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麻烦知道的人告诉一下我关于朱德母亲的几个故事,我们老师要我们上交。~
1886年12月1日,朱德出抄生在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李家(今丁家)一个佃农家里,孕育他的是一位平凡得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农家妇女——钟氏。20世纪50年代成长的青年人,都在中学语文课本上读过朱德撰写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② 朱德之《回忆我的母亲》原文是什么
回忆我的母亲
作者:朱德
原文: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的,和我们来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实实的贫苦农民。
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可是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多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
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
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
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庚子年(一九零零)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
在这样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仅仅吃些小菜叶、高粱,通年没吃过白米。特别是乙未(一八九五)那一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
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
我念过私塾,光绪三十一年(一九零五)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
光绪三十四年(一九零八)我从成都回来,在仪陇县办高等小学,一年回家两三次去看母亲。那时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我们抱了科学民主的思想,想在家乡做点事情,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
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从宣统元年(一九零九)到现在,我再没有回过一次家,只在民国八年(一九一九)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但是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父亲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
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
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其创作背景:
《回忆我的母亲》本是朱德同志为纪念母亲逝世而创作的。
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为党的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公祭仪式。
下午2时,延安各界代表1000多人集结在杨家岭大礼堂,中共中央、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等,延安农民劳动英雄田二鸿、工人劳动英雄郝作明和士绅商民代表均参加了此次追悼大会。
悼堂布置得庄严肃穆,灵前香烟缭绕,灵幕上高悬着“精神不朽”的大红旗。悼堂四周挂满了延安各界的挽联。中共中央的挽联是“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毛泽东的挽联是“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
中共中央党校的挽联为“唯有劳动人民的母性,能育劳动人民的领袖”。刘少奇、周恩来等同志的挽联为“教子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钦贤母范;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保好家风”。
追悼会在低沉的哀乐声中开始,全体起立默哀。主祭人朱德、康克清就位,敬香献爵。然后由谢觉哉代读朱德祭文。这篇祭文曾以《母亲的回忆》为题,刊登在《解放日报》上。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段):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回忆。
第二部分(第2-15段):记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第三部分(第16-17段):抒发对母亲的悼念之情,表达了要用尽忠于民族、人民和党的方法来报答母亲深恩的。
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开篇点题,运用倒叙的手法,怀着对母亲深沉的爱,开始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我爱我母亲”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勤劳”是叙事线索,总领全文;“永远回忆”既呼应题目,又自然地引出下文。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该句赏析:
这句话饱含哲理,发人深省。点明了社会的财富,人类的历史,就是母亲这样平凡而伟大的劳动人民创造的,他们所具有的品质,所积累的知识才是最宝贵的财产。从而勉励我们要向劳动人民学习,学习他们丰富的生产知识,学习他们顽强的战斗意志。
