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急急~“小孝于家,大孝于国”是什么意思 在线等啊
“小孝于家,大孝于国”意思是:小孝孝父母,大孝孝国家,一个人只有首先孝敬自己的父母,才有可能更好地报效祖国。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信奉孝道。“羔羊跪乳”、“乌鸦反哺”在民间广为流传,二十四孝子感天动地,都说明孝道在传统美德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1)孝顺小孝大孝扩展阅读
有关孝道的故事
1、啮指痛心
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参,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2、鹿乳奉亲
周郯子品性至孝,剡子的父母年老,且双目都患有眼疾,父母需要鹿的乳汁洗眼。郯子就披上鹿皮,前往深山里去,伪装在群鹿中间,于是取鹿乳来供养双亲。
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B. 什么是孝道,孝分,小孝,中孝,大孝还有大大孝吗
孝顺父母是天下儿女天经地义的职责,但是孝顺有小孝顺、中孝顺、大孝顺之分。
善事父母为孝。让父母衣食无忧是孝父母之身。让父母精神快乐是孝父母之心。让父母愿望实现是孝父母之志。让父母智慧增长是孝父母之慧。孝身是小孝,孝心是中孝,孝志是大孝,孝慧是大大孝。
小孝顺:整天围着父母转,给父母端饭洗脚,父母一发话,就诚惶诚恐地执行父母的意志。
中孝顺:自己先解决好自己的一系列问题,不让父母为自己操心。
大孝顺:事业有成,让父母为你而自豪和骄傲。
超级孝顺:积累功德,然后把自己的功德转让一部分给父母,让父母从此脱离轮回之苦,永享人生和生命乐趣。
孝顺父母的意义:
父母有生育、养育、教育之恩,可说是功德巍巍,在《父母恩重难报经》当中,曾以七种比喻来说明父母恩德深重,难以报答:
一、肩担父母,绕须弥山,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二、遭饥馑劫,脔割碎坏,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三、手执利刃,剜眼供佛,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四、刀割心肝,血流遍地,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五、百千刀戟,刺于己身,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六、打骨出髓,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七、吞热铁丸,遍身焦烂,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2)孝顺小孝大孝扩展阅读:
父母的恩德既然如此深重,我们应怎样做才能算是“孝顺”呢?佛教认为孝顺有不同的层次:
一般的人对父母甘旨奉养,只是小孝;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悦,是为中孝;引导父母趋向正信,远离烦恼颠倒,永断三途之苦,是为大孝;视三世一切众生皆是我父我母,尽一切力量,令入无馀涅槃而灭度之,才是最无上的至孝。所以,克尽孝道,应该注意下列三点:
一、孝顺必须是长期的,不是一时的:父母以毕生岁月为我们辛苦奉献,我们即使不能终身膝下承欢,也应该长期供养,使无所缺。
二、孝顺必须有实质的,不是表面的:孝顺父母必须解决父母实际需要,不仅在衣食住行上无虞匮乏,在生老病死上有所依靠,还要始予父母精神上的和乐,心理上的慰藉。
三、孝顺必须能全面的,不是局部的:孝顺应从自己的亲人做起,然后本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扩充到社会大众,乃至无量无边众生。
参考资料:网络-孝道
C. 佛教中小孝中孝大孝各是什么
子对亲尽诚顺命供养。又作孝顺、孝养。佛经中,不论在家出家,劝孝之文甚多。如孝子经谓,亲之生子,怀胎十月,身为重病,临生之日,母危父怖,其情难言。梵网经卷下谓,孝顺乃至道之法,故以孝为戒。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报恩品谓,父有慈恩,母有悲恩,若人恭敬供养一百净行大婆罗门、一百五通诸大神仙、一百善友,一心供养,满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顺心,故应勤加修习孝养父母,与供佛之福等无差别。中阿含卷三十三善生经载,子当以增益财物、备办众事、所欲则奉、自恣不违、所有私物尽以奉上等五事奉敬供养父母。五分律卷二十谓,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并以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故当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必得重罪。
孝又分为世间之孝与出世间之孝,供给父母衣食等为世间之孝,以佛法开导父母为出世间之孝,故毗尼母经卷二谓,若父母贫苦,应先授三归、五戒、十善,然后施与;此盖以出世间之孝方能令父母彻底离苦得乐之故。又龙舒增广净土文卷六载,长芦赜禅师作孝友文百二十篇,前百篇言奉养甘旨,为世间之孝,后二十篇劝父母修净土,为出世间之孝。世间之孝,止于一世,为孝之小者;出世间之孝,无时而尽,因父母生净土,福寿不止,如恒河沙劫,是为大孝。众生若能孝养敬顺父母,则可招感少病、端正、有大威势、生上种族、多有资生等五种果报,称为五善根。
D. 佛教中小孝中孝大孝各是什么
什么是真正的“孝”?——小孝、中孝、大孝、至孝
儿辈赡养亲人,办法各有不同。下养为小孝,次养为中孝,上养为大孝,最上养为大孝之大孝。为什么呢?
