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孝顺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孝顺,汉语词语,拼音是xiào shùn,意思是爱敬天下之人﹑顺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
后多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现多指孝敬的口语。孝顺现在应该理解为,孝敬父母长辈,让孝道一代一代的顺下去。出自《国语·楚语上》。
孝顺社会意义:
从家庭意义上看,“孝”体现为对父母绝对权威的顺从;从社会意义上看,“孝”即对统治者的敬畏和基于敬畏的绝对服从。表面上看社会小单元的家庭以“孝顺”、“孝敬”为指导思想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知有也”—— 《论语·学而》。即一个人如果能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情况是很少有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从来没有。
由于我们家国同构、君父同伦,君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君之道,正所谓:“孝者,所以事君也”。
小孝是敬、顺父母,父母给你建立一种生活方式你若不听从即为不孝;大孝则是忠于主子,对于主子个人意志制定的方针政策及政治体制你若有所叛逆即为“不忠”,对统治者的“不忠”是灭门大罪,株连九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毁伤都是不孝。
更何况你自己人头落地,且父母兄弟妻儿子女都要共赴黄泉,此最大不孝也,所以说“孝”的范围比忠大,不仅对父母而言,更重要的是对君父的忠,可见“忠”、“孝”是统一并不矛盾的,为君父利益服务是其共同点。“孝”就是这样完成了从人伦感情出发达到其钳制人民思想和行为的政治目的。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从保持自己身体完整开始到当官光宗耀祖结束。
中国历来是一个宗族势力强大的宗法专制社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政治统治,中国的统治者选择了“孝”来作为其主流价值观,所以而历代君王施政都提倡“以孝治天下”。
春秋战国儒家便提倡实行“仁政”,主张“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汉代的“察举制”便注重“孝廉”一科,其后的“九品中正制”也有“孝廉”要求,“忠孝”与“孝廉”作为中国政治范畴的重要内涵一直发展传承着。
从我们尚在襁褓到咿呀学语再到长大成人,是父母用他们的爱将我们抚养成人,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为了我们所拥有的现在。父母,付出了他们的时间精力他们的一切,乌鸦尚知反哺
我们可以给父母买套房,或者给老家重新装修来尽孝心,让他们安享晚年,买房或者精装修老房子
孝心最不能等,因为父母正在一天天老去。善待父母,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每个人都终将老去,可是孝道会成为家风代代相传。
B. 请谈谈你对“孝顺”的理解
一家之言,个人拙见:于人类社会讲,孝顺是责任,是和谐社会关系中的必要要求;于家庭讲,孝顺是传承,是美德,尤其是中国家庭;于个人讲,孝顺是本能,是个人品质决定的。
看得出你有一些困惑和自己的思考,我想,谈孝顺还是从自然人的个体思维来议论,比较单纯一些。孝与不孝都是正常的,如果说对错,既可能有父母造成的,也可能有子女造成的,还可能有社会造成的……我认为,作为父母,养育子女是自己的选择,爱孩子是自己情感的倾注,应该是无所求的,如果你教育子女得当,自身言传身教,子女自然会孝顺你,但即便不孝顺,他、她也仍然是你的孩子,父母也只能面对现实;作为子女,没有谁是生下来就注定孝顺或者不孝顺的,如果从家庭和父母那里继承了孝顺的美德和精神,那他、她就是孝子、孝女,反之当然就不孝,所以无需感叹和纠结于天下哪些不孝儿女,要做的是自己是否选择孝,怎样践行孝,是否不计回报的自觉做到孝顺,这几乎可以决定你的儿女是否孝顺的,你的子孙后代是否具有孝顺的美德,是否传扬孝顺的家风。
我的父母就是这样,从没有刻意教导我们要对他们好,而是在平时默默地孝敬、依顺着我的我的奶奶、外公、外婆,在外公、外婆重病时,无私的牺牲自己,照顾老人,即便老人弥留之际,父母都尽自己所能的让他们带着尊严、带着欣慰、带着无数幸福的回忆和对晚辈们美好的希望离开我们。
谈到自己如何孝顺父母,自觉还很不够,因为父母衣食无忧,懂得充实自己的晚年生活,心态极好,身体健康,所以似乎不需要我做什么。所以我想我能做的就是更多的依顺父母,在我的家庭里,孝顺应是顺为先;更多的发展好自己的事业,注意自身健康和自己小家庭的和谐,不要把父母辛辛苦苦哺育培养的我随意糟践了(有点极端,比如是否健康、是否乐观、心态是否端正等等),否则父母是最痛心的。具体来说就是永远在父母面前做一名乖孩子、好孩子,哪怕你已成人,你也已为人父母。
C. 你是如何理解孝顺的
明天就过年了,估计你也已经到家了,也跟自己亲爱的爸妈见面了,可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们还能跟父母见几次面呢?今天,我就想跟你算算!