课文主题:
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她勤劳俭朴、聪明能干、宽厚仁慈、坚忍顽强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要用尽忠于民族与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说“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已经过去)和创造着(今天和未来)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
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以此对上述这方面的意义进行强调。
朱德母亲简介:
钟太夫人1860年出生于四川仪陇县周家河钟家湾,他们家原本不是当地人,之前以四处卖艺为生,直到钟夫人的父亲这一辈,才在钟家湾定居下来。
1877年,经人介绍,17岁的钟氏与马鞍镇大湾村的朱世林成亲,结为夫妻。朱世林,就是朱德的父亲,那年还只有16岁。
在朱德的记忆里,母亲整天忙碌于家务和田里的庄稼,还要养蚕、纺棉花、种菜、喂猪,一刻也闲不住。
钟氏性格和蔼,为人宽厚,从不与人发生冲突,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本身不富裕的条件下,她还多次接济贫苦的亲戚,施舍沿途讨饭的乞丐。这一点,也深深地影响了朱德。
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朱德从小就学会了很多生活技能,以至于后来成为红军总司令后,朱老总去帮农民种地,农民还惊讶他是个庄稼“老把式”。
钟氏深知,作为庄稼人,不读书就永远不能出人头地,于是就力主送朱德上学,而朱德也非常争气,一路考上了云南陆军讲武堂,开始了革命生涯。
朱德当上滇军旅长后,特地把一家老小二十多口人都接到泸州,以尽孝心。不过,父母吃苦惯了,现在享起福来却有点不适应了,一年后,他们就跟朱德提出了回老家的要求。
朱德也知道父母的心思,就没有再劝,给了他们一些财物,派人送他们回去。临行前,母亲拉着朱德的手说:“咱们朱家的苦日子总算是熬出头了,你可真争气,现在你做了旅长,做事可要斟酌些,不用牵挂你爹和我,我们好得很。”
那一年,是1920年,朱德肯定想不到,这次竟是跟父亲的永别,也是跟母亲的最后一面。从1937年到1944年这7年间,朱老总只往家里寄了几百块钱和一些照片,除此之外,再无其他物品。
尽管钱不多,而且除了照片再没其他东西,但钟夫人仍然非常高兴,对家里人说:“代珍能活着,我就很高兴了,现在又在带兵打日寇,我更高兴,我不求他能为我做什么,只要好好打日寇,就当是孝敬我了。”
在1943年,朱老总收到了两封家信,一封是侄子寄来的,一封是外甥寄来的,信中均提到说,祖母大人年事已高,身体和饮食一日不如一日,但依旧放不下手里的活,更希望能与朱德见上一面。
朱老总看过信后,心中五味杂陈,离家二十余载,未曾好好侍奉过母亲,现在又忙于打仗,根本没时间回去,心里非常愧疚。
1944年2月15日,钟太夫人还是跟往常一样,在灶台上忙碌着一家人的午饭,突然,她晕倒在地,再也没有起来,等到被儿孙们发现时,已经没有了呼吸,享年84岁。
家人说,钟太夫人走得很安详,就如同睡着了一般。钟太夫人离世的消息传到延安后,一向沉稳的朱老总当场痛哭。那一刻,他不再是指挥千军万马,驰骋沙场的八路军总司令,而是一位对母亲怀有深深的爱,也怀有深深的愧疚的儿子。
在随后的一个月里,朱老总蓄起了胡子,写下了一篇催人泪下的《回忆我的母亲》。
1944年4月10日,经毛主席提议,钟太夫人的追悼大会在延安杨家岭大礼堂隆重举行,各界人士出席者多达1000多人,也是我党唯一一次为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追悼会。
在追悼会上,摆放着无数挽联,其中毛主席的挽联写道:“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周总理的挽联是这样写的:“教子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钦贤母范;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葆好家风。”
谢觉哉的挽联则写道:“红星入怀,盖世功名光子余;白云在望,漫天暗怛陨慈辉。”
钟太夫人,这位平凡而普通的女子,用她坚强的身躯,为孩子们顶起了一片天,更为中国革命贡献了一个朱老总,再多的赞誉,她都当得起。
③ 历史上有那些孝顺父母的故事,求解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事例三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事例四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李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事例五
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市长考察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为了买一盘母亲喜欢的沪剧磁带,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
二十四孝_忠孝双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有诗颂曰:
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云思亲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从小家庭贫困,勤奋好学,后来做了丞相。他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他的一个同僚,奉诏出使边疆之际,母亲得了重病,如果这样离去,无法在身边侍候,心中非常悲痛。仁杰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后,特此奏请皇上改派别人。有一天仁杰出外巡视,途中经太行山。他登上山顶向下看着云,对他的随从说:“我的亲人就住在白云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没有离去,禁不住流出了思亲之泪。有诗颂曰:
