间一片哀愁。作者选用红叶、黄花、长天、雁影、瘦山、衰柳、寒蝉这些凄清的意象,营造了暮秋萧瑟、冷清的意境。最后借白衣人给陶渊明送酒的典故,感叹重阳节,无人肯送酒来和自己一起解忧。表达了作者在重阳佳节,面对衰柳寒蝉的满目秋景,却无人作陪的哀愁。
元代散曲家张可久的《折桂令·九日》,抒迟暮思归之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对青山强整乌纱:化用孟嘉落帽故事:晋桓温于九月九日在龙山宴客,风吹孟嘉帽落,他泰然自若,不以为意。
这首小令既写“重阳”的美好,更写了游子的愁肠。此时正值秋高气爽,同时万物也开始萧疏。大雁南归,更易引发游子思乡。秋野丰美多姿,而秋景却最令游子泪下神伤,给人一种沧桑的感觉。
前三句:“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意思是说,面对着青山勉强整理头上的乌纱帽,归雁横越秋空,困倦的游子思念故乡。这是诗人登高时所见之景,“秋”“归雁”之意象传达出困倦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作者的一生是在时隐时仕、辗转下僚中度过的。此时,已逾古稀之年的他,早已厌倦官场的倾轧,望着南归的大雁,内心感到无限惆怅。
接下来,“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三句,诗人由写眼前景转为对昔日生活的回忆,其中“翠袖”“金杯”“玉手”就是诗人忆往昔欢乐生活时浓缩而成的意象。这里化用了宋代词人晏几道《鹧鸪天》中的“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写尽了宴客场景的繁华热闹。昔日官场生活,翠袖殷勤劝酒,金杯错落频举,玉手弹奏琵琶,是多么热闹,这里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之法,与前面的“归雁横秋,倦客思家”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凸现诗人此时的孤寂心境。
七八两句:“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化用了苏轼《九日次韵王巩》的诗句:“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由于添加了“西风白发”这一意象,因而在意境上更胜一筹;同时,倒装加对偶的句式,韵律和谐,也可以看出诗人的匠心。这也是这首曲中的名句,是诗人有感于眼前之景,有思于今非昔比的境况而发出的深沉感慨:西风吹着满头白发,突然省悟到,人终有衰老之时,花亦有凋零之日,面对已凋谢的黄花,连蜂蝶都要发愁,何况人呢。人生易老,好景不常,游子不要留恋他乡。
末三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这里又化用宋代词人秦观《满庭芳》的诗句“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诗人在此以景结情,写出眼前的凄凉景象:回首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远飞的寒鸦。这是景语,又是情语;这既是实景,又是作者大半生人生路途的写照。苍凉微茫的景色,反映出诗人漂泊无依的情怀,倦客之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
综观全曲,一个“思”字贯穿全篇。诗人由眼前实景写起,触景生情,忆往昔欢乐事,更添此刻思乡之愁,最后,以景结鸦。
明代诗人文森的《九日》,思乡情浓: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文森(公元1462—1525年)字宗严、明代诗人。历任御史、南京太仆寺少卿。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进为右佥都御史。有《中丞集》。