有个公式是这样的:(80-50)*2=60!什么意思呢?我来给你解释解释,80是指中国人的平均年龄,当然,我是为了计算方便,取的整数,事实上的平均年龄远远低于这个数字,意思是按父母能活到80岁算,当然,有些人的父母已经不在了,这个不在计算范围之内。50岁是指父母现在的年龄,这个我也是取的中间数,有些人的父母已经超过50岁,有些人的父母还没有超过50岁,所以我取中间数!
父母的价值观是儿女安全,过得好,我们要做的事就是满足父母的价值观,不要用我们的行为伤害父母的价值观。
懂得孝顺,懂得感恩,这是我们应该去做的事,尤其是过年回家,一般都是回家前三天风调雨顺,再往后就是吵吵闹闹,这样就不好了,别让父母伤心难过,我们该长大了。
今天,你让父母开心了吗?
一个为了帮助大学生成长操碎了心的90后
D. 你是怎么理解孝顺这个问题的
并不是所有父母都值得孝顺的,有的混蛋父母就不能孝顺。我们只能孝顺合格的父母。
E. 结合实际 ,谈谈你对孝顺的理解
百善孝为先。孝顺不是给父母照顾好衣食。真正的孝顺,要言于表,而进于心。
荀子是古代孝子的典型代表。每次父亲吃完饭,都有想要接济普通人的想法,年龄大了,又不好自己动作。而荀子总会在饭后问父亲,剩下的饭菜怎么处理?父亲说,给谁谁谁吧,荀子说,好的,并照办。这看似简单的举动,蕴含了极为深刻的孝之情怀。孝顺,有时候是对父母的成全。就像父母一直成全你一样,那是无私的不求任何回报的,而作为子女的,无论做多少,无论爱多深,都是应该的。但这其中,更应该加上尊敬与成全。
F. 谈谈你对“孝”的理解是什么
“百善孝为先”,孝是一代人与下一代之间的感情链条。 古人觉得孝是:父母在,不远游。还有就是父母的一声呼唤,子女必须马上到身边,父母说什么都是对的,子女不得有异议。“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诋毁,孝之始也”。 而我却有了不同的见解,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变化,我的看法与古代的也大有不同,父母从小把我们拉扯大不容易,俗话说父母养我们小,我们养他们老,我认为在当今社会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不再是经济上的单纯赡养,而是在“心”上,意见不同时及时沟通,不是单纯的吵闹。尽量让父母开心快乐变成了每个子女最大的责任与义务。让父母快快乐乐得度过晚年生活才是最能体现子女孝顺的事。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品质与素养。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从小养大扶养成人。当然我们长大后会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工作,忙自己的事业,努力奋斗这,为了以后拥有更好的生活更富裕的条件而奔波,当然这期间会忽略了父母,会以为没有事的时候并没有必要联系,但其实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电话父母也会特别的开心,特别的欣慰。 古代孔老夫子的必须很形象也很贴切,一是无违,我们俗称“顺者为孝”,二是患疾,“父母惟其疾是忧”,三是尊敬,也许就是常回家看看,帮忙多做些家务,让他们体会到温暖。四是色难,通俗说就是给父母好脸色看,有些人就认为父母有吃有喝就完事了,并不去在乎、关系父母的心情,并不知道子女的笑脸才是他们最大的精神支柱,而懂得这一点的人即使不开心,不快乐在面对他们的时候装也会装出笑脸,为的就是不让父母担心牵挂。 然而那些古板落后的思想我想应该被抛弃,应该结合当今社会父母的思想去做,对的观念去大力支持、提倡去做,我想这样的生活才不会往来这世上走一遭吧!G. 谈谈对孝道的认识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从秦汉开始,我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业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下太平。
