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重阳节手抄报简单怎么画
又是一年的重阳节,这个时候总是让人特别的思念远方的亲人。下面一起来看看重阳节手抄报简单怎么画。
1、在左上角画四分之一的圆,画上高低起伏的地面,上面有两棵树,两位老人背对着并肩站在一起,上方有“重阳”两个字。
2、右上角画一支桂花树的枝条,上面有桂花和树叶。
3、月亮与地面为金黄色的,“重阳”两字是深黄渐变成浅黄色,树叶为深黄色,树干是褐色,桂花是黄色,树叶为绿色。
4、背景是黄色渐变成白色,老人穿着深蓝和深绿色的衣服。
5、空白处画上深黄色的横线,方便写字,这样,九九重阳节手抄报就完成了。
以上就是给各位带来的关于重阳节手抄报简单怎么画的全部内容了。
❷ 重阳节的手抄报内容 文字可以写什么
九月九日重阳节快到了,下面我整理了关于重阳节手抄报的相关内容,大家可以借鉴一下!
1.节日简介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只是近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2.名称释义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3.演变过程
重阳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到了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
到了清代,这种风俗依旧盛行。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1、一张桌,两人饭,三番五次把你念;四季过,五味品,六神无主只因你;妻(七)儿想,爸(八)妈盼,九九重阳望团圆!
2、重阳未至,祝福先至,愿您生活喜阳阳,职场收获成双,爱情沐浴阳光,幸福总在身边荡漾,家庭幸福美满,身体永远健康!预祝重阳节快乐!
3、重阳节到了,又是一年登高季,借此祝你爱情步步高,薪水步步高,事业步步高,健康步步高,幸福步步高!
4、考考你:木+木=林;口+口=吕;日+日=昌;阳+阳=?嘿嘿,重阳呗!九九重阳节,祝你:收获满满,快乐重重,好运长长,幸福久久!重阳节快乐!
5、插茱萸,赏菊花,九九时,陪家人,过重阳。重阳节送你祝福,想你陪着家人边,谈天谈地谈思念,要你开开心心每一刻,幸福快乐每一天。
❸ 重阳节手抄报内容
重阳节手抄报内容 (一)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诗《与杨府山涂村众老人宴会代祝词》:“ 重九江村午宴开,奉觞祝寿菊花醅。明年更比今年健,共把青春倒挽回。”铺叙了老人节宴会、饮菊花酒、祝健等活动场景。
重阳节手抄报内容 (二)
重阳节:我国古代以“六” 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所以叫重阳”,也叫“重九”,你知道吗?重阳节快乐!
蓝天作信封,白云作信纸,流星是我的特快专递。( )送你清风让你心旷神怡,送你细雨洗去你疲惫的汗迹,送你彩虹通向梦想之旅,祝你重阳节快乐!
重阳节快乐!因为牵了你的手,所以我要抓住你的手。给你幸福给你快乐相伴永远!我爱你!
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人烟湖草裹,山翠县楼西。如此美的景色,我们也不要错过,九月九,一起登高赏景如何?
九九艳阳天,秋高气爽,正是枫叶最艳时,我们结伴去香山看红叶,好吗?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愿你拥有一个美好、快乐的节日!秋风徐徐,重阳九九,蒸上九重的粟糕,备好香醇的菊酒,等着与你分享。
重阳节手抄报内容 (三)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
重阳节
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❹ 九月九重阳节手抄报内容
九月九重阳节手抄报内容如下:
重阳节来历
阴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逢,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为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代出年。
传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驱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这就是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习俗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❺ 重阳节手抄报内容
重阳节手抄报内容如下:
1、今日九月九,老人节,关爱老人你我做起。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吟怀未许老重阳,霜雪无端入鬓长。
4、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5、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
6、九日登高处,群山入望赊。
7、九日黄花才过了,一尊聊慰秋容老。
15、这世界上什么都可以等,只有爱不能等,孝不能迟,愿年年逢重阳,岁岁皆平安。
16、又是九月九,重阳夜,难聚首,思乡的人儿漂流在外头;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忧,回家的打算始终在心头。
17、三三令节春时松更高,九九芳辰重阳鹤添寿。
18、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
19、欢快的歌声,时刻萦绕着您。愿欢乐年华,永远伴随你。祝重阳节愉快!
20、九九艳阳天,秋高气爽,正是枫叶最艳时,我们结伴去香山看红叶,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