首联写离家时久,心情沉重。三年过去,庭院里的菊花依旧在重阳盛开,可惜诗人此时仍身在异乡为异客。颔联写对菊饮酒,思乡情浓。诗人没想到重阳节只能独自饮酒,于是就把这里的菊花当作故乡的菊花,对着菊花把盏,就像是回到了故乡。把思乡之情表现得更加浓郁。颈联描绘远景,借景抒情。广袤的原野一望无际,天际的白云和远方的树林融为一色;天气寒冷,南飞的大雁正聚集在河滩上休憩。诗人借空旷萧索的环境与自由南飞的大雁,表达思乡而不得返乡的孤独愁苦之情。尾联写重阳之时独自登高,心中感慨万千。放眼望去都是陌生的景物,惟独看不到故乡的踪影。
沈德潜评价此诗:“语不必深,自然蕴藉。”此诗的语言自然、朴素,如首联“三载”,“不在家”等,用语浅显、直白。而思乡之情含蓄蕴藉。尾联以“京华”代指家乡,以“无限意”表达心中的万千感慨,不直言吐露思家的悲切,但思乡之情已不言而明。
明代诗人李东阳的《九日渡江》,抒发了归乡的喜悦之情:
秋风江口听鸣榔,远客归心正渺茫。
万里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
烟中树色浮瓜步,城上山形绕建康。
直过真州更东下,夜深灯影宿维扬。
李东阳(公元1447—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以礼部左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后进太子少保、礼部尚书。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以台阁大臣主持文坛数十年,其为诗文典雅工丽,为首形成“茶陵诗派”。兼善书法,于篆隶造诣尤高。所著有《怀麓堂集》100卷、《怀麓堂诗话》1卷,又有《燕对录》、《东祀录》等
这是诗人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主持应天(今南京)乡试时所作。时诗人在乡试放榜后,从南京渡江经扬州北上,恰值重阳,佳节思亲,因有此诗。
首联交代渡江时令、心境和景色。秋风拂衣,船工鸣榔,远客思归,都在寥寥十四字中状写出来。颔联是流传万口的名句,它以万里长江之永恒,反衬百年人生之短暂,因景生情,寓情于景,有不尽天地悠悠之感,万期须臾之悲,涵盖极大,感慨无端,耐人咀嚼。颈联由前半幅重点写“九日”,转入重点写“渡江”,由近及远,富有层次感。笼罩在轻烟薄雾中的瓜步山,好像漂浮在江面上;那龙盘虎踞的钟山,环绕着阅尽六代兴亡的建康,气象开阔,笔势挺拔,让读者很好地领略到长江两岸的形胜。尾联写舟行如飞,很快过了真州,又在万家灯火中到了扬州。四句中用了瓜步、建康、真州、维扬四个地名,而又流转自如毫无板滞之感,使人很容易联想到杜甫也写北归之喜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诗句。抒发了归乡的喜悦之情。
明代诗人顾炎武的《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表露了亡国之痛: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顾炎武(公元1613—1682年),本名绛,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他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到了重阳节这一天,诗人似乎突然发现已经到了晚秋时节,不免感到心惊。想到与好友王处士天各一方,只能遥相瞩望,离别思念的情怀唯有靠浊酒排遣,忧愁中满目都是丛生的菊花。诗人感叹道:且把自己这一腔报国的忠肝义胆留存给苍天大地,让故国的江山见证我斑白的鬓角吧。多谢承蒙你千里之外的关怀询问,我是一个亡国之人,如同被放逐一样,已经无家可归了。
王处士,名炜暨,是诗人的好友。此诗写出了他们虽天涯沦落,却肝胆相照的的友情,写得沉着深挚。这是一首酬答诗,但与一般应酬之作不同。它在抒写离情别愫之中,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而这两种情感却是如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整首诗苍凉沉郁,情切意深,表达了诗人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颇能打动读者的心弦。
