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重阳节是什么节日呢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吕氏春秋·季秋纪》中收录,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七月半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⑵ 我们的节日一一重阳节作文400字
重阳节是老人的节日。重阳节里,我们应该给老人送上一句祝福,递上一张贺卡。在内那个重阳容节里,我做了这样一件事。
重阳节到了,我寻思着要给爷爷奶奶送什么礼物。一边的小王启发我:“重阳糕怎么样?”我想了想,装出生气的样子:“拜托,我爷爷奶奶又不在上海,寄过去不发霉才怪呢!”突然,一个念头清晰地从我脑海中闪过:有了!
我急忙跑回家,翻箱倒柜地找出了两张精美的信纸和一只小鱼暖手袋。我记得奶奶曾说过,她一到冬天就怕冷,手脚冰凉,要是我给了奶奶一只暖手袋,奶奶的手脚就不会冷了。
接着,我摊开精美的信纸,在上面写满了我的祝福和一直想对爷爷奶奶说的话。我的真心,装满了两张薄薄的信纸。我署上自己的名字,把信装进了信封,我要把我的思念和敬爱,送向远方的爷爷奶奶的家……
小鱼暖手袋被我用一个装礼品的盒子包了起来,又在盒子四周围上了金丝带。傍晚,在爸爸的帮助下,我把礼物和信寄了出去,也把我的牵挂寄了出去。我坚信爷爷奶奶收到我的礼物,必然是开心与激动的……
⑶ 重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
农历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数,双阳相重,故名重阳节。重阳节作为一个以娱乐为主的节日,主要节俗活动是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
⑷ 重阳节节日的诗句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____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____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____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____郑谷《菊》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____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____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____孟浩然《过故人庄》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____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吟怀未许老重阳,霜雪无端入鬓长。____序灯《九日吴山宴集值雨次韵》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____文森《九日》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____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____王勃《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____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____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____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黄。____张可久《满庭芳·客中九日》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____文森《九日》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____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九日登高处,群山入望赊。____赵时春《原州九日》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____韦安石《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枝字》
暗凝伫。近重阳、满城风雨。____周密《扫花游·九日怀归》
朔方三度重阳节,河曲干旌岁岁忙。____齐之鸾《九日登清水营城》
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____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算明朝、未了重阳,紫萸应耐看。____吴文英《霜花腴·重阳前一日泛石湖》
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____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____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____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握手经年别,惊心九日霜。____妙信《九日酬诸子》
细看茱萸一笑,诗翁健似常年。____张可久《风入松·九日》
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____宋祁《九日置酒》
可惜重阳,不把黄花与。____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____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____辛弃疾《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____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____苏洵《九日和韩魏公》
时节是重阳,菊花牵恨长。____徐灿《菩萨蛮·秋闺》
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____晏几道《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____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疏篱下、试觅重阳,醉擘青露菊。____吴文英《一寸金·秋感》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____李白《九日龙山饮》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____晏殊《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____曹雪芹《螃蟹咏》
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____杜甫《九日寄岑参》
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____杜甫《九日寄岑参》
霜风渐欲作重阳,熠熠溪边野菊香。____苏轼《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二首·其二》
辕门菊酒生豪兴,雁塞风云惬壮游。____王琼《九日登花马池城》
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____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九日悲秋不到心。凤城歌管有新音。____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____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⑸ 重阳节是什么节,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
重阳节来历的传说:东汉时期,汝河边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小伙子,名叫桓景。他家里有父母和妻子,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过得十分快乐。
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年,汝河里忽然出了一个瘟魔,岸边很多村庄流行起了瘟疫,死了不少人。看到乡亲们不断死去,非常着急,就决定求仙学艺,为民除害。桓景回到家里告别父母和妻子,一个人上路去了。
桓景访遍了天下名山,才寻访到在东南方的山中有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
桓景带上一袋干粮上路了。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费长房和蔼地对他说:“我看你一心想为民除害,就收下你这个徒弟吧。”他交给桓景一把青龙剑,又教他降魔的武艺。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把剑术练得炉火纯青。
有一天,费长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今年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吧。“他送了桓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又嘱咐了几名,先让乡亲们登高避灾,然后再去斩妖除魔。就用手招来一只仙鹤,把桓景载回了家乡。
九月九日那天,桓景带着全村老小登上附近的一座山。他把茱萸叶分给大家,让瘟魔不敢近前:又把菊花酒倒出来,让每人喝一口。安排妥当后,他就带着青龙剑回到村中,等着斩杀瘟魔。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爬上了河岸,趾高气扬地走进村里。他发现村里一个人也没有,就四处张望,最后发现村民们都躲在山上,便狂叫着向山上冲去。刚到山脚下,突然一阵浓郁的茱萸叶香和菊花酒气迎面扑来,瘟魔顿时头晕眼花,哼哼呀呀地在原地打转。
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对准他的后背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从此,汝河两岸再也不闹瘟疫了,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因为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⑹ 重阳节有什么习俗
1、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古人在重阳节前后几天制作的松糕称作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2、吃蟹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重阳节有吃蟹的习俗。中秋刚过,北方的蟹正是肥硕之时。俗话说:“九月团脐十月尖,持螯饮酒菊花天。”重阳时节捕捉的蟹最为上品,长得十分矫健,脂满膏肥,名扬天下。
3、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4、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5、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