朝夕思亲伤志神,登山望母泪流频;身居相国犹怀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二十四孝_上书救父
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同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愿意替父受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有诗颂曰:
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 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
二十四孝_彩衣养亲
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诗赞曰
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 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
二十四孝_哭竹生笋
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 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有诗颂曰: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二十四孝_打虎救父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诗颂曰:
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二十四孝_鹿乳奉亲
周朝时,有一位叫郯子的,从小就很孝顺。 他的父母年老的时候,双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于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这样去取得鹿乳供奉双亲,没想到被打猎的人发现。 正当猎人举起了弓箭要射杀他时,他急忙喊道:”我为了取得鹿乳,给患有眼疾的双亲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采取鹿乳。”猎人知道原来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没有射他,并且对他这种孝敬父母的行为赞叹不已。有诗赞曰:
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二十四孝_笼负母归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 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 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 后人有诗赞曰:
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兢兢;重重危难益坚忍,孝更绝伦足可矜。
二十四孝_弃官奉亲
荥阳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晋武帝时任河阳县令。他事亲至孝,当时父亲已去世,就接母亲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长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开时节,他总是拣风和日丽的好天,亲自搀扶母亲来林中赏花游乐。一年,母亲染病思归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随即辞官奉母回乡。上官再三挽留。他说:“我若是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听从母意,那算什么儿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动,便允他辞官。回到家乡后,他母竟病愈了。家中贫穷,他就耕田种菜卖菜,之后再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他还喂了一群羊,每天挤奶给母亲喝。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 诗曰:
弃官从母孝诚虔,归里牧羊兼种田;藉以承欢滋养母,复元欢乐事天年。
④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孝敬父母事例
朱德总司令从小就懂得关心体贴自己的父母,他的母亲是一位勤劳的农版村妇女,沉重的家务权累弯了她的腰。朱德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于是,他经常在母亲身边帮忙,当他八、九岁时,就能挑水种田分担母亲的劳动了。他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每天天不亮就费了很大的力气,去很远的地方挑水。
可见,一个孝顺的人,才谈得上为国家做出贡献。
⑤ 朱德的感人故事60字
1928年冬日的一天,天刚麻麻亮,朱德军长又带领部分红军战士和赤卫队员到宁冈龙市挑粮.
这天,朱军长像往日一样精神饱满,穿着一身灰布军装,背着斗笠,扎着腰带,打着绑腿,穿着草鞋下山去.来到龙市,战士们有的用箩筐担,有的用口袋背;没有工具的战士索性脱下长裤,把裤口扎紧,把粮食装满两条裤腿,往肩上一搭一样方便.这样,大家挑的挑、背的背,翻山越岭,穿行在井冈山的蜿蜒山径上.
那年,朱德军长已经40多岁了.他头戴斗笠,挑着满满一担粮和年轻的战士们一道走着.大家想:朱军长晚上忙着思考作战大计,白天还要挑粮,这可会累坏他.他们商量一起到朱德军长面前提“抗议”,劝他少挑些.朱军长似乎看穿了大家的心思说:“同志们,今天我们来比比赛,看谁最先赶到黄洋界上的大槲树那儿!”一听说比赛,战士们劲头来了:“好啊!谁先到大槲树谁是英雄!”一个战士灵机一动说:“朱军长,比赛可以,但有个条件.”朱军长问:“什么条件?”战士说:“你年纪大,不能挑那么多,分给我们一点.”朱军长一听,爽朗地笑起来了:“那可不行!”说着,挑起担子就走了,留下了一阵笑声.