明代诗人王灿的《客中九日》,表达了思乡怀亲之情:
细雨成阴近夕阳,
湖边飞阁照寒塘。
黄花应笑关山客,
每岁登高在异乡。
客中九日:指寄寓他乡过重阳节。细雨夕阳,飞阁寒塘,渲染晚秋景象,诗人触景生情,引出重阳思乡之情。第三句的“笑”字运用得非常巧妙。黄花笑关山客在家人团聚齐登高的重阳日,却独自在异乡登高,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黄花以人的情感。此句从黄花的视角看关山客,反映了诗人一种无可奈何、远涉关山、离乡在外的孤寂心情,以“轻松”笔调巧妙地写出思乡怀亲之情。
此诗通过写独自在异乡登高,表达了诗人思乡怀亲之情。全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前两句先是以细腻的描写点出了重阳节的景象,“细雨”、“阴云”、“寒塘”、“夕阳”、“飞阁”,境界迷茫却不尽孤寂;后两句写异乡登高满目黄花,让人生出淡淡的乡愁,将景与情交融为一体。
明代诗人王琼的《九日登长城关楼》,抒写了边关豪情:
危楼百尺跨长城,
雉堞秋高气肃清。
绝塞平川开堑垒,
排空斥堠扬旗旌。
已闻胡出河南境,
不用兵屯细柳营。
极喜御戎全上策,
倚栏长啸晚烟横。
王琼(公元1459—1532年),明朝重臣,著名军事将领。历事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由工部主事六品之官,直做到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被誉为才高正直,办事认真,屡建功勋。王琼一生做了三件被人称赞的大事。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因此,历史上称他和于谦、张居正为明代三重臣。
长城关:又称“边防东关门”,位于花马池新城(今宁夏盐池县城)北门外六十步。关上建有关楼,高耸雄伟,上书“深沟高垒”、“朔方天堑”、“北门锁钥”、“防胡大堑”等字。登临远眺,朔方形胜,毕呈于下。
“不用兵屯细柳营”:细柳营,是指西汉周亚夫当年驻扎在细柳的部队。汉文帝年间匈奴侵犯大汉,汉文帝命周亚夫驻扎在细柳(今咸阳市西南),由于周亚夫治军有方,最后赢取了胜利,所以他的部队成为细柳营。此句是说有了河东墙的深沟高垒和高耸雄伟的长城关,可以少养兵丁,节省开支,以逸待劳,强化边防。
自嘉靖七年至十年的四年中,从延绥到宁夏,直至河西走廊嘉峪关外,所谓明代“三边”数千里边防,统归王琼总制。王琼在灵州、花马池等地留下了足迹和诗文,他的诗反映出明代边防的严酷现实和他忠于国事、勤劳为政的可贵精神。
这是一首由修筑长城的将领写的长城诗。长城关气势雄伟,登高远眺,朔方形势尽现眼底。此诗描写诗人重阳节登上长城关楼时所见的雄阔景色,并以听到敌军已撤出黄河以南地区,军中不用再戒备森严的消息,来衬托修筑长城的作用和意义。全诗洋溢着豪迈兴奋的感情,这在众多的长城诗中并不多见。
明代诗人石茂华的《九月九日登长城关》,表现了戍边将士立志保家卫国的情怀:
朔风万里入衣多,
嘹呖寒空一雁过。
鱼泽滩头嘶猎马,
省嵬城畔看黄河。
香醪欲醉茱萸节,
壮志还为出塞歌。
骋望因高云外尽,
乡关回首愧烟萝。
石茂华(公元1521—1583年)字君采,号毅庵。明中期大臣。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山西。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升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陕西三边军务。此间,他数次平息了内外的兵乱,受到朝廷褒奖。后升任兵部尚书,掌南京都察院事。在巡察陕西、甘肃地区时,正值这里大饥荒,他奏准朝廷,蠲免徭赋,开仓救灾,因操劳成疾,呕血身亡。