下养只知道满足吃喝,不至于有所缺乏,这已经是世间难以做到的了,叫作小孝。
次养就能体谅亲人的心愿,父母所爱我也爱,父母所敬我也敬,使亲人心里安乐,就叫作中孝。
上养是劝告亲人明白大道之理,善就赞成,过就规劝,使父母用高尚的道德滋润身心,这就是大孝。
至于最上养,更上一层楼,常常想念父母的恩情,同于天地,父母的寿命与日随减,应当用什么法子可以报答亲恩,什么办法可以延长亲寿,什么办法可以使父母出离生死,什么办法可以使父母罪障消除,什么办法可以使父母进入圣人之流,最终成佛。
譬如战火临头,保护亲人逃入山中,总是担心敌人来了吗?逃入水中总是担心敌人来了吗?逃入旷野总是担心敌人来了吗?辗转不安,一定要把父母放在最安全的地方。
这就是最上养,是大孝中的大孝(至孝)。
很多人都认为给父母天天吃肉吃鱼是最孝的,其实,这样为了父母而杀生命,这些死去的生命报冤来世,父母要偿还这命债的,就等于是用腐肉救亲饥,用毒酒止亲渴,是最不孝的。
也有人认为功成名就,光宗耀祖是孝,如果用来做好事,可以为亲人增光,如果用来做坏事,就是侮辱了亲人了。
如当今很多知名的贪污受贿的罪犯,不仅让亲人蒙羞,连基本的床前问安都不可能。古代那些乱臣贼子,也让人们他们的存在而讨厌他们的父母。
所以,最大的孝就是积德行善,就是利益他人,让父母也进入佛门。
E. 小孝中孝大孝有什么区别
孝身是小孝,孝心是中孝,孝志是大孝
1、小孝顺:整天围着父母转,给父母端饭洗脚,父母一发话,就诚惶诚恐地执行父母的意志。
2、中孝顺:自己先解决好自己的一系列问题,不让父母为自己操心。
3、大孝顺:事业有成,让父母为你而自豪和骄傲。超级孝顺:积累功德,然后把自己的功德转让一部分给父母,让父母从此脱离轮回之苦,永享人生和生命乐趣。
(5)孝顺小孝大孝扩展阅读:
孝的典例:
1、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2、涤亲溺器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
3、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F. 孝顺分为三种
孝顺分为:小孝、中孝、大孝。1、小孝是陪伴。2、中孝是赡养。让父母过得衣食无忧,既要给父母物质上的帮助,又要给到父母精神上的支持,去尊重他们。3、大孝就是超越。所有的父母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并作为父母的化身,是承载着父母的精神上的延续。所以要加倍的努力,能让自己成功的速度,一定要快于父母老去的速度。
孝顺的三种境界:
1、养长辈的身,保障长辈吃穿不愁。
“健康是最大的财富”,一个人身体健康,活着就是幸福,要是病怏怏的活着,其实是痛苦。作为父母,多半是年事已高,健康的身体更加重要,需要儿女关心。
很多父母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希望留一点钱,给儿女,帮助儿女创业。但越是这样,父母越是扛着病痛过日子,导致病痛加重。
孝顺父母的儿女,会常常带着父母去体检,提前防范病痛。要知道,身上无病,比你给再多的钱都好。
当然,健康的身体,需要起码的生活保障,衣食无忧才会活得踏实。很多年轻人,不仅自己不劳动,还当了啃老族,拿着父母的钱过日子,这样的不孝,令人痛心。
我的表姐夫有四兄弟,两个是做生意的,经济条件都不错,但是他们对父母却很“抠门”,个个都爱比较,觉得自己多拿钱给父母就是“吃亏”。