中午时分,队伍赶到黄洋界大槲树下休息.黄洋界海拔1300多米,地势险要雄伟,一边是高山峻岭,一边是万丈悬崖.这里云海翻涌时如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故黄洋界又称“汪洋界”.休息时战士们议论开来了,七嘴八舌地说,劝也劝不住,讲也讲不过,怎么办?最后大家叫一个机灵的小战士把朱军长的扁担“偷”来藏起来了.战士们认为这样朱军长可以休息了.那知道朱军长砍来一根大毛竹,用柴刀做了一根又大又扎实的扁担,并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大字,从此,他的扁担再也没人“偷”了.战士们看到朱军长大步流星走在山路上,满脸是汗,军装湿透了,扁担压得弯弯,感动不已.这时,山道上响起一阵阵歌声:
同志哥,扁担闪闪亮,朱军长带头挑粮上井冈;井冈兵强马又壮,粮食充足装满仓;消灭白狗子,分田又分粮;保卫根据地,人民得安康……
⑥ 小学语文课文 朱德与母亲 的内容
《朱德与母亲》小学语文课本内容如下:
朱德的母亲是一个勤劳的农村妇女,每天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先把饭煮好,再下田劳动。在家还要养猪、养蚕、纺棉花,甚至做挑水挑粪的力气活。朱德从四五岁起就帮母亲递柴火、烧开水。只要能帮到母亲的忙,再苦再累,朱德都觉得心里是高兴的。
到八九岁时,他学会了许多干农活的技巧和本领,不但能挑能背,还能种田了。每天放学以后,看见母亲在灶前汗流满面地烧饭,朱德总是悄悄地把书包一放,就默默地挑水或放牛去了。一到农忙,他就整日在田里帮着母亲劳动。
母亲看到朱德小小年纪,样样都和自己抢着做,非常心疼,常常拉着他的手,责怪地说:“你上学已经很累了,小孩子家,出去和同学一起玩玩吧。别替我干活了,当心累着!”朱德总是笑笑,继续帮助母亲忙活着忙那,硬是抢在母亲前头把事情干完。
村里人知道了,都夸朱德是个勤劳孝顺的好孩子。朱德家没有水井,每天都要到山坡下去挑水。挑满两桶水,再爬山坡走回家,是很累的。这对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来说,确实是件艰难的事,但是朱德为了减轻母亲的劳累,总是尽力去做。
那是一个秋收季节的晚上,母亲做完了全家的饭,刚刚收拾好厨房,又忙着在月光下晾谷子,直到深夜还没休息。突然母亲发现水缸里的水用光了,但时间已经很晚,母亲怕惊动大家,于是打算第二天一清早再去挑水。
可是第二天清早,母亲起床一看,缸里已有满满的一缸水了。一连几天都是这样,晚上水缸是空空的,早上起来却是满满的。原来,这水是朱德天没亮是就起来挑满的。朱德长大以后,离开母亲去读书,后来又参加了革命,工作十分繁忙,不能回家探望母亲,但他一直惦念着母亲,常给母亲写信、寄钱。
1944年,朱德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心中十分悲痛。当时他正领导着八路军打日本鬼子,军务繁忙,没能回家见母亲一面,就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纪念母亲。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
我用什么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是母亲和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着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朱德与母亲》是2006年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作者是晴零,菽谷。
《朱德与母亲》内容介绍:
一位平凡的母亲带着遗憾离世而去,中共中央机关举行了一场隆重的追悼会,她,就是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追悼会上,毛泽东等亲颂挽词……。她的优秀品质被世人所敬仰,她,是伟大的。在延安指挥各解放区战场反攻的朱德伤心不已,泪眼蒙咙中,母亲携他走过的历程浮现在眼前。
⑦ 名人感恩母亲的故事