这首诗选自《万历固原州志》。此诗是诗人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长城关时所作。
省嵬城:西夏城名。据《朔方道志》载:“省嵬山,在郡(指宁夏城)东北一百四十里黄河东岸,旧有省嵬城,横枕河滨,为防御要地,今属套地内。”省嵬城在今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庙台乡省嵬村,东距黄河约10公里。
诗的前两联描写了边塞的苍凉风光:朔风万里,长空孤雁,猎马在鱼泽滩头嘶鸣,黄河从省嵬城畔流过。后两联写戍边将士的情怀:他们在重阳节饮酒欲醉,满怀壮志唱着出塞歌。极目远望高天云外尽头的故乡,表示绝不辜负乡亲们的重托。
全诗以景衬情,表现了戍边将士立志保家卫国、不负乡亲重托的高尚情怀。
明代诗人姜塘的《摘星楼九日登临》,登楼揽胜,追思先贤:
重阳佳节意休休,
与客携壶共上楼。
满目山河增感慨,
一时风景寄遨游。
武公不但歌淇澳,
贤女犹能唁卫侯。
更有三仁忠与孝,
高名千古出人头。
摘星楼:楼名。传说为商纣王所建,极高峻。又名妲已台。在河南省淇县(朝歌)城西北隅,高十三米,面积为1500平方米的土台。相传殷纣王在上面建一摘星楼而闻名。所谓摘星楼,言其极高,站在上边能伸手摘下星星。后为纪念比干被纣王摘心而改为摘心台。
前四句写登楼所见。时遇重阳佳节,诗人悠闲地与客人携酒登上摘星楼。放眼壮丽山河,心生无限感慨。满目深秋风景,引发思绪遨游。
后四句写登楼所思,忆朝歌名人。诗人所忆不但有被《诗经·淇奥》歌咏的卫武公;还有作《载驰》一诗,诗中载有“唁卫侯”情节的“贤女”许穆夫人。更有既忠又孝,被孔子赞为“三仁”的比干、箕子、微子。表达了诗人对前贤的仰慕之情。
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采桑子·九日》,抒写了边塞秋景和旅人秋思: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
纳兰容若一向柔情细腻,这首《采桑子》却写得十分简练壮阔,将边塞秋景和旅人的秋思完美地结合起来。仅用寥寥数十字写透了天涯羁客的悲苦,十分利落。上片写秋光秋色,落笔壮阔,“六曲屏山和梦遥”,点出边塞山势回环,路途漫长难行,遥应了“绝塞”一词,亦将眼前山色和梦联系起来,相思变得像流水一样生动婉转,意境深广。下片更翻王维诗意,道出了不为登高,只觉魂销这样仿佛雨打残荷般清凉警心的句子,轻描淡写地将王维诗意化解为词意,似有若无,如此恰到好处。结句亦如南雁远飞般空旷,余意不尽。大雁能自由飞回家乡,人却在这深秋绝塞路上渐行渐远。愁情沁体,心思深处,魂不堪重负,怎么能不消魂?
清代诗人沈辂《九日登高台寺》,写出了游寺的雅兴:
万里秋光客兴赊,
同人九日惜年华。
台高不尽看枫叶,
院净何须坐菊花。
对酒披襟形独放,
凭风落帽笑谁加。
诗成合座皆珠玉,
归去迟迟满落霞。
这首诗选自《乾隆宁夏府志》。高台寺,系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十年(公元1047年),在都城兴庆府(今银川市)东15里处的黄河岸畔兴建的规模宏大的佛教寺庙群。旧址在今银川市东郊红花乡高台寺村。
时值重阳节,秋高气爽,诗人与朋友趁着这好时光,兴致勃勃地来登高台寺。站在高台上,满眼看不尽枫叶一片,庭院清静,何须在菊花丛中设宴。朋友们端着酒杯,披着衣衫,不受拘束,率性而为。
任凭大风吹落帽子,又有谁会嘲笑呢。(《晋书·孟嘉传》:孟嘉在大宴中因风吹落帽而依然风度翩翩,当人们嘲讽他时,又能从容应对使四座叹服。)在座的都是气度宽宏,风流倜傥,潇洒儒雅的士人,满座写的诗都是美如珍珠美玉的佳作。大家饮酒赋诗,都迟迟不愿离去,直到落霞满天。
这首诗写诗人与朋友们在重阳节登高台寺赏景、宴饮、赋诗,尽兴游玩的情形,写景壮阔,兴致盎然,显示了士大夫秋游的雅兴。
清代诗人妙信的《九日酬诸子》,表现了重阳节与朋友们相聚的情致:
不负东篱约,携尊过草堂。
远天连树杪,高月薄衣裳。
握手经年别,惊心九日霜。
诸君才绝世,独步许谁强。
妙信,字山愚,号诗禅,清代江南镇江瓜州僧。是清代著名诗僧。其诗清新雅致,讲求意境,诗名颇高.