父母都健在的时候,都没有拿钱给父母用,后来父亲走了,留下母亲一个人在农村过苦日子,才在亲戚的调解下。
每个兄弟每月给两三百块钱,其中有一个兄弟以老婆管得紧为由,还是长期不给母亲生活费。这样的大家庭,就是富得流油,也没有好名声,也会被人看不起。
自己有钱但对父母小气的人,人人嗤之以鼻,表面过得风光,但问心有愧,还是没有福气的人。那些穷一点但保证了父母的日常开支的人,一家人过得其乐融融,“穷开心”也是福气。
2、养长辈的心,让长辈心情愉悦。
人这一辈子,真正希望你过得好的人,没有几个,除了父母,也许你都找不到贴心人了。不管你走多远,父母在地方,才是最温暖的家,当你很累的时候,和父母聊天,心情总是会慢慢好起来。
其实作为儿女,也要学会牵挂父母,在外混得如何,都没有关系,常常告诉父母自己的行踪,让父母放心;经常问候父母,了解父母的想法,让父母宽心。
自己努力工作,走正道,还有钱寄回家,父母感觉舒心。做到了这几点,就是养好了父母的心,大家都开心。
有钱过好日子,没钱过好心情。父母老了,还是为你担忧,那也是不孝顺。看看那些败家子,不学好,父母心好痛,怎么可以安度晚年。
其实,不学好的人,越不孝顺,越没有福气,等父母不管你了,就只能流落街头,还可能要晚景凄凉。
3、养长辈的志,让长辈活得有意义。
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真正变老,不是因为年纪大了,而是失去了理想,过得越来越孤单,没有了人生的乐趣,和时代脱节了。
王阳明的父亲退休后,王阳明经常写信建议父亲和同乡的退休官员多联系,可以一起作伴,寻找共同的乐趣,日子要过得充实。
人老了,如果无所事事,就会变得颓废,就是坐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耷拉着头,灰头土脸的,六十岁的人,都会被认为是九十岁的人。
那些有爱好的人,趁着自己可以走动,去看看风景,到公园散心,参加公益活动,帮助更多需要的人。忙忙碌碌的日子,会让一个老人,也找到人生的意义,真正把日子过成“夕阳红”。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千万不要让父母碌碌无为活下去,而是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培养他们的兴趣,多鼓励他们,还可以教会他们一些新知识。比方说,教会他们用微信,用各种唱歌软件等。
“爱人者,人恒爱之”,真正孝顺的人,对父母孝顺,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也一视同仁,用行动去爱护长辈。同时,他也会得到长辈的爱,长辈总会把最好的财富都留给他,为他添加福气。
G. 人有哪三孝
不能事亲(孝养父母、爱护家人),是一不孝;不能事君(恪守本分、忠义行事),是二不孝;不能立身行道,成为有道德的贤人君子,是三不孝。
不孝有三出自《孟子·离娄上》,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传说中,舜帝的父母不贤,导致舜帝一直没能娶妻,舜帝最后只好不告知父母,自行娶妻。
孟子评价: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对于该段文字的解释,目前有两种观点:第一,汉代赵岐在《十三经注疏》中将“后”解释为后代的意思。第二,后代学者对该文有不同看法和译法,倾向于将“后”理解为“尽后代的责任”。尚无具体的学术性定论。