这是发生在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徐庄镇一个村庄的真实故事。 "噢……咳咳……",1月15日,晚饭的时候,徐庄镇机关干部尹彦文和家人在一起吃饭,他的父亲突然咳嗽起来,他放下饭碗,转过脸去,用手捂住嘴,沉闷地干咳了几声,有些不好意思地对儿子和儿媳说:"你看,我吃饭吃呛了。"然后,他起身拿了衣服回村子里的老宅院休息。
尹彦文的妻子借债办了一个养猪场,白天,父亲帮着他们拌料、喂猪,帮着干些零零碎碎的杂活。晚上,爷几个在养猪场里吃完饭,再回家睡觉。吃过饭后,鲁南地区下起了2004年的第一场雪,尹老汉 "咯吱咯吱"地踩着雪回去了。
半夜里,尹彦文的妻子告诉丈夫:"哎,咱爹咳嗽好几天了,不是吃饭吃呛了,怕是有其他的病吧。" 尹彦文说:"是他的气管炎的老毛病又犯了?"这尹彦文时,起身穿了衣服,蹬上鞋,又随手拿了大衣披在身上,媳妇问他:"这么晚了,你要到哪里去?" 尹彦文说:"你自个先睡,我去村里看看咱爹。" 外面的风很大,尹彦文把手插进大衣筒里,跺了跺脚,向村子里走去。一路上,尹彦文在想,母亲去世后,父亲就一直住在村子深处的那座房子里。含辛茹苦地把他拉扯成人,现在自己争气,媳妇也很能干,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父亲应该很满足了。
尹彦文走到房子前面的那棵老槐树下,就听见父亲剧烈的咳嗽声。咳嗽了一会儿后就渐渐地平息了,像是睡着了。尹彦文想陪伴父亲呆一会,刚想叫门,但又怕吵醒了父亲,好不容易地睡个安生觉,就不打扰他了。
尹彦文决定在门口站一会儿。尹彦文想起母亲刚去世的时候,有人给父亲介绍了一个对象,父亲看着两个孩子,叹了一口气:"还是我一个人拉扯他们吧!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姐姐出嫁了,自己也结了婚,老父亲倒只剩下一个人了。那年快过年了,人家都准备着年货,还要预备一些油炸食品。父亲外出打工没有回来,他和姐姐就在村口等。一天,父亲披着一身雪花回来的时候,看见两个孩子呆在大树下,他的眼泪一下子掉了下来。别人家油炸年货,父亲不会做,盐粒没有化开,菜刚放到锅里,就啪啪地乱响,溅起大片片的油花,炸的菜半生不熟。父亲怕浪费,都吃了,结果加上风寒,落下了气管炎的毛病,这几年倒是不犯了。
自从办了养猪场,他又跟着自己整天忙活,却又经常瞒着病情,怕自己为他操心。想到这里,尹彦文不忍打扰父亲,就站在门口听父亲睡觉。过了一会儿,父亲又咳嗽起来,不知怎的,一阵比一阵厉害。那一声声的咳嗽像是锤子敲打在儿子的心上:"一、二、三……" 尹彦文在心里默数着。咳嗽了一阵,父亲才好一些,尹彦文的心也稍稍安宁一些。不一会,父亲的咳嗽声再度响起,"五十、五十一、五十三……" 尹彦文数着的时候,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他的脚冻木了,就在雪地里轻轻地走一走。当他数到第一百九十声的时候,不知不觉天快亮了。不一会儿,父亲起床了,尹彦文推开了门,问父亲:"爹,您一夜睡得还好吧?"父亲笑了笑说:"好,我一觉睡到大天亮。你怎么这么早就来了?" 尹彦文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他对父亲说:"爹,今天咱什么都不干,我陪您去县人民医院看病。"
尹彦文含泪给我们讲完这个故事,他说:"自己孝敬父母的永远没有父母给予自己的多!临近年关了,必须多关注老人的生活。多陪老人坐坐。别让老人孤孤单单的过年!"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7536698.html?si=1
⑧ 简述朱德母亲勤劳俭朴的故事
作为母亲,钟氏对家庭子女的情感是自发而平凡的.她每天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做好一家人的饭,然后到地里干活,种田、种菜、挑粪等,样样都少不了.回到家后,又要挑水、做饭、喂猪、养蚕,晚上还要在昏暗的油灯下纺线,一直到深夜.由于钟氏的勤劳、聪慧,一家人的生活还能勉强维持下去.钟氏亲手纺出的线,请人织成布,染上颜色.这种家织布有铜钱那么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老二、老三接着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钟氏就是这样终日忙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