重阳节,诗人邀请朋友们到自己隐修的简陋的寺庵,来饮酒观赏菊花。"东篱约"典出东晋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时值深秋,远方的树梢连着天际,月亮升得很高,天气很清凉,身上的衣服显得单薄了。和朋友分别已经一年了,转眼已到重阳节,已是降霜的季节。各位朋友都是冠绝当代,举世无双的杰出人材,还有谁能比你们强呢。
诗人于重阳日写诗酬答朋友们,表示自己对朋友情谊的重视。重阳佳节,饮酒赏花,正是倾诉友情、吟诗作乐的好时光。这首诗便是描绘这样的场面。诗写得很细腻,很流畅,也很有情致。
清代诗人秋瑾的《九日感赋》,表现了浓郁的思乡之情:
百结愁肠郁不开,
此生惆怅异乡来。
思亲堂上茱初插,
忆妹窗前句乍裁。
对菊难逢元亮酒,
登楼愧乏仲宣才。
良时佳节成辜负,
旧日欢场半是苔。
登楼愧乏仲宣才:仲宣,东汉王粲字仲宣,“建安七子”之一。他出身士族大家庭,年轻就很有名。因为长安战乱,避难荆州依附刘表,未被重用,后归曹操。王粲在荆州时,登当阳城楼作《登楼赋》,赋中抒写了自己久困他乡,才能不得施展而产生的思乡情绪。仲宣才,即指如王粲一样的才能。
诗人怀着惆怅的心情来到了异乡,心中的愁肠百绕千结阴郁不开。重阳节这天,诗人刚刚在堂上插上茱萸,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回忆起与妹妹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于是在窗前写起思念妹妹的诗来。诗人面对盛开的秋菊,觉得在孤寂中难于饮到陶渊明喝的美酒;登上高楼,惭愧缺少王粲那样的才能。诗人感叹:美好的时光中,佳节枉被辜负了。那过去欢聚的地方,如今已冷落无人了。
此诗是诗人1896年婚后初来湘潭不久而作。秋瑾远嫁他乡,离开了亲人,在佳节之时,心情格外苦闷。九月九日她在堂上插上了茱萸,在窗下提笔给妹妹写诗;她对菊遣闷饮酒,登楼远望故居。但这一切都使她因更加怀念当初的欢乐生活,而愁肠“郁不开”了。诗表现了秋瑾初嫁后浓浓的思乡之情。
Ⅳ 重阳节的诗歌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你知道什么样的诗歌才经典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重阳节的诗歌(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重阳
最美的时光
清风
弹奏着优美的旋律
谱成一首爱的乐章
微笑
向着家的方向
阳光
温暖在我心上
伴我回家看爹娘
走进
那亲切的村庄
爹娘
在村口翘首盼望
热泪盈满了我的眼眶
慈爱的目光
端祥着
我开心的脸庞
久违的温馨
暖了我的心房
九九又重阳
菊花在飘香
时光
把爱的故事
写成老人幸福的模样
一
一年两度遇重阳,地未老来天未荒。叶茂有人追绿荫,花凋无客记沧桑。
不闻盛世骚风逸,却见繁华歌舞忙。冉冉斜阳封绮梦,秋风荡翠漫山黄。
二
慨叹霜风日近窗,一年两度遇重阳。枫红秋季恨秋短,荷翠夏天忧夏长。
冷眼观花花不语,热心问道道无章。皮囊空自装痴骨,幸有诗情兴未央。
三
时风不待有何妨,且就昏灯量酒肠。百盏千杯趋独醉,一年两度遇重阳。
三更淡梦情犹记,半阕残诗韵自香。应信皇天知我意,灵犀留作写苍茫。
四
漫步江堤觅锦囊,衣衫鬓角渐秋霜。凝眸灯火环城亮,驻足沙滩夜露凉。
百转千回寻偶韵,一年两度遇重阳。闲情惹得诗风起,便学骚人赋雅章。
五
秋风阵阵舞霓裳,吹落东篱淡菊香。傲骨襟怀人共品,幽馨意气客偕狂。
千丝不懈赊芳趣,万缕常萦集瑞祥。世说纷纭浑未觉,一年两度遇重阳。
菊花黄时又重阳
禁不住想到
年迈老父
白发亲娘
如今已进夕阳
腿脚不便
满头霜
巢儿空空多凄凉
儿女不在身边陪
卖菜、做饭、买米、买面
一切都是自己抗
闷了想儿儿不在
累了想女女亦忙
孙子孙女各有事
徒留空巢好神伤
菊花黄时又重阳
天下儿女多思量
咱爹娘
风雨人生多坎坷