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任,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的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则是“孝”。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
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
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道德伦理,体恤天下为人父母之心怀,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孝道贯穿始终,父母在世时要孝顺,亡故后常思念父母的养育恩德,为子女做榜样固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子女刚出生时父母日夜守护,任劳任怨,真心切切,子女懂事后对父母要“晨昏定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体恤父母的用心良苦,所以有“天下无不是父母”。
进入现代社会,我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者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础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需要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长治久安,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
H. 你怎么理解孝顺
孝顺是自我要求,是有追求的人,对自己的要求。可是,如果有父母把孝顺拿出来,要求别人,这就跟孝顺本身没关系了,只与权力有关了。比如,你不孝顺,我就教训你,孝顺,亲情,爱情,是人内心的尺度,并非用来指摘别人的大棒。庸碌之辈最喜欢把这三个词,挂在嘴边,因为他们希望别人听到,而最大的受益人往往是自己。而这一生,你只需要遵循内心,对那些真正爱过或者帮助过你的人好。其它乱七八糟,是非不分,真假难辨的孝顺 亲情,果断划清界限。从来没有的东西,你不该去买单。
I. 你是如何理解孝顺的
我所理解的孝顺是自己尽可能的让父母安心,放心,舒心,愉悦轻松。
无论我们在外上学还是工作,父母始终不放心我们,总觉得我们在外面受苦受累,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照顾好自己让他们安心,让他们知道自己在外面会照顾好自己,好让他们放心。所以我们在外要经常给他们打个电话啊,发个短信啊,让他们知道我们过得很好。我记得以前上高中的时候听到很多同学给父母打电话都是在抱怨着什么,其实这样只会让父母更担心自己。所以我觉得我要让他们对自己放心,其实我的适应能力还是很强的,他们还比较放心。
等我们挣钱有能力的时候我们要想办法让父母过得舒心,不要像以前那么拼命的工作,不要再那么劳累,身体是本钱。希望可以让他们过的舒适些,悠闲些。所以,等我以后有了稳定的工作我一定要更加努力,以前是他们给我幸福的生活,我也可以给他们舒适的生活。
其实长大以后尤其是工作以后总是因为忙于其他的事情而忽略父母,总以为打个电话,给他们打钱他们就会过的好就会开心,其实不是这样的。他们需要的是家人的陪伴。每次回家看望爷爷奶奶都会觉得很心酸,因为平时出门在外上学真的没办法陪他们太久,总是听到他们讲想我们就会觉得自己太不够孝顺,陪他们时间太短。所以如果真的孝顺以后就要多陪陪家人。
孝顺不是用钱用风光来体现的,是用心,是陪伴!
J. 对孝顺的理解
个人理解,孝顺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你的孝行,达到让父母心顺的目的。顺言顺行顺心,并不是一味的顺从,由于观念不同,分歧是难免的,父母也不可能总是正确的,所以既要有自己的主见,又不惹父母生气,表面听从,过后按照自己意愿行事,结果达到父母满意即可。也就是意见一致时听父母话,意见不一致时阳奉阴违呗。呵呵,有点滑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