历经艰辛与沧桑
至如今年纪迈
该儿女奉养
儿女们拿什么回报爹娘
平日里少打牌
少进酒场
多陪陪时时牵挂儿女咱爹娘
抚慰爹娘养儿育女情深意长
我们既是儿女又是爹娘
言传身教做榜样
孝双亲美德代代扬
年岁大了
心中便有了
一块高地
不是鹿台,也不是金顶
每天都可以望到
永远也无法抵达
天上飞的,不是鸟
地上跑的,不是兔
山,不再是山
水,也不再是水
衙门里高悬的明镜
每块都标着:
儿童不宜
小偷偷走了,城市的徵标
啄木鸟啄破了,皇帝的新装
诗人自杀了
芙蓉姐姐玫瑰妹妹的肥臂
明码标价
挂上了菜市场的肉摊
打开电视
儿时玩过的肥皂泡
重新出现
阳光明媚的日子
真以为见到了
梦中的彩虹
重阳无雨
重阳
一叠
霜飞远黛韵无边,九九重阳近眼前。遍邀诗朋鸣鹿社,广寻佳句寄流年。
兵分三路情激奋,将守一台胸豁然。人在秋山心淡泊,红尘远避逸如仙。
二叠
心如旷野爱无边,更值重阳到眼前。唐宋吟魂承一脉,建安风骨遗千年。
鸟闲水阔心清素,山净林疏目了然。霜落江天秋正好,白云深处做游仙。
三叠
天涯可在白云边,游子吟声绕马前。菊径环回通玉阁,诗鞭高举唱韶年。
久疏名利多欢愉,时悟禅机少怅然。佳节重阳应时至,峰巅乐坏醉中仙。
四叠
故人唱和石泉边,无限秋光呈眼前。可爱霜林披晚照,相怜华发忆当年。
荣枯合季本无谓,取舍随缘当自然。莫负重阳暖诗境,童心不老自成仙。
五叠
扁舟漂荡水无边,鸥鹭闲云近眼前。两岸秋光润诗笔,一山叠翠寄来年。
重阳艳艳自欢快,冷雨潇潇何怆然。对菊飞觞本当醉,逍遥胜过活神仙。
六叠
朽身老退竹林边,菊引重阳到宅前。约鸟为盟度余岁,借书相伴养天年。
锦衣脱去神飘逸,佳句寻来心畅然。自古风流数吟客,半修禅道半修仙。
七叠
秋日行吟石涧边,归来醉倒菊花前。相怜鸥鸟似相识,隔日风光如隔年。
霜染丛林情肃穆,瀑飞绝壁景森然。倚书鼾睡猿声后,梦上云台会八仙。
八叠
应邀重阳吟日边,卖狂老暮抢冲前。一双云履赢青壮,两鬓银丝感少年。
胸有才情血彭湃,心无杂念意超然。三杯艾酒开怀醉,笑看人人是谪仙。
九叠
茅舍三间苍石边,涓涓溪水绕门前。云耕谷口疏求利,药采峰巅不计年。
赏菊烹茶日恬淡,脱巾漉酒梦悠然。山深路阻无人访,呼鸟吟松作散仙。
十叠
宝马飞驰白日边,九州秋色掠窗前。途中征雁惊新月,霜外丛林感暮年。
大漠连荒夜沉寂,吴山叠翠景依然。分明同是重阳节,诗眼无偏可谓仙。
十一叠
登高远望怅无边,往事如烟浮眼前。去岁吟声犹在耳,满岩墨迹已经年。
魂牵故里心廖寂,月照空山影孑然。可恨人间离别苦,但求长聚不求仙。
十二叠
结社呦呦鸣鹿边,共唱重阳碧水前。千首秋诗叠先韵,八方雅士忘流年。
霜飞林净神清爽,雁去山空情肃然。宿鸟匝林天欲暮,拣柴煮酒待蓬仙。
十三叠
陶家种秫县城边,我辈吟秋盛世前。天上何多尧舜日,人间已少白鸡年。
清诗出在好心境,佳作源于大自然。对菊飞觞品鲈烩,凭谁还会慕神仙。
十四叠
重阳结伴晓篱边,漫步行吟到午前。菊采南山扬舜日,诗题北麓记尧年。
闲情可比陶元亮,豪气何输孟浩然。擘蟹源头拼一醉,缄言唯恐引来仙。
十五叠
重阳自古咏无边,今岁吟声更胜前。霜染吴江风落帽,翠摇边塞日侵年。
题词糕壁客潇洒,泼墨松岩菊傲然。唱和人人似相识,秋山处处有诗仙。
十六叠
重阳赴约竹林边,主客风吟簇菊前。蛱蝶黄梁梦春色,飞霜斑鬓忆童年。
景输秋句韵齐整,诗筑高台序井然。席地摆开猜令宴,酒香引出洞中仙。
十七叠
何时俗念远身边,偶幻幽居秋水前。久近园林能益寿,常亲松竹可延年。
情真觅句自清秀,心乱吟诗必黯然。谁使空山少寥寂,菊枫应是下凡仙。
十八叠
报到天涯帅帐边,觅诗助兴擂台前。痴情跃跃赛青壮,花眼浑浑恨暮年。
皱笺抛去筐满矣,拙句寻来趣昂然。敝帚自珍偷作乐,羞为红队一疯仙。
年高体弱步蹒跚,
身佝发白皱纹脸,
记忆做事常颠倒,
孤独冷落自兴叹。
也曾为国出过力,
建设国家有贡献,
忠诚事业无私欲,
先进模范有过咱。
也曾身强体魄健,
肩挑重担从无怨,
酸甜苦辣多磨砺,
越是艰险越向前。
也曾是家顶梁柱,
抚老育儿无消闲,
勤俭持家常吃苦,
艰难委屈默默担。
年少莫把老笑谈,
美好青春几十年,
人生道路同一辙,
相知相识都是缘。
莫笑老朽咳嗽喘,
当年也是坚强汉,
历尽艰辛不怕苦,
国富家兴是心愿。
莫笑老妪唠叨烦,
当年俊俏人人赞,
为家受尽千般累,
总把儿女挂心间。
儿女莫把老人嫌,
没有父母哪有源,
为使老人得宽慰,
抽空常回家看看。
儿女尽孝在眼前,
莫把孝顺当空谈,
儿欲孝老老不待,
哭断肝肠后悔晚。
百书《孝经》乃为先,
中华孝道代代传,
承传美德人人孝,
社会和谐家美满。
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夜书所见中哪两句写出了该节日的传统习俗
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写出了该节日的传统习俗。
这首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诗中描绘的传统节日是重阳节。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后两句诗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全诗如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白话译文:
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家乡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菜萸可惜单单少我了一人。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出身河东王氏,开元十九年,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
二、《夜书所见》并没有写到中国的传统习俗。这首诗写的是羁旅思乡之情,主要写的是深秋夜景。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全诗如下: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白话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
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叶绍翁,南宋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所著诗集《靖逸小集》。
Ⅵ 夜书所见的诗意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夜书所见》的诗意: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客居异乡的孤寂落寞,在秋天的夜晚感叹想念家乡、思念亲人,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全诗描述了诗人在重阳节登高望远,客居他乡,思念家乡的亲人,抒发了游子客居他乡深深的思乡之情。
1、《夜书所见》
宋代-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6)重阳节建安扩展阅读:
1、《夜书所见》是叶绍翁客居异乡,触景生情,节候迁移,景物变换,引起旅人的乡愁,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诗人触景生情所作。
3